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ds

搜索文档
 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09:19
 风险等级调整概况 - 2025年9月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出现风险等级重估潮,近20家基金公司发布逾20份调整公告,涉及数百只产品,远超此前月均个位数的水平[1][3][5] - 调整方向普遍以上调风险等级为主,债券基金和"固收+"产品从R2(中低风险)提升至R3(中风险),部分高波动权益基金被调升至R4(中高风险)[1][6] - 调整覆盖基金公司、银行、券商及第三方销售渠道,形成协同联动,例如中信银行在10月15日进行了年内第四次调整,涉及17只代销产品[1][5]   主要基金公司调整案例 - 华安基金自10月24日起对旗下17只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全部上调,债券基金由R2升至R3,指数增强基金和13只主动权益基金由R3升至R4[3] - 富国基金自10月10日起对旗下31只基金产品进行调整,其中28只产品风险等级上调,20只由R2升至R3,8只由R3升至R4,另有3只黄金产品风险等级下调[3] - 招商基金自10月1日起调整16只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多只债券型基金从R2上调至R3,多只指数增强型和主动权益基金从R3上调至R4[3][5]   销售渠道调整动态 - 银行渠道积极参与调整,中信银行年内已进行四次调整,此前三次累计调整163只代销资管产品,其中5月份一次集中调整158只且全部为评级上调[5][6] - 券商和第三方销售平台(如蚂蚁基金、天天基金)同样对代销公募基金产品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和调整,操作逻辑与银行一致,遵循独立评估、孰高原则、动态跟踪三大机制[6][9] - 代销机构采用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和产品特性定期或不定期重新评估,例如蚂蚁基金官网每年会发一两次统一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调整[6][9]   调整驱动因素 - 监管要求是核心驱动因素,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代销机构独立审慎进行风险评级并遵循"孰高原则"[7][8] - 市场波动性变化是另一重要驱动因素,部分主题基金表现优异但净值波动性显著上升,基金管理人有义务定期对产品进行风险重新评估以确保风险等级与实际风险特征匹配[8] - 资产配置结构变化(如大幅增加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拉长债券久期、参与衍生品交易)可能导致风险等级上升,反之则可能使产品风险等级下降[11]   对投资者的影响 - 基金持有者会接收到基金公司或销售机构通过短信、APP推送等多渠道发送的风险提醒,需重新评估基金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11] - 对新申购及定投的投资者,如果调整后基金的风险等级高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系统将禁止申购,例如中信银行规定连续三次扣款失败定投协议会自动失效[11] - 风险评级"动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投资者未来需密切关注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变化,重新审视自身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动态调整投资组合[12]
 Income-Covered Closed-End Fund Report, October 2025
 Seeking Alpha· 2025-10-22 03:58
To see all that our exclusive membership has to offer, sign up for a free trial by clicking on the following link: SIGN UP HERE .In the members section, we provide specific commentary on the top ranked funds and discuss whether they deserve a place in your income portfolio. At the CEF/ETF Income Laboratory , we manage closed-end fund ( CEF ) and exchange-traded fund (ETF) portfolios targeting safe and reliable ~8% yields to make income investing easy for you. Check out what our members have to say about our ...
 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风险重估潮来袭: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1:34
 调整规模与范围 - 2025年9月以来,近2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22条风险等级调整公告,远超此前月均个位数的水平(如8月、7月、6月分别仅有5条、6条、5条)[4] - 单次公告常涉及旗下10余只至数十只产品,例如华安基金调整17只、富国基金调整31只、招商基金调整16只[3][4] - 调整不仅发生在基金公司,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平台(如蚂蚁基金、天天基金)也同步联动进行风险等级重估[1][5][6]   调整方向与产品类型 - 调整方向普遍以上调风险等级为主,特别是以往被视为“稳健”代表的债券基金和“固收+”产品从R2(中低风险)提升至R3(中风险)[1][7] - 部分高波动权益基金,如跟踪小盘股指数的增强型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被调升至R4(中高风险)[1][3][7] - 也存在少数下调案例,如富国基金有3只黄金产品风险等级由R4调降至R3,中信银行将2只混合型FOF基金从R3下调至R2[3][5]   核心驱动因素 - 监管要求是直接驱动因素,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于10月1日施行,要求代销机构独立审慎评级并遵循“孰高原则”[8][10] - 市场波动加大是另一关键因素,部分主题基金净值波动性显著上升,导致其风险特征发生变化,需动态调整风险等级以匹配实际风险[9] - 代销机构操作遵循“独立评估、孰高原则、动态跟踪”三大核心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9][10]   对投资者的影响 - 基金持有人会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接收到风险提醒,需重新评估基金风险等级变化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12] - 对新申购及定投的投资者,若调整后基金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系统将禁止申购;定投协议可能因连续三次扣款失败而自动失效[12] - 风险评级“动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投资者未来需像关心基金净值一样密切关注产品风险等级的变化[13]
 GUM:10月强积金回报跌1.4% 人均暂亏4449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0-21 18:53
 10月份强积金表现 - 强积金整体回报下跌1.4%,每人平均亏损4449港元 [1] - 股票基金指数下跌2.5%,混合资产基金指数下跌0.7%,固定收益基金指数上升0.1% [1] - 股票基金普遍受压,是拖累整体表现的主要因素 [1]   年初至今强积金表现 - 强积金综合指数上升14.2%,每人平均赚取38932港元 [1] - 股票基金指数上升20%,混合资产基金指数上升14.3%,固定收益基金指数上升2.9% [1]   各类基金具体表现 - 香港股票基金10月份跌幅达6.5%,但年初至今仍录得28%升幅 [1] - 香港股票基金(追踪指数)10月份录得6%跌幅 [1] - 大中华股票基金10月份下跌5%,但年初至今回报高达31.1%,为年度表现冠军 [1]   资产配置策略 - 强积金作为长期退休储备工具,建议成员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退休目标定期检视资产配置 [1] - 股票基金长远而言具备较高增值潜力,但短期波动较大 [1] - 固定收益资产有助稳定组合波动,达致资产多元化 [1]
 黄金年内46次新高,有银行对无持仓客户解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5:41
编辑丨肖嘉 黄金今年先后46次创历史新高。 截至10月21日发稿,现货黄金最高冲至4394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已经超过65%。 记者丨叶麦穗 由于短期涨幅过大,机构陆续对黄金交易戴上"紧箍咒"。 近日,光大银行发文称,自10月20日(星期一)起,对签约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及延期业务且无持仓 的客户,该行将通过系统调整逐步解除业务委托关系。同时,光大银行还将调整合约保证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是为了更好保护投资者权益,保护其远离高杠杆的黄金衍生品业务。 上金所上调保证金比例 除了光大银行之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对近期贵金属业务市场风险发出明 确的提示。 如兴业银行表示, 近期贵金属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有所上升,建议保持对贵金属市场与价格走势 的关注,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控制仓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决策,理性投资。 招商银行也表示, 及时关注持仓情况、保证金余额变化,合理控制仓位,注意分散配置,避免单一重 仓贵金属。 此外,上海黄金交易所也将黄金交易的保证金提高,根据相关公告,自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收盘清 算时起,光大银行Au(T+D)、mAu(T+D)、A ...
 前公募高管跨界一级市场,多位基金经理 “奔私” 去向曝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15:22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多则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前公募人士的"奔私"去 向。其中,跨界较大的是曾在太平基金、圆信永丰基金担任高管职务的董晓亮,现已是国贸创领(上 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该机构是一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此外,还有前宏利基金的李迅、浙商基金的向伟、易方达基金的宋昆、中银基金的章斌等,也都在近期 公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高管信息中出现。这些前公募人士有的自立门户,有的则在新机构担任要职, 特别是一些私募机构的股东背景强大,如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人保启元惠众(北京)私 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管团队就吸纳了章斌、肖琦等多位前公募人士。 公募人士"奔私"去向多,有的去了创投 此外,从近期公布的新私募来看,还有险资系的私募在吸引前公募人士加入其中。 近年来,公募基金高管的离职和去向备受关注。尽管许多人都在延续此前的能力圈进行业务拓展,但也 有人尝试"跨界",特别是从二级市场转向了一级市场。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显示,国贸创领(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是一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定代表人董晓亮曾是太平基金的高 ...
 前公募高管跨界一级市场,多位基金经理 “奔私” 去向曝光,险资系私募成热门选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15:10
每经编辑|叶峰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多则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前公募人士的"奔私"去 向。其中,跨界较大的是曾在太平基金、圆信永丰基金担任高管职务的董晓亮,现已是国贸创领(上 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该机构是一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此外,还有前宏利基金的李迅、浙商基金的向伟、易方达基金的宋昆、中银基金的章斌等,也都在近期 公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高管信息中出现。这些前公募人士有的自立门户,有的则在新机构担任要职, 特别是一些私募机构的股东背景强大,如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人保启元惠众(北京) 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管团队就吸纳了章斌、肖琦等多位前公募人士。 公募人士"奔私"去向多,有的去了创投 近年来,公募基金高管的离职和去向备受关注。尽管许多人都在延续此前的能力圈进行业务拓展,但也 有人尝试"跨界",特别是从二级市场转向了一级市场。 人保启元惠众(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便是一例,这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由中国人保资产 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是麦静,曾是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的总经理兼 基金经理。公司的投资负责人也来自公 ...
 上银基金助理研究员蹿升到基金经理 沈丹莹从业仅三年掌管规模超50亿
 凤凰网财经· 2025-10-21 13:57
 基金经理变更 - 上银基金于2025年10月16日增聘沈丹莹为基金经理 与蔡唯峰共同管理上银慧兴盈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 原基金经理葛沁沁离任 [1] - 新任基金经理沈丹莹证券从业及投资管理从业年限均为3年 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于2022年7月加入上银基金 [2] - 沈丹莹目前管理的三只债券型基金合计规模已突破50亿元 [1]   新任基金经理背景 - 沈丹莹自2025年9月4日起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在担任基金经理的第40天即2025年10月16日接任新基金 [1] - 其管理的三只债基均为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其中两只产品与基金经理许佳共同管理 其搭档的蔡唯峰和许佳从业经历均超过10年 [3] - 沈丹莹在三年内从固收助理研究员晋升为管理超过50亿元资产的基金经理 其晋升速度在行业内被认为“并不多见” [2]   行业模式与公司概况 - 公募产品增聘动作频繁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正走向行业常态 “以老带新”和优势互补是增聘的重要因素 [3] - 上银基金由上海银行全资控股 截至2025年9月30日管理规模为2511.57亿元 在公募机构中排名第33 [3] - 公司产品结构以固收类基金为主 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合计占比超过95% 权益类资产布局相对薄弱 [3] - 上银基金权益类规模有限 其权益基金经理施敏佳管理的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基金在2023年亏损幅度高达46% 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垫底 [5]
 兴业基金官宣换帅 银行系老将刘宗治接任
 凤凰网财经· 2025-10-21 09:41
 高管变更 - 兴业基金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到龄退休,刘宗治于2025年10月16日出任新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 [1][2] - 公司管理规模近4500亿元,此次换帅标志着高管层顺利完成新老交接 [1]   新任董事长背景 - 刘宗治现年51岁,拥有本科学历和硕士学位,并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2] - 其长期在兴业银行体系内任职,具备深厚的投行业务和风险管理经验,曾任总行投资银行部、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等多个关键职位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1][2]   公司概况与股权结构 - 兴业基金成立于2013年,是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持股比例达90%,属于典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 [3]   资产管理规模与业务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管理规模为4480.23亿元,较2024年末大幅增长超过1000亿元,在所有公募机构中排名第26位 [3] - 公司产品结构存在“债强股弱”现象,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超过90% [3]   未来战略展望 - 业内预期新任董事长将强化公司与母公司兴业银行的协同效应,巩固其银行系优势 [3] - 市场关注刘宗治能否带领公司在固收优势基础上,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补齐权益产品短板,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能力 [6]
 First Trust Mortgage Income Fund Declares its Monthly Common Share Distribution of $0.065 Per Share for November
 Businesswire· 2025-10-21 09:06
 基金分配声明 - 公司宣布First Trust Mortgage Income Fund每月定期普通股分配为每股0.065美元 [1] - 该分配将于2025年11月17日支付给在2025年11月3日登记在册的股东 [1] - 除息日预计为2025年11月3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