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再保险:中再产险前9个月归母净利为约22.48亿元
智通财经· 2025-10-29 20:07
中国再保险 分时图 日K线 周K线 月K线 1.59 -0.03 -1.85% 2.47% 1.85% 0.62% 0.00% 0.62% 1.85% 2.47% 1.58 1.59 1.61 1.62 1.63 1.65 1.66 09:30 10:30 12:00/13:00 14:00 16:10 0 23万 46万 69万 中国再保险(01508)公布中再产险2025年前9个月业绩,营业收入约304.79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 利润约22.48亿元。 ...
促进中国再保险市场 与国际市场同频共振
金融时报· 2025-10-29 09:46
尹江鳌表示,随着"十五五"时期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相关保险需求对供给能 力将提出新的要求。再保险能够借助全球承保能力,实现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 分散。同时,面对非理性竞争,再保险也能运用再保机制促进"善保",规范市场竞争。 "再保险不仅仅是风险转移工具,更是市场定价基准和风险传导信号。当直保市场出现不规范经营 行为时,再保险通过调整分保条件和价格,将后端信号传导到前端,促进我国保险业的规范竞争。"尹 江鳌说。 10月21日至24日,一年一度聚焦再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国际盛会在上海临港举办,此次会议以"同 频同行 对话全球"为主题,吸引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机构参与。这场会议不仅是上海国际再保 险中心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全球再保险领域的思想碰撞盛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再保险 在服务实体经济运行、稳定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未来,再保险既要服务好中国市场的"本土特 色",更要具备链接全球的视野与能力,在双向互动中提升中国保险业的全球韧性。 再保险国际中心建设提速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险司司长尹江鳌在发言中表示,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中,再保险应充分发挥"放 大器"" ...
全球再保险市场呈现三重趋势 “中国力量”如何护航中企出海
第一财经· 2025-10-27 10:12
全球再保险市场趋势 - 全球再保险市场趋势变化体现为风险复杂、科技赋能、发展分化三个方面 [1][2] - 气候变化导致巨额保险损失成新常态,2024年全球自然巨灾导致的保险损失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2] - 全球政治经济风险因素交织,政治暴力、营业中断、航空及网络安全等领域风险敞口增加 [2] - 新兴技术应用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发展质效,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催化网络风险保障需求 [2] - 全球财产险市场呈现整体稳健、分化显著格局,新兴市场有望成为重要增长推动力 [3] - 预计2025~2026年全球非寿险保费复合增速将放缓,新兴市场保费规模增速有望高于美欧等发达市场 [3]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机遇 - 中国再保险业机遇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增量与技术服务出海两大方面 [1][3] - 区域发展增量机会源于灾害保障需求升级、基建投资扩增、经济模式转型等多重因素 [3] - 技术服务出海指中国在基建、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对接全球市场需求 [3] 中国保险业支持企业出海的挑战 - 中国保险行业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支撑仍显不足,与实体企业走出去步伐不匹配 [4] - 保险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少针对海外风险的责任险类、特殊风险类产品 [4] - 保险公司缺少海外数据积累和定价模型工具,对海外风险的认识和定价能力有待提升 [4] - 受风险及定价能力限制,行业提供承保能力相对谨慎,保障规模与交易规模存在差距 [5] - 服务能力不强,海外布局滞后,专业化队伍建设不足,科技化手段应用不完善 [5] - 全球话语权不足,国际保险业由欧美市场主导,中国在定价谈判等方面处于被动 [5] - 行业正探索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搭建海外服务网络等破局之道 [5]
全球再保险市场呈现三重趋势,“中国力量”如何护航中企出海
第一财经· 2025-10-26 17:07
据王忠曜预计,在上述趋势下,中国再保行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增量与技术服务"出海"两大方 面。不过,他也表示,在护航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中国保险行业供给侧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需进 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市场分化下,再保机遇在哪里? 王忠曜表示,今年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趋势变化体现为风险复杂、科技赋能、发展分化三个方面。 从风险环境角度而言,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巨额保险损失已成新常态。王忠曜介绍称,2024年全 球自然巨灾导致的保险损失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气候变化对再保险业的潜在不利影响将持续。另 一方面,全球政治经济呈现出各类风险因素交织的态势,保险业务中政治暴力、营业中断、航空以及网 络安全等领域的风险敞口增加。"例如,在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发生供应链中断与额外通胀的 可能性上升,可能引发行业理赔成本增加、盈利水平下滑与保障缺口扩大等一系列不利情形。" 王忠曜 称。 从科技赋能角度而言,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质效。但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也将产生与网络安全、新兴技术应用相关的各类经营风险,可能催化网络风险保障 需求进一步形成。 此外,中再产险预计,全 ...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 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20:04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2][3] - 在新能源车险“出海”方面,公司与现代保险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海外新能源汽车保险解决方案,构建“直再融合+产业融合”的新模式 [4][5] - 公司持续深化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推出“再.擎”、“再.安”、“再.途”、“再.耘”等行业服务平台及国产汽车芯片、无人驾驶航空器等定价模型,为行业输出风险管理技术、产品和方案 [6] 行业机遇与公司举措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庞大的数量为再保险行业带来机遇,需要行业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3] - 行业通过引入国际承保技术经验开发产品、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来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风险保障 [3] - 公司于2024年7月在上海临港成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积极助力上海再保险中心实现信息集成、交易集中和标准提升 [8] 科技赋能与创新应用 - 科技保险承保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创新组织的运营风险,其风险特质与传统保险有显著区别,对数据积累和模型构建提出新挑战 [6]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化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全球再保险人共识,能提升风险定价水平与效率、客户响应速度、运营效率、资本周转效率并缩短结算周期 [7] - 公司认为科技保险是对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正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创新变革的创新路径 [6] 市场建设与国际合作 - 公司2024年5月与太保产险、大地保险完成场内交易签约,签约金额超过50亿元 [8] - 公司将加强北京、新加坡、伦敦三大国际业务平台与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境内外再保险交易 [8] - 公司未来将利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政策便利和平台优势,拓展国际业务、参与全球风险治理,并吸收境外经验反哺国内市场,推动再保险领域国际国内双循环 [9]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 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经济网· 2025-10-24 10:16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走出去"浪潮逐步形成。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之际,再保险行业 也迎来机遇与挑战。 近日,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 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在科技保险 领域,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中再产险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 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径。 助力中企"走出去"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如此 庞大的数量,需要再保险行业主动作为,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这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王忠曜表示,行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和经验开发产 品、弥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海外风险观测及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强化对"走 出去"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 但王忠曜也坦言,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方面,目前再保险市场也面临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挑战, 比如在人才方面,目前国内保险业经营海外业务的团队以国内团队孵化为主,缺乏针对"走出去"风险的 专业化、 ...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08:36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走出去"浪潮逐步形成。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之际,再保险行业 也迎来机遇与挑战。 近日,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 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在科技保险 领域,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中再产险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 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径。 助力中企"走出去" 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等战略领域快速发展,大量新兴风险保障需求持续 释放,科技保险也成为业内"兵家必争之地"。 据介绍,科技保险可分为科技活动保险和科技主体保险两大类别。前者承保的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 应用等"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后者承保的是"创新组织"自身的运营风险。这两类业务在风险特质上与 传统保险有着显著区别,对数据积累和模型构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科技保险不仅是新的业务领域,更是对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 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 径。" ...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 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06:24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走出去"浪潮逐步形成。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之际,再保险行业 也迎来机遇与挑战。 近日,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 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在科技保险 领域,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中再产险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 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径。 助力中企"走出去"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如此 庞大的数量,需要再保险行业主动作为,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这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王忠曜表示,行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和经验开发产 品、弥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海外风险观测及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强化对"走 出去"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 但王忠曜也坦言,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方面,目前再保险市场也面临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挑战, 比如在人才方面,目前国内保险业经营海外业务的团队以国内团队孵化为主,缺乏针对"走出去"风险的 专业化、 ...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04:12
中再产险的战略重点与行业机遇 - 公司认为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布局为再保险行业带来机遇 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2万家境外企业 [1] - 行业通过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开发产品弥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来强化对出海企业的风险保障 [1] 服务能力建设与创新实践 - 公司面临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的挑战 特别是在海外业务人才方面 当前团队以国内孵化为主 缺乏针对走出去风险的专业化体系化队伍 [2] - 公司计划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2] - 公司正借助新能源车险出海赋能险企 例如与现代保险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共同打造数据驱动的海外新能源汽车保险解决方案 构建直再融合加产业融合的新模式 [2] 科技保险的发展与挑战 - 科技保险分为承保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的科技活动保险和承保创新组织自身运营风险的科技主体保险 这两类业务在风险特质上与传统保险有显著区别 对数据积累和模型构建提出新挑战 [3] - 公司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 正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通过深化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推出多个行业服务平台和定价模型 为行业输出风险减量管理技术 [3] 技术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方法、自动化系统等热门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再保险人共识 [3] - 新兴技术应用将提升风险定价水平与效率、客户响应速度、运营效率、资本周转效率并缩短结算周期 [3] 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 公司深度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于2024年7月在上海临港成立中再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 旨在助力实现信息集成、交易集中、标准提升 [4] - 公司积极开展业务交易并加快系统对接与功能优化 例如今年5月与太保产险、大地保险完成场内交易签约 金额超过50亿元 [4] - 公司计划加强北京、新加坡、伦敦三大国际业务平台与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协同联动 推动境内外再保险交易 加速特定业务线上交易和清结算 [4][5] - 设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是公司服务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 未来将利用上海的政策便利和平台优势拓展国际业务 参与全球风险治理 并吸收境外经验反哺国内市场 [5]
直保全球第二、再保却列第七,如何为行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第一财经· 2025-10-23 22:01
这是什么概念?中再集团党委书记、拟任董事长庄乾志在会上给出了一组比值:2024年,我国GDP占全 球的17%、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而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的 份额仅4%,排在全球第七位。 "在很多垄断程度高、技术要求强的巨灾、复杂和特殊风险领域,我们的再保险供给不足,我国再保险 市场要素集聚、风险定价和市场引领能力亟待增强。"庄乾志表示。 太保产险再保险部总经理王金宝在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当前国内再保险市场竞争存在一定 的结构性问题,在某些业务类型上,比如车险,再保险市场偏好普遍趋同,实际上的再保险需求并不 多。而在巨灾类和新型业务类型上,比如新能源、工程险,再保险需求较大,但再保险市场偏好普遍较 低,投入资源研究不够,往往出现再保定价和承保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公司需求,难以形成市场竞争 格局。当然直保与再保险在定价上的分歧也是原因之一。 尽管我国再保险市场仍待进一步发展,但再保险的作用不可或缺。尹江鳌强调,再保险作为保险的放大 器,有利于应用全球承保能力,使一些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分散。这显然对我国实体 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未来十年,是中国再保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