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

搜索文档
和顺石油: 和顺石油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00:2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56亿元,同比增长5.97%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4.89万元,同比下降48.75%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2亿元,同比增长237.32% [2] - 基本每股收益0.08元/股,同比下降50% [2] 业务结构分析 - 零售收入6.26亿元,批发收入8.11亿元 [2] - 零售销量7.68万吨,批发销量11.66万吨 [2]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系批发收入增长驱动 [2] 行业环境状况 - 国际原油市场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受OPEC+增产、特朗普关税政策和地缘风险三重压力影响 [3] - 国内成品油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特征,新能源替代与炼化转型重塑行业格局 [3]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10.27%,新注册登记量同比增长27.86% [3] - 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达1610万个,同比增长55.6%,公共充电桩数量达328.2万个 [3] 公司战略举措 - 运营管理35座自营加油站,2座自有产权站点对外租赁 [3] - 铜官油库拥有90000立方米库容和2000吨级专用水路码头 [3] - 注册会员总数超过476万,同比增长9.43% [3] - 已建成7座超快充站投入运营,单枪单日最高充电量达752度,峰值功率突破433.97KW [4][8] 运营效率提升 - 上线成品油采购竞标集成系统平台,迭代AI技术工具模型 [5] - 构建"数字化+仓储物流"双驱动模式,优化供应链效率 [6] - 通过AI智能检测实现油品合格率100%,智能客服提供7×24小时服务 [6] - 推行"5A管理模式"和"一站一策"方案,降低营销与渠道成本 [6] 成本控制措施 - 销售费用8503.91万元,同比增长5.19% [14] - 管理费用1323.52万元,同比下降14.96% [14] - 财务费用451.35万元,同比下降17.02% [14] - 通过岗位优化、集中采购和设备节能系统实现降本增效 [7] 资产与负债变动 - 预付账款1726.77万元,同比下降91.15% [15] - 应收账款3677.55万元,同比增长49.27% [15] - 应付账款2757.35万元,同比增长160.70% [15] - 总资产19.61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3.25% [2] 社会责任履行 - 累计捐赠爱心助学款216.5万元,帮助超过300名贫困学子 [17] - 报告期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15.52万斤,产生经济价值117.69万元 [17] - 通过消费扶贫累计为贫困农户创造1665.72万元收益 [17]
爱克股份:谢明武累计质押2369.7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18:48
股权质押情况 - 谢明武累计质押股数2369.7万股,占其持股比例37.33% [1] 业务收入结构 - LED行业收入占比69.68% [1] - 新能源材料行业收入占比17.49% [1] - 光伏风电行业收入占比10.49% [1] - 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收入占比1.94%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0.39% [1] 公司市值 - 当前市值41亿元 [1] 行业背景 - 宠物产业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上涨 [1]
东莞控股(000828):坏账冲回等增厚利润,拟中期分红回报股东
中泰证券· 2025-08-26 16:3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业收入7.66亿元,同比-8.57% [6] - 2025年H1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20.51% [6] - 2025年H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31亿元,同比+332.74% [6] - 2025年Q2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699.24%,环比+43.02% [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1/8.93/9.31亿元 [4][6] 业务收入构成 - 通行费收入6.27亿元(同比-0.37%),占比81.9% [6] - 融资租赁收入0.10亿元(同比-71.52%) [6] - 保理业务收入0.71亿元(同比-40.66%) [6] - 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收入0.42亿元(同比+10.86%) [6] - 莞深高速混合车流量6008.58万辆,同比-0.26% [6] 重大工程项目 - 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累计投入35.36亿元,占总投资20.11% [6] - 预计2028年12月建成通车,将申请延长收费期限 [6] 利润增厚因素 - 信用减值损失0.63亿元(上年同期-1.74亿元),因收回东莞信托股权处置款冲回坏账准备 [6] - 财务费用-0.11亿元(上年同期0.36亿元),因利息支出减少且利息收入增加 [6] - 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1.11亿元,同比+26.22% [6] 战略投资布局 - 完成受让东莞证券7.1%股权,持股比例升至27.1% [6] 股东回报计划 - 拟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1.5元,合计1.56亿元 [6] - 未来三年每年现金分红不少于0.475元/股 [6] - 按当前股价测算股息率约4.1%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025-2027年每股收益预测0.85/0.86/0.90元 [4][6] - 对应PE为13.6X/13.5X/12.9X [4][6] - 净资产收益率预计8%-9% [4][7] - 毛利率稳定在65%左右 [7]
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投运
科技日报· 2025-08-26 11:37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与技术升级 - 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在G25长深高速浙江杭州桐庐服务区投运 配备108台大功率快充桩 其中40台超级充电桩单桩最高功率达600千瓦 实现"一秒一公里"充电速度 [1] - 充电站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技术 包含226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和430千瓦时储能电站 实现清洁能源100%就地消纳 年均可实现512万千瓦时绿电替代 [2] - 服务区扩建后南区充电车位达108个 北区预计年底投入运行 整体停车位增至979个(南区474个/北区505个) 较2022年底16台充电桩规模大幅提升 [1] 充电网络建设进程 - 2016年G25长深高速桐庐 建德服务区首批投运4台60千瓦充电桩 截至2022年底桐庐服务区累计建成16台充电桩 [1] - 为应对高速公路车流量逐年攀升 桐庐服务区启动改扩建项目 南区新增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北区新增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1] - 项目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所属杭州市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建设 采用梯次储能 液冷超充 直流快充等技术 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光伏 储能 充电统一调度 [2] 能效与环保效益 - 储能电站有效平抑电网波动 实现削峰填谷 综合技术应用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 - 项目预计年均减少碳排放约2860吨 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协同实现电网稳定性提升 [2]
规模世界领先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
经济观察网· 2025-08-26 11:14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 截至7月底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 [1] - 当前规模是"十三五"末的10倍 [1] -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1] 新能源汽车推广与绿电应用 - 全球超半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行驶 [1] - 通过绿证绿电交易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 [1] - 组织省份开展车网互动试点实现电动车削峰填谷功能 [1] 绿色出行理念普及 - 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已深入人心 [1] - 绿色能源消费方式获得广泛认可 [1]
东莞控股:8月2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23:10
公司治理 - 公司第八届第四十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5日以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关于召开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1] 财务结构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交通运输辅助业占比81.86% [1] - 商业保理业收入占比9.31% [1] - 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收入占比5.45%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2.1% [1] -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占比1.29% [1] 市值表现 - 公司当前市值为120亿元 [1]
基于华为兆瓦超充打造的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落地北四川 华为兆瓦超充技术加速物流电动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8-25 22:57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在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正式投运 基于华为兆瓦超充解决方案打造 [1] - 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占地70亩 设计电力容量达100MW [4] - 单日可服务700辆电动重卡 单日充电量超30万kWh [4] 技术配置 - 配置18个1.44MW超充车位(单枪功率1440kW)和108个600kW液冷超充车位 [4] - 集成近1MW光伏车棚与2台215kWh风液智冷储能系统 日均生产绿电约5000kWh 实现光储充一体化运营 [4] - 搭载华为兆瓦超充设备 匹配3.5C超充重卡 实现"充电5分钟行驶百公里"的高效补能 [4] 经济效益 - 重卡每公里能耗成本直降1.5元 单年可节省15万元运营成本(按常规运营估算) [4] - 充电效率提升带动场站运营效率增长超15% [6] - 通过VPP虚拟电厂技术参与电网峰谷套利 最大化新能源消纳 [8] 产业协同 - 超充联盟2.0已吸引北奔重汽、东风商用车等10家车企加入 计划年底前推出59款兆瓦超充重卡(22款已交付) [9] - 徐工集团现场交付200台兆瓦超充牵引车 单站已下单500台 实现超充技术与重卡整车的产业链深度绑定 [9] - 配套休息区、食堂、车辆检修点等设施 形成"司机之家"综合服务模式 [9] 环保效益 - 电动重卡替代燃油车后 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5万吨(按行业经验估算) [9] - 日均绿电占比显著 通过光伏储能实现低碳运营 为绿色物流转型树立标杆 [9] 战略意义 - 标志新能源重卡超充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推动电动重卡从小众试点迈向全场景规模化应用 [1] - 华为将携手车企与运营商构建"兆瓦超充一张网" 加速开启全电物流新时代 [10]
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青岛投用
齐鲁晚报· 2025-08-25 05:09
项目概况与建设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特来电总部基地在青岛投入使用 实现100%绿色电能替代 [2] - 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 2025年3月竣工 占地14.33亩 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117米 [2] - 集成充电网 微电网 储能网三网融合技术 结合虚拟电厂与智能泊车系统 [2] 能源供应体系 - 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 日均发电满足整栋建筑25%用电需求 年减碳量近500吨 [2] - 底部配置14组梯次利用汽车动力电池组 每日完成一充一放循环 吸纳光伏盈余及低谷电价电力 [3] - 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协同 构建园区级虚拟电厂 具备资源聚合与调度功能 [3] 技术创新与效能 - 碲化镉光伏玻璃幕墙日均储存绿能1500度 智慧立体车库每日选取300辆电动汽车放电贡献超3000度绿电 [3] - 部署近3万个微型传感器 通过数字化IoT平台实现设备智慧管控 综合节能率达40% [3] - AI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具备四重消防与视觉监测 节省地下空间与建设运维成本 [4] 运营效益 - 项目年消纳大量绿电 减少近2500吨碳排放 [4] - 高度数字化运营使投资成本降低20%-30% 运营效率提升30% 综合用能成本节约30% [4] - 为我国产城融合与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可复制新范式 展现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前景 [4]
华为超充峰会首曝重磅合作 华体科技液冷超充产能落地引关注
全景网· 2025-08-22 13:49
公司合作与业务进展 - 华体科技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亮相华为兆瓦超充高质量发展峰会 与华为在液冷超充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 - 公司于8月18日成立华体兆瓦超充科技(北川)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 为当地超充产业落地提供支撑[1] - 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已落地多项成果 2024年12月下线的全液冷超充产品功率达600kW 实现"1秒1公里"充电速度[1] 产能与项目规划 - 北川项目首期5000套产能已投产 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突破万套[1] - 产能直接配套华为主导的全国超充网络建设[1]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受利好消息影响 市场活跃度较高 当日开盘价19.17元 盘中最高触及19.17元[1] - 截至当日11:05股价报17.92元 较昨日收盘价18.77元下跌4.53%[1] 行业发展动态 - 华为超充生态加速落地 推动兆瓦超充生态建设[1] - 峰会聚焦"共建兆瓦超充生态 共赢全电物流机遇"主题[1]
特来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网遍布366个城市,充电量超过500亿度
中国发展网· 2025-08-21 17:18
公司市场地位与规模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 充电量超过500亿度 充电网络覆盖366个城市 终端数量接近80万个[1] - 公司母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1] - 充电网累计实现碳减排超过5100万吨[1] 充电网技术架构与核心优势 - 充电网通过芯片与大数据实现有序充电 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 而充电桩仅为独立充电器[2] - 充电网链接汽车形成车联网 聚合电池形成储能网 实现电网削峰填谷[2] - 技术采用两层安全防护:通过充电过程进行大数据体检建立自学习模型 以及BMS与CMS硬件协同主动防护[2] - 模块化分体式设计使80%资产保值 仅需升级终端即可适应无人驾驶时代[3] 超充技术演进 - 超充1.0实现5分钟快速充电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问题[4] - 超充2.0采用智能共享技术 通过液冷超充与智能调度实现电力灵活分配[4] - 智能调度可将电力从已充满车辆转移至待充电车辆 提升投资收益率[4] 虚拟电厂系统构建 - 充电网 微电网 储能网三网融合形成虚拟电厂[4] - 系统链接新能源发电与用电端 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用不匹配"痛点[4] - 青岛园区示范项目每日发电3万度 满足1.7万度自用需求 剩余电力以0.3元/度供给员工充电[5] - 园区通过充放电年节约电费170余万元 雨天可反向放电获得0.3元/度奖励[5] 未来技术布局 - 研发人工智能充电机器人与机器手应对无人驾驶时代充电需求[3] - 超充技术向智能共享方向演进 提升设备利用率[4] - 虚拟电厂模式可规模化复制 千个园区应用将显著促进碳中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