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软件

搜索文档
黄仁勋:总感觉公司快倒闭了
盐财经· 2025-07-21 17:51
英伟达CEO黄仁勋访谈核心观点 - 公司CEO长期承受巨大压力 33年来每一分钟都感受到公司、客户和市场的重担 这种压力从未间断 [2] - 公司始终面临倒闭危机感 即使取得成就时仍担忧竞争对手可能创造更伟大的成果 [2] - 与小米创始人雷军合作历史悠久 从手机业务扩展到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多个领域 [2] 英伟达与华为关系 - 评价华为是规模实力远超英伟达的公司 在人员规模和技术能力上既广又深 [3] - 认为中国AI市场发展不依赖单一企业 即使没有英伟达华为也能自主解决技术问题 [3] - 将华为定位为竞争对手而非敌人 保持钦佩与尊重的同时强调良性竞争关系 [3] 企业合作动态 - 英伟达与小米的合作从手机硬件延伸至AI、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 [2]
突发,上央视了!直线拉升
中国基金报· 2025-07-21 15:50
市场整体表现 - 7月21日A股全线大涨,沪指涨0.72%,深成指涨0.86%,创业板指涨0.87%,均创年内新高 [7] - 两市共4005只个股上涨(占比73.9%),129只涨停,1291只下跌,总成交额达17271.35亿元 [8][9] - 大基建板块集体爆发,雅江电站概念、工程机械、钢铁、电网设备等涨幅居前,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多股涨停 [9] 英伟达与小米合作动态 -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央视专访中表示,华为是值得尊重的竞争对手,同时透露与小米长期合作,涉及AI、自动驾驶等领域 [3] - 受合作消息刺激,小米集团股价盘中直线拉升 [6]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1.2万亿元,装机容量7000-8100万千瓦(相当于3座三峡),建设周期10年 [9] - 工程预计耗钢量超200万吨(三峡工程钢材用量59.3万吨),带动中国电建、五新隧装(涨29.99%)、基康技术(涨66.62%)等相关个股大涨 [9][10] 细分板块表现 - **水泥建材**:海螺水泥(涨10.02%)、华新水泥(涨10.00%)等19只个股涨幅超9.98% [11] - **医药**:键凯科技(涨20%)、海特生物(涨20%)、昂利康(涨10%)等领涨 [12][13] - **机器人概念**:上纬新材、金发科技、雪龙集团等封板 [12]
黄仁勋:总感觉公司快倒闭了,离破产仅30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3:46
公司发展历程与CEO心态 - 英伟达CEO黄仁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自称33年来每分钟都在承受公司 客户和市场的压力 [3][4] - 公司曾两次濒临破产 黄仁勋始终强调危机感 常警示"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2] - 从游戏显卡公司转型为AI算力基础设施领导者 技术迭代速度极快 管理层不敢松懈 [2][4] 战略合作与市场动态 - 黄仁勋与小米雷军长期合作 涉及手机 AI 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 [4] - 英伟达市值在7月9日突破4万亿美元 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该里程碑的公司 [7] - 美国批准H20芯片对华销售 黄仁勋在链博会前宣布此消息 [7] 高管股票交易与财富变动 - 黄仁勋按10b5-1规则制定减持计划 2025年前拟减持600万股 今年6月启动执行 [11] - 6月20日以来累计减持135万股 套现2 15亿美元 2024年已套现超7亿美元 [12] - 个人净资产达1500亿美元 超巴菲特居彭博富豪榜第9位 [12] 行业数据 - 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48 EFLOPS [15]
黄仁勋:总感觉公司快倒闭了!从小米初创就与雷军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7-21 12:05
英伟达CEO黄仁勋观点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公司始终面临倒闭危机感,33年来持续承受压力 [3] - 黄仁勋与小米创始人雷军长期合作,涉及手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多个领域 [3] 华为与英伟达关系 - 黄仁勋认为华为是规模庞大且技术能力深厚的公司,创新力强 [5] - 黄仁勋将华为视为竞争对手但保持尊重,强调竞争关系而非敌对 [5] - 黄仁勋认为中国AI市场即使没有英伟达也会进步,华为能自主解决技术问题 [5] 中国市场特点 - 中国市场具有活力、创新能力及庞大的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群体 [6] - 中国终端消费者规模庞大,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市场 [6] - 黄仁勋强调技术供应商必须重视中国市场,否则可能面临不利后果 [6]
黄仁勋:与雷军合作已经很久了 现在正在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等 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合作
快讯· 2025-07-21 04:37
英伟达与小米合作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创始人雷军长期合作,合作历史可追溯至小米创立初期 [1] - 双方早期合作领域为手机产品开发 [1] - 当前合作重点转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软件等前沿技术领域 [1] - 除已披露项目外,双方仍有多个未公开合作项目正在进行 [1]
汇丰研究首予地平线机器人买入评级 目标价10.2港元
快讯· 2025-06-23 11:35
公司评级与目标价 - 汇丰研究首次覆盖地平线机器人(09660HK)并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102港元 [1]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中国内地自动驾驶普及的核心企业 提供AI芯片、算法和自动驾驶软件 [1] - 已为超过40家汽车制造商提供服务 包括比亚迪、吉利及理想等 覆盖车型超过310款 [1] - 芯片价格低于辉达 有助于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预计份额从2024年15%提升至2027年25% [1] - 在当前贸易紧张局势下 公司能提供更高的供应链安全性 [1] 财务预测与增长前景 - 预计2025至2027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64% [1] - 预期公司将在2028年实现扭亏为盈 [1] 行业竞争格局 - 辉达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但地平线机器人凭借价格优势在中端市场快速扩张 [1]
组建AI自动驾驶“汽车联盟”,日本车企这一动作有何深意?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6 14:56
日本车企AI自动驾驶联盟 联盟背景与动因 - 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准备合作研发AI自动驾驶技术,共同构建AI基础设施并培养人才[2] - 日本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推动"软件定义汽车"技术研发,新增"支持使用AI自动驾驶"内容[3] - 美国关税政策增加日本汽车产业不确定性,促使加强供应链建设和关键技术自研[4] - 特斯拉等欧美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日本车企进展缓慢需加速追赶[4] 合作内容与模式 - 车企联合研发自动驾驶芯片、高精度地图、软件等关键技术,减少对外依赖[5] - 共享研发资源和技术成果,避免重复投入,降低成本和风险[6] - 整合各车企技术优势(如传感器、算法等),提高研发效率[6] - 集中资源建设计算平台、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7] 预期影响与竞争格局 - 联盟有望在算力芯片研发取得突破,满足自动驾驶算力年增长数倍的需求[7] - 联合培养AI+汽车工程复合型人才,缓解行业短缺问题[7] - 可能倒逼欧美车企加速研发,加剧全球自动驾驶市场竞争[8] - 合作模式或引发其他地区效仿,改变传统独立研发为主的行业模式[8]
智驾的遮羞布被掀开
虎嗅APP· 2025-05-26 21:57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分化 - 行业进入端到端2.0阶段,技术路线无统一标准,理想、小鹏、华为分别推出VLA、世界基座模型、WEWA架构等差异化方案 [3] - 小鹏布局云端72B参数世界基座模型(车端模型的35倍),计划覆盖汽车、机器人及飞行汽车业务,自研图灵芯片支持30B参数模型部署 [5] - 理想自研LLM基座模型替代第三方模型,以解决3D世界理解不足导致的幻觉问题,但受限于自研芯片"舒马赫"进展缓慢,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 [7] - 华为采用多模态基座模型+MoE架构,通过多传感器输入生成轨迹和场景意图,目标实现L3级十秒预警能力 [9] 数据训练瓶颈与仿真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优质数据短缺困境,人工标注成本高且难例数据获取困难,华为指出Corner case数据是训练关键缺口 [11] - 厂商转向世界模型仿真生成数据,真数据与合成数据比例达1:2,可降低采集成本并丰富场景类型 [12] - 地平线认为99%司机行为不值得学习,仿真将成为核心训练手段,提出"AI教AI"的终极形态 [12][13] - 当前仿真数据质量仍不及真实数据,技术差距因模型探索门槛拉大 [13] 技术商业化与行业格局演变 - L3级技术需"重技术+强运营"体系,责任归属从用户转向车企,要求硬件冗余与持续维护能力 [16] - 城区自动驾驶难度是高速场景的10-100倍,头部厂商通过技术滚雪球效应加速领先 [16] - 供应商集中化趋势明显,量产经验、交付周期及成本成为主机厂筛选核心标准,未量产厂商基本出局 [17] - 行业进入分化期,无实质技术支撑的营销话术失效,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15][17]
智驾的遮羞布被掀开
虎嗅· 2025-05-26 10:47
智驾技术发展现状 - 车企普遍采用端到端模型训练自动驾驶软件,华为、理想、小鹏和特斯拉已证明其可行性,但系统存在黑盒风险,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问题[2] - 端到端技术源于深度学习,通过简化算法并依赖海量数据训练提升软件能力,但无法完全解决L3级自动驾驶的安全需求[2][3] - 行业进入端到端2.0阶段,技术路线分化,理想推出VLA架构,小鹏开发云端世界基座模型,华为采用WEWA架构,均试图突破现有技术瓶颈[4][14] 主要车企技术路径差异 - 小鹏构建72B参数量的世界基座模型,是主流车端模型的35倍以上,计划应用于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并自研图灵芯片支持30B参数模型部署[8] - 理想自研LLM基座模型替代第三方方案,针对自动驾驶优化3D世界理解能力,但因芯片研发滞后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10] - 华为打造多模态基座模型,通过MoE架构实现场景化能力调用,重点解决L3级难例场景识别和十秒预警能力[14] 数据挑战与仿真技术应用 - 行业面临优质数据获取难题:人工标注成本过高,难例数据稀缺,真数据与合成数据比例已达1:2[15][22] - 世界模型成为解决方案,通过虚拟数据生成降低采集成本,地平线认为99%人类驾驶行为不值得学习,仿真将成为核心训练手段[22] - 当前仿真数据质量仍逊于真实数据,技术差距可能因模型研发能力分化而扩大[23][2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L3级技术将重塑商业模式,要求车企承担全生命周期维护责任,形成"重技术+强运营"体系[25] - 城区自动驾驶难度是高速场景的10-100倍,供应商面临更高技术门槛,未经验证的厂商将被淘汰[26] - 市场呈现强者愈强趋势,无实质技术支撑的营销概念(如无图NOA)将失效,头部企业通过量产能力和交付效率建立壁垒[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