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搜索文档
4000点的A股让人跃跃欲试?揭秘理财固收+掘金权益市场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9 21:31
随着上证指数时隔10年再度回到4000点重要关口,市场目光聚焦于A股能否拾级而上,赚钱效应能否持 续。另一方面,面对存款利率下行、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回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寻找收益更优的理财替 代产品,含权类的"固收+"产品关注度还在提升。 从第三方平台数据来看,今年混合类理财产品新发规模有明显扩张趋势。另据记者多方了解,今年理 财"固收+"的收益率中枢有所上移,但分化趋势明显,有些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至5%甚至7%以上,也有 少数产品反而成了"固收-"。 收益率可观的"固收+"理财产品主要配置了哪些资产?未来还有多少上行空间?应该警惕哪些风险?多 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固收底仓资产收益率下行,股票、黄金、REITs、量 化策略等"+"的部分在稳定理财收益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收益赛跑:"固收+"怎么"+"? Wind数据显示,最近1年增长率排名前100的理财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单位净值的增幅最高超过33%, 最低接近8%。相比之下,截至去年同期,混合类产品1年内的净值增长率TOP 100最高在14%左右,最 低不足4%。 "进入2025年以来,因为债市调整,(理财产品)仅靠债券已经很难满足投资者 ...
青银理财,“稳”与“进”背后的“道”与“术”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23:03
近日公开数据显示,在2025年三季度27家理财公司(不含合资理财公司)到期的封闭式产品中,青银理 财展现出很强的业绩稳定性与达标能力:3—6个月期限、6—12个月期限的产品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均 实现100%,1—2年期限产品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为97.83%,在全行业同类产品中居于前列,且到期收 益大幅高于行业均值。 分析人士表示,封闭式产品业绩中枢达标率高低,反映一家理财公司在产品运作上的能力,这个能力关 乎资产配置、风险管控、市场趋势研判等核心环节。青银理财相关产品业绩中枢达标率领先,既展现其 对市场短期波动的精准把控能力,也印证了其中长期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事实上,在近年资产端与投资者层面变化显著背景下,青银理财做稳做实低波动产品线,同时进一步推 进产品端创新,通过微含权等产品动态捕捉市场机会。投资策略上侧重从大类资产配置逻辑中寻找确定 性机会,动态调整股债资产比例,筛选潜在优质资产提升综合回报。青银理财表示,未来将持续丰富产 品谱系,加大投入打造一流投研团队,推进渠道建设、做好合规风控,提高在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中的核 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创新丰富产品谱系 "从内部投研体系来看, ...
三季度部分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大幅攀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6:37
今年债市以震荡为主,一季度和三季度出现了调整,股市则先抑后扬,三季度出现了不小涨幅,成为资金青睐的"主战场"。 不过,由于银行理财以固收类产品居多,三季度债市的调整拖累了固收类产品表现,三季度末公募理财产品整体破净率达 2.12%,环比二季度末上升1.58个百分点。部分理财公司破净率大幅攀升。破净情况:汇华理财等破净率大幅攀升 今年前三季度破净率的低点出现在二季度末,当时债市反弹至相对高点,破净率低至0.54%,不过随着7月份后债市再次调整, 破净率也随之反弹,9月份达到2.12%,为年内第二高点。 部分理财公司公募理财产品破净率大幅上升。今年三季度末,汇华理财破净率最高,达16.67%,相比二季度末明显攀升,二季 度末破净率低于3%。广银理财破净率排第二,渤银理财破净率排第三,3家理财公司的破净理财产品大多为固收类理财产品。 0破净理财公司大量减少,仅3家理财公司破净率为0,环比二季度末减少6家。 从风险控制表现来看,法巴农银理财的人民币公募固收类产品前三季度平均回撤幅度最大,平均最大回撤为0.53%,部分固收增 强型产品回撤幅度居前。工银理财平均最大回撤0.51%排第二,农银理财平均最大回撤0.44%排第 ...
三季度近三千款产品到期,短期限固收性价比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6:26
到期产品中短期限占主力,头部机构到期数量领先 到期产品中固收类短期限性价比高,混合类到期收益整体跑输固收 由于固定数值报价型产品和区间报价型产品数量较多,课题组主要对上述两类产品的达标率和到期收益水平进行分析。在剔除了因信息披露 不达标导致无法计算到期年化收益率的样本后,课题组以2025年三季度到期的2824只(按登记编码核算)到期公募产品为样本进一步分析。 2025 年三季度,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合计有2947款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到期(按登记编码核算)。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据绝 对主导,到期数量达2828只;混合类产品到期118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到期数量最少,仅1只。 分机构来看,兴银理财到期公募产品数量超200只位列第一,恒丰理财和中银理财到期产品数量也超150只。浙银理财在2025年上半年无产品 到期,三季度有5只产品到期。 从投资周期维度观察,中短期限产品成为三季度到期主力。其中,6—12 个月期限到期产品数量最多,达984只,占比74.4%;3—6个月期限 产品次之,到期数量为805只,占比 60.9%;1—2年期限到期产品有208只,占比29.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年以 ...
理财季度盘点②丨三季度近三千款产品到期,短期限固收性价比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6:22
到期产品中短期限占主力,头部机构到期数量领先 2025 年三季度,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合计有2947款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到期(按登记编码核算)。从 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到期数量达2828只;混合类产品到期118只;商品及金 融衍生品类产品到期数量最少,仅1只。 分机构来看,兴银理财到期公募产品数量超200只位列第一,恒丰理财和中银理财到期产品数量也超150 只。浙银理财在2025年上半年无产品到期,三季度有5只产品到期。 从投资周期维度观察,中短期限产品成为三季度到期主力。其中,6—12 个月期限到期产品数量最多, 达984只,占比74.4%;3—6个月期限产品次之,到期数量为805只,占比 60.9%;1—2年期限到期产品 有208只,占比29.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年以上长期限产品到期数量极少,仅8只,占比仅 0.6%。 为2.98%和2.35%。 到期产品中固收类短期限性价比高,混合类到期收益整体跑输固收 由于固定数值报价型产品和区间报价型产品数量较多,课题组主要对上述两类产品的达标率和到期收益 水平进行分析。在剔除了因信息披露不达标导致无法计算到期年化收益率的样本后,课题 ...
从“揽金主力”到“流动性守门人” 现金管理理财何去何从?
中国经营报· 2025-10-28 11:30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与规模现状 - 全市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1.30%,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 [1]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产品存续规模约为6.5万亿元,较2024年年底的7.3万亿元以上出现明显下滑 [1][3] - 2025年三季度人民币现金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358%,仅38只产品收益率均值超过2%,另有31只产品收益率均值低于1% [2] 收益率下行原因分析 - 理财公司发行的公募人民币现金管理类产品2025年9月月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1.33%,相比2024年12月的1.75%下跌超40个基点 [2] - 收益率下行与债券收益率下移、存款与同业存单收益率下移有关 [2] - 监管新规封堵了借助保险资管配置高息协议存款的路径,叠加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倡议,压低了配置利率 [3] 规模下滑与资金流向 - 收益率下降导致产品规模加速下滑,投资者申购意愿发生改变 [3] - 部分现金管理类资金向每日开放型非现管产品转移,该类产品受监管约束相对宽松,配置更灵活,收益空间更大 [3] - 随着权益市场回暖,资金也在向"固收+"类、混合型等策略更为多元的产品转移 [4] 理财公司的应对策略:自购行为 - 青银理财投入2.5亿元自有资金申购本公司发行的天天开薪系列理财产品 [1][5] - 自购行为旨在提高公司自有资金收益率,并向市场传递对产品管理能力的信心及与投资者风险共担的姿态 [5][6] - 自购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与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集中赎回,通过主动管理稳定产品运作 [6] 产品战略定位的转变 - 现金管理类产品在理财公司产品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正从"规模贡献者"转向"客户黏性维护者" [7] - 产品未来占比或进一步下降,但仍是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核心选项,部分机构尝试通过嵌入支付生态、快赎提速等场景化创新维持竞争力 [7] - 其战略价值转向增强客户黏性与服务衔接,作为触达客户、稳固基础客群的重要入口,并可向权益类产品引流 [7]
“黄金+”理财产品成市场新宠
金融时报· 2025-10-28 08:30
今年9月以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多家金融机构顺势推出与黄金挂钩的"黄金+"理财产品,一时之 间成为理财市场的"流量明星"。 面对金价的高位震荡,不少投资者发问:"黄金+"理财产品还值得入手吗?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如何 选择黄金类理财产品? "黄金+"理财产品成市场新宠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黄金+"理财产品是指将黄金作为投资组合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一部分的 理财产品。从目前市场上的黄金类理财产品来看,主要包括"固收+黄金"以及挂钩黄金标的的结构性理 财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会在不同程度上与黄金价格的走势相关联。 例如,工银理财近日推出了4款"固收+黄金"理财产品,将黄金纳入多元化资产配置。"这4款产品以 风险平价为参考,开展大类资产宏观择时,兼顾配置A/H、美债等全球风险资产,权益配置以'红利+成 长'哑铃策略,意在实现风险对冲与收益增厚。"工银理财有关负责人介绍。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上述4只"黄金+"理财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多为PR3中 风险理财产品。其中,2只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接近10%,近1年年化收益率超过5%。 今年4月以来,光大理财也先后推出了6款"黄金+"理财产品,其中包含3 ...
徽银理财:触发止盈条件,“智盈”添金目标盈15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财经网· 2025-10-27 23:21
近日,徽银理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智盈"添金目标盈15号理财产品(产品代码: PNHY250169)原产品到期日为2026年3月19日。根据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产品已触发止盈条 件,将按产品说明书约定于2025年10月28日提前终止。 ...
【宝藏】个人养老金也玩“自动驾驶”?这样做,自动攒出“第二份退休金”
招商银行App· 2025-10-27 11:07
产品核心功能 - 个人养老金默认投资服务提供“自动缴存+定投”功能,帮助客户自动完成养老资金积累和投资 [1][2] - 该服务被比喻为养老财富的“自动驾驶”系统,自动缴存确保资金持续投入,默认投资由专业团队甄选和跟踪产品 [4] - 服务核心优势包括自动存(每年最高省税5400元)、自动投(省心高效)、到期领(退休多一笔养老金)和随时改(计划可灵活调整) [5] 自动缴存设置细节 - 自动缴存支持每月一次或每年一次的缴存频次,金额固定并可缴满年度额度 [2] - 具体设置示例显示每月9日缴存,金额为500元或1000元,付款账户为招商银行储蓄卡 [2][9] - 自动缴存截止日期可不设置,推荐人选填,使用招行储蓄卡交易成功率更高 [2] 默认投资产品配置 - 缴存后资金自动买入指定产品,示例产品包括“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50联接Y”基金和“中邮理财添颐鸿锦最短持有365天”理财 [2][9] - 示例基金产品代码022910,成立以来涨跌幅为44.50%,标注为高风险、灵活申赎 [2] - 自动买入操作在缴存后第6个自然日执行,此前客户可随时关闭购买计划 [9] 省税与增值效益 - 通过每年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缴存,根据45%的个税税率计算,每年最高可省税5400元 [6][11] - 省税计算暂未考虑支取时需缴纳的3%个税,实际省税金额以个人所得税App结果为准 [6] - 长期投资可带来资产增值,帮助客户为退休积累更多养老金 [5][11] 服务设置与调整流程 - 客户可通过招商银行App搜索“个人养老金”并点击“定期存入”进入服务页面 [10] - 设置计划时可查看并选择心仪投资产品,流程包括三步 [10] - 投资计划可随时在“默认投资”服务页面关闭或重新设置,提供灵活性 [9][10]
“存款搬家”奔涌,银行理财站上32万亿
北京商报· 2025-10-26 21:53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三季度单季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长1.46万亿元,从6月末的30.67万亿元增至32.13万亿元 [3] -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增长9.42%,存续产品数量达4.39万只,同比增长10.01% [3] - 全国共有181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 [3] 市场结构与产品类型 -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2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全市场比例高达91.13% [3] - 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占比较去年同期微增0.05个百分点 [4] - 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 [4] - 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4] 存款搬家与居民理财观念转变 - 理财市场增长背后是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深化,居民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 [1][7] - 大型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维持在1.25%左右,收益吸引力显著弱化 [7] - 2025年三季度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产品 [7] - 存款利率的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 [7] 金融机构业务动态与投资者教育 - 理财经理日均客户咨询量显著增长,客户问题越来越专业,涵盖产品净值计算方式到风险等级匹配 [4] - 银行普遍加强投教工作,通过线上直播、图文解读、模拟净值走势等方式帮助客户理解净值化逻辑 [5] - 银行和理财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策略,固收+产品因在投资债券基础上增加股票、可转债等资产以增厚收益而受青睐 [7] - 金融机构需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对宏观形势与各类资产的研判,优化资产配置,努力控制产品净值波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