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植业
icon
搜索文档
不掉队 赶上来丨这名脱贫户的账本为何越记越详细
人民日报· 2025-11-12 10:1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案追踪展示了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重点记录了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村民白银宝一家从深度贫困到稳定脱贫并实现多元化增收的过程[1][2][3][4] 收入结构变化 - 2014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 被确定为贫困户 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传统放牧[2] - 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 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收入来源扩展至七八种 包括产业奖励 各种补贴以及卖粮卖牛羊的收入[2] - 通过参与"借鸡还鸡"项目 养殖100只鸡苗 预计每年可增收上万元[3] - 2020年担任护林员获得工资1万元 2024年获得生态补偿金2846.58元[4] 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 - 2017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新建房屋42所 每户配套80平方米棚圈及深水井 有线网络等设施[2] - 2022年建设1.19万平方米养殖小区 实行集中饲养 村民支付年租金500元 统一饲料供应和技术支持 至报道时家庭养殖规模达170头羊 32头牛 去年11头牛犊获得补贴1.1万元[3] - 推行"借鸡还鸡"项目 鸡苗免费领取 每10只鸡苗归还企业1只成鸡 其余由企业订单回购 并设立庭院经济补贴[3] - 2019年建1500亩防风固沙沙棘林 年产沙棘果20万斤 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3] 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过去土地盐碱化严重 风沙天多 种植条件差[2] - 通过防沙治沙 种植沙棘林等措施 生态改善 土地种植条件好转 现有120亩玉米 30亩大豆及2亩豆角 种植年收入超6万元[3] - 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村民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如护林 栽植灌木等获得工资和补偿金[3][4] 政策支持与风险防控 - 当地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牧户开展常态化监测 目前共有监测对象1676户[4] - 对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实施产业扶持 包括庭院经济补贴 牛羊出栏补贴 牲畜品种改良等[4] - 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367户972人 均已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并落实措施[4]
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9:35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双轮驱动 [1] - 2025年华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问题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并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发展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以挖掘粮食单产提升潜力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3] - 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大面积落地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3]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丰收节见证中布农业合作新成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2 08:46
中布农业合作成果 - 首届中布友好丰收节在布基纳法索卡焦戈大区布尔比地区举办 庆祝农业合作丰收 [1] - 中国驻布大使 布农业部秘书长及百余名农民参与节庆并参观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 [1] - 中国专家筛选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布国家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 已于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 [1] 杂交水稻推广成效 - 中国杂交水稻在布基纳法索表现出强适应性 高产量特点 有效补充本地品种不足 [1] - 2024年在南多大区和卡焦戈大区两个示范村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95公顷 [2] - 示范村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预计平均单产可达每公顷9吨 远高于该国全国平均水平 [2] 合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布中农业合作已成为布基纳法索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1] - 布水稻产量从2017年的32.5万吨持续提升至2023年的50.4万吨 [2] - 水稻作为布基纳法索主粮 其增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1] 技术培训与本地反响 - 第三期农业援助项目启动以来 中国专家组累计培训1041人次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 [2] - 当地农民对杂交水稻新品种非常满意 收成超过往年 希望继续获得中国支持 [1] - 当地合作社代表认为中国杂交水稻将改变种植方式并改善生活 [2]
庄明浩: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00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支撑 [1] - 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技术推广落地难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 [2] -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中国已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截至11月10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新华网· 2025-11-12 07:41
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 - 截至11月10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达到近70% [1] - 河南省播种进度为55% [2] - 山东省播种进度为75% [2] - 安徽省播种进度超过70% [2] - 陕西省播种进度超过70% [2] - 江苏省播种进度为45% [2] - 山西省播种进度接近80% [2] 全国冬油菜播种进度 - 截至11月10日,全国冬油菜播种进度超过90% [2]
山东莱西:“五良融合”稳产增效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14
粮食单产提升举措 - 通过“五良融合”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和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以稳面积提单产 [1] - 土地流转后通过平整连片、完善设施、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及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建设高产良田 [1] - 农场玉米亩产达到近2000斤 [1] 高标准农田与耕地地力提升 - 全市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11.2万亩,其中今年新建成4.5万亩,着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吨粮田”和“吨半粮田” [2] - 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动,推广应用秸秆深翻粉碎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堆肥还田等技术共65万亩 [2] - 打造10个粮食千亩方和2个万亩片,示范区内玉米单产超过全市平均单产的13%以上 [2] 良种引进与推广成效 - 积极引进示范和繁育推广高质高效玉米新品种,建设2个展示示范基地和1个复合种植样板田 [2] - 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平均每亩可增加500株至1000株,带动全市玉米平均单产提高40公斤以上 [2] - 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使农户亩产达2800斤,收入翻了一番 [2] 粮食产后处理与服务体系 - 建设机械化烘干设施,烘干塔配备12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粮食1000吨,并配套6个1500吨钢板仓和2个6000吨标准粮库 [3] -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成本价提供农药、肥料和农机服务,为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每亩节约成本近200元 [3] - 创新“粮食银行”运营模式,农户可低储高卖、兑换农资或获得信贷支持 [3]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 - 大力推广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农机具,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保有量800余台,植保无人机400余台 [4] - 拥有高效低损小麦收割机1000多台、玉米收获机1400多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62% [4] - 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 [4]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管理 - 对气象监测站点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实景监控和降水传感器,为种粮大户提供直通式服务 [4] - 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农业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以精准提升农业效能 [5]
优化种植结构 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04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双轮驱动关键支撑 [1] - 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当前面临的挑战 - 粮食生产面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及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在秋粮收获关键期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有力护航粮食稳产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的"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的"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已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未来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加达里夫州农业受到降雨和虫害影响
商务部网站· 2025-11-11 23:49
加达里夫州农业状况 - 加达里夫州西部地区今年降雨不足 导致作为冬季主要经济作物的向日葵受到严重干旱影响 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1] - 由于摇蚊灾害 当地芝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超过80%的农民转而种植花生[1] - 花生种植也未能幸免于干旱的影响[1] 其他州农业状况 - 森纳尔州 青尼罗州和南科尔多凡州降雨充沛 农民种植大片芝麻和高粱[1] - 上述三州今年的收成较好[1]
全国秋冬种加紧推进 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央视网· 2025-11-11 20:30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我国粮食主产区正抢抓农时分类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推进秋冬种。 秋冬种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近几天,黄淮海主产区天气有利,当地加紧抢种冬小麦。 安徽强化精细整地,加快土壤散墒,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烂耕烂种,影响出苗质量,并组织全省1700多名农技骨干,下沉一线服务 种粮大户,带动小农户实现大范围高质量播种。 山东提前将6000多万亩冬小麦播种任务分解到具体地块,并推广抗寒早熟品种和抗湿晚播技术,减轻晚播影响。在郯城县,当地组 织100多名农技人员包片指导农民加紧播种。 眼下,长江流域冬油菜正加紧播种,进度过九成。 江西统筹稻油轮作等资金2.4亿多元,支持扩种冬油菜,预计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 湖南冬油菜播种面积预计超过2000万亩,今年,当地发布10个主推品种,并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直播等绿色增产技术。在沅江市, 当地安排奖补资金50多万元,推广应用精量一体化播种机。 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12个小麦油菜技术指导组,分赴重点省份开展指导服务,确保秋冬种关键措施落实,提高播种质量。 ...
“新技术+新机械”助力播栽 夯实来年丰产丰收基础
央视网· 2025-11-11 17:00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11月11日的消息,据农情调度,截至11月10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全国冬油菜播种过九成。 推广新技术新机械 加快冬油菜播栽 为扎实做好油菜种植工作,保障粮油生产安全,南昌市深化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整合高标准农田、优质高产品种、高产高效技术、先进 农机具及高水平农户等关键要素,打造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油菜大面积均衡增产。此外,还对油菜种植进行补 贴,极大调动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立冬过后,江西南昌各地抢抓有利天气,加快油菜播栽工作,为来年油菜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在南昌市南昌县幽兰镇南湖村,这几天的降雨使得土壤墒情非常适合油菜种植,种粮大户万顺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组织3台油菜种肥一体机 将冬闲田全部种上优质油菜。 南昌县幽兰镇南湖村种粮大户万顺介绍,2025年他500多亩水稻收完以后全都种了油菜,后期管理到位,每亩可以收300来斤油菜籽,算下来一 亩地可以增加500多元纯收入。 2025年,南昌市积极推广新机械新技术,使用省时省力的油菜种肥一体机代替过去人工劳作。让机械一次性完成开沟、起垄、播种、施肥等多 项作业,在减轻农户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