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已拥有171座博物馆,全年文创收入4.9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5-17 17:09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市文化旅游局携手大众点评平台,于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围绕"守沪文 脉,创享未来"主题,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精彩活动。 今年,上海继续联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及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文博节日,以"深挖文物价值、创新时 代表达、全民参与传承"为主线,于今年5月至6月策划2025年上海文化遗产季系列品牌活动。各博物馆、各区文化 和旅游局及相关主体,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等六大板块 主题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这是5月16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在徐家汇书苑共同主办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 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上发布的消息。 根据当天发布的《上海博物馆发展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 市常住人口2480.26万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 个,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 ...
文物“出墙”、“一站式”感受民族风情……各大博物馆“各显神通”持续“涨粉”
央视网· 2025-05-17 14:38
北京宋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活动 - 活动形式包括文物"出墙"、移动联展、科普课堂等,覆盖乡村、校园、社区[1] - 云集老电影机、老电话、珐琅艺术等九个特色博物馆,提供互动体验和非遗手工制作[4] - 活动时间为5月15日至18日,旨在拉近博物馆与公众距离[6] - 北京宋庄作为艺术创意小镇,集聚69个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6] 云南民族博物馆特色 - 集中展示云南民族文化,覆盖全国56个民族,馆藏52830件民族文物[11] - 设置八个专题展览,包括民族服饰、文字古籍、工艺美术等[11] - 提供特色手工艺品销售,如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布品、瓦猫摆件[13] - 举办讲座、沙龙、主题研学等活动吸引游客[11]
文化中国行丨3000多岁的对“象”、奇幻的昆虫世界……这些博物馆能玩又能学
央视新闻· 2025-05-17 13:41
明天(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的博物馆,已经有将近7000家,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在素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陕西宝鸡,有 着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里馆藏文物48万多件,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代和周秦青铜器为主,"中 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镇馆之宝:何尊之上的铭文中。 3000年象尊憨态可掬 青铜萌兽话西周 我们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访这里的另一件珍藏:一只3000多岁、憨态可掬的象尊。 总台记者 甘轲晗: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庄严肃穆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之外,还有一些生动活泼、寓意丰富的动物形青铜器。今天,我就带大家见 一位特殊的对"象"。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西周象尊,出土于1974年的宝鸡茹家庄鱼国墓地,它的高度是达到了23.6厘米,重量达9斤,肥硕丰满的体态,堪称青铜器中的"萌系担 当",四只健壮的小粗腿,鼻子高扬,象身之上,凤鸟纹优雅灵动,以云雷纹为衬底,中间又巧妙地填以三角形几何纹,在器盖上饰有四组卷体蛇纹,纹饰 布局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相信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它的功能,没错儿,这枚象尊是盛酒器。我们都知道,大象通常 ...
博物馆喊年轻人“做文创” 拉满情绪引领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5-17 12:04
博物馆文创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文创从基础产品迭代升级至"立体文创",经历"基础文创""五感体验""动态文创"等阶段,河南博物院已推出49款动态文创产品[2][13] - 行业共识认为文创是"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通过手工体验、研学活动等链接公众,形成"参与式博物馆"模式[2][6] - 文创价值核心转向"人的连接",让观众成为文化传承共创者,而非单纯追求销量[3] 非遗体验与手工制作创新 - 中国非遗馆开设15个常设体验项目,如草编蜻蜓冰箱贴、流沙笺团扇制作等,兼顾实用性与原汁原味传统技艺[6][12] - 手工制作强调独特性与情感价值,如浙江省博物馆的陶瓷修复体验让参与者留存带有瑕疵的"独一无二"作品[7][8] - 苏州博物馆推出"苏博夜校",面向成人开设书画装裱、洒金烧箔折扇等课程,单次课程含40分钟展厅讲解与手作环节[9][12] 现象级文创产品案例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2019年推出后线上线下卖断货,内含青铜器、玉器等微缩仿制品,带动游客主动探究文物故事[13] -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毛绒玩具、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等产品形成年度现象级爆款[13] - 考古盲盒走红后推动周口市博物馆"百忍图赞"石碑从仓库移至展厅,实现文物价值再发现[13] 年轻群体消费与教育创新 - 25-35岁群体通过文创满足美育需求,如定制云锦帆布袋、苏州丝绸博物馆个性化刺绣礼品等[9] - 博物馆设计符合年轻人逻辑的互动形式,如展厅剧本杀、夜校课程等,单次课程参与时长可达3小时[6][16] - 河南博物院通过沙龙活动引导年轻群体理解文物内涵,如针对考古盲盒推出钱币文化分享会及钱币巧克力[14]
国际博物馆日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8条寻访线路“守沪文脉”
解放日报· 2025-05-17 09:27
博物馆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平均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密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 文旅活动规模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联动文化遗产季,推出六大板块主题活动 [1] - 活动包含80项主题展览、百余场线上线下特色活动,涵盖竞赛、体验、演出、市集等形式 [1] - 145家博物馆和73家美术馆将在5月17日至19日实施减免费开放 [1] 线上活动布局 - 大众点评平台上线"守沪文脉"文物探寻行动,提供8条主题寻访线路 [1] - 线上地图整合文物建筑、博物馆、历史街区等资源,搭配文化拼图互动 [1] 线下市集与科技应用 - 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覆盖徐汇、黄浦、杨浦、虹口四区,融合文创销售与艺术展演 [2] - 市文旅局发布30项智慧化展示体验项目,涉及数字展览、AR互动、元宇宙技术 [2] - 分享会聚焦"人工智能×博物馆"主题,探讨数智化发展趋势 [2]
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5年来大幅增长 去年1.28亿人次逛川渝博物馆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21
博物馆数量与等级 - 截至2024年底,川渝两地在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598家,其中四川457家 [1] - 国家一级博物馆23家、国家二级博物馆5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2家 [1] - 相比2020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均大幅增长 [1] 博物馆规模与创新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5.44万平方米的体量成为西南最大遗址类博物馆 [1] - 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1] 藏品数量增长 - 2020年川渝两地备案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187万余件/套,2024年达到672万余件/套 [2] 展览与教育活动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共举办常设展览1606个、临时展览1617个 [2] - 社会教育活动多达4万余场 [2] 文创产品开发 - 2024年两地新开发文创产品1.28余万种,文创收入4.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319% [2] 观众接待与热门博物馆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2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2] - 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的博物馆有6家,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 [2]
考古成果和历史遗址进馆 多家博物馆焕新登场
央广网· 2025-05-17 09:07
博物馆开放与考古成果展示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16日起试运营,集中展示1100件(套)史前玉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07M23号墓葬出土约340件文物(玉器占210件)[1] - 苏州考古博物馆17日开放,首批展出1200余件(套)文物(80%为首次亮相),并复原重达90吨的"孙吴1号墓"(长15米、宽10米,江浙沪最大单体文物)[1]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将于18日开放,与遗址公园联动展示良渚文化稻作、玉器等实物,实现"实景游览"体验[2] 重点文物与历史价值 - 凌家滩07M23号墓葬通过"展中展"形式完整再现葬仪,体现对后世玉礼文化的传承影响[1] - 苏州"孙吴1号墓"出土铭文砖、吴侯砖、建兴二年纪年砖及大量金器(均为苏州地区首次发现)[2]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系统展示临平史前考古发掘历程,还原良渚生活样貌[3]
放下身段,博物馆在Z世代群体中火热出圈
环球时报· 2025-05-17 06:43
博物馆行业趋势 - 中国"博物馆热"在Z世代持续升温,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2.09% [2][4] - 省级博物馆通过本地文化特色与创意展陈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4] - 数字化与IP联名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手段,如《物华弥新》手游联动多家博物馆 [11] 年轻观众行为特征 - 年轻人分为"入门小白"和"专业深度爱好者"两类,前者偏好沉浸式体验,后者注重文化内涵 [4] - 情绪价值需求显著,如凤冠冰箱贴8个月销量破100万件,系列销售额破亿元 [4] - 夜间观展需求增长,德基艺术博物馆推出常态化夜间开放至凌晨3点 [15][16] 创新展陈与技术应用 - 国家博物馆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强调互动感与沉浸感 [2] - 三星堆博物馆运用数字魔镜、模拟铸造等互动装置还原古蜀生活场景 [6] - 埃及博物馆引入AR滤镜复原文物原貌,通过Instagram实现病毒传播 [18] 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 国博文创团队通过研究年轻人拍照行为挖掘IP价值,如九龙九凤冠现象级产品 [4] - 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年轻人与文物的媒介,带动展厅参观流量 [6] - 社区化小型展览主题(如环保、生活方式)更易引发年轻群体共鸣 [12] 国际博物馆创新案例 - 大英博物馆设立"青年小组"让Z世代直接参与策展,策划"丝绸之路"主题活动 [19] - 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设立艺术与科学实验室,结合科技工具创新艺术表现 [20] - 冬宫博物馆用全息投影展示2万张照片重建的"孔雀钟"数字艺术品 [21] 教育与参与模式 - 成都博物馆"红领巾小小宣讲员"活动将青少年从听众转变为文化解读者 [8] - 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学生创新成果展,118项成果来自101所高校 [7] -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提供可触摸复制品,提升视障人群观展体验 [12]
博物馆冷热不均? “大动脉”与“毛细血管”都须激活
中国青年报· 2025-05-17 06:28
博物馆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反映博物馆从文化守护者转型为社会建构者的新使命[1] - 热门博物馆出现"一票难求"现象,如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累计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创全球168小时连续开放纪录[2][3]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2024年游客量同比2023年增长5倍,"五一"期间5天接待3.7万人次,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文创爆款[4] - 行业存在明显"冷热不均",小微博物馆如郭守敬纪念馆年客流量仅3万多人次,需通过创新运营提升吸引力[7][8] 热门博物馆运营策略 - 上海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奇'喵'夜"、古埃及主题跨年Cosplay活动等创新形式提升体验,第100万名观众获馆长赠送文创礼物[2]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通过增加志愿者、分散导览路线缓解客流压力,8万平方米场地中展厅容量有限影响体验舒适度[5][6] - 专题类博物馆借势文化热点,如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动古建博物馆开放先农坛神仓建筑群等新区域[4] 小微博物馆破局路径 - 郭守敬纪念馆通过多版本导览(亲子版/明星版)、伴学手册、主题微展览(如"桥见"中轴线古桥展)提升专业性[8][9] - 建立品牌活动矩阵,6年举办60余期"守敬讲坛"、16期"运河书会"及主题音乐会,推动内容"进校园"联动[9][10] - "博物致知"团队开发周口店猿人卡通IP、考古博物馆联名《哪吒》文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冷门馆认知度[14] 行业创新方向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博物馆开创"航站楼+文物展"模式,实现文化传播与空间赋能双赢[15] - 专家建议采用"IP联动""大馆带小馆"机制,政府统筹文博资源匹配文旅服务[15] - 青年群体通过调研60余家博物馆提出策展改良、线路整合等方案,推动均衡发展[13][14]
看中国也看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5月9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100天。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 展览创下多项纪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 次与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 文物首次来到亚洲。若干中国的精美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认识自我。据统 计,超过70%的观众为了这个展览从外地专程来到上海博物馆,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为新馆和老馆规划了新的方向。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馆建 成开放,坚持"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位于上海人民广 场的上博老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外国文物,积极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 鉴主题的常设陈列,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台。 认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互动,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着特别的意 义: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