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跨越国界的“童话之约”:盐城草房子乐园与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缔结友好合作
扬子晚报网· 2025-09-28 10:47
合作签约核心 - 中国盐城草房子乐园与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缔结友好合作关系 [1] 合作方背景 - 盐城草房子乐园以作家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为核心,是集文学体验、亲子互动、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主题园区 [3] - 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是世界童话文学的标志性场馆,依托安徒生童话的全球影响力,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 [3] 线下合作内容 - 计划联合举办“中丹儿童文学周”、“童话主题艺术展”等活动 [3] - 将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场景引入草房子乐园,同时把《草房子》中的水乡风貌、童年故事通过展览形式呈现于安徒生博物馆 [3] 线上合作内容 - 将搭建“中丹儿童文学数字交流平台”,开展作家线上对谈、儿童绘画作品跨国展播等活动 [3] 教育领域合作 - 计划联合开发“童话+文学”主题课程,邀请中丹两国儿童文学作家、教育专家共同编写教材 [4] - 未来,草房子乐园将成为丹麦安徒生博物馆在中国的“文化交流基地” [4] 合作意义与影响 - 此次合作是两大文化IP的强强联合,是盐城推动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的重要举措 [4] - 合作将提升盐城草房子乐园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展示中国本土儿童文学魅力、促进中丹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 [4]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开工
海南日报· 2025-09-28 09:33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开工 在此背景下,2024年2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正式批复立项。2025年,省委、省政府 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98亿元。项目建成后,中国(海南) 南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3.8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4.3万平方米。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的集深海考古研究、文物保 护、修复利用、展示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和现代化文化地标,重点推进文物研究展览、国际交流合 作、水下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全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展览内容将以南海深海考古、南海自然生态、深海科技以及海上丝 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等多个主题为核心,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为游客打造极具沉浸感的体验空 间。 同时,还将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核心,构建"核心、景区、周边"三个圈层,打造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集科普研学、亲子度假、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 设。 将建成深海考古主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南海深海出水文物 海南日报嘉积9月27日电(海南 ...
交通部门“多点发力”保通保畅 文旅市场亮点纷呈燃动“假日经济”活力
央视网· 2025-09-27 13:26
交通保障措施 - 北京市交通部门预计假期日均进出京客流达429万人次 形成年度出行高峰[2] - 北京市通过增加公交接驳运力 延长地铁运营至凌晨2点 增加停车资源等措施保障出行[2][4] - 全市16个服务区28处站点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其中近25%部署超级充电桩[4] 景区活动创新 - 上海冰雪世界推出国际雪雕展 中秋雪地花灯 非遗簪花滑雪秀等新活动[4] - 上海自然博物馆10月1-7日延长开放并推出主题夜场活动[7] - 上海天文馆实施延时开放并开展特色观星活动[7] - 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增加1万张门票 延长早晚开放时间[9] 文旅消费带动 - 上海冰雪世界预计假期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 间接带动周边商圈酒店及文旅消费增长约40%[4] - 上海冰雪世界三个配套酒店国庆期间平均入住率达90% 10月3-5日出现集中满房[6]
文化中国行丨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央广网· 2025-09-27 08:41
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丁飞 郎清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 道,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以车载平台为载体,采用"全数字化展示+配套教育活动"的形式,通 过开展基层巡展让21万多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领略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历时3年,内蒙古博物院对1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打造了全国首创的流动数字博物 馆,以其存储空间广、数字文物多、更新频率快、展示手段新、覆盖面积广、流动性能强等显著优点, 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部长石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根据不同活动的主题, 随时组成一个不同文化特点的主题展览。 走进车内,8块46寸触摸屏上滚动播放着上千件文物的3D高清图像,配以汉、蒙、英三语文字说 明,观众可以全方位观察文物细节。中间互动区内,观众手握操作板和魔方对准摄像头,文物就能跟随 动作进行移动、组合,如同将文物捧在了手中。 自2013年5月18日首次展出至今,流动数字博物馆已深入内蒙古12个盟(市)的103个旗(县),累 计展出421场,行程超4万公里,随车开展社会教育活动200场,让21万余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领略到博 物 ...
数“智”上博 创见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5
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 - 打造元宇宙展厅"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 通过45分钟VR沉浸式旅程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1] - 建设"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与保护数字孪生系统 实现全生命周期考古发掘信息数字化采集和全业务流程管理 [3] - 开发"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 系全国博物馆首个自行研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的自有知识产权平台 [2] 智慧服务体系建设 - 全面升级智慧导览服务 为260余件文物提供语音/视频/漫画/动画及互动游戏等多元讲解形式 [2] - 构建AI尚博导览助手 结合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能力 具备多语种语音文字交互功能 [2] - 通过电子屏幕实时监控各展厅人流动态 整合文物状态/设备运行/观众客流等多维度数据 [4] 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 - 打造"数字馆"展厅首展"山水江南" 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五代至清代山水画沉浸空间 [1] - 在古埃及文明大展中携手顶尖多媒体团队打造多处沉浸式空间 [1] - 数字馆开放后深受亲子家庭和海外观众欢迎 成为热门打卡点 [1] 智慧管理生态构建 - 推进智慧博物馆"3M"体系 包含藏品智慧保护(AIM)/智慧管理(BIM)/智慧服务(CIM)一体化系统 [4] - 与上海数交所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数字资产合作等课题 [2] - 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场馆运维效率/藏品管理能力和观众服务体验 [4] 未来技术发展规划 - 计划拓展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博物馆多元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4] - 数字孪生系统将实现长江口二号沉船数字化考古全过程管理 为中国水下考古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 [3] - 旨在通过科技赋能满足观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4]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双节”上新 多维活动引客探寻海洋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20:01
活动策划与内容 - 国家海洋博物馆在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期间策划了四大板块30余项特色活动 [1] - 馆方推出"演出+互动"和"线上+线下"多维度文旅产品以吸引游客 [1] - 活动包括主题集章打卡兑换文创礼品 以及海风音乐汇 听海·颂国惠民演出 陈塘关主题集市和摄影展等 [2] 展览安排 - 节假日期间博物馆11个常设展览正常开放 涵盖海洋自然 海洋人文和海洋科技主题 [1] - 同时推出多个临时展览 包括自然之美——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 民族之光——西南联大抗战大后方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特展等 [1] - 推出利用数字光影还原古蜀文明的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 [1] 教育与互动体验 - 在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中举办古蜀国光知识挑战赛与公益讲解 帮助观众了解青铜纵目面具 金杖等文物历史背景 [2] - 推出中秋特色活动月满星河·探月寻踪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探月科技以全面介绍中国探月工程 [2] - 假日期间将推出一场穿越古今的邂逅 莫里斯的自然之美等公益活动及讲座 帮助游客深入了解海洋文化 [2]
三亚市博物馆全力冲刺2026年开馆
海南日报· 2025-09-26 09:29
征集八大类藏品 三亚市博物馆全力冲刺2026年开馆 据介绍,馆内功能布局科学完备,可满足年均300万人次参观需求,具备打造"区域一流综合性博物 馆"的硬件条件。 馆藏是博物馆的核心。今年以来,三亚市博物馆已接收省旅文厅划拨的罚没文物647件/套,社会捐 赠的藏品123件/套。其中,"橡胶王"雷贤钟后人、革命烈士郑望曾后人、蔡家小院居民文博馆、自然博 物馆馆长李跃卓、本土知名美术家徐鸿才等个人与机构积极响应,率先捐赠,捐赠藏品涵盖历史文物、 民俗实物、美术作品等类别,为馆藏体系搭建奠定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充实馆藏、满足开馆及长远发展需求,三亚市博物馆已正式启动面向社会的藏品征集工 作,征集范围涵盖八大类:自然类(三亚地区古生物化石、珍稀动植物标本等)、古代史类(各时代可移动 文物及碑刻、家谱等资料)、近代史类(反映三亚社会变迁的文献、音像制品、证章等)、民族民俗类(体 现地方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实物)、革命史类(三亚革命时期重要实物与文献)、三亚特色文化类(海上 丝绸之路、华侨文化相关见证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类(传统工具、技艺载体、影像资料等),以 及沉香、黄花梨等海南特色文化符号实物与艺术品。 海南日 ...
相约博物馆 | 万方乐奏有于阗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8:21
历史文化与文物考古 - 和田地区博物馆通过丰富文物和展陈创新 在中国历史大框架中全方位讲述和田历史 证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代中央政权对其进行了有效管辖治理 [4] - 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出土于尼雅遗址 为东汉时期织物 色彩鲜艳 织有汉字 经纬线密度远大于普通汉魏织物 代表当时织锦技艺最高水平 可能为蜀锦 [5] - 尼雅遗址即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精绝国 《汉书·西域传》记载其距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有户四百八十 口三千三百六十 胜兵五百人 此距离记载是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治理的鲜明体现 [6] - 尼雅遗址考古发现东汉"司禾府印"煤精印章 是东汉在精绝设立屯田机构的证据 汉代始创西域屯田并不断扩大 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传入西域 [6] - 精绝人技艺精湛 制作雕花木柜门等木器 木柜门浅浮雕图案包含牵象人物和有翅怪兽 纹饰精美 表明深居沙漠的精绝人与南亚 西亚存在文化交流 受丝绸之路影响 [7] - 和田古称于阗 为丝绸之路南道重要枢纽 早在张骞通丝绸之路前 已通过"玉石之路"与中原紧密联系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即以和田玉为原料 [8] - 清代乾隆时期《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来自和田密勒塔山 由清宫造办处设计 扬州工匠耗费六年雕刻完成 体现了多民族国家调度能力 [9] - 和田地区博物馆陈列大量古代文书 包括唐代于阗文"思略租赁桑树契约" 使用于阗文书写 租金为三匹于阗本地丝织品 丝织品可作为货币使用是丝绸之路沿线习惯 [9] - 约公元3世纪中原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于阗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相关传说 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东国公主传丝图》木板画复制件 [10] - 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佛教中心 唐代设置安西大都护府 下设龟兹 于阗 焉耆 疏勒四镇 在于阗形成完整军事镇防体系 唐朝典章制度 文化艺术对于阗产生深刻影响 [11] - 唐代宫廷有来自于阗的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 带来西域绘画技法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其擅长画西域人及菩萨形象 [11] - 于阗"国尚乐音 人好歌舞" 音乐舞蹈是生活重要部分 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代木质竖箜篌 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距今约2700年木箜篌 竖箜篌从西亚经西域传入中原 [12][13] - 洛浦县比孜力佛寺遗址出土人物纹栽绒毯 学者研究认为其图案讲述两河流域史诗《吉尔伽美什》 体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频密 [13] 文旅产业与发展 - 截至2024年 新疆有登记备案博物馆150家 游览博物馆与古遗址是领略新疆人文之美的重要途径 [4] - 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约特干故城景区是近年来和田地区最受欢迎的文旅项目 距景区几公里处的约特干遗址可能是古于阗都城 景区内有复原故城和行进式歌舞表演 [13]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8:21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3] - 论坛包含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汇聚800多位中外嘉宾 [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数字化是文物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数字档案 [5] -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95万件,已完成100万余件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藏品采集 [5] - 故宫博物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架构,推出“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数字项目 [4][5]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总数据量超过500TB [6] - “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 [6]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复原与数据共享 [6]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7] - 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积极拥抱技术,丰富阅读服务方式和手段 [7] - 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持续拓展,文化资源加速全民共享 [8] - 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沉浸式空间 [8]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8] - “数字中轴”项目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精细还原,开创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先例 [9]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影片耗时五年,集结4000余人团队,包含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 [12][13] - 《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并带动多地旅游业发展 [13]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行业,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仅需一人半天,实现降本增效 [13] - 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强大能力,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 [11][13] - 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影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13]
老字号博物馆的创新消费密码
北京商报· 2025-09-26 00:53
对于当下的消费趋势以及消费环境而言,老字号正在穿越从"产品创新"到"场景革命"再到"文化系统化 展示"的渐进过程。此次沙龙中,现场圆桌对话围绕"老字号博物馆的创新消费密码"展开,由北京遇见 艺术博物馆馆长王海轩主持。 9月14日,作为深蓝智库年度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以"寻找老字号消费力"为主题的沙龙在服贸会期间举 办。此次沙龙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北京商报社、北京老字号协会联合主办,深蓝媒体智库提供智库平 台支持。 对于当下的博物馆而言,均兼具了商业属性与文化属性。而如何借助双属性赋能消费创新与博物馆运 营,成为摆在老字号面前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 "活态传承"是关键 柏群指出,老字号办博物馆有天然优势。特色产品、深厚文脉、工艺大师资源以及独有的制作工具与技 法,都是核心支撑,而"活态传承"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关键。目前燕京八绝博物馆已建成2座备 案博物馆、3座场馆,年均举办超100场文化活动,展览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期"燕京八绝承恩 文化大讲堂"更让非遗大师走进公众,鲜活诠释了"活态"的价值。 针对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柏群强调,"策划+基础能力"缺一不可。优质策展能凸显作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