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

搜索文档
国内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发布,潍柴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9:15
行业标准突破 - 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正式发布,打破长期依赖美国API体系的局面 [1][3] - 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潍柴等42家单位组建创新联盟,旨在实现技术自主 [3] - 建立"自主标准+自主认证"双闭环体系,推动行业自主发展 [3] 技术研发投入 - 潍柴投入近百名技术专家,历时近十年参与标准研发 [4][8] - 采用WP13发动机作为核心试验台架,通过400小时超长测试验证标准 [4] - 新标准使润滑油换油周期延长至12万公里,较原先提升100% [4] 标准产业化进程 - 主导开发WP13评定方法,推动4项行业标准落地 [6] - 参与8项配套规范起草,加速标准产业化 [6] - 潍柴WP13的"原生适配"优势将助力国六、国七技术潜力释放 [7] 行业影响 - 实现从标准追随到标准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7] - 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提升中国柴油机油产业竞争力 [7] - 未来将加速摆脱国外依赖,迈向高质量发展 [7] 公司战略定位 - 潍柴作为标准制定的核心参与方,展现技术实力和产业担当 [1] - 巩固"中国动力"高端品牌形象 [9] - 公司表示将继续引领中国动力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7]
福田康明斯发布F系列第三代技术平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2 09:37
产品发布与里程碑 - 福田康明斯F系列第三代技术平台全系新品发布暨轻型动力第200万台发动机下线仪式在北京举行 [2] - F系列发动机是康明斯全球首款轻型发动机,直接引入康明斯全球研发体系,由美国、欧洲和中国团队联合研发 [3] - F系列发动机2006年首台点火成功,2009年量产,4年实现年销10万台,9年达成首个百万台,第二个百万台仅用7年 [3] 产品性能与市场表现 - F系列发动机累计销量达200万台,全球300余家整车企业选用 [4] - 产品以低油耗、高可靠性著称,涌现百万公里无大修用户 [4] - 第三代技术平台整车节油率可达15%,冷藏车、高海拔等细分场景有专用配置 [5] 技术创新与迭代 - 第三代技术平台采用2000bar超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全新动力缸设计,智能油耗管理系统 [5] - 模拟仿真技术从局部最优升级为全局最优,AI技术一周可完成30组喷油孔与活塞组合计算 [6] - 燃烧系统喷油器角度、孔数、孔径针对不同工况定制化调试,如冷链运输增加喷油孔数量 [8] 制造与供应链优势 - 供应链选择行业顶尖供应商,喷油器安装接口精度控制在微米级,多轮耐温耐震测试 [7] - 发动机智能附件和电气化附件发展得益于供应链进步,提升性价比和智能化 [6] - "灯塔工厂"高标准制造,进排气歧管弧度经仿真优化减少气流冲击磨损 [7] 数据驱动与定制化能力 - 基于全球20亿公里行驶数据和200万台市场验证开发第三代技术平台 [5] - 百万级车联网大数据支持发动机定制化标定,如极寒地区优化冷启动策略 [8] - 批量定制化能力为不同客户匹配最优参数,降低工程资源消耗 [8] 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 - F系列发动机从填补国内空白到成为全球300余家整车企业信赖之选 [4] - 针对本土场景的深度开发使产品在海外市场更贴合实际需求 [9] - 产品兼具全球领先性与本土适应性,如F2.5 VGT机型在海拔3500米不限扭 [5]
潍柴动力(000338) - 2025年7月1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18 19:35
分组1:大缸径发动机及数据中心业务 - 2025年以来公司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产销两旺,数据中心用发动机产销大幅提升,公司将发挥优势,锚定全年销量目标,开拓战略客户,抢占重点高端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1] 分组2:重卡行业发展 - 今年上半年中国重卡市场累计销量约53.9万辆,同比增长约7%,出口市场销售约15.6万辆,同比增长约3% [1][2] - 随着以旧换新政策落地,重卡市场需求环比向好,6月销售重卡9.8万辆,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10% [2] - 公司看好重卡行业发展,将推进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市场开拓,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2] 分组3:分红政策 - 2024年全年分红派息比例达55%,分红频次稳定,比例稳步提升,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近350亿元 [2] - 2025年公司推出5 - 10亿元规模的A股股份回购计划 [2] - 未来公司将综合考量多因素,平衡发展和股东利益,保持积极稳健分红派息政策,通过市值管理工具提升投资价值 [2]
从智造工厂到AI赋能 潍柴“数智转身”的深度实践
证券日报网· 2025-07-17 19:55
智能制造转型 - 公司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杆名单,通过AI重构制造业DNA,构建设备互联、智能控制、精准执行与自主决策的纵向集成体系 [1] - 数字化产业园实现加工自动化率100%,装配自动化率80%,园区能耗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35% [3] - 工厂具备年产20万台高端发动机生产能力,是全球行业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采用光伏、储能等多能源互补系统实现园区用能自给自足 [3]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无人运输车依托5G网络运行,太阳能与储能系统构建"零碳"生产网络 [2] - 公司智能算法团队在2024内燃动力智能控制算法国际挑战赛(ICIAP)荣获金奖,自主研发电控系统为装备提供"最强大脑" [4][7] - 与百度智能云合作推进大模型建设,聚焦六大应用场景包括基础问答、软件开发、知识管理等,构建AI赋能平台 [7][8] 运营效率与商业变革 - 园区设备综合效率达82%,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8%,供应链库存周转率提升30%,车联网实时监测160万台车辆且故障预警率达85% [8] - 商业模式从"卖发动机"转向"卖智慧运力解决方案",数智化成为新增长极 [8]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超3100亿元,利润总额增长33.4%,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9] 人才战略与生态构建 - 2024年发动机板块校园招聘吸引上千名毕业生,引进200多名博士及高端人才,2025年签约高校毕业生600余人 [10][11] - 构建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市场化评估体系和高弹性绩效机制,强化人才储备与培育 [10] - 成立"一把手"挂帅的数智化转型推进委员会,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战略革新 [9][10] 产能与项目进展 - 2024年6月智能工厂第15000台发动机下线,标志全球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全线达产 [3] - 2025年3月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首台电池产品下线,项目一期投产,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3]
算力东风再起,关注核心设备环节!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数据中心、船舶制造、发动机制造、温控、零部件制造、铸件制造 - **公司**:科泰电源、潍柴重机、冰轮环境、长源东谷、联德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数据中心板块 - **2025 年整体表现**:2025 年整体表现强劲,一季度良好,二季度分化,海外算力强,国内受字节跳动无法购买英伟达卡及资金分流影响调整,6 月 25 日后因相关利好重回投资者视野[2] - **发展趋势及影响**:自 2023 年二季度起,海内外企业资本开支扩张,AI 数据中心能耗和配套电力增长快于普通 IDC,中国投入增加,发动机国产化替代明显,发电用柴油机销量翻倍以上增长[6] 发动机环节 - **作用**:在数据中心产业链中重要,科泰电源等发电机组公司因涨价逻辑利润增量显著,海外供应商订单饱和使国产发动机替代趋势确定[3][4] - **科泰电源**:未来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继续涨价和进入美国市场,若能将支撑股价和带来业绩增量[5] - **潍柴重机** - **国产化替代优势**:作为潍坊潍柴集团内部公司,专注柴油发电业务并转向发动机制造,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国产化替代[7] - **业务表现**:2024 年发电机组收入增长 38%,2025 年新接订单大增,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1.3 - 1.5 亿元,同比增长 40% - 60%,来自柴油发电机组增长和船舶发动机业务旺季[8] - **船舶发动机业务**:受益国家设备更新补贴政策,订单复苏,替代燃料比例提高助于利润率增长,预计补贴金额 220 - 480 亿,撬动造船订单 1700 - 3000 亿[9] - **未来计划**:柴油发电业务稳定增长,市场份额从 13%提至 35%,出货量和产值增加,净利率提升;预计船用发动机纯柴油和双燃料比例改变,带动收入和利润增长;AIDC 方向利润从 2024 年 1.9 亿增至 2027 年近 11 亿[10][11][13][14] 温控环节(冰轮环境) - **优势及市场表现**:国内螺杆压缩机组制造龙头,产品应用广泛,商超和化工厂业务稳定增长,数据中心业务 2025 年预计高速增长[15] - **AIDC 业务表现**:供应相关产品,子公司收入和净利率增长,国内 AI 数据中心新增产能带动风冷螺杆压缩机制冷设备需求,有望提价和扩份额增利润[16] 上游零部件企业(长源东谷) - **发展情况**:商用车柴油发电缸体缸盖细分龙头,市场份额超 20%,2025 年业绩弹性强,新建生产线满足下游需求[17] - **柴发配套出货及影响**:2025 - 2027 年柴发配套出货量分别为 500 套、1500 套、2500 套,收入增速 5000 万 - 2.5 亿,高毛利率,预计 2026 - 2027 年利润增量 3000 - 5000 万[17] - **商用车业务**:需求复苏,增长预期 10%,新客户定点,商用车主业份额将提升[18] - **新能源混动发动机零部件业务**:2024 - 2025 年放量,2025 年出货预期翻倍以上,2027 年可达 250 万套以上[19] - **新兴产业布局**:布局低空无人机航发、机器人灵巧手等产业,2025 年有小批量订单,大部分利润 2027 年兑现,股权激励业绩目标 3.5 亿,测算中枢 4 亿左右[20] 柴发收益标的(联德股份) - **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突出,毛利率约 40%,净利率约 20%,优势在精加工,有优质客户资源,2025 年切入国内市场,二季度收入预期转正,2025 年是拐点,2027 年业绩符合增速预计 25%,业绩目标 3.2 亿元,远期产能达 16 万吨,对应业绩空间 6 亿元[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家设备更新补贴政策对船舶发动机业务影响大,内河和近海船补贴率达 20% - 40%以上,预计补贴金额累计 220 - 480 亿,撬动造船订单 1700 - 3000 亿,未来五年消化 20 年以上老旧船舶[9] - 长源东谷新能源业务在 2024 年 19 亿营收中贡献 8 亿,占比 40%,目前比亚迪产线已满产,赛力斯产线正在爬升[19] - 联德股份 2025 年新项目爬产新增折旧约 4000 万元,墨西哥工厂投产规避贸易风险并导流订单[21]
AIDC柴发供需再梳理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AIDC柴发单体行业 - **公司**:潍柴动力、玉柴国际、重庆基电、英浦精密、潍柴重机、康明斯、卡特比勒、MTU、上海菱重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 - 未来一到两年AIDC柴发供需紧缺程度或持续加码,柴发单体设计制造企业溢价能力将上升 [1] -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全球AIDC柴发市场将翻倍,国内需求增量大 [1][5] - AIDC柴发单体市场集中度高,是反内卷甚至有通胀趋势的市场 [7] - 行业需求强于供给,供不应求状态将持续到2028年,看好相关企业 [12] - 推荐潍柴动力,相关公司还有玉柴国际等 [12] - **论据** - **需求端**:用三种视角测算全球AIDC柴发需求,结果显示未来市场将翻倍。2025年全球预计需求15000台,2029年达峰值约30000台,2030年接近40000台。目前市场容量约250亿人民币,远期将翻倍至500亿人民币。国内预计占全球市场约40%,近期需求6000台左右,远期12000 - 13000台 [1][2][3][4][5] - **供给端**:国内市场以三家外资(康明斯、卡特比勒、MTU)和三家自主(玉柴、潍柴、上海菱重)为主,行业集中度高。产能方面,AIDC同级1800千瓦级以上大马力发动机预计产能三年有50%增长,各企业产能释放节奏慢,受中上游制约,易出现供不应求 [6][7][9][10][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测算全球AIDC柴发需求的三种方法:根据全球算力投资预测线性外推、根据社会远期算力耗电量折算、参考行业龙头康明斯的预测 [2][3][4] - 行业特点:零部件系统复杂,是大系统工程,项目制交货周期长,不太可能出现像大宗商品那样的大幅度价格波动 [8] -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13]
潍柴动力(000338) - 2025年7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16 09:36
重卡行业发展情况 - 今年上半年中国重卡市场累计销量约53.9万辆,同比增长约7%,出口市场销售约15.6万辆,同比增长约3% [1] - 6月销售重卡9.8万辆,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10% [1] - 公司看好重卡行业发展,将推进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市场开拓 [1] 大缸径发动机及数据中心业务 - 2025年以来公司系列大缸径发动机产销两旺,数据中心用发动机产销大幅提升 [2] - 公司将发挥优势,锚定全年销量目标,开拓战略客户,抢占高端市场 [2] 应对行业电动化趋势 - 重卡、轻卡、工程机械等行业新能源渗透率逐步提升,未来应用空间广阔 [2] - 2024年底公司首次发布全系列新能源动力电池产品并推动产能落地 [2] - 公司借助集团优势响应开发新能源产品,在多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提升新能源业务业绩贡献 [2]
7年再销100万打破行业格局,福康向300万台目标冲刺!| 头条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7-15 16:30
销量里程碑与目标 - 公司从2009年首台F系列发动机投产到2025年7月实现第200万台下线,仅用16年达成里程碑 [1][6][9] - 第二个百万台销量仅用7年完成,较首个百万台(耗时9年)提速明显 [9] - 宣布加速冲刺300万台销量目标,计划通过全球化与技术创新实现 [2][12] 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2013年F系列发动机年销量突破10万台,2018年全球累计销量超100万台,奠定高端柴油机市场地位 [8] - 产品远销海外100多个国家,全球用户网络覆盖超300家,包括京东物流、顺丰速运等终端品牌 [11][14] - 当前海外业务占比40%,目标提升至65%,泰国工厂已具备全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 [16][17] 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势 - 第三代F系列发动机采用1800bar超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结合智能油耗管理系统实现15%节油效率 [25] - 开发Smart EBP技术自适应多场景运营,匹配AMT变速箱优化高原/寒区极端工况表现 [26] - 技术路线覆盖燃油、燃气、氢能及混动系统,非道路领域占有率计划从15%提升至30% [18] 智能化与全球化战略 - 建成灯塔工厂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车联网链合100万+设备提供远程升级与实时监控服务 [13] - 针对不同市场定制化开发产品,如东南亚F2 8、欧洲F4 5等,适应区域排放法规 [17][18] - 提出"四化"(数智化、全球化、多元化、专业化)深度融合支撑未来增长 [12][13] 行业趋势与产品定位 - 商用车行业面临低碳转型与集约化需求,公司以20亿公里运营数据为基础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21][22][23] - 第三代平台构建"动力链+智能网联"生态,提供全场景动力矩阵,强化高效与可靠性 [25] - 冷链物流等专业化业态发展推动对动力系统适应性要求的提升 [22]
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7-14 07:04
业绩预告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为负值 主要受发动机产品平均销售单价下调影响 导致营业收入和单台发动机毛利率同比下滑 经营利润未能覆盖期间费用 整体亏损较上年同期增加 [1] - 业绩预告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未经注册会计师预审计 但与会计师事务所无分歧 [1] 经营策略调整 - 优化与主要客户的产品结算模式和结算周期 导致短期财务承压 [1] - 市场端加大终端拓展 加速柴油机、混动及燃气机技术创新 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2] - 管理端实施精益化运营 通过人力资源优化和弹性预算管理实现期间费用同比下降 [2] 新兴业务布局 - 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取得进展 无人智能配送车及智能农机已实现小批量销售 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2] - 国际化方面设立海外配件服务中心和贸易平台 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2] 监管事项 - 2025年7月8日收到云南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公司股票自7月1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但不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3]
神机再进化,福田康明斯F系列第三代技术平台发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1 18:19
里程碑事件 - 福田康明斯F系列第三代技术平台全系新品发布暨轻型动力第200万台发动机下线仪式在北京举行 [1] - 活动由中国物流学会会长、北汽福田总经理、康明斯全球副总裁等高管及300余家主机厂代表共同见证 [1][4] 产品发展历程 - F系列是康明斯全球首款轻型发动机,2006年首台F3.8在英国点火成功,2009年量产 [3] - 产品矩阵从3.8L扩展至2.5L/2.8L/3.0L/4.5L等多款机型,销量呈现指数级增长:4年达10万台/年,9年突破100万台,第二个百万台仅用7年 [3] - 累计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台,服务300余家主机厂,用户形成"高可靠、低油耗"口碑,涌现百万公里无大修案例 [4][7] 技术迭代路径 - 第一代(2006-2015):以可靠节油为核心,构建F2.5-F4.5全排量矩阵 [8] - 第二代(2015-2022):突破动力边界,实现与AMT变速箱及新能源系统匹配 [8] - 第三代(2022至今):形成"动力链+智能网联"系统生态,基于20亿公里行驶数据开发 [8][10] 第三代平台技术突破 - 燃烧系统:2000bar超高压共轨燃油系统+4气门垂直中央喷射设计,联合整车节油率达15% [10] - 智能附件:可变流量机油泵+智能油耗管理系统,总节油15%,两次预喷技术优化NVH [10] - 场景定制:F3.0冷藏车专用配置/F2.5 VGT版3500米不限扭/F2.5 Van比F2.8 Van节油7.7%-9.9% [10] 研发与制造优势 - 仿真技术:AI计算能力使参数组合优化效率提升30倍,实现全局最优设计 [11] - 供应链协同:材料升级与制造技术进步支撑性能极致化,智能附件成本效益提升 [11] - 制造标准:灯塔工厂微米级精度控制,喷油器接口经多轮耐温/耐震测试 [15] 场景化创新实践 - 数据驱动:百万级车联网数据支持区域定制化标定,如极寒地区冷启动优化/城市配送低速怠速控制 [19] - 本土化开发:3.0发动机针对冷链运输优化低温启动稳定性,2.5发动机解决高原动力衰减 [19] - 全球化输出:基于中国场景的深度开发反哺海外市场,适配性超越通用型产品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