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onsumer Electronics
icon
搜索文档
曲面屏手机,且用且珍惜?
36氪· 2025-07-21 11:15
曲面屏市场趋势 - 3000元以上中高端市场直屏设计大面积回归,OPPO Find X8系列除Pro版外均采用直屏,iQOO、一加Ace系列、红米K系列等性能旗舰也转向直屏[1] - 行业爆料显示后续旗舰机型将普遍选择直屏设计,曲面屏市场占比显著收缩[2] 曲面屏发展历程 - 早期产品如三星Galaxy Round和LG G Flex采用内凹设计,主要作为柔性屏技术展示载体,未形成规模市场[3][5][7] - 三星Note Edge首次采用单侧曲面屏,S6 edge确立双曲屏形态并赋予高端属性,带动vivo Xplay5/6、小米Note2、华为Mate9 Pro等跟进[11][12][13] - 全面屏时代曲面屏因收窄边框优势成为旗舰标配,2019-2020年华为P30 Pro、一加7/8 Pro等主流机型均采用[15][17][19] 曲面屏技术缺陷 - 存在边缘误触、绿边显示问题、跌落易碎屏及贴膜困难等固有缺陷,虽经算法优化仍无法彻底解决[20] - 维修成本高于直屏:OPPO Find X7 Ultra曲面屏组件价格1690元,直屏版X8 Ultra同规格下降低200元;vivo X200s直屏维修费也低于曲面屏X200[30][31] 直屏回归驱动因素 - 封装工艺进步使直屏可实现极窄边框,不再依赖曲面屏提升质感[32] - 厂商模仿iPhone设计语言(直屏+直角中框)趋势明显,同时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34] - 消费者偏好转变,市场调研显示直屏接受度更高且能减少客诉风险[26][28] 行业格局变化 - 三星作为曲面屏开创者率先转型,S24 Ultra全系回归直屏产生示范效应[24] - 当前主流方案转向等深微曲屏,平衡视觉美感与实用体验,但成本仍高于直屏[22]
黄仁勋:与雷军合作已经很久了 现在正在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等 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合作
快讯· 2025-07-21 04:37
英伟达与小米合作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创始人雷军长期合作,合作历史可追溯至小米创立初期 [1] - 双方早期合作领域为手机产品开发 [1] - 当前合作重点转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软件等前沿技术领域 [1] - 除已披露项目外,双方仍有多个未公开合作项目正在进行 [1]
Warren Buffett-led Berkshire Hathaway Has 22% of Its $290 Billion Portfolio Invested in 1 Stock That's Up 749% in 9 Years
The Motley Fool· 2025-07-20 19:45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表现 - 自1965年以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资本年化复合增长率接近20% [1] - 过去9年某消费企业股价上涨749%成为伯克希尔2900亿美元投资组合中占比22%的最大头寸 [2] 苹果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 - 2016年第一季度伯克希尔建仓苹果公司该投资决策被证明是成功的 [5] - 苹果拥有强大的品牌力和忠实的全球客户群在消费电子行业定位高端并注重创新 [6] - 苹果具备定价权其智能手机利润份额远超销量份额过去5年平均营业利润率达30% [7] - 2016年苹果市盈率仅10.6倍结合品牌优势和盈利能力当时投资决策具有吸引力 [8][9] 苹果当前投资前景评估 - 截至3月31日伯克希尔仍持有3亿股苹果股票显示对其长期看好 [10] - 分析师预计2024至2027财年苹果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3% [11] - 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进展缓慢Siri的AI更新推迟至明年且依赖合作伙伴 [12] - 当前苹果市盈率达32.9倍是巴菲特最初买入时的3倍估值偏高 [13]
AAPL SECURITIES NEWS: Did Apple Inc. (NASDAQ:AAPL) Commit Securities Fraud? Contact BFA Law by August 19 Class Action Deadline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7-20 19:19
NEW YORK, July 20, 2025 (GLOBE NEWSWIRE) -- Leading securities law firm Bleichmar Fonti & Auld LLP announces that a lawsuit has been filed against Apple Inc. (NASDAQ: AAPL) and certain of the Company’s senior executives for potential violations of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If you invested in Apple, you are encouraged to obtai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by visiting: https://www.bfalaw.com/cases-investigations/apple-inc-class-action-lawsuit. Investors have until August 19, 2025, to ask the Court to be appoint ...
直接降2000?直接批评电商“神秘券”背后套路!建议理性
搜狐财经· 2025-07-20 12:14
电商促销活动 - 京东自营平台对努比亚红魔10 Pro 16GB+512GB版本进行大幅降价促销,原价5299元,通过2000元优惠券后价格降至3299元,降幅达37.7% [1] - 促销活动包含以旧换新服务,最高可抵扣1100元,叠加优惠后实际支付金额可能更低 [1] - 促销活动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和价保服务,配送方式为京东快递上门送货 [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数码圈存在"等等党"消费群体,倾向于等待新品发布后降价再购买,此次红魔10 Pro降价案例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2] - 部分产品等待期间可能出现价格不降反升的情况,这与品牌方的销售策略和库存状况密切相关 [4] - 消费者需要区分真实促销与营销噱头,部分电商活动存在"抢购难"和解释权归平台所有的风险 [8] 产品定位分析 - 红魔系列明确聚焦游戏手机细分市场,产品设计优先考虑游戏性能需求 [4] - 散热系统被定位为游戏手机最关键的性能指标,其次是处理器性能和屏幕刷新率 [6] - 游戏手机存在产品形态局限,包括机身厚重、单手操作不便等问题,相机性能与专业影像手机存在差距 [6] 市场定价策略 - 手机作为商品存在明确成本结构,消费者需建立合理价格预期,不应追求"极致性价比" [8] - 品牌方通过价格调整来调控销量,降价幅度反映品牌对市场份额的诉求 [4] - 建议消费者在促销时关注产品真实价值而非单纯价格变化,避免盲目跟风购买 [8]
If You Buy Apple With $10,000 in 2025, Will You Become a Millionaire in 10 Years?
The Motley Fool· 2025-07-20 06:59
公司表现 - 苹果股价在2025年截至7月16日下跌16% 但过去10年累计上涨562% [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活跃苹果设备数量超过23.5亿台 持续增长 [4] - 2025年第二季度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 毛利率高达75.7% [7] - 最近财季净利润达248亿美元 [7] 业务优势 - 成功源于品牌管理 创新文化和用户体验优先的设计理念 [3] - 硬件与软件服务无缝集成形成强大生态系统 [3] - 平台付费订阅用户超过10亿 [5] - 服务产品涵盖金融支付 流媒体和健身等多领域 [5] - 极强的品牌效应带来客户忠诚度和定价权 [6] 资本回报 - 自2012财年以来累计向股东返还9870亿美元 [8] - 主要通过股票回购实现 每年支付约150亿美元股息 [8] 未来展望 - 预计2024-2027财年每股收益年增长率为8.7% [10] - 当前市盈率达32.7倍 [10] - 推出革命性新产品可能性较低 [11] - 市值已达3.1万亿美元 10年内实现100倍涨幅不现实 [12]
Forget About Share Buybacks and Dividends: Here Is How Apple Can Win Growth Investors Back
The Motley Fool· 2025-07-19 20:15
苹果公司现状与挑战 - 公司曾凭借iPod和iPhone引领科技行业创新,但近年来在产品创新方面表现平平,Vision Pro等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2] - 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较晚,与OpenAI的合作未能激发投资者热情,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被认为不足以推动大规模设备升级[2][8][9] - 核心业务增长停滞,目前主要依靠股票回购和股息支付维持投资者信心,但巴菲特等长期支持者已开始减持股份[2][4][6] 财务与股东回报 - 过去10年持续通过提高股息和股票回购回报股东,2025年股息支付和回购金额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被描述为"持续增长"[4] - 当前投资者对传统回报方式兴趣减弱,要求公司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增长策略[4][6]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 分析师建议公司以约300亿美元收购Perplexity AI,认为该收购将显著增强公司在AI领域竞争力,并可与ChatGPT抗衡[12] - Perplexity AI可整合至Siri和Safari,提升语音助手功能并开发AI搜索功能,直接挑战微软Copilot和谷歌搜索[12][13] - 其他潜在收购目标包括Safe Superintelligence(前苹果AI项目负责人创立)和Figure AI(人形机器人领域),但后者与现有产品线协同性存疑[14][15][16] 潜在转型方向 - 可考虑跟随英伟达、特斯拉和亚马逊进入AI机器人领域,但人形机器人业务可能偏离消费电子主业[15][16] - 需要改变资本配置策略,在AI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而不仅依赖股票回购和股息支付[10][16]
iPhone 17系列全配色阵容曝光:钢灰或成新经典
环球网· 2025-07-19 12:30
iPhone 17系列配色方案 - 基础款iPhone 17将首次引入"钢灰"作为标志性主推色,同时提供六种配色选择,整体风格更趋清新柔和 [1] - 基础款配色包括经典双色(黑色、白色)、新主推色(钢灰)和清新三色(绿色、紫色、浅蓝色),其中清新三色较iPhone 16标准版的同色系饱和度降低约30% [3] - Pro机型预计提供黑色、白色、灰色、深蓝色和橙色,其中橙色版本最值得关注 [3] - iPhone 17 Air作为新成员,可能提供经典黑色和白色,以及两种新颜色:浅金色和浅蓝色 [3] iPhone 17系列其他升级 - 除配色调整外,iPhone 17系列还将搭载A19芯片、升级4800万像素主摄 [3] - 首次在基础款中引入"Action Button"动作按钮等新功能 [3] - 按照惯例,苹果将于9月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iPhone 17系列 [3]
AI功能是噱头吗?测评小米、Rokid等10款AI眼镜
南方都市报· 2025-07-19 11:03
行业动态 - 智能眼镜成为科技圈热点,阿里巴巴正在开发基于光波导技术的AR眼镜,预计年内上市 [1] - 小米发布AI眼镜,发布会后门店存货迅速售罄,消费者主要被AI功能吸引 [1] - 2024年二季度多家厂商推出或更新AI眼镜产品,包括Rokid、Meta、百度、雷鸟创新等 [3]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音频眼镜增长显著 [15] 产品发布与功能 - 小米AI眼镜售价1999元起,支持拍照、翻译、支付等功能,但不具备镜片显示功能 [4] - 创维发布全场景AI智能眼镜,融合拍摄、翻译、AI助手等功能 [6] - 华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版具备翻译、健康监测功能 [6] - 雷鸟X3 Pro支持全彩显示,售价8999元起,618期间销量增长3.36倍 [7] - Rokid Glasses支持提词器、导航功能,可实现实时翻译 [11] 产品价格与成本 - AI眼镜价格区间为799元至8999元,带显示屏的产品普遍价格较高 [7] - 芯片可能占AI眼镜总成本的50%,影响运算能力和功能复杂度 [8] - 不同厂商在显示模组、SoC方案等核心组件上的选择导致价格差异 [8] 技术应用与场景 - AI功能集中在翻译、问答、识图等场景,部分厂商搭载自研或第三方大模型 [9] - 带显示屏的AI眼镜可实现提词器、智能导航等新颖功能 [11] - 小米和Rokid均推出“看一下”支付功能,与支付宝合作 [10] - AI眼镜适用于居家、运动、商务等多种场景,有望发展为全天候智能伴侣 [14] 市场格局与竞争 - 小米入局可能降低AI眼镜消费门槛,15天内售出8万台 [15] - 行业认为创业公司仍有2-3年窗口期成为头部品牌 [15] - 显示屏清晰度和佩戴舒适感是普及的主要门槛 [16] - 市场尚未形成稳定格局,厂商通过多元化定价抢占份额 [16]
Should You Sell Apple's Stock Before July 31?
The Motley Fool· 2025-07-19 05:18
公司表现与市场反应 - 苹果股价年内下跌15% 表现逊于大盘 未参与4月和5月的市场反弹 [2] - 公司29.4倍远期市盈率仍显著高于标普500指数的23.7倍 显示估值溢价持续存在 [12][14] - 7月31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可能成为股价下行催化剂 [15] 产品创新瓶颈 - 近年缺乏突破性产品升级 仅提供电池寿命和相机等渐进式改进 [5] - 人工智能领域落后安卓阵营 Apple Intelligence未展现显著竞争力 [5] - 核心产品线可能已触及市场饱和点 用户群体增长受限 [4] 财务增长乏力 - 上季度营收同比增幅5.1% 虽高于前期但仍属低速增长 [7][9] - 连续多季度每股收益(EPS)增长率低于10% 长期或跑输市场平均增速 [11] - 通过股票回购和利润率提升拉动盈利增长的空间正在收窄 [9] 投资价值评估 - 当前估值水平与增长潜力不匹配 溢价状态不可持续 [12][14] - 关税压力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率 加剧业绩下行风险 [15] - 建议投资者转向增长潜力更优的其他标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