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od
icon
搜索文档
目标越小,实现越难?破解“10倍增长比2倍更容易”的底层逻辑
36氪· 2025-11-19 07:21
核心观点 - 提出“10倍增长比2倍更容易”这一反常识理念,认为设定宏大的10倍目标能迫使公司进行根本性的思维重启和战略聚焦,从而找到驱动质变的杠杆点,实现非线性跃迁,其最终目的是获得更深层次的掌控与自由 [1][2][4] 增长思维模式对比 - 2倍增长思维模式是线性的,追求渐进式进步,通过双倍努力争取翻倍结果,导致公司在现有系统和模式中进行边际改进,最终筋疲力尽且发展艰难 [4][5][8] - 10倍增长思维模式是颠覆性的,它迫使公司突破现有思维习惯和常用方法,其核心不在于投入更多资源,而在于通过聚焦与舍弃实现质的飞跃 [4][5][7] 10倍增长的本质 - 10倍增长不关乎更多,而是更少,其关键在于简化关注点,聚焦问题核心,去除一切干扰,如同米开朗琪罗的创作理念是“去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 [6] - 10倍增长不关乎数量,而是质量,它是一次质的飞跃和全面的创新提升,本质是一种质的转变,而非量的简单叠加,如同从马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 [7][8] - 10倍增长不关乎具体结果,而是过程,它是一套能帮助公司重塑自我的操作系统,其过程如同剥洋葱,逐步揭示最深处的真我 [9] 增长与自由的关系 - 10倍增长只是手段,自由才是最终目的,通过追求10倍增长,公司能有意识地选择以更高标准运营,从而重塑自身并影响周围世界 [10] - 自由分为表层自由和深层自由,表层自由是外在的解放,而深层自由是内在的、有质量的,意味着对公司运营拥有完全的主导权 [9][12] - 实现10倍增长能拓展公司的四大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关系自由和目标自由,米开朗琪罗的案例表明,其声名鹊起后能接触更高规格的委托和更具影响力的人物,开启了非线性机遇 [12][13] 实现10倍增长的路径 - 实现10倍增长需要拓展愿景和标准、简化策略和焦点、识别并去除非必要因素、在独特领域培养精湛技能、以及领导并赋能他人 [14] - 追求10倍增长意味着参与一个可以拓展自由的“无限游戏”,公司能不断转变自身和参与的游戏规则,而追求2倍增长则意味着困在受限于特定情境和目标的“有限游戏”中 [15]
Nike and Apple Both Went Public 45 Years Ago. Here's How Much $1,000 in Each Would Be Worth Today.
The Motley Fool· 2025-11-18 18:15
公司历史与IPO表现 - 运动服饰巨头Nike与科技巨头Apple几乎同时在1980年12月上市,时间相隔仅10天 [1] - 在上市后的40年里,Nike的股票表现优于Apple [1] - 从经拆股调整后的IPO价格算起,截至某个周五(11月14日)收盘,Nike的股价上涨了35,550%,即1,000美元初始投资增值至356,500美元 [10] - Apple经拆股调整后的IPO价格为每股0.10美元,同期股价上涨了272,310%,1,000美元初始投资增值至2,724,100美元 [10] Nike早期增长与运营策略 - 在IPO前的8年里,公司年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5%,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100% [2] - 管理层在1981年首份年报中宣称已超越所有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领导者 [2] - 公司通过外包保持低资本投入,并通过为期五个月的“期货”计划让零售商以固定价格预订,以此最小化库存风险 [6] - 1982年有观点认为公司规模已非常大 [6] Apple早期挑战与竞争 - 公司在1980年代初期面临来自IBM的激烈竞争,IBM以更便宜的个人电脑进入市场 [4] - 公司股价在IPO后数月内下跌近50% [4] - 为争夺市场份额,公司采取策略将IBM电脑描绘成企业化、通用化的产品,并制作了耗资190万美元的广告将IBM比作“老大哥” [4] - 该广告播出后售出350万台Macintosh电脑,被视为成功 [4] 1990年代的困境与转折 - 到1990年代,个人电脑市场充满更便宜、与IBM兼容的微软Windows电脑,公司市场份额在1997年降至仅3.1% [5] - 公司在1995年和1996年累计亏损18亿美元,几乎破产 [5] - 1997年Steve Jobs回归担任CEO,大幅削减数十种产品,并于次年推出具有革命性设计的iMac [8] - iPod于2001年推出,到2007年4月已售出1亿台,随后iPhone在同年夏季推出 [8] 财务与股东回报对比 - 在Apple处于困境的1997年,Nike报告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558亿美元,而Apple全年利润不到Nike该季度利润的三分之一 [7] - Nike自2001年起每年增加股息,并花费数十亿美元回购股票,包括在2008年市场下跌时进行的50亿美元精明回购 [9] - Apple直到2012年才开始支付股息,且此前未进行任何股票回购 [9] - 去年Apple支付了152亿美元股息,而Nike仅向投资者支付了21.7亿美元 [12] - 由于股票分拆,IPO时投资Apple 1,000美元现在相当于持有10,000股,每季度可获得2,600美元股息;而投资Nike IPO股票每季度可获得约2,200美元股息 [12] 品牌建设与市场地位 - Nike通过签约Tiger Woods、Serena Williams、John McEnroe、Roger Federer等国际体育明星来巩固品牌,其中支付给Tiger Woods的费用累计达5亿美元 [7] - 目前Apple的市值是IBM的14倍 [4]
Wired for Style: How Headphones Became Fashion’s Loudest Accessory
Medium· 2025-11-13 23:34
文章核心观点 - 耳机已从单纯的听音工具演变为重要的时尚配饰和文化符号,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技术、文化和审美价值观 [1][2][3] - 技术革新是推动耳机时尚化演变的核心动力,从Walkman到AirPods,每一代标志性产品都定义了其时代的风格 [4][7][12][17] - 耳机的时尚意义在于其作为个人身份和品味的延伸,消费者通过选择不同风格的产品来表达个性与归属感 [5][16][21][24] 耳机时尚化演变历程 - 索尼Walkman于1979年发布,开创私人便携音乐先河,并从功能设备转变为1980年代流行文化的标志性风格单品 [4][5][6] - 1990年代,Discman以更纤薄、更具未来感的设计出现,耳机开始变得更精致,更好地融入整体穿搭 [9][10] - 苹果iPod于2001年发布,其简约的白色设计和标志性白色耳塞颠覆了科技产品形象,将耳机转变为现代和品味的象征 [12][13] - iPod使耳机从功能工具转变为可见的生活方式符号,证明科技可以成为时尚,设计比品牌更具说服力 [14] 现代耳机时尚趋势 - Beats by Dre在2008年推出,其超大尺寸、醒目logo和明星代言将耳机明确界定为时尚配饰和地位象征 [15][16] - 苹果AirPods于2016年发布,以其无线、极简的设计体现了“安静奢华”的趋势,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符号 [17][18] - 当前市场呈现循环而非线性发展,复古与现代产品并存,消费者根据个人品味而非新旧程度进行选择 [19][20] - 耳机个性化定制趋势兴起,如彩绘、镶嵌装饰等,凸显自我表达已成为耳机时尚的核心 [21][22][23]
The Big 3: GOOGL, AAPL, TSM
Youtube· 2025-11-12 01:30
市场整体趋势 - 市场厌恶不确定性 任何消除不确定性的迹象 例如政府停摆结束 都会推动市场进入上涨模式 [2][3] - 人工智能仍然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企业盈利增长范围正在扩大 尽管速度缓慢 但整体市场依然健康 [3] Alphabet (Google) - 公司正大力投入人工智能 涉及搜索、云硬件以及面向消费者的金融工具等多个领域 [5] - 其自研的张量处理单元具有显著的计算优势 可实现更快的模型训练 并被其他供应商使用 [6] - 第七代TPU Ironwood预计将在数周内广泛推出 其更快的速度有望提升生产力 并对公司盈利产生积极影响 [6][7] - 在搜索和变现方面 AI模式下的Gemini查询量增长 广告表现持续改善 TPU效率提升 云需求旺盛 长期硬件机会可观 [8][9] - 从技术图表看 股价表现优于许多大型科技股 仍接近历史高点 关键阻力位在292美元 关键支撑位在275美元 [10][11][12] Apple - 受强劲的iPhone 17需求以及看好的假日销售指引推动 同时服务业务增长和App Store变现能力提升也是重要收入故事 [16][17] - 服务部门收入贡献持续增加 AI应用参与度呈上升趋势 这对公司盈利是积极信号 [17][18] - 公司收入结构不断演变 从早期iPod主导转变为当前服务与硬件并重 未来AI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值得关注 [19][20] - 技术面上 股价趋势向上 接近高点 关键阻力位在277.32美元 关键支撑区域在255美元至265美元 [21][22][23] Taiwan Semiconductor (台积电) - 尽管营收增长放缓 但公司产生大量现金 这使其能够提高股息并投资于下一代芯片制造 [26][27] - AI芯片和先进半导体需求持续爆炸性增长 公司在AI硬件领域被视为长期赢家 [28] - 公司资本支出纪律性强 通常将55%至80%的自有现金流用于资本支出 且实际支出往往低于该范围 并有效利用自由现金流而非大量举债 [29][30] - 股价图表显示其在307美元的高点和280美元的低点之间波动 21日指数移动平均线位于293.60美元 63日指数移动平均线在276至280美元区域提供支撑 [31][32][33]
大摩闭门会- 达成休战而非条约;日本央行或于 12 月加息;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2025-11-07 09:2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全球宏观经济、国际贸易、央行货币政策及外汇市场[1] * 重点讨论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1][2][4][5][9][18] * 具体行业涉及高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制造业、稀土加工、汽车、IT及债券市场[1][2][6][12][14][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美贸易关系** * 最新达成的贸易协议被视为“休战”而非彻底解决争端的“条约”,其特点是竞争对抗[1][2] * 协议范围超出预期,例如与芬太尼相关的关税降低了一半,并设置了一年宽限期[2] * 双边贸易将维持在最低水平,高科技领域非关税壁垒保持高位,双方工业政策将持续支持人工智能和制造业[1][2] * 中国将继续提供稀土以换取美国关键技术投入[2] **中国经济与政策** * 中国五年规划纲要强调科技自主(如半导体、先进材料)和消费升级(提高GDP中消费份额)[1][4] * 支持消费的措施包括取消汽车牌照限制、完善社会福利网络(如提高农村养老金)[4] * 经济再平衡进程缓慢,根深蒂固的通缩问题使反通缩道路艰难,预计2026年GDP平减指数仍为负值[1][4] **日本央行政策与经济** * 日本央行行长释放加息信号,可能于12月或1月行动,关注春季工资谈判和企业利润前景[1][5] * 政治因素(如提前大选)可能影响加息时机[5] * 政府确定了17个优先投资领域(如人工智能、半导体),未来将获得更多预算投入[6] * 日本第三季度GDP环比负增长后,预计第四季度恢复正增长[15] **美元与亚洲货币** * 美联储加息前景不明朗,美元短期走势不确定,中期前景偏空[1][7] * 人民币汇率预计保持稳定,部分因人民币中间价下降被视为央行希望升值的信号[7] * 资本流动稳定,如每月约150亿美元债券流出,贸易顺差可能维持在每月约100亿美元[7][8] * 印度卢比因央行外汇干预和潜在美印贸易协议而技术面表现较好[9] * 新加坡元作为融资货币更具吸引力[9] * 韩元受美韩投资协议(每年200亿美元投资额)支持,资金来源设计旨在最小化对韩元汇率的影响[3][18] **亚洲债券市场** * 亚洲央行预计保持鸽派立场,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3][11] * 做多中国5年期国债有意义,尽管降息空间有限(约10个基点)[3][12] * 印度债券收益率可能因贸易协议消息反弹,但通胀低且经济增长疲软[12] * 预计韩国央行11月降息,市场未完全定价此预期,收益率曲线变陡操作有意义[12]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在稀土化合物加工方面的竞争优势至少需要5年才能被复制[14] * 美国最高法院关于iPod关税的听证会结果不确定,若裁定违宪,美国仍可通过301调查等方式加征关税[13] * 若美联储12月维持利率不变(市场预期降息约15个基点),可能给美元/日元带来下行压力[17] * 日本政府若任命通缩专家加入经济委员会,可能改变财政政策目标,更关注名义GDP增长[15]
1 Secret to Finding the Next Apple That Is Hiding in Plain Sight
Yahoo Finance· 2025-11-03 02:05
公司核心成功要素 - 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产品以及一个隐藏在明处的秘密要素,该要素促成了公司当前4万亿美元的市值 [2] - 公司历史性成功的根源不仅在于发明了消费者喜爱的卓越产品,更在于构建了一个产品互联的生态系统,使用一个产品会驱动另一个产品的使用,这不仅能推动用户采用,还能维持用户粘性 [7] 公司收入结构分析 - 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但iPhone销售收入占据主导地位,上一财年约51%的总收入来自iPhone销售 [3][4] - 服务业务是第二大收入来源,包括App Store购买、Apple TV和Apple Music的内容订阅、苹果品牌信用卡的支付收入、Apple Care保修订阅及广告收入等 [5] - 其余约25%的收入来自其他硬件产品组合,包括iPad、iMac和耳机等 [5] - iPhone目前贡献了约50%的收入,而业务的另外一半则依赖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品 [6] 对未来投资机会的启示 - 投资者寻找下一个苹果公司的关键在于找到拥有下一个爆款产品的公司,但这只是部分正确 [1][6] - 真正的成功秘诀在于一个可互操作的生态系统,即业务的另一半依赖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品 [6]
10倍增长比2倍更容易:一种关于自由与专注的“少即是多”哲学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1-02 11:44
核心观点 - 提出“10倍增长比2倍更容易”的颠覆性战略见解,认为设定宏大的10倍目标能强制思维重启,通过聚焦与舍弃实现非线性跃迁,而非依靠线性努力[2][3] - 10倍增长的本质是质的飞跃和过程转变,关注更少但更关键的事,最终导向时间、财务、关系与目标的深度自由[5][9][12][13] 10倍增长与2倍增长的思维模式对比 - 2倍增长思维模式是线性的,追求渐进式进步,通过双倍努力争取翻倍结果,导致筋疲力尽和动力丧失[4] - 10倍增长思维模式迫使突破现有习惯和方法,无法依靠投入10倍时间或努力的线性方式实现,需进行根本性创新[5] 10倍增长的本质特征 - 不关乎更多而是更少,需简化关注点、聚焦问题核心、去除一切干扰,如米开朗琪罗的创作和乔布斯的设计理念[6][7] - 不关乎数量而是质量,是一次质的飞跃和全面创新提升,如同从马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的本质转变[8][9] - 不关乎具体结果而是过程,是一套能重塑自我与生活的操作系统,通过全心投入旅程获得深层自由[11][12] 10倍增长与自由的关系 - 10倍增长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通过选择更高标准生活并全情投入,重塑自我并影响世界[13][14] - 实现10倍增长能拓展四大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关系自由和目标自由,米开朗琪罗的职业生涯是典型例证[16][18] - 拓展自由是无限游戏,追求10倍增长意味着选择参与可不断拓展自由的游戏,而非受限于有限游戏的规则和目标[19] 实现10倍增长的路径 - 需进行内心深处的本质转变,涉及自我愿景和身份的深刻重塑与提升,内在认知改变引领行为改变[10] - 将注意力作为最有限资源进行极致聚焦,任何不会实现10倍增长的事情都不应成为关注焦点[10] - 必须舍弃消耗80%精力却只带来20%增长的冗余部分,找到驱动质变的杠杆点[3][19]
History of Apple: Company timeline and facts
Yahoo Finance· 2025-10-26 04:17
公司创立与早期发展 - 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于1976年创立,最初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中制造电脑 [5] - 早期产品Apple I是预组装电路板,零售价为666.66美元,随后推出的Apple II版本因包含电子表格程序而受到企业主欢迎 [4][18][19] - 公司目标是使个人电脑更小、更易于使用 [5] 产品创新与市场影响 - 1984年发布的Macintosh是革命性个人电脑,将显示器和处理单元集成在一个外壳中,并配备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使软件应用可通过鼠标点击运行 [2][3][21] - 2001年发布的iPod便携式MP3播放器大获成功,2007年发布的iPhone整合了通话、短信、拍照和电子邮件功能,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7][10][13][29][30] - 在蒂姆·库克时代,公司发布了Apple Watch和AirPods等新产品,这些配件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15][34][35] 领导层变动与战略转折 - 1985年,乔布斯因董事会认为其缺乏管理专业知识而被免去首席执行官职务,由百事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接任 [1][22] - 1997年,乔布斯重返濒临破产的公司,采取大胆措施,包括说服比尔·盖茨投资,微软通过私募以1.5亿美元收购了约1810万股苹果股票(约5%至7%的股份) [9][26][27] - 乔布斯于2011年因胰腺癌去世,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接任首席执行官 [14][30] 财务里程碑与资本市场表现 - 公司于1980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据报道是自1956年福特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IPO,上市首日投资的1万美元到2025年底将价值1900万美元 [20] - 1999年,公司市值从一年前的20亿美元急剧反弹至100亿美元,2018年成为第一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2025年10月底市值接近4万亿美元 [28][35][37] - 公司现金储备在2007年达到154亿美元,2012年超过1000亿美元,并恢复了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股息支付 [30][32] 制造战略与地缘政治 - 库克将公司的制造战略扩展到中国,数亿台iPhone、iPad和电脑在中国生产,这一转变引起了特朗普总统的批评 [16] - 2025年,公司承诺在未来四年内投资6000亿美元,作为将部分产品制造转移到国内的“美国制造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将在美国50个州与数千家供应商合作,支持超过45万个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工作岗位,并计划在美国招聘2万名员工,专注于研发、硅工程、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 [17][37] 其他关键事件 - 公司于1987年进行首次股票分拆,将每股分拆为两股,并在2000年、2005年、2014年和2020年进行了后续分拆 [23][28][33][35] - 201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次购买公司股票 [34] - 2024年,公司据报道放弃了开发电动汽车的“泰坦计划” [36]
日本的“诺贝尔奖爆发期”,也许是一场“最成功的失败”
36氪· 2025-10-24 09:26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与战略 -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在2025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使日本(含日裔)诺奖总数突破30项,稳居亚洲首位[1] - 日本政府于2001年3月推出《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未来50年要拿到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并设立“研究联络中心”对接诺奖评选机构[6] - 该计划基于对本国科研潜力的精准评估,预判日本在企业和基础科研领域的大量投入将进入收获期,加之诺贝尔奖评选的滞后性,科技爆发是水到渠成[8] 日本产业鼎盛期的实力基础 - 2001年日本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已占据该位置长达33年,长期积累的经济存量和科技成果达到惊人规模[9] - 日本家电品牌在全球市场近乎垄断,2001年松下列世界500强第26位,夏普液晶电视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2003年占据全球半壁江山[11] - 日本在消费电子领域拥有众多全球爆款,如索尼Walkman随身听和PlayStation游戏机,并凭借此优势在技术路线上拥有自主选择权,例如率先将锂电池应用于消费电子[13] - 在IT领域,日本笔记本电脑占PC总销量比例高达50%,远超美国,全球最轻薄笔记本来自NEC,富士通和NEC在硬盘存储密度技术上领先并长期位居全球硬盘生产商前三[13][15] - 2001年日本政府颁布《IT基本法》,推出“e-Japan战略”,目标5年内建成世界最先进IT国家,同年日本企业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5.8%,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47.8万亿日元[15] 诺贝尔奖与产业基础的关联 - 日本诺奖爆发领域与其优势产业所依托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相关,是长期投入基础科学的必然结果[17] -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其背后是日本强大的半导体产业基础[17] -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的锂离子电池研究,直接支撑了日本领先的消费电子和新能源产业[19] - 2025年获奖者北川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在气体储存、分离领域前景广阔,日本正将其重点用于氢能源汽车配套产业[21] 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溃败 - 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在2000年后出现大溃败,随身听、掌上游戏机、CD机等终端产品被苹果iPod、智能手机、在线音乐和流媒体服务替代[23][25] - 终端产品销量下滑冲击上游供应链,如为这些设备生产锂电池的厂家订单大幅减少[26] - 日本企业战略上标新立异但执行僵化,如夏普电视机追求四原色技术而忽视智能化、网络化和用户体验,索尼Walkman被苹果颠覆,松下押注等离子技术输掉平板电视时代[26][28] - 日本手机厂商死守本土标准,将全球市场拱手让给苹果、三星及中国品牌,完美错过智能手机、流媒体等新风口[28][29] 产业链断档与技术转化困境 - 日本终端品牌萎缩导致其上游顶尖科研成果沦为三星、苹果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29] - 诺贝尔奖得主吉野彰指出,日本电池产业弱在贴近消费者的下游环节,终端制造外移后硬要在日本造电池反而奇怪,认为“日本电池正立于悬崖之上”[32] - 在消费级锂电池市场,日本仅能勉强守护本土市场;在动力锂电池领域,2025年前五个月全球前十排行榜中日本仅有松下一家,市场份额占比为2.9%[34] - 2025年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以254.5 GWh装机量和36.8%市占率位居第一,比亚迪以124.8 GWh和18.0%市占率位居第二,松下以25.8 GWh和3.7%市占率位居第六[37] 氢能源领域的挑战 - 日本在氢能源技术投入早、专利多,特别是在高压气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等路线上有深厚布局,但下游应用拉胯使上游技术成为摆设[40] - 日本执着推广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但加氢站建设滞后且成本高,形成死循环,丰田Mirai等技术先进但销量惨淡[40] - 2024年日本氢能生产消费量为200万吨,而中国达3650万吨,日本上游技术无法有效带动国内经济[41] - 日本研发的70MPa高压储氢罐导致储氢系统占整车成本40%,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务实路线将成本控制到日本方案的三分之一左右[43] 现象根源与经验教训 - 日本“诺奖上天”和“国力落地”是“时间错配”的悲剧,实验室技术勋章未能及时兑换成市场真金白银[45] - 日本企业在鼎盛期滋生出战略傲慢和体制僵化,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体系控制经济命脉,导致市场封闭、竞争不足,扼杀创新[46] - 日本政府“诺奖战略”保障了科研创新节奏,但产业端创新因发展状况无法跟上,导致“错配”和“脱轨”[46] - 创新是全方位概念,需基础科研、产业政策、企业活力等多领域进步相匹配,轻视任何环节都将出问题[50]
Insights into the Relevanc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25-10-20 09:17
战略管理定义与核心框架 - 战略管理被定义为制定、规划、实施、评估和跟踪既定目标的系统性过程[2] - 该过程需整合市场营销、品牌、财务、研究和招聘等所有相互关联的职能,以优化运营成功率[2] - 战略管理使组织在遵循其主动性及相关活动时更加积极主动,并以强化为核心,同时受益于共同设定的目标和策略[8] 战略管理三阶段 - **战略制定阶段**:包括制定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评估优劣势,设立短期、长期、月度、双月及年度目标,生成备选策略,选择独特路径,进行市场研究以揭示趋势,选择团队成员并设定清晰优先级[3] - **战略实施阶段**:涉及建立组织结构(层级式/扁平式/混合式),选择目标友好型、市场导向型、团队导向型或家庭导向型结构,招聘所需员工,根据成员优劣势划分部门,分配预算,指导团队实现互利目标,利用可用信息工具,奖励员工成功,应用最佳政策、工具和技术,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成员联系,并进行岗位轮换以发掘人才[4] - **战略评估阶段**:高层管理者需设定清晰的KPIs以包含管理层对员工的明确期望,考虑所有阻碍成功的内外部因素以评估进展和威胁,在衡量每个团队成员能力时设定精细的公平水平以确保平等,并在评估过程中庆祝大小成功以决定晋升,从而使战略制定者能最大程度地评估和调整未来目标[5] 战略管理的益处 - **财务益处**:高绩效团队通过设定清晰目标并以市场导向策略瞄准市场,最终能通过发挥团队成员潜力实现高销售额,公司获得稳定总收入和高营收后,可回报员工、偿付商业伙伴并投资新项目[10] - **个人益处**:若公司将“人”置于核心价值观中心,所有利益相关方(内外部)将受益,因为商业互动涉及具有情感、感受、信念、动机和意图的个体,考虑他人情感将使双方从互动中获益[11] - **非财务益处**: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带来长期回报,体现为员工长期留任(如减少Gen Z快速离职趋势),从而提升公司人力资本并降低培训新人的时间与精力投入[13] 战略管理的优势与挑战 - **优势**:防止管理者迷失初始计划、使命和愿景[20],合资可开辟更广机会以实现互利目标[20],国际运营能加速销售、提高成本效益并提供更广市场[20],政治待遇和商业政策在外国可能更具吸引力[20] - **挑战**:过度关注计划可能忽视人的需求、担忧和期望[20],国际业务中若不持续关注初始计划易偏离方向[20],进入新市场需学习当地教育、文化、法律、经济、传统、社会、环境、职业、情感和技术规则[20],新货币体系可能使战略过程复杂化[20],需保持灵活性以获取新技能适应新情况[20] 使命与愿景声明的重要性 - 使命声明是态度的宣言,指向使业务值得进行的特定计划[16],愿景是组织可能且理想的未来状态,而使命更关联于行为、技能及组织与人员的当前状态[16] - 清晰使命声明能生成目标并促进创造性备选策略[21],需调和所有利益相关方(董事会、经理、员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商业伙伴、公众、竞争者等)的立场[21],有效设定目标需持久的目的声明以区分企业[21] 直觉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 直觉和本能基于过去经验引导人们做出更合适决策,在战略规划中不应忽视,因它们有最大潜力指引正确路径[24] - 研究显示女性更倾向于依赖直觉和本能做决策,商业领域也存在直觉的空间[23],新概念FQ(女性商数)反映了男女决策差异[23] - 想象力在不确定性情境中至关重要,需先想象最终目标才能实现它,但梦想不应脱离现实,而应作为可遵循的地图[25] 商业伦理与行为准则 - 商业伦理包含未明示的行为准则,涉及言语、非言语及视觉举止,例如着装得体、守时、礼貌问候、坚定握手、微笑、直视对方眼睛、起草专业邮件报告、参与公司活动、建立强大网络、犯错时道歉、接受建设性反馈、为公司成功付出额外努力等[31] - 若所有方在专业环境中注重伦理表达,且高层管理者赞扬此类表现,公司与相关人员将在努力中蓬勃发展[26] 苹果公司的战略管理案例 - 苹果公司在1990年代面临破产,部分原因可能是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疏远,战略解决方案包括召回乔布斯领导公司[27] - 乔布斯回归后实施“专家领导专家”的战略计划,即只有营销专家才能领导营销部门,IT专家领导IT部门等,这一功能型组织变革与iMac(1998)、iPod(2001)和iPhone(2007)等产品推出共同使公司摆脱破产[27] - 苹果管理者需具备三个关键领导特质:深厚专业知识以参与职能内所有工作、沉浸于职能细节、愿意在集体决策中协作辩论其他职能,从而使最佳资格者协调决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