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做好“减震器”“稳定器”!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上海证券报· 2025-08-12 02:18
行业增长与规模 - 2024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5%,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68% [1] -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增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凸显 [1]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的21.68万亿元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34.93万亿元 [4] 保障民生能力 - 2024年人身保险业赔付支出1.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8.08%,财产保险业赔付支出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7.14% [2] - 保险业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保险保障供给 [2] - 2021年对河南强降雨赔付116亿元,2023年对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4年对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赔付110亿元 [2] - 巨灾保险已实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和最低保障金额翻倍,2024年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2] 服务实体经济 - 农险保费收入从2021年的97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83.7亿元,主粮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 [3]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约4.2万亿元,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4]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在31个省区市开展,新安责险实施办法覆盖八大高危领域 [4] - 2020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超4.9万亿美元 [4] 重点领域改革 - 车险综合改革后消费者车均保费2773元,较改革前下降21.2%,交强险保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三责险平均保额达252万元 [5] - 建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第四套经验生命表编制工作 [5] - 落地人身保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5] 创新与数字化 - "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6个多月服务承保超88万辆新能源车,保额达8889.5亿元 [5] - 农险数智化水平和投保理赔精准性不断提升 [3]
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6 23:51
行业整体表现 - 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4.89亿元,净利润92.52亿元 [1] - 剔除2家新成立险企后,74家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2% [1][2] - 68家财险公司实现盈利,合计盈利94.38亿元,8家亏损合计1.86亿元,亏损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22家显著减少 [2] 头部公司表现 - 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和英大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均超100亿元,分别为592.70亿元、423.87亿元和101.44亿元 [2] - 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净利润均超10亿元,分别为24.28亿元和10.53亿元 [2] 盈利能力改善因素 - 承保端优化:综合成本率超100%的公司数量从去年同期44家降至40家 [3] - 投资收益回暖: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提升 [2] - 低基数效应:去年同期财险公司利润较低 [2] 综合成本率优化驱动因素 - 车险综合改革深化使定价更精准,成本降低 [3] - 非车险业务结构优化 [3] - 严格车险费用管理减少"拼费用"现象 [3] - 上半年自然灾害损失同比减少提升承保效益 [3] 新能源车险发展 - 新能源车险高赔付率问题受关注,四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3] - 险企风险控制有所优化,新能源车险市场初现改善迹象但仍面临电池成本高、维修生态不成熟等挑战 [4] 未来发展方向 - 产品结构优化:加大绿色保险、科技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等创新产品研发 [4] - 传统车险升级:结合智能驾驶技术开发差异化产品 [4] - 提升非车险占比:优化责任险、农业险等业务结构 [4] - 数字化手段应用:通过精准营销和定价提升产品竞争力 [4]
金融强国+制造强国!央行等七部门出台新政全面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0:01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旨在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的金融支持体系,满足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提升债券和股权融资水平,防止"内卷式"竞争 [1] - 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施策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1] 科技金融与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 首要任务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产业链 [2] -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优化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流程 [2] - 推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计划,包括"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活动 [2] - 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科研机构合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2] - 支持链主企业通过并购贷款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3] 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制造体系构建 - 引导银行优化授信政策,支持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4] - 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推进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 [4] -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行业整合 [4] - 打造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领域 [4] - 完善长线资金考核机制,推动政府基金和保险资金布局未来产业 [4] 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用 [5] - 坚持"先立后破"原则,支持绿色技术改造同时保障传统能源平稳过渡 [5] - 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5] - 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5] - 推动银行建设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6] 区域协调与对外开放 - 提升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灵活性,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7] - 推动全国性银行打造特色支行,地方银行开发区域特色贷款产品 [7]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推进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 [7] - 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加强外汇套保业务推广 [7] 政策协同与实施保障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7]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8] - 地方层面建立"一对一"项目辅导机制,完善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 [8] - 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向重点园区派驻金融专员 [7] 国际经验与长远发展 - 参考日本"窗口指导"和德国"隐形冠军"培育体系经验 [8] - 需探索符合中国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模式,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 [9] - 政策落地预计将催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 [9]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20:00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12] -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实现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工具联动衔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融资水平 [13] 重点支持行业及措施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提供中长期融资 [5][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5][14]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1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6][20] - 运用融资租赁、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 [6][20] 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7][18] - 推动长线资金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方向布局未来产业 [7][1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 [8][16] - 支持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 [8][16] 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用 [19] - 支持环保、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绿色工厂转型升级 [19] 金融工具与政策支持 - 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9][26] - 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合作,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10][15] - 推进贸易结算跨境便利化,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10][23] 金融机构配套机制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完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 [24] - 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合作,探索"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服务 [15][25] - 鼓励金融机构派驻金融专员至重点产业链企业及产业集群 [25] 区域与跨境布局 - 支持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转移,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 [22] -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优化QFLP试点业务 [23]
中国太平:上半年业务发展稳中有进
金融时报· 2025-07-25 09:0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总资产达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4% [1] - 管理投资资产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0.4% [1] - 总保费收入1556.7亿元,同比增长2.6% [1] 业务发展亮点 - 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3%,科技领域存量投资规模698.8亿元 [1] - 绿色保险保费增长17.4%,绿色领域存量投资规模583.6亿元 [1] - 农险保费增长33.9%,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1.1万亿元 [1] 社会服务覆盖 -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超3700万人 [1] - 惠民保覆盖超1000万人 [1] - 长护险覆盖1400万人 [1] 下半年工作重点 -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抓牢党建工作 [2] - 加快重点业务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2] - 全力加强风险合规,守牢风险合规底线 [2] - 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 - 加强集团管控,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 经营管理工作 - 提升服务国家大局质效 [2] - 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 [2] - 强化经营特色优势 [2] - 提升数智化运营水平 [2] - 全力抓好整改落实 [2] - 全面夯实管理基础 [2]
风险保障11.84万亿元!广东人保财险为近1.6万家科技企业“护航”
广州日报· 2025-07-24 18:56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围绕提升科技保险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准度三方面持续发力,为广东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风险保障 [1] - 公司聚焦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公司将围绕科技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产品和模式创新,探索将科技保险融入"费改保"新模式 [2] - 公司已在内部成立科技保险分中心、并牵头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保险服务中心 [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科技创新领域技术更新迅速,风险复杂多变,历史数据匮乏,对保险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1] - 科技保险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尤其要跟上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对传统保险机构是较大挑战 [1] 业务成果与数据 - 公司已为广州实验室、广纳院、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多家重点实验室多个研发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1] - 公司已为4家科技初创企业6个研发项目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保障 [1]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为近1.6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84万亿元 [1] 组织架构与服务创新 - 公司将着力搭建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体系,打造专业化的科技保险服务体系 [2] - 公司计划在广州、佛山、东莞等科技密集型城市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 [2] - 公司将整合外部资源,借力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保险+服务+科技"模式走深走实 [2]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保险风险减量服务体系 [2]
广东加大科技创新金融供给,上半年科技保险同比增长76%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7:42
广东科技金融政策与试点 - 广东金融监管局推动科技金融"三项试点"全面落地 包括AIC股权投资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 [2] - 截至2025年6月末 广东科技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3227亿元 [2] - 2025年1-6月 广东科技保险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 同比增长76% [2] 科技保险产品发展现状 - 广东科技保险产品已覆盖财产损失 责任 保证保险等多个类型 涉及设备 研发 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等环节 [2] - 广东保险机构落地多项全国"首单"科技保险业务 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与投融资支持 [2] - 截至2025年6月 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已为1.6万家科技企业提供11.84万亿元风险保障 [4] 国家政策支持方向 - 2024年12月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推动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 完善配套支持措施 [2] - 2025年4月 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 [3] - 2025年5月 七部委提出将建立科技保险发展协调机制 优化支持政策 [3] 科技保险发展面临的挑战 - 广东省尚未出台统一科技保险支持政策和保费补贴机制 中小企业认知不足 [3] - 科技保险产品存在通用化问题 与创新体系和产业布局融合度不足 [3] - 科技创新领域技术更新快 风险复杂 历史数据匮乏 对保险机构专业能力要求高 [3] 未来发展方向 - 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将聚焦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生物医药 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计划深化与政府 科技部门及产业园区合作 推出普惠型产品 探索"费改保"新模式 [4] - 已创新推出高企认定费用损失保险 "科惠保"等特色产品 填补保障空白 [4]
持续领先!广东六项金融规模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3:20
银行业表现 - 广东银行业总资产41.2万亿元、总负债40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14%,高于同期GDP增速 [2] - 各项贷款余额29.23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2.1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5%、6.9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 [2] - 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银行业资产总额27.22万亿元,同比增长5.71%,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同比增长5.88%,其中超七成为中长期贷款 [2] 保险业表现 - 广东保险业总资产2.6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6.36%,保费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5.53%,高于全国0.46个百分点 [3] - 分红险保费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13.63%,带动整体增速回升 [3] - 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保险业总资产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7%,原保险保费收入3403亿元,同比增长4.69%,赔付支出1202亿元,同比增长5.91% [3] 科技金融 - 广东科技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227亿元,科技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同比增长76% [4] - 绿色信贷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61%,占各项贷款比重15.93% [4] 县域金融 - 涉农贷款余额2.44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834.0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7.75%、10.1% [5] - 农险提供风险保障1375.99亿元,同比增长9.68%,赔付支出35.7亿元,同比增长10.79% [5] - 县域贷款规模超1.71万亿元,三年平均增速约12.29%,县域存贷比由71.34%提升至74.51% [5] 海洋牧场 - 海洋牧场保险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44亿元,支付赔款6764.22万元 [6] - 现代化海洋牧场相关贷款余额501亿元,同比增长19.09% [6] 民营小微 - 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85万亿元,在各类企业贷款中占比52.4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9% [7] - 累计走访企业910万户,授信超47万户,发放贷款1.53万亿元,贷款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6个百分点 [7] - 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超七成,续贷余额同比增长59.69% [7] 房地产金融 - 广东银行为1812个"白名单"项目提供授信10918.29亿元,落地8327.96亿元,项目数、授信金额及落地金额全国第一 [8] - 房地产贷款余额5.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7.30%、1.17% [8] - 城中村改造项目专项借款授信1.02万亿元、已投放2154.77亿元,"平急两用"基础设施项目授信685.38亿元、已放款116.46亿元 [8]
科技金融加速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
金融时报· 2025-07-21 10:45
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我国科技金融已形成以政府部门为引领、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核心、其他主体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1] - 科技金融将在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中发挥关键加速器作用 [1] - 需通过战略协同、资本赋能、技术支撑推动政策、金融、科技融合 [1] 新阶段特点 - 科技金融从金融工具上升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战略 [2] - 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2027年目标为科技金融体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求更适应 [2] - 金融变革加速向高效率、长周期、全周期、多元化服务转变 [3] - 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50%、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55.7% [3] - 政策导向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技术发展影响 -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53.3% [4] - 科技金融服务需从技术要素适配升级为创新生态赋能 [4] - 需构建全场景综合服务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 [4] 中国特色体系构建 - 政策层面将建立颠覆性技术预警机制和"非共识技术创新基金" [5]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6G、自动驾驶等国际标准制定 [5] - 金融层面建立复合评估模型纳入专利质量、ESG等授信标准 [6] - 设计"技术特性+场景需求"组合型产品提供全周期服务 [6] - 科技层面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资源整合 [7] - 探索覆盖基础研究到规模量产的整体融资体系 [7]
保险保障 资金支持 科技赋能——2024年山东保险业:多维发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中国发展网· 2025-07-16 12:48
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 山东人保财险协同集团落地投资项目17个,投资金额达498亿元 [2] - 泰康保险资金在鲁运用规模765.51亿元 [2] - 平安人寿精准投入山东实体经济项目资金1415.48亿元 [2] - 中汇人寿投资山东基础设施项目超8亿元 [2] - 太平人寿投资山东企业债券股票611.34亿元,参与地方基建债权投资49.41亿元 [2] - 阳光人寿提供保单借款6.54亿元 [2] 风险保障服务 - 人保财险为三代核电"国和一号"项目提供风险保障10亿美元,为山东钢铁集团提供374.9亿元企财险保障 [3] - 太平洋产险为2000余件专利提供超5亿元侵权风险保障 [3] - 中银保险为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提供8.18亿元关税险业务保障 [3] - 平安产险为济南轨道交通、新能源风电等重大工程提供超430亿元保障 [3] - 中华财险为709家清洁能源企业提供572亿元保障,助力近千家企业融资163亿元 [3] - 阳光财险为潍柴动力提供21.29亿元保险保障 [3] 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经济 - 平安产险为超11.4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超3.2万亿风险保障 [4] - 大地保险为8000余小微企业员工提供72.85亿元健康保障 [4] - 太平洋人寿为某生物科技公司累计提供超14亿元员工保障 [4] - 太平人寿通过保单贷款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76.1亿元周转资金 [4] - 英大财险依托"电e金服"平台提供5.1万余次投标保证保险,释放保证金46.23亿元 [4] 科技赋能保险服务 - 人保财险为3177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2838亿元风险保障,为3528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8574亿元风险保障 [5] - 建信人寿推出"科创贷+科创保",泰山保险推出"研发设备损失险"和"研发费用损失险" [5] - 平安产险推出超30款科技保险产品 [5] - 渤海财险使济南某机械制造企业IT运维成本降低30% [5] - 中银保险为1929笔科技保险业务承保278.12亿元 [5] - 中华财险承保科技保险1281.27亿元,试点人才创业保险 [5] 科技驱动风险减量 - 人保财险"库安保"覆盖3281个小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2座大型水库,提供风险保障超95亿元 [6] - 平安产险"鹰眼系统DRS2.0"发出2.3亿次灾害预警,水淹车报案同比下降79% [6] - 中国人寿财险"国寿—清华数据化管控项目"化解各类风险隐患107万余条 [6] - 安华农险投入事故预防费用于企业风险减量服务 [6] - 太平洋产险和泰山保险将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监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