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桩
搜索文档
《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专家解读之四︱多维融合 集成破局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国家能源局· 2025-11-18 14:51
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 推动新能源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 旨在通过多维度一体化开发、强化产业协同、拓展非电利用等路径 全面提升新能源发展质量与效益 [3] - 新能源发展面临消纳压力加大、用地用海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 集成融合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必然选择 [4] - 集成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多能互补、空间集约、聚合运营的深度融合 系统重构新能源开发运行模式 提升新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靠性 并实现国土空间及存量设施的集约高效利用 [4] 新能源多维集成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截至2025年9月底 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突破17亿千瓦 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22% [4] - 推动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多维度“左右”集成、与消费侧“前后”集成、与产业链“上下”集成 以革新传统发展逻辑、探索发展新范式 [4] 新能源多维集成融合的实施路径 加强多能互补 - 建设“沙戈荒”大基地 围绕“储调适配、降煤增绿”优化电源结构 鼓励发展光热发电、合理配置储能 支持有条件地区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 [6] - 开发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发挥水电转动惯量大、启停快、调节准等优势 与流域内风光资源形成天然互补 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调节电源带动周边风光资源大规模开发 [6] - 发展省内集中式新能源 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系统调节需要 因地制宜开展风光气储等多类型互补开发利用 [6] 推进开发空间集约复合 - 在大基地和集中式新能源建设上 通过集约化选址、风光同场建设、输变电设施和空间共用等 降低空间资源消耗 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7] - 在存量能源设施转型升级上 有序推动存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改造升级 鼓励依托矿区闲置土地、塌陷区等资源发展新能源 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发电、生态双重效益 [7] - 在海上风电及海洋能源开发上 集中规划配置海上风电送出海缆廊道和登陆点 实现通道共用共享 探索与海产养殖、海水淡化等海洋活动共用基础设施 实现一海多用、立体开发 [7][8] 推动一体化聚合运营 - 在技术升级层面 提升发电功率预测精度、采用先进构网型技术、推进多品种协同联合优化控制 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 [9] - 在高效运营层面 实现新能源与配建储能的深度协同和一体化调用 探索新能源与煤电、水电等其他电源联营 整合技术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9] - 在智能管控层面 加强数字化升级赋能 实现新能源基地各场站的集中监控和一体化运维检修 提高运营效能 [9] - 在资源聚合层面 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协同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电动汽车充电桩、工商业储能等分散电力资源 [9] 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 - 明确项目组织责任 国家优先支持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建设集成融合项目 由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 [10] - 优化投资开发管理 支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 鼓励一站式办理相关手续 鼓励研究多方合作机制 研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予以支持 [10] -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推动“沙戈荒”、水风光等基地按一体化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探索项目公平参与电能量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探索纳入容量补偿范围 [10]
六部门:到2027年底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
经济观察网· 2025-10-15 16:52
政策核心目标 - 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核心目标是推广居住区充电设施的"统建统服"模式,实现"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续"[1] - 计划到2027年底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1] 商业模式与实施路径 - "统建统服"模式具体指由运营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1] - 试点将重点面向电动汽车渗透率高、接入容量受限、私人桩建设存在制约的小区开展[1] - 预期通过该模式实现私人充电桩接入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1]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到2027年底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16:48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方案提出推广居住区"统建统服"模式[1] 商业模式与运营 - "统建统服"模式由运营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居住区充电设施[1] - 该模式旨在实现居住区充电桩"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续"[1] 试点实施与目标 - 试点面向电动汽车渗透率高、接入容量受限、私人桩建设存在制约的小区[1] - 目标到2027年底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1] - 预期实现私人充电桩接入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1]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充电网络 新能源车跨省出行“说走就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4 05:43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全国公共充电站总量达30多万座 较2021年增长303% 数量远超11万座加油站 [13] - 杭州建成公共充电圈 市区充电服务半径仅0.9公里 高速服务区超充站全覆盖 191个乡镇充电设施实现乡乡通 [7] - 国家电网在杭州计划形成城区5分钟充电圈和乡村重要地区15分钟充电圈 [9] - 浙江杭州梅林村充电站充电桩数量从2021年4个增至16个 增长4倍 [3] 充电技术升级与服务提升 - 充电站加装光储充一体化设备 车主可直接使用屋顶光伏所发绿电 [3] - 通过加装超充和快充设备 车主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3] - 中国建成全球数量最多 服务车型最广 覆盖面积最大的充电设施网络体系 [16] 车网互动与电力市场创新 - 新能源汽车成为电网灵活调节的移动电源 可实现反向送电并获得收益 [15] - 深圳一家充电站累计放电量达8200度 相当于1025户家庭一天用电量 [15] - 虚拟电厂在光伏发电高峰引导车辆集中充电 帮助车主平均节省充电成本15% [16] - 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目标为低谷时间充电达到60% [1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 是2020年的5倍 [17] - 每3度电中有2度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 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 [17] - 预计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4500万辆 [16]
我国充电站数量已是加油站3倍
第一财经· 2025-10-13 22:09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 "十四五"期间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1] - 当前车桩比达到每5辆车配备2个充电桩 [1] - 全国公共充电站总量超过30万座 [1] 充电设施增长态势 - 公共充电站数量较2021年增长303% [1] - 充电站数量达30多万座远超加油站11万座 [1] - 完善充电网络为跨省长途出行提供保障 [1]
“十四五”成绩单 | 央视新闻 保供应、强民生、转低碳 能源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能源局· 2025-10-13 12:35
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 - 行业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6]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 [6]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6] 新能源开发与布局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 [8] - 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成为能源转型的新引擎和新势力 [8]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来自可再生能源 [8]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幅达“十三五”五年总量的1.5倍 [10] - 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10] - “疆电入渝”工程实现电力跨越2000多公里传输,耗时仅0.007秒 [10] 能源基础设施 - 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12] - 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达到每5辆车拥有2个充电桩 [12]
“十四五”成绩单 | 保供应、强民生、转低碳 能源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央视网· 2025-10-13 09:35
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5]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来自风电、光伏和水电 [7] 储能与电网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 [5] - 攻克电网薄弱及高海拔地区电力输送难题,实现“疆电入渝”工程,电力传输2000多公里仅需0.007秒 [9]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拥有2个充电桩 [11] 能源基地与供应保障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成为能源转型新引擎 [7]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幅达“十三五”五年总量的1.5倍,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9] -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3]
【“十四五”成绩单】“含绿量”不断提升!能源发展成就瞩目
央视网· 2025-10-12 22:59
可再生能源体系发展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 [3]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3] 能源生产与基地建设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 [5] - 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 [3] - 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成为能源转型新引擎 [5] 能源消费与供应保障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是绿色电力 [5]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幅达“十三五”五年总量的1.5倍 [5] - 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5] 能源基础设施与技术进步 - 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拥有2个充电桩 [7] - 攻克电网薄弱地区电力输送难题,实现“疆电入渝”工程 [5] - 新能源技术装备领跑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 [8]
新华网评:破解假日充电难需要新思维
新华网· 2025-10-10 22:56
核心观点 - 新能源车充电难问题在国庆假期集中凸显,表现为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现象严重[1] - 解决充电焦虑需超越单纯增加充电桩数量的旧思维,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解决方案[1] - 问题考验行业技术创新速度、服务优化精度和新思维树立程度[1] 充电基础设施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734.8万个充电枪[1] - 非节假日期间,高速充电桩利用率常年偏低,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1] - 节假日期间出现“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的极端情况[1] 解决方案:精细化服务 - 需依托大数据精准预测节假日各路段充电桩供需情况,及时调度移动充电桩支援[1] - 可推广“预约充电”模式,让车主出发前规划好补能点位和时间,避免盲目排队[1] 解决方案:设施运维与升级 - 部分充电桩因接口老旧、无法启动充电或接口不互通等问题成为“僵尸桩”、“低效桩”[1] - 需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定期开展设备检修,及时淘汰更新老旧设施[1]
家充第一股挚达科技港股挂牌,首日大涨192%
36氪· 2025-10-10 20:52
上市表现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10月10日在港交所挂牌,开盘即大涨183.92%,收盘报195.5港元,较招股价66.92港元上涨192.14%,市值达116.89亿港元 [1] - 公司是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解决方案提供商,按2022年以来累计销量及销售额计,在中国市场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6%及10.3% [11] - 按2024年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公司排名第五,市场份额约为3.9%;按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6.6% [11] 业务模式与客户构成 - 业务涵盖充电桩设备、安装服务、数字化平台及家庭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并开发了自动充电机器人 [1][7][9] - 公司最初作为特斯拉的家充服务商起家,后客户拓展至中国主流车企,2024年电动汽车销量计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中,公司为其中七家提供产品或服务 [3][7][9] - 比亚迪既是公司最大客户之一,也是其股东,但公司正努力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 [9][13] 财务表现与盈利挑战 - 公司收入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6.97亿元、6.71亿元和5.93亿元 [11] - 同期净亏损持续扩大,分别为2510万元、5810万元及2.35亿元,公司自2010年营运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15] - 充电桩平均售价波动,2022年至2024年向汽车制造商销售的平均售价分别为711.6元、839.1元、697.9元 [13] 增长策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战略性降低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计划在竞争格局稳定后集中精力提高毛利率 [2][16] - 积极发展零售业务,2025年一季度零售充电桩销量4.02万台,同比大幅增长4.36倍,2024年零售业务收入达7520万元,占总收入12.7% [16] - 推出高毛利率产品如自动充电机器人(毛利率可达30%),2024年相关收入为410万元,平均售价约为18.82万元 [17] - 拓展国际业务,产品已覆盖22个国家,并在泰国投产工厂、在沙特建设合资工厂,利用海外市场较高售价提升盈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