体育旅游
搜索文档
“竞技”流量变“经济”增量 深圳税务助力体育经济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2:14
行业整体表现 - 1-10月深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6%,体育业增长21.1% [1] - 9月以来全市体育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1% [1] - 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已突破2000亿元 [1][8] - 2024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突破4000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 [5] 赛事经济发展 - 全年深圳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有望超过300场 [3] - 赛事经济形成贯穿场馆建设、装备制造、数字转播、文体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3] - 2024年光明区住宿业完成营业额2.74亿元,增速高达16.4%,位列全市第一 [11] - 公明维也纳酒店今年前三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近60% [11] 企业案例与创新 - 深圳全市体育相关法人单位达2.7万家,18家企业列入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6] - 乐骑智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额564万元,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税额353万元 [7] - 李宁集团2024年营收达约286亿元,深圳大湾区总部营收规模再创新高 [7] - 乐骑智能近两年享受出口退税金额接近500万元 [8] 产业融合与消费场景 - 体育与文旅融合拓展产业边界,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如“深圳市云栖望桐露营地”等四个项目入选2025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 [8] - 大梅沙动力冲浪板主题活动吸引全国十余城市百名选手参与,激活“体育+消费”融合效应 [9] - 五谷芳餐饮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4余万元,同比增长近10% [10] - “体育引流—游客停留—多方消费”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9] 基础设施建设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超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2平方米 [5] - 街头巷尾、社区公园随处可见“会说话、能互动”的智能体育设施,体育消费从“场馆内”走向“户外场景” [5]
2025年宁夏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季活动收官
中国新闻网· 2025-11-10 20:33
活动概况与规模 - 2025年宁夏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季于11月10日以主题成果展的形式正式收官,活动为期两天[1] - 活动以“塞上江南 运动宁夏”为主题,采用“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模式[3] - 活动体系包括1个主题活动、6个“体育+”系列活动及15项户外体育赛事[3] - 活动启动仪式吸引约5.8万人到场参与,15场赛事累计参赛人数超3.6万[3] 经济与客流影响 - 整个体育旅游季期间累计带动客流超7113万人次,拉动文旅消费3.42亿元[3] - 活动构建了“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完整价值链[3] 活动特色与产业创新 - 创新推出“徒步+公益+旅游”、“航空体育+低空旅游”等特色模式,拓展体育旅游边界[4] - 培育出沙漠运动、航空文旅等产业新增长点[4] - 推动“跟着赛事看宁夏、跟着赛事去消费”及“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理念落地[4] - 助力体育产业从传统资源开发向特色IP创造转型,延伸“体育+”产业链条[4] 成果展示与推广 - 主题成果展集中展示了精品项目名录、赛事精彩瞬间及特色体育旅游线路[4] - 展出现场联动体育品牌开展户外装备展示与互动体验活动[4] - 活动旨在让“跟着赛事游宁夏”成为宁夏文旅新名片[4]
全运火种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经济日报· 2025-11-09 09:30
赛事基本信息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举行 [1] - 本届全运会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 [1] 赛事定位与改革 - 全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1] - 自2017年起首次设立群众比赛项目,主题为“全运惠民,健康中国” [1] - 群众赛事活动种类日益丰富,参与门槛持续降低,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1] - 竞赛项目设置紧跟奥运战略,纳入了攀岩、滑板、霹雳舞等新兴奥运项目 [1] 体育人才培养与赛事影响 - 通过联合组队、异地交流、跨单位合作等赛制改革打破地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 [2] - 全运会是发掘与锻炼年轻运动员的关键舞台 [2] - 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感染亿万观众,将观赛热情转化为健身行动 [2] - 赛事结束后全运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服务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2] 全民健身与基础设施 - “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建设体育公园等设施近2000个,健身步道超过2万公里 [2] - 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蓬勃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体系 [2] - 科学健身理念广泛传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持续壮大 [2] 经济与产业带动效应 - 全运会直接带动场馆建设、设备制造、住宿餐饮、交通旅游、广告传媒等行业发展 [3] - 相关投资改善了举办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 - 赛事期间的观赛旅游与衍生品销售为举办地带来经济收益 [3] - 全运会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关注并投入体育产业,促进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业态繁荣 [3] - 近5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3] 区域协同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锐意创新的精神承办本届全运会 [3] - 本届全运会是三地融合、同心筑梦的生动实践 [3]
目标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新华日报· 2025-11-05 15:41
赛事体系规划 - 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超级品牌,并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广泛的赛事 [2] - 积极引进培育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形成“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矩阵 [2] - 鼓励支持水上运动、航空飞行等精品户外赛事,以及“村BA”、飞盘、桨板等大众特色和潮流赛事,推动赛事活动百花齐放 [3] - 健全赛事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惩戒以保障赛事经济发展环境 [3] 消费提振举措 - 联动打造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业综合体、商场等场景 [4] - 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主题活动实现“特色赛事+苏新消费”深度融合 [4] - “十五五”期间每年将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 [4] - 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如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消费满减活动,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的文体旅套餐 [5] - 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以提高可售票数量,直接增加优质赛事市场供给并释放观赛消费潜力 [5] - 利用“金角银边”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并简化审批流程以保障用地 [5] 产业融合发展 - 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十五五”期间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6] - “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 [6]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将构建环太湖、沿长江等“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 [6] - 推动“赛事+制造”强链升级,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 [7] - 拓展“赛事+服务”新兴业态,围绕康养、休闲农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延长价值链 [7] - 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1604家体育重点企业的银行授信金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39.8% [7]
山亭区成功获评山东省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称号!
齐鲁晚报网· 2025-10-23 10:55
试点入选与政策支持 - 山东省体育局公布2025年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山亭区凭借扎实的体育产业基础和显著的体育消费带动效应成功入选 [1] - 试点名单覆盖山东省16个地市,包括济南历城区、青岛城阳区、枣庄薛城区和山亭区等共计26个县市区 [2] - 此次入选为区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赛事活动体系与消费潜力 - 区域成功举办抱犊崮登山比赛、梅花山自行车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3] - 通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及社区运动会等主题赛事活动,持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3] - 打造“体育惠民消费季”,支持群众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通过发放消费券和免费体验等形式营造消费氛围,拉动体育消费快速增长 [3] 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 依托抱犊崮飞拉达项目、尖山云顶户外运动驿站等特色载体,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目的地 [6] - 形成“赛事引流—消费升级—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促进体育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6] - 区域将围绕“体育+”融合发展主线,优化赛事供给,做强户外运动品牌,创新消费场景,为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提供样板 [6]
一块冲浪板撬动新消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15:06
行业定位与核心优势 - 日月湾被美国时尚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冲浪胜地之一”,国家冲浪训练基地在此落户 [2] - 日月湾以水质清澈、浪况优良闻名,被誉为“冲浪天堂”,每年可冲浪日超过200天,平均浪高1米至2米,水温常年约26摄氏度,是海内外冲浪爱好者心中的“黄金浪点” [4] - 冲浪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这项小众运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日月湾吸引全球冲浪爱好者慕名而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冲浪小镇” [4] 业态发展与产业生态 - 通过多业态发展文体旅产业,日月湾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休闲目的地,沿街店铺林立,冲浪教学、装备租赁、餐饮零售等业态一应俱全 [2][4] - 构建集专业训练、大众体验、装备制造、赛事运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规划建设国际体育产业园,重点引入冲浪板、动力冲浪板等装备制造企业 [6] - “日月逐浪驿站”于10月试运营,全面建成后将成集人工冲浪池、运动公园于一体的超级冲浪乐园,弥补自然海浪受潮汐、季节影响的不足,满足全年冲浪需求 [6] 赛事经济与品牌影响 - 自2010年首届国际冲浪赛举办以来,万宁已承办ISA世界长板冲浪锦标赛、WSL世界男子、女子短板冲浪挑战者系列赛等高规格赛事,今年12月世界冲浪巡回积分赛也将在此举办 [5] - 河北、甘肃、新疆等多支省级冲浪队常驻于此开展系统性训练 [5] - 万宁多次登上马蜂窝、同程旅行等发布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作为海南旅游业“流量主场”,推出“一赛多游”模式,带动日月湾、石梅湾、神州半岛等地成为热门消费区 [2][6] 市场表现与消费热度 - 2025年前8个月,万宁累计接待游客总数667.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63.44亿元人民币 [6] - 冲浪教练马兆盛表示,暑期旺季其所在俱乐部接待学员超500人次,综艺节目是重要推手,让冲浪进入普通游客假期清单 [6] - 日月湾沿线民宿从零星数家增至数十家,旺季时“一房难求”,海南万宁·礼物海景民宿主理人莫晓丽称30%是回头客,很多游客一来就住五六天 [5] 区域联动与乡村转型 - 毗邻日月湾的田新村借势发展起民宿、餐饮、俱乐部等配套产业,“冲浪经济”红火,从传统渔村转型为冲浪爱好者的“后勤基地” [5] - 田新村几年前餐饮店仅有两家,连超市都难找,如今已能提供住宿、餐饮与培训服务 [5]
商务发布|山东融合赛事与会展 秋季掀起体育消费热潮
齐鲁晚报· 2025-10-18 17:59
活动启动与核心安排 - 山东省于2025年10月17日在青岛启动“购在中国·2025山东金秋消费季暨国际消费场景全球推广活动” [1] - 活动由山东省商务厅联合多个省级部门及青岛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启动仪式发布了“2025山东金秋消费季活动安排”、青岛“国际消费场景好评地图”等内容 [1] - 山东省体育局以“好运山东”品牌为核心,推进文体旅商融合,构建国际化体育消费场景 [1] 高端赛事引进与举办 - 今年以来,山东已举办42场国际性赛事 [3] - 威海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吸引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938名运动员 [3] - 国际柔道大奖赛有全球26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名选手参与 [3] - “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汇聚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名选手,组成8支船队 [3] - 山东还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室内风筝锦标赛、2025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威海站等高水平赛事 [3] 体育旅游场景打造与线路推广 - 山东坚持“体育+”融合发展,构建“体育赋能、场景消费”生态 [4] - 今年秋季将依托“沿黄、沿黄渤海、沿运河、沿齐长城”脉络推出8场“四沿”引领性赛事 [4] - 赛事涵盖武术、田径、定向、自行车等项目,并融入市集、文创、非遗、美食等消费元素 [4] - 国庆前夕,山东已推出11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串联知名景点、特色营地与体育赛事 [4] 会展平台搭建与品牌汇集 - 今年以来,山东成功举办第六届山东体博会,吸引476家体育企业、1200余个品牌参展 [5] - 体博会促成多家国外客商洽谈采购 [5] - 2025黄渤海城市体育联盟(烟台)消费季汇集国内外130余个品牌,展示千余种特色产品 [5] - 活动通过“赛+会+展+游”融合模式,提升城市消费热度与国际影响力 [5]
江苏赛事旅游“爆款”遍地开花“运动+游玩”,体旅成了新潮流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31
行业核心观点 - 行业通过“赛事+场景”模式解锁文旅消费新增长极,客单价普遍更高[1][3] - 数字智能技术重构体育消费环节,使运动成为可触摸、可延伸的生活方式[3] - 深挖在地资源的体育赛事IP有效实现“一赛带火一城”,带动区域旅游和消费[6] 多元化体旅融合场景 - 无锡丁蜀机场以“低空+体育+文旅”组合搅热市场,年均吸引5000名游客体验“会飞的旅游”[2] - 南京汤山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竞技+疗愈”混搭模式,如沙滩排球后泡温泉[3] -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利用资源优势设计“零碳赛道”,让马拉松跑进“森林氧吧”[3] - 连云港月牙岛将滩涂湿地变为水上运动基地,亲子皮划艇项目周末预约经常爆满[3] - 镇江长山国际航空飞行营地引入VR智能飞行作为吸引年轻人的秘密武器,降低体验门槛[4] 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 - 2025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为3万名选手提供智慧服务矩阵,赛事直接带动消费达1.17亿元[4] - 江苏省上线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数据平台,智能推送多元化体育消费场景[5] - 滑翔伞编队飞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场的跨界秀在抖音收获超2200万次观看[4] 乡土体育赛事IP赋能区域经济 - 徐州沛县“村界杯”足球赛由草根逆袭为现象级乡村嘉年华,2025年春节假期吸引20万游客,现场商品销售额超200余万元[7] - 张家港凤凰镇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超百万,假期游客同比增长10%以上[7] - 泗洪国际大圆塘垂钓中心占地1200亩,每年举办30多场赛事,通过“垂钓+旅游+商业”模式推动融合发展[8]
网球配它,新中产恨不得掏空钱包
36氪· 2025-10-13 08:09
行业概述 - 网球旅游是“网球+旅游”的新兴商业模式,以打网球和打卡网球场为核心旅游目的,主要由网球俱乐部或年轻创业者组织[5] - 2024年郑钦文奥运会夺冠引发全国网球热,推动了网球旅游项目的兴起[6] - 网球运动本身具有较高的金钱和时间门槛,使得网球旅游相比普通旅行团有更大的盈利空间[8] 目标客群与需求 - 客户主要为高净值人群,包括三四十岁的公司中高管、工作时间灵活的年轻人,以及28-40岁的一线城市白领女性[18][19] - 参与者首要目的是提升网球水平,对教练的教学质量要求很高[12][15] - 网球旅游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帮助爱好者找到同水平球友,缓解都市孤独感[21][22][44] - 运动本身被称为“绿色鸦片”,能帮助参与者暂时忘记工作烦恼与焦虑[13] 产品与定价 - 国内网球旅游套餐价格集中在3000-10000元之间,不含往返交通费用[24] - 以莫干山为例,普通旅行社三日游价格低于1000元,但网球旅游周末两日一夜价格可达2000元左右,“十一”假期三天两晚拼房价为3980元,独享价4760元[8] - 日均消费通常在1000元以上,例如北京某俱乐部11天青海甘肃宁夏环线收费25880元(日均2352元),江苏某俱乐部三天两晚顺德游收费5780元(日均1926元)[26] 成本结构与盈利模式 - 核心成本包括有水准的教练费用和四星级及以上豪华酒店的合作成本[26] - 组织网球旅游是相对低门槛的生意,无需自建场地,主要与酒店、网球场合作并沟通安全问题[26] - 创业者反馈,自2024年4月开发项目后,每次组织旅行均能盈利[26] 市场竞争与挑战 - 线路同质化严重,热门目的地高度重叠,如四川峨眉山、海南陵水、云南西双版纳、浙江莫干山、山东日照等[29] - 国内自带网球场的度假酒店有限,特色球场资源稀缺,部分专业化球场不对外开放,开发独特线路难度大[31] - 市场可持续性存疑,网球旅游属于一次性消费,复购困难,实际消费用户群体规模有限[32] 地方政策与产业融合 - 湖北京山市凭借李娜、郑钦文等网球名人效应,拥有340余片网球场,积极推广“网球+旅游”模式,在“十一”期间推出公共场馆免费、公交免费等政策[35][36] - 山东日照通过官方支持发展体育产业,安泰网球公园拥有41片滨海场地,成为热门打卡地,并与网球KOL合作推广[38][39] - 城市将网球旅游与文旅产业结合,打造城市名片,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34][38]
体育消费点燃湖北假日经济 45.74亿交易额创佳绩
长江商报· 2025-10-13 07:4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湖北省体育消费交易金额达45.74亿元,同比增长7.05% [1] - 全省体育旅游共接待游客157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5.66% [1] - 体育系统联合文旅、商务等部门从丰富消费场景、推动赛事经济、释放惠民红利、加大体旅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 [5] 消费场景创新 - 体育场馆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3.36%,27家重点体育场馆举办“夜炼·夜训·夜赛”系列活动,联动夜市、文创街区打造“运动+夜经济”新模式 [2] - 数字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首届湖北省数字体育运动会设置13个竞赛项目,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 - 推广“票根经济”模式,观众凭赛事票根在餐饮、住宿、景区享受优惠,实现“一场比赛、多场景消费” [2] 体旅融合发展 - 依托110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体育旅游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66% [3] - 武当山户外运动线路、圣水湖体育旅游景区、东湖智慧跑道等精品线路人气爆棚 [3] - 帆船、皮划艇、滑翔伞、山地摩托等户外运动项目为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 [3] 赛事经济驱动 - 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首届国际足联女足冠军杯、荆门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等顶级赛事轮番上演,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消费 [4] - 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围绕武网公开赛等优质赛事策划五大系列活动,发放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 [4] - 武汉网球公开赛首日吸引10万人次参与,现场消费氛围热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