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粱
icon
搜索文档
“新”潮澎湃勾勒“科技秋收图” 良种、良技、良机奏响“秋粮丰收曲”
央视网· 2025-09-18 13:47
央视网消息:眼下,全国秋粮自西南陆续开始收获,各地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过一成。 四川崇州的32万亩水稻迎来大面积收获。今年,当地以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为纽带,联合30家科研院所完成798个水稻品种试 验示范,借助"良种良技",水稻的亩产比去年提升了大约5%。 今年,我国油料作物在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油菜、花生的增产潜力。在全国花生种植大县山东费县,24万亩花生正在收获 期。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示范区花生平均亩产达到623公斤,比去年增加200公斤左右。 今年,农机装备的升级正改变着粮食主产区的耕作场景。贵州省今年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7亿元,同比增长了81.7%。在岑巩县的高粱 收获现场,更多的专用收割机开进丘陵山区,收获速度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 眼下正值黑龙江鲜食玉米收获季,在大庆市玉米秸秆有了新用途,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气化合成技术,它们转化成了低碳环保燃料"绿色 甲醇",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
“良种良技+智慧农机”为秋收保驾护航 科技为丰产丰收“添码加力”
央视网· 2025-09-18 10:39
央视网消息:眼下,全国秋粮自西南陆续开始收获,各地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过一 成。 四川崇州的32万亩水稻迎来大面积收获。今年,当地以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为纽带,联合30家科研院所完成798个水稻品种试 验示范,借助"良种良技",水稻的亩产比去年提升了大约5%。 今年,农机装备的升级正改变着粮食主产区的耕作场景。贵州省今年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7亿元,同比增长了81.7%。在岑巩县的高粱 收获现场,更多的专用收割机开进丘陵山区,收获速度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 眼下正值黑龙江鲜食玉米收获季,在大庆市玉米秸秆有了新用途。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气化合成技术,它们转化成了低碳环保燃料"绿色 甲醇",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 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长势正常偏好。再有不到20天,就将迎来大面积收获。主产区全力以赴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安全成 熟。 眼下,湖南1905万亩晚稻进入抽穗期,一二类苗占比达87.6%,同比高2.6个百分点。在长沙市望城区,种植户陈爱国正喷施叶面肥和生长 调节剂,今年他的400多亩晚 ...
澳大利亚拟投入逾7亿美元发展生物燃料产业
新华社· 2025-09-17 15:33
澳大利亚是油菜籽、甘蔗和高粱等生物燃料原料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目前所产原料大部分用于出口。 澳大利亚产的油菜籽是欧洲生物柴油产业的重要原料。 声明说,澳大利亚农业发达,在生产更清洁的低碳液体燃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燃料可 为"飞机、船舶、工程机械和重型卡车提供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能源"。 多年来,澳大利亚农业团体一直在游说政府投资生物燃料产业,认为若没有政府支持,该产业难以起 步。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合会临时首席执行官苏·麦克拉斯基说:"这不仅关乎更清洁的燃料,还关乎创 造就业机会和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 澳大利亚政府17日宣布,将在未来10年间投资11亿澳元(约合7.35亿美元)用于发展生物燃料产业。澳 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将这笔投资称作发展这一全新产业的"首付款"。 (文章来源:新华社) 根据澳政府发布的一份声明,这项投资计划旨在刺激私营部门对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料等方面的投资,预 计将提振对油菜籽和甘蔗等生物燃料原料的需求。 ...
不止大豆,美国高粱也卖不动了!中国一纸批文改写贸易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9-14 22:20
中国一纸批文,让美国农民十五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这话里藏了多少无奈,恐怕只有真正靠天吃饭的人才能懂 这一切,都要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贸易战说起 那时候,美国对中国商品一轮又一轮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反制——减少对美国大豆、高粱等农产品的进口 谁曾想,这一招反而逼着中国加快了寻找新伙伴的脚步 到了今年9月,美国大豆迎来自贸易战以来最冷的"收获季" 金黄的大豆堆成山,却等不来一张中国的订单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多次公开警告:"形势极其严峻。" 谁也想不到,曾经稳坐中国高粱市场头把交椅的美国,如今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粮食 堪萨斯州的农民克雷格·米克尔摇着头说:"我们花了15年才在中国建立起可靠的市场,如今全都白费了。"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数据显示,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已创下纪录,而美国大豆库存却积压得让人喘不过气 但这还不算最糟的 真正让美国农民感到绝望的,是中国正式批准进口巴西高粱 2024年12月消息落地,2025年首批货物就开始发货 截至今年7月,美国对华高粱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140多万吨暴跌至8.2万吨,降幅高达95%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基本就意味着退出中国市场了" 你可能不知道,高粱虽然不是 ...
特朗普亲自求情也没用,美国人这才明白,中方反制的时机已经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14 12:43
贸易策略调整 - 中国采购商未按惯例大规模购入美国大豆 而是将订单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主要大豆生产国 [3] - 9月份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同比骤降72% 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持续走低 [3] - 中国一次性签订740万吨南美大豆采购合同 创下单月历史纪录 [5] 市场影响分析 - 美国中西部农业带出现大规模大豆滞销 大量收割完毕的豆子积压在谷仓无法变现 [3] - 大豆现货价格跌破种植成本线 许多农场主面临破产危机 [5] - 密西西比河沿岸粮食仓库堆满待售谷物 部分农场主将大豆用作饲料减少损失 [8] 贸易结构变化 - 贸易战前中国采购量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62% 如今跌至不足20% [5] - 南美大豆价格较美国产品低8-10% 在蛋白质含量等质量指标上毫不逊色 [6] - 美国试图开拓欧盟和东南亚市场 但需求规模与中国相比微不足道 [8] 产业依赖程度 - 2017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高达120亿美元 形成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3] - 美国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市场 同样面临滞销困境 [8] - 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近1亿吨大豆满足国内食用油压榨和饲料生产需求 [3] 战略转型布局 - 中国与南美国家持续深化农业合作 投资建设专用粮食码头和直接采购通道 [6] - 成功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应体系 既是对贸易战反制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期举措 [6] - 政策不确定性动摇美国农业政治基础 艾奥瓦州农民对联邦政府不满率升至58% [5]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创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21:34
全球谷物产量预测 - 2025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达29.61亿吨 较上年增长3.5% [1] - 粗粮产量预测达16.01亿吨 较2024年度增长5.9% 主要因巴西和美国玉米产量上调 [1] - 高粱产量预测大幅上调 [1] 谷物消费与库存 - 2025/2026年度全球谷物消费量预测为29.22亿吨 同比增长1.6% 主要受玉米和小麦饲用消费增长驱动 [1] - 2026年季末全球谷物库存量预计达8.987亿吨 较期初水平增长3.7% 创历史纪录 [1] - 谷物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预计达30.6% 较上一季增长近一个百分点 反映供应充裕 [1] 谷物贸易与价格动态 - 2025/2026年度全球谷物贸易量预计达4.934亿吨 同比增长1.4% [1] - 2024年8月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8% [2] - 国际食品价格指数8月达130.1点 同比上涨6.9% 环比微升0.1点 [2] 细分食品价格趋势 - 植物油价格指数8月环比上涨1.4% 达三年最高水平 [2] - 肉类价格指数8月环比上涨0.6% 创历史新高 主要受国际牛肉价格上涨推动 [2] - 乳制品价格指数8月环比下降1.3% 食糖价格指数环比微涨0.2% 结束五个月连跌 [2]
耕海牧渔鱼虾满仓、土地轮作增效益 科技赋能绘就金秋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9-04 12:48
渔业资源与休渔政策 - 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 为期4个月 首批近海作业渔船回港带回开海第一网海鲜 [1] - 伏季休渔自1995年实施 是养护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 保护渔业生物生长繁衍 [1] 大连海鲜市场供应情况 - 首批回港多为中小型近海渔船 渔获总量有限导致供不应求 [4] - 渔获品种包括鳀鱼、鲅鱼、鱿鱼等 [3] - 近海渔船带回小黄花鱼每斤价格25-35元 [10] - 远海大马力渔船将在未来几天返港 预计海鲜种类进一步丰富 价格逐步回落 [6] 海鲜消费与物流 - 水产经销商和市民抢购开海第一网海鲜 [4] - 海鲜寄递业务迎来高峰 有游客购买飞蟹和海螺邮寄回家 [12] - 市场鲜活螃蟹和海虾吸引市民争相购买 [8] 福建海蛎养殖产业 - 漳州市列屿镇海蛎进入采收季 工人进行采收装卸作业 [13][15] - 得益于优越海域环境 当地海蛎生长快个体大品质好 [17] - 全镇筏式养殖海蛎面积1.5万亩 养殖数量约1000万条 年产值近2亿元 [19] 创新农业养殖模式 - 山东武城县推行"虾藕共作"模式 延长小龙虾上市周期实现增收 [20] - 草一村在400多亩藕塘中套养小龙虾 形成上有光伏中有莲藕下游养虾的立体农业模式 [22][26] - 新疆和田采用"盐碱地改良+生态养殖"模式 将100亩盐碱地改造成虾塘养殖南美白对虾 虾苗成活率80%以上 [28] 水产养殖区域扩展 - 和田县10个乡镇发展水产养殖 总面积超3520亩 产品涵盖螃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 [28] - 南美白对虾正发往阿克苏喀什等地 [28] 农产品种植与出口 - 重庆潼南区上万亩高粱迎丰收 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 [30][31] - 高粱播种前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 每吨售价5000多元 [31] - 推广"高粱+油菜""高粱+儿菜"轮作模式提高土地效益 [33] - 河南灵宝阳光玫瑰葡萄出口东南亚 已出口销售100多吨 [34][35] - 现有出口订单上千吨 预计2025年销售规模达2500吨以上 [35] - 葡萄经分级包装后通过冷链运输 15-22天海运抵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34]
一个普通村庄的巨变:乡土社会流失
虎嗅· 2025-08-25 08:59
历史沿革与人口结构 - 忽城集始于金代 因忽必烈南征计划建城而得名 元泰定四年(1327年)已有吏部尚书到访记录 证明当时存在皇族势力吸引商贾聚集形成集市[4] - 现存83户户籍人口350余人 共有杨李王刘仇孙季渠庞方等10个姓氏 历史上曾存在巩秦夏等已消失或迁出的姓氏 体现古代集市人口流动特点[3][8] - 元代形成600多米南北街道 杂货铺饭店酒坊粮行旅店说书场等店铺林立 并建有奶奶庙火神庙观音庙关公庙玉帝庙等五座庙宇 香火鼎盛[4] 地理交通与行政变迁 - 元代拥有"三八二十四条路"交通网络 北通元大都(北京)西北通济宁东北通谷亭南通丰县东南通沛县徐州西南通商丘西通开封等城市[5] - 明代被《丰县志》记载为丰县第四乡第一里 设有里的领导公所 新中国建立前后设顺堤区区公所 后因机构迁走导致集市衰落[7] - 现村东建成济徐高速公路 村南1000米处设有顺河收费站 并加宽直达高速的直线水泥路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38] 建筑与居住演变 - 60年代前多为土墙茅草屋 仅解放前南头有两户瓦屋楼房 北头有三间腰子墙瓦房 草房具有墙厚屋顶厚冬暖夏凉优点 保留燕路供燕子和猫狗进出[12] - 80年代后开始翻盖房屋 完成向大面积高层城镇化蜕变 目前受危房改造政策限制(60平方米内不准二层)及年轻人在县城购房需求 村里盖房趋势减弱[15] - 现有民居体现平原村居笨拙质朴实用风格 与江南苏式徽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成为改革开放后民居建设的年轮记录[15] 农业生产与生态变化 - 生产关系经历土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包干土地确权等阶段 实行30年不变政策导致90后00后无地可种 促使外出谋生[16] - 生产工具从传统铁木农具耕牛转变为手扶拖拉机小型收割机旋耕机 近十年被大型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取代 实现施肥播种收获一次性机械化作业[17] - 生产资料从农家肥转变为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 配合井灌河灌技术基本告别靠天吃饭 但导致土地生态退化河水地下水污染野生动物植物灭绝等问题[18] 文化习俗与信仰变迁 - 传统红白事保持全村参与模式 红事酒席讲究丰盛 白事称为"喝杂菜汤" 户主间矛盾在此期间暂时化解[19] - 原有多种求雨民俗如扫坑(四名老寡妇扫干坑)晒关公(烈日暴晒神像)等 曾发生"斗关公"后暴雨成灾事件 后关公像失踪[21] - 十几年前村东建成耶稣教堂 吸引四五百信众 每周日开展讲经唱诗活动 建设运行资金全部来自信众捐款[24] 教育娱乐设施变化 - 原有一至三年级初级小学 采用复式教学(三个年级同一教室) 50-80年代承担扫盲夜校技术培训文艺排练功能 本世纪校舍倒塌改为农田[9] - 过去农闲时有曲艺人驻村演唱《说唐传》《施公案》等书目 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聚集 70年代后因电影广播电视普及而消失[29] - 东部机场扶贫项目在南头修建1000多平方米文体广场 配备影墙体育器材绿化公厕 但实际多被用作晾晒农作物场地[37] 经济资源与发展潜力 - 村庄拥有深厚农耕民俗文化资源 数百亩河岸滩涂处女地和未利用水面 具备开发潜力但需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40] - 年轻人结婚普遍要求县城有房 婚礼多在县城或镇酒店举办 仅白事(老人去世)在村里操办 带来短暂热闹[10] - 春节牌场活动活跃 常有七八桌纸牌扑克牌赌局 参与者多为经济条件优越者 成为本村习俗之一[11]
2025年6月中国高粱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44万吨和1.22亿美元
产业信息网· 2025-08-24 08:16
进口数据 - 2025年6月中国高粱进口数量为44万吨,同比下降52.7% [1] - 同期进口金额为1.22亿美元,同比下降56.2% [1] 数据来源 - 数据源自中国海关 [3] - 由智研咨询整理 [3]
2025年巴西农作物产量预计创纪录
商务部网站· 2025-08-24 00:48
巴西农作物产量预测 - 2025年巴西农作物总产量预计达3.405亿吨 创历史最高纪录 同比增长16.3% [1] - 农作物收获面积达8120万公顷 同比增长2.7% [1] 主要作物产量表现 - 大豆产量1.655亿吨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4.2% [1] - 玉米产量1.376亿吨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9.9% [1] - 高粱产量490万吨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23.6% [1] - 棉花(籽棉)产量950万吨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1% [1] 其他作物产量增长 - 水稻产量1250万吨 同比增长17.7% [1] - 小麦产量770万吨 同比增长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