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餐饮

搜索文档
全国乡村大市场启动 黔货出山加速度
江南时报· 2025-07-04 11:26
活动概况 - "全国乡村大市场"暨未来鑫生活平台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梦润集团总部正式启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展销平台 [1] - 活动持续7天(7月1日至7月7日),以"助实体、兴乡村"为核心目标,构建"五大领域+乡村振兴专区"展销矩阵 [1] - 活动预计首期带动500家数字店铺入驻,拉动消费2000万元 [4] 展销板块构成 - 食品餐饮板块:10家本土老字号及特色餐饮品牌组成"舌尖上的乡村风味"主题展区,展示地方特色菜肴及非遗美食 [2] - 农特产品板块:10家乡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展销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设立"一村一品"主题展位 [2] - 百货商超板块:15家连锁商超开展"惠民消费季"活动,推出限时折扣、满减优惠等促销措施 [2] - 文旅融合板块:5家乡村景区及文旅企业推出"乡村旅游护照""门票联票"等特色文旅产品,展示精品民宿、研学路线 [2] - 便民服务板块:10家生活服务企业覆盖家政、养老、健康等领域,开展"便民服务进基层"体验活动 [2] 平台战略与福利 - 未来鑫生活平台为个体户、实体店提供免费入驻渠道,通过引流促消费 [3] - 平台面向市民定向发放5万元现金消费红包,可即时用于平台消费,并参与抽奖赢取乡村特色大礼包与文旅体验券 [3] - 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现场打卡等形式提升乡村品牌知晓度 [3] - 后续计划在城市综合体周边持续开展7-20天的同类活动,用优惠激发消费潜力 [4] 企业愿景 - 梦润集团提出推动城镇与乡村资源平衡流动,打造"中国的乡村达沃斯" [3] - 公司基于28年下乡创业经验及电商团队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实体企业转型之路 [3] - 平台致力于通过扶持农特产品、赋能实体商家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4]
广西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5年第3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26 15:57
食品安全抽检结果 - 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13大类食品654批次,其中620批次合格,3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2% [2] - 不合格产品涉及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等类别,主要问题为大肠菌群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及添加剂违规使用 [4][5][6] 不合格产品处置措施 - 监管部门已要求相关企业召回不合格产品并整改,同时对经营单位采取下架、查处等措施 [2] - 具体处置包括追溯产品流向、分析原因及控制风险,涉及34家生产经营单位 [2][4] 主要不合格项目 - 餐饮器具大肠菌群问题突出,共23批次检出(标准要求不得检出),涉及陶瓷碗、不锈钢碗等 [4][5][6] -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包括噻虫胺(最高超标18倍)、啶虫脒(超标6.5倍)等 [4][5][6] - 违规使用添加剂案例:甜蜜素(1.13g/kg)、柠檬黄(0.00326g/kg)等 [4][5] 涉事企业信息 - 34家不合格企业均为个体工商户,覆盖梧州市万秀区、龙圩区等6个区县 [4][5][6] - 典型企业包括梧州市万秀区安心早餐店(陶瓷碗大肠菌群超标)、岑溪市糯垌金源生活超市(生姜噻虫胺超标3.6mg/kg)等 [4][5][6]
去年闭店926家,今年再开1000家!巴比食品靠什么突围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5:14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5.25亿元、16.30亿元、16.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88%、6.89%、2.53%,增速明显放缓 [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23亿元、2.137亿元、2.77亿元,同比增速为-29.06%、-4.04%、29.42%,呈现止跌回升趋势 [3] - 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45%至3.7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6.13%至0.37亿元,下滑原因为投资的东鹏饮料股票波动 [3] - 2024年加盟店收入同比下跌0.42%至12.46亿元,占总收入74.57%,直营店收入同比下跌22.83%至2101.95万元,占总收入1.26%,团餐收入同比增长15.31%至3.80亿元,占总收入22.74% [4] 门店扩张与关闭情况 - 2024年新开门店1026家,关闭926家,净增100家,门店总数达5143家 [1][6] - 2022-2024年分别关闭加盟店544家、749家、926家,同期新开1556家、1319家、1026家 [7] - 2024年第一季度减少加盟店210家,新增207家,通过收购获得504家,截至3月底加盟店总数增至5644家 [6] - 公司计划2024年新开门店1000家,同时推进投资并购项目 [1] 单店收入与经营状况 - 2022-2024年加盟店平均收入分别为25.45万元、24.82万元、24.23万元,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5][6] - 单店收入下滑主要原因是进店客流减少而非客单价变化,客流减少受供给增加和竞争激烈影响 [7] - 2024年第一季度整体单店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剔除并表品牌影响后同区域可比单店收入缺口逐季回升 [7] - 公司预计单店收入可能在第二或第三季度企稳,因竞争激烈程度有所下降且宏观经济企稳 [8] 业务战略与调整 - 公司采取鲜食好吃战略,实现食材12小时直采到央厨以保证产品新鲜,优化门店形象及布局,强化营销宣传,加强门店运营扶持 [10] - 在华东下沉市场铺设堂食门店,单店模型表现较好,扒包店和面食馆项目持续打磨,成熟后将开放加盟 [11] - 设立宠物食品公司试水新业务,已与派特鲜生达成供应链合作 [11] - 通过收购"蒸全味"品牌及与青露达成股权投资合作扩大市场份额 [10] 行业竞争环境 - 全国包点门店有12.87万家,在营品牌3522个,市场竞争激烈 [8] - 行业存在夫妻老婆店和连锁品牌的双重竞争压力,但2024年竞争激烈程度有所下降 [7] - 加盟机制不完善导致闭店率高,包括对加盟商资质、选址、店面运营缺乏系统性调查和了解 [10] - 包子赛道因投资低吸引大量餐饮小白进入,但失败率较高 [11]
掌小鸭螺蛳鸭脚煲:柳州宵夜江湖的新“食”尚
中国食品网· 2025-06-10 15:58
夜市经济升级 - 柳州夜市从传统"老三样"(螺蛳粉、炒田螺、烤鱼)发展为多元融合的"新食代",体现消费升级趋势[1] - "夜市黄金三角"(烧烤、炒冰、螺蛳粉)与新晋顶流"螺蛳鸭脚煲"共同构成现代柳州夜宵生态[2] - 螺蛳鸭脚煲凭借油炸锁胶质+螺蛳汤久煨的工艺成为柳州夜市新图腾[2] 掌小鸭品牌发展 - 公司2013年创立后通过泡椒鸭掌等新派卤味快速打开市场,同年10月在柳州五星街开设首店[4] - 2016年获"最受欢迎卤味品牌"称号,招牌鸭掌被评为"舌尖上的柳州年度金牌菜"[4] - 2017年实体店规模达30余家,2018年招牌鸭掌再获"十大特色名小吃"荣誉[4] 产品标准化突破 - 公司2014年建立初代工厂,2015年正式注册餐饮管理公司强化供应链[7] - 2021年建成12,000m²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ISO9001/22000等四大认证体系[7] - 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开发预制煲品突破地域限制[8] 产业创新实践 - 预包装产品实现"堂食还原",形成夜市+家庭双消费场景[10] - 与创意螺蛳粉等共同构建柳州夜间美食多元生态[12] - 2021年获中国连锁产业创新百强"人气品牌"称号[8] 行业发展路径 - 从风味小食到建立现代化供应链,体现柳州美食产业化升级[13] - 成功将地方特色标准化推向全国市场[13] - 反映中国消费升级与地方特色产业崛起趋势[13]
“带着潼关味道走遍全国”
陕西日报· 2025-06-08 07:55
产业发展现状 - 潼关肉夹馍已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的特色产业,带动2万余人就业,产品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 [2] - 产业规模扩大后,传统技艺的"手作依赖"与现代产业的"规模需求"产生矛盾,表现为标准化传承困难、连锁门店口味"走样"、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2] 产业学院成立与培养体系 - 全国首家肉夹馍产业学院——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学院于4月28日成立,首批45名学生来自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2] - 课程涵盖实训和理论教学,构建"传统技艺传承+现代产业运营"培养体系,包括非遗技艺传授和数字化营销等现代知识 [2][3][4] - 学院采用"政府引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落地"四方协同机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毕业即上岗" [3][4]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学院目标培养懂技艺、会管理、能创新的产业人才,非单纯打馍师傅 [3][5] - 盛潼餐饮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将门店运营数据和客户反馈融入课程,提升人才与市场契合度 [4] - 学院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实训+创业"培训,已有190人结业,部分学员就业或创业 [4] 政策支持与品牌推广 - 潼关县人社部门推出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的政策"组合拳",打造"潼关肉夹馍"特色劳务品牌 [4] - 与多城市对接推广"潼关师傅"品牌,推动地域特色走向全国 [4] 产业升级目标 - 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和品牌化运营模式,将传统"小特产"转化为现代产业 [3] - 学院计划培育懂市场、善经营的产业人才,支撑品牌全国扩张 [5]
老字号上新节令美食 覆盖端午假期多元消费场景
北京商报· 2025-06-02 18:43
老字号品牌端午销售表现 - 北京市重点监测的曲园酒楼、庆丰包子端午假期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6%、23.1% [1] - 老字号企业坚持粽子现包、现煮、现售模式,保持传统"鲜粽"特点 [3] - 北京稻香村在十余家门店推出热食鲜粽,吸引顾客排队选购 [3] 节令产品创新与民俗文化结合 - 北京稻香村推出9种口味袋装粽子,包括新研发的"京酱肉丝"馅料(获全国粽子技艺大赛特等奖)和五色粽子(融入五色丝线习俗) [3] - 同期推出五毒饼(承袭"驱五毒"民俗)和状元饼礼盒(融合"一举高中"寓意) [3] - 护国寺小吃总店结合夏季特点推出绿豆百合口味鲜粽 [3] 老字号餐饮门店特色经营 - 北京鸿宾楼、烤肉宛、烤肉季、曲园酒楼等多家老字号坚持粽子现制现售 [3] - 北京稻香村通过限定产品(如"龙舟竞渡"糕点)强化节日消费场景 [3]
桂平市“八桂食安”桂姐姐志愿服务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网· 2025-05-28 13:32
食品安全监管行动 - 桂平市"八桂食安"桂姐姐志愿服务队联合市妇联对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食堂进行突击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食品经营许可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 食材采购索票索证 食品原料控制 加工制作过程控制 留样管理 餐具清洗消毒 场所环境卫生 设备日常维护等 [1] - 检查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记录对学校从食材采购 加工操作流程到成品质量进行全链条监督 并重点检查了食堂绞肉机等设备使用和维护情况 [1] - 家长代表对学校食堂管理表示满意 认为操作流程规范 食材营养搭配合理 建议增加家长代表陪餐以更直观体验菜品质量 [1] 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 桂姐姐志愿者通过播放幻灯片 食品安全知识竞答 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与学生互动 讲解"垃圾"食品及其危害性 倡导培养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和制止餐饮浪费 [1] - 活动发放了儿童节饮食消费提示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食品并加强自我保护 [1] 未来监管计划 - 桂平市"八桂食安"桂姐姐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组织家长代表和专家志愿者随机监督抽查学校食品安全情况 [2] - 倡导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共同维护学校食品安全 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2]
老字号唱好“粽”头戏
环球网· 2025-05-27 09:43
行业趋势 - 老字号食品餐饮企业通过创新口味和非遗技艺丰富端午消费场景,带动购买和订餐热潮 [1] - 行业注重融合传统节令食品与民俗文化,推出南北特色粽子产品以吸引不同消费群体 [2] - 多家老字号餐厅推出应季和创新菜品,结合节日主题提升消费体验 [4][5] 产品创新 - 北京稻香村推出9种口味粽子,包括京酱肉丝粽和五色粽两款新品,其中京酱肉丝粽获"粽子产品特等奖" [2] - 北京稻香村新增八宝竹筒粽作为热食鲜粽,增强现煮粽子的吸引力 [3] - 全聚德集团推出藜麦芋泥粽、紫糯红豆粽等健康新品,并搭配高性价比礼盒 [3] - 华饮天食推出"悦享福礼"手工礼粽,包含五谷杂粮、栗子鲜肉等5种口味,覆盖甜咸偏好 [3] 消费场景拓展 - 北京稻香村推出6款粽子礼盒,如"九子粽"、"稻香粽情"等,吸引市民和游客购买 [2] - 同和居推出"粽情端午双人餐"并赠送自制粽子,同时为小朋友提供祈福五彩绳 [4] - 惠丰饺子楼推出粽香福袋活动,通过线上平台互动提升顾客参与度 [5] 门店与预订情况 - 同和居、同春园、鼓楼马凯餐厅等老字号包间预订率已过半 [4] - 同和居·1822金融街店作为首家精致体验店,开业后迎来预订小高峰,保留经典菜品并推出升级版和创新菜式 [4][5] 菜品亮点 - 鼓楼马凯餐厅推出炝拌夜香花、荠菜鲜笋炒螺片等应季菜品,双味鳜鱼等经典湘菜受追捧 [5] - 惠丰饺子楼新品酱焖豆腐鱼籽结合软嫩豆腐与Q弹鱼籽,吸引年轻消费者 [5] - 同春园推出莲子枸杞玉米蒸排骨,融合江苏菜风味与夏季养生元素 [5]
“建德味道”产业链联合党委成立
杭州日报· 2025-04-30 11:08
夜市经济与商圈发展 - 寿昌镇909夜市步行街通过"红领商圈・自在寿昌"项目孵化"自在共富摊位",典型案例为网红店主阿润的豆腐包摊位,其账号粉丝突破5000人,单场直播观看超千人,限量800个包子2小时内售罄成为常态 [1] - 商圈围绕"党建引领·自在兴、人间烟火·自在游、潮流活力·自在创、古城新韵·自在享"四大方向构建生态圈,已孵化8家"自在青年小店",直接带动就业36人 [1] - 通过党员商户亮身份承诺、非遗市集与共富餐车融合传统与现代、配套电商培训等服务,形成"党建+商圈+共富"的创新模式 [1] 产业链整合与党建赋能 - "建德味道"产业链联合党委正式成立,整合种植基地、餐饮企业、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数十家上下游单位,发布"提振消费九大行动"覆盖现代商贸流通、百万主播孵化等领域 [2] - 联合党委通过"党建联建"机制解决协同效率低问题,推动产业链从"各自为阵"转向"抱团作战",并实施"三百"发展行动:百家味道企业目标十亿产值、百家工坊目标万人就业、百家店铺目标百款热销产品 [2] - 建德市将以联合党委为枢纽深化"链组党建"思维,完善组织共建与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产业链延伸与消费升级,目标实现"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共富生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