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

搜索文档
超显微手术机器人研发商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磐霖资本领投
搜狐财经· 2025-06-16 10:12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上城资本 金阖资本 杭州市科创集团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与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商业化推广 [1] - 2023年2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线性资本领投 高瓴创投跟投 [1] - 2023年7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英飞尼迪及欧普康视合作基金领投 新丝路资本 方富创投跟投 [1] - 2023年12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达晨财智投资 为一年内第三次融资 [1]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 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世界500强德企医药公司 [1] - 已申请和授权数十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获得多项国内外顶级大赛奖项 [1] 产品进展 - 眼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国内首个注册临床试验 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 为国内首个进入该通道的眼科手术机器人 [2] - 产品有望填补国内眼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产品空白 服务超过4000万眼底病患者 [2] - 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以及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水肿患者LVA重建术 [2] - 产品采用微米级操作控制 微型腕式器械与柔性夹持技术 实现0.1mm级别淋巴管与静脉吻合 [2] - 产品已服务数十家医院 为数百位患者提供治疗 将传统显微镜下难以实现的精细操作变为安全可控的机器人辅助操作 [2][3] 技术优势 - 显微手术机器人可增强操作稳定性 提升手术精度和自由度 触达传统手术难以触及的深部组织 缓解医生手术疲劳 [3] - 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帮助医生突破生理极限 获得稳定安全 精细量化 可视化的操作能力 [3] 行业前景 - 显微外科手术是突破人手生理操作极限的高难度精微手术 机器人技术在该领域具有刚性需求和明显优势 [3] - 未来30年将是智能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显微操作在医疗 农业与工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3]
资本押注“中国智造”!柳叶刀医疗机器人获A+轮融资,破解卡脖子难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0 16:41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医疗手术机器人研发商柳叶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投资方为悦湖基金 距离上一轮A轮融资仅半年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跨科室国产化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建设、后续产品研发迭代及全球化商业布局 [1] - 此前已获中金资本、乾融控股、浦耀信晔、海邦投资、东方富海、元生创投、前海母基金融资支持 [1] 公司背景与产品线 - 公司全称深圳柳叶刀机器人有限公司 致力于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 [1] - 产品覆盖关节置换、脊柱创伤、口腔种植、神经外科及血管介入等多个临床科室 构建全链路手术机器人产品及服务体系 [1] - 核心组件实现100%国产化 累计申报知识产权近400项(发明专利166项) 打破进口产品技术垄断 [3] 核心技术与产品细节 - 口腔种植导航机器人Dencore®采用三屏联动设计 具备实时跟踪和精准定位功能 已获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 [5] - RobPath®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支持智能适配手术规划与高精度定位 获NMPA与FDA双认证 [7] - 产品矩阵包括髋膝一体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口腔种植机器人及配套导航系统 [3] 市场布局与商业化进展 - 客户群体覆盖头部三甲医院、基层县市级医院及民营专科医院 [8] - 未来将加速多款国产化手术机器人注册上市 拓展全球化布局 [8] - 口腔种植机器人因技术普及和需求增长 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 [5] 行业竞争格局 - 医疗机器人领域同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精锋医疗、佗道医疗等企业 [11] - 工业机器人赛道涵盖埃斯顿自动化、节卡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领域有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 [11][13]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 产业链布局完整 [14][15]
2025年中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链、市场规模、研究单位与成果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9 10:09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行业定义及分类 -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医生的眼、手、脑,在医学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进行诊断和治疗 [1][2] - 按功能可分为辅助血管介入电生理检查/治疗、辅助血管成形术;按应用术式分为冠脉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含主动脉介入)[2] - 全球范围内冠脉介入发展最成熟,多数企业优先将机器人应用于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 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6年0.0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1.8亿美元,2024年达5.3亿美元,预计2025年突破10亿美元(接近11亿美元)[1][6] - 中国市场规模2022年仅0.29亿元,预计2025年达8.58亿元,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8] - 心血管疾病成中国居民首要死因,患者基数大且发病率持续上升,驱动行业需求[1][8] - 手术流程中机器人已可协助完成造影、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等核心步骤(除穿刺等琐碎操作)[4] 技术挑战与突破 - 导管导航受血管形状不规则、导管柔软特质影响,存在推送精度误差[6] - 研究者正探索机器人技术结合AI实现自主置管,减少医生操作疲惫感[6]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起到标杆示范作用,技术/资本/需求共同推动行业发展[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高精度机械部件、影像导航系统、控制系统与算法、介入耗材[10] - 中游:设备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10] - 下游:放射介入科/心内科等医疗机构、医生培训及第三方服务[10] 国际竞争格局 - 西门子Corindus途灵(CorPath GRX)是全球唯一同时取得CE和FDA认证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12] - 美国Stereotaxis的Niobe磁导航系统2024年获欧盟MDR重新认证[13] - 法国Robocath的R-One系统临床成功率100%,技术成功率超95%[13] 国内企业进展 - 易度医疗2025年3月获批国内首款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全球首款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17] - 微创医疗机器人R-ONE®为国内首个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的PCI手术机器人[18] - 唯迈医疗ETcath、梅奥心磁TITIAN提香等产品陆续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18] 未来发展趋势 - 将深度融合DSA和高级智能影像导航功能,覆盖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全领域手术[19] - 力反馈和高级力控功能增强,实现介入手术全程参与[19]
InformationFusion期刊发表:Touch100k用语言解锁触觉感知新维度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08 16:47
触觉多模态研究突破 - 北京交通大学联合腾讯微信AI团队发布全球首个触觉-语言-视觉三模态数据集Touch100k,包含10万组触觉图像、视觉图像及多粒度语言描述,突破传统触觉研究仅聚焦视觉模态的局限[1][2] - 创新提出TLV-Link预训练方法,采用"教师-学生"课程范式实现视觉编码器向触觉编码器的知识迁移,模态对齐阶段通过对比学习融合文本特征,显著提升零样本触觉理解能力[6][7] - 实验显示TLV-Link在材料属性识别任务中准确率达93.1%(硬/软分类)和84.7%(粗糙/光滑分类),机器人抓取预测任务准确率94.5%,较基准模型最高提升4.2个百分点[9] 技术实现路径 - 数据集构建整合Touch and Go、VisGel等公开数据集接触帧,通过人机协作生成词组/句子级触觉描述,形成标准化三模态数据架构[2][5] - TLV-Link课程表示阶段动态调整视觉-触觉特征权重(初始依赖教师模型70%权重,随训练逐步降低至30%),模态对齐阶段采用文本编码器生成融合特征[6][9] - t-SNE可视化证实触觉表征在二元分类任务中区分度显著,但多分类任务泛化能力待提升,显示当前方法在复杂操作场景的局限性[9][10] 行业应用价值 - 研究填补触觉领域语言模态空白,使机器人具备"表述"触觉信息的能力,为人机交互、医疗机器人触觉反馈提供新技术路径[1][11] - GelSight传感器专用表征学习方法可适配工业机器人精确抓取、医疗手术力反馈等场景,实验显示抓取预测准确率较现有最优模型提升3.9%[9][11] - 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Information Fusion》(影响因子14.8),数据集与代码已开源,推动行业建立触觉多模态研究基准[1][12]
亚毫米级精度!机器人辅助下,深圳83岁老人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08 16:47
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 -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时间仅约1小时,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恢复速度较传统手术显著提升[1][3] - 手术采用"元化智能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具备亚毫米级精度、三维动态建模和实时追踪技术,实现术前个性化规划和术中精准定位截骨[3] - 该机器人系统将应用于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领域,并计划筹建智能骨科培训中心培育复合型医疗人才[4] 多学科协作案例 - 83岁退役军人患者合并右膝重度骨关节炎、前列腺增生伴尿道狭窄和严重冠心病,通过多学科协作完成手术[2] - 手术前由泌尿外科施行膀胱镜下导尿术,术中心内科急会诊排除心脏病风险,麻醉科团队全程护航[2] - 手术由郑州市骨科医院"三名工程"团队与南科大医院关节外科骨干团队联合完成[2] 医疗机器人行业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精锋医疗等[8] - 机器人辅助手术可降低误差和术中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4] - 医院正构建"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关节置换新模式,实施"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双轮驱动战略[3]
傲意科技倪华良独家专访:高举普惠战旗,以创新为刃,誓为天下残疾人铺就仿生手普及之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05 17:54
核心观点 - 傲意科技的智能仿生手OHand™通过神经接口技术帮助截肢患者恢复日常行动能力,并已进入上海残联集采清单,实现高比例报销[1] - 公司以"高质量普惠"为目标,通过自主设计、供应链优化和规模化生产将仿生手价格降至欧美品牌的1/2-1/3[17][19] - 技术平台"机器人-AI-神经接口"支撑产品矩阵扩展,2025年新品发布会推出四大创新产品覆盖医疗与工业场景[8][10] - 灵巧手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工业场景需求倒逼医疗产品技术升级[11][12]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OHand™智能仿生手支持复杂动作如安装货车防滑链,用户可通过意念控制[1][13][16] - **技术突破**:神经接口技术实现脑机交互,肌电信号采集精度达实用水平[4][6] - **产品矩阵**:涵盖仿生手、手外骨骼、神经康复外骨骼ORF系列,形成医疗康复全场景覆盖[8][20] - **工业协同**:机器人灵巧手ROHand系列与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同源,共享研发红利[11][12] 商业化进展 - **市场准入**:2023年进入上海残联集采清单,成为全国唯二入选企业[1] - **全球布局**:产品已进入美国、中东、乌克兰、印度等市场[22] - **产能扩张**:珠海自建工厂即将投产,年产能实现100%增长[19] - **成本控制**:核心部件100%自主生产,终端价格比欧美品牌低十几万至几十万元[17][19] 创始人与战略 - **创业历程**:CEO倪华良2013年从高通离职ALL IN创业,经历2019年资金链濒临断裂后获广发信德2000万投资[6][7] - **经营理念**:坚持"有意义且具经济价值"的双重标准,拒绝高价路线以实现普惠目标[4][20] - **研发投入**:团队采用"睡在公司"的工作模式,持续优化零部件设计达性价比极限[6][19] 行业前景 - **医疗需求**:中国4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1242万人中40%面临重度残疾,神经康复外骨骼市场潜力巨大[20] - **工业升级**:人形机器人发展推动灵巧手需求,当前工业机器人功能单一性问题亟待解决[11] - **技术融合**:脑-肌-机三级康复体系等创新方案进入医疗审批通道,拓展应用边界[20]
东方会展现元宇宙医疗场景,AI手术机器人启动真实世界验证
第一财经· 2025-06-01 18:47
智能化介入医疗设备发展 - 中山医院正在构建智能化的介入"元导管室",AI智能体和介入手术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已逐步融入应用[1] - 在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AI医疗成为最大亮点,展示了AI在复杂冠脉介入手术中的辅助作用,包括智能调阅患者信息和智能化读取影像结果[1]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通过语音问答与介入医生智能体实时交互,实现术前精准规划[1] 介入手术机器人临床进展 - 国产心脏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首个上市后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标志着从"技术突破"迈向"真实世界临床验证"阶段[2] - RoboVisionaryA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大规模临床数据采集验证机器人辅助介入治疗的实用性与安全性[2] - 唯迈医疗的国产心脏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已获批,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进入全球第一梯队[2] - 该机器人可与DSA、AI决策平台深度融合,使医生在零辐射环境中完成亚毫米级操作[2] 行业专家观点 -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认为介入手术机器人未来应具备帮助医生决策的能力,尤其在复杂病变时决策速度应超越医生[3] - 于波教授强调多中心研究应揭示机器人操作在手术控制、力反馈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推动中国特色介入机器人应用发展[3] - 曾勇教授指出介入机器人有望帮助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达到均质化水平[4] 手术机器人技术演进 -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正朝着"具身智能"方向发展,未来将实现高度智能化[5] - 齐鹏团队构建了基于仿真环境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自主导航仿真平台,可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任务级策略迁移[5] - 该技术有望降低对医生经验的依赖,为复杂病变和高风险手术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支持[5] - AI技术的发展使一些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场景成为可能,推动手术机器人创新[5]
国元证券: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 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智通财经网· 2025-05-26 10:29
手术机器人行业概况 - 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重要分支,凭借精准定位、微创操作等优势正快速渗透,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1] - 手术机器人应用可解决传统手术精准度低、耗时长、缺乏三维视野等问题,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减少医护人员辐射暴露 [1] - 目前已有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机器人、泛血管机器人等多种类型,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态势 [1] 中国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 - 2020年中国腔镜和骨科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不足1%,预计2026年将达3%,相比美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当前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多需患者自付,未来医保覆盖推进将加速渗透率提升 [2] - 国产产品相比进口具有显著价格优势,随着产品力提升,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2] 国际标杆企业案例分析 - 直觉外科公司是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领域领导者,核心产品达芬奇手术系统完成全球化布局 [3] - 公司采用"系统+耗材+服务"商业模式,耗材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全年收入达83.52亿美元,2000-2024年复合增速26.99% [3] - 公司2004年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归母净利润23.23亿美元,2005-2024年复合增速25.95%,当前市值超1700亿美元 [3]
布局手术机器人需有“生态”意识
证券日报· 2025-05-23 23:43
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已从"跟跑"转向"并跑",国产设备硬件结构达国际水准[1] - 行业面临从"高精尖展示样机"到"临床主力装备"的转化挑战,需构建完整使用生态[1] - 部分国产设备存在指令响应延迟、手柄灵敏度调校不精准等操作细节问题[1] 临床使用生态构建要素 - 设备需满足"术者友好"标准,包括操作逻辑契合临床习惯、术式适配灵活、术中导航流畅、术后数据可复盘[1] - 医院采购时更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能力,而非单一参数[1] - 国产设备存在运维保障不足问题,部分需高频现场维护,易导致设备闲置[1] 国际经验借鉴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通过建设医生培训系统、术式标准及全球维修网络实现普及[2] - 医疗机器人产品通常需10年生态建设周期[2] 中国生态建设路径 - 企业端应联合医院、科研机构构建"临床-工程-培训-维护"一体化体系[2] - 需建立手术数据共享平台、术式标准协作机制、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系统[2] - 政策端可推动机器人术式纳入医保、在住院医师培训中增设机器人操作模块[2] 行业发展战略 - 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需从"设备提供商"转型为"解决方案共建者"[2] - 行业跨越式发展需同步推进研发与生态布局,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2]
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医疗保健行业研究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元证券· 2025-05-23 22: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手术机器人逐步成熟,多种类型机器人争相涌现,全球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中国超100亿元且高速增长 [4] - 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正当时,中国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渗透率低,未来提升空间大,国产产品价格优势显著 [4] - 直觉外科公司以达芬奇手术系统为核心,全球化布局,“系统 + 耗材 + 服务” 商业模式带动业绩增长,市值超1700亿美元 [4] 各目录总结 手术机器人概述 - 手术机器人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医疗机器人,由手术控制台、配备机械臂的手术车和视像系统组成,多由外科医生控制 [7] - 手术机器人发展超40年,1985年最早出现,2010年后进入快车道,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可解决传统手术问题,减少医护人员辐射暴露 [11][15] - 按临床医学应用和操控方式不同,手术机器人可分为多种类型,腔镜、骨科手术机器人率先发展 [18] - 2024年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中国超100亿元且高速增长,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快速获批,国产品牌占比81.7% [20][23] 手术机器人逐步成熟,多种类型机器人争相涌现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以腔镜和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二者合计占约74%份额,口腔手术机器人增长较快,介入和穿刺手术机器人占比持续提升 [31] -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最大细分市场,主要用于软组织手术,全球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30年达286亿美元,在中国临床应用有较大发展空间,获批产品快速增加 [38][39][43] - 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我国快速发展,2023年销售额约5.74亿元,预计2028年达21.30亿元,赛道竞争激烈 [51][52] - 直觉医疗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Ion率先在我国获批,血管介入机器人渗透率低,微创机器人的R - ONE已上市,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应用早,上市产品多 [57][62][66] 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正当时 - 中国腔镜和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渗透率低,2020年不到1%,预计2026年接近3%,远低于美国,未来提升空间大 [73][74] - 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占率持续提升,2023年为32.61%,2024年达48.89%,价格优势显著,最低仅为进口产品的50% [80] - 国内手术机器人以集成组装为主,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和减速器未来有较大进口取代空间 [81][86] - 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走 “耗材 + 设备 + 服务” 模式,耗材占比有望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87] - 前期一级投资为手术机器人研发奠定基础,目前进入成果兑现阶段,获批数量快速增长 [91]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配置证管制放松,医保有望逐步覆盖,推动装机量和渗透率提升 [94][98] 他山之石:直觉外科公司复盘 - 直觉外科成立于1999年,以达芬奇手术系统为核心,完成全球化布局,系统不断升级迭代,非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有进展 [103] - 公司收入利润复合增速超20%,2024年全年收入83.52亿美元,归母净利润23.23亿美元 [104] - 公司 “系统 + 耗材 + 服务” 商业模式奠定业绩基础,耗材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上市后股价涨幅超200倍,市值超1700亿美元 [106][112] 重点公司 - 天智航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头部企业,核心产品天玑覆盖多适应证,临床应用广,收入平稳增长,利润仍亏损,未来有望扭亏为盈 [115] - 微创机器人 - B是手术机器人头部企业,产品布局全面,收入快速增长,亏损持续收窄,未来收入和利润有望改善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