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服务

搜索文档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中国发展网· 2025-07-16 16:50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达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 [1] -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服务零售额同比增5.3%,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保持在45% [2] 消费与服务业 - 居民消费品质升级需求显著,绿色低碳产品及文娱、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增加 [2] - 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稳定,反映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 外贸与供应链 - 中国出口增长依赖供给稳定性和韧性,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新机会 [3] - 与中国建立稳定经贸联系可降低全球供应链风险 [3] 金融与信贷支持 - 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从1月1.86%降至6月1.46%,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从2.16%降至1.5%,资金成本下降支撑实体经济 [3] - 信贷结构改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先进制造业、涉农贷款、消费类贷款增长较快 [4] 房地产市场 - 名义按揭利率下降带动地产销售和价格回暖,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增速止跌回稳 [5] - "好房子"政策及城市更新政策为行业创造新机会,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5] 产业竞争与政策 - 需区分公平竞争与"内卷式竞争",后者扭曲价格信号导致多输局面 [5] - 建议通过行业协会规范、法治手段及政策支持遏制不正当竞争,扩大有效需求 [6] 全年经济展望 - 下半年贸易数据通常强于上半年,消费促销和节日活动将提振需求 [7] - 若下半年GDP保持5%左右增速,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略超5%的政府目标 [7]
提振消费既要“有钱花”,更要“有地方花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06:17
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 - 当前外需受国际政经环境影响 提振消费对稳增长作用凸显 需解决"有钱花"和"有钱没处花"问题 [1] - 服务业发展可扩大就业提升劳动收入占比 同时提供多元消费场景满足潜在需求 [1] -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 消费占比偏低 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可优化经济结构并提升居民福利 [1]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 存在大量潜在服务消费需求如教育医疗养老等 供给侧投资不足导致需求未充分释放 [2] - 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消费及服务消费在GDP中占比持续提升是客观规律 [2] - 需完善市场机制 让需求牵引供给 政府需减少限制性措施以释放消费增长空间 [2] 增加居民收入的途径 - 宏观经济政策需进一步发力推动经济增长 扶持提供大量就业的行业 [2] -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 服务业劳动收入占比高于制造业 [3] - 优化税制完善社保制度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 增强参保选择性 [3] - 通过公共政策增加教育住房支出 减少家庭负担 释放消费潜力 [3] 改善服务消费供给能力 - 放松服务业管制 降低医疗教育等领域门槛 扩大开放 [5] - 减少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的制约 打破部门壁垒 [5] - 释放更多消费场景如开放城市河道 增加公园绿地 建设社区体育设施 [6] - 解决大城市服务业劳动力短缺 拓展幼儿园服务年龄至3岁前 [6] 破除服务业发展迷思 - 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非对立 生产性服务业可赋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 [7] - 大城市需建成消费中心城市 利用人口规模优势发展新兴服务消费 [7] - 减少行业进入限制 加快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 提升服务业质量 [8] - 改善营商环境 减少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的制度性障碍 [9] 人口与城市空间格局 - 制造业技术进步将推动更多人转向服务业 需降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 [9] - 服务业依赖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应增加住房供应减少职住分离 [10] - 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和缓解城市拥堵 [10]
宏观观察2025年第22期(总第594期):从国际对比看中国服务消费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中国银行· 2025-05-27 14:23
中国服务消费发展特征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5.2%,低于美国67.5%、日本56.2%等发达经济体[6]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额约3.3万亿美元,仅为美国的26%,人均服务消费2317美元,差距更大[7][8] - 2013 - 2023年中国生存型服务消费占比高,居住相关支出平均占比53.7%,高于美国28.7%等[15] 服务消费占比滞后原因 -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崇尚节俭,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对服务消费支付意愿低[25] - 中国服务业供给质量低,家政、养老等领域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问题[28] - 中国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地区拉低整体服务消费占比,城乡差距7 - 8个百分点[29] 未来可挖掘方向 - 基础型消费:家政服务供需缺口大,托育入托率7.86%,养老护理员缺口550万人[34] - 改善型消费: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9万亿元,占GDP4.59%,旅游、体育消费也有增长空间[38][43][47] - 新型消费: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大[48] 相关建议 - 打破供给约束,优化扩大服务供给,加强标准引领和技术赋能[51] - 加大民生保障支出,提升服务消费信心和能力,缩小城乡差距[52] - 促进服务与商品消费融合,提升消费体验,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54][56]
从国际对比看中国服务消费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中国银行· 2025-05-27 14:18
中国服务消费发展特征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5.2%,低于美国67.5%、日本56.2%等发达经济体,且低于类似发展阶段的美、韩[6] - 2023年中国商品消费额约4万亿美元,为美国65%,服务消费额约3.3万亿美元,仅为美国26%;人均服务消费2317美元,差距更大[7][8] - 2013 - 2023年中国生存型服务消费占比高,居住相关支出平均占比53.7%,高于美、德等国;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低,文化娱乐支出平均占比3.8%,低于美、日等国[15][17] 服务消费占比滞后原因 -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崇尚节俭,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对服务消费支付意愿低[25] - 中国服务业供给质量低,家政、养老等领域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不规范等问题[28] - 中国城乡差距大,农村居民收入低、服务供给不足,拉低整体服务消费占比[29] -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低于美、日等国,影响居民其他服务消费支出[29] 未来重点挖掘方向 - 基础型消费:家政服务供需缺口大,育儿入托率仅7.86%,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34] - 改善型消费:文化、体育和娱乐消费需求弹性高,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9%,旅游收入占比4.08%,体育产业占比1.15%,均有提升空间[38][44][47] - 新型消费: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元,全球健康市场年均增长,中国保健消费占比仅5.84%,发展空间大[48] 相关建议 - 打破供给约束,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制定标准、培育品牌、技术赋能[51] - 加大民生保障与支出,提升服务消费信心和能力,加大财政支持、稳定就业、提高保障水平[52] - 促进服务与商品消费融合互动,提升消费体验,丰富商品供给[54] - 以开放促进服务供给水平提升,注重服务消费“引进来”,对接国际标准、吸引外资[55] -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对服务消费和产业的服务能力,创新产品、嵌入场景[56][57] - 完善和改进服务消费相关统计体系,细化指标、增加维度、加强合作[58]
八大行动26条措施!看河南如何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河南日报· 2025-05-27 14:10
消费能力提升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不低于5% [2] - 落实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以减轻居民负担 [2] - 202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以上,建立技能人才起点工资制度 [4] 消费环境优化 - 推动用人单位合理制定带薪年休假计划,鼓励领导干部带头休假 [4] -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适时发放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省级消费券 [4] - 创新停车资源共享模式,加强景区商圈公共厕所建设以解决"停车难""如厕排队"问题 [4] "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 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2025年每县建成1家以上普惠性托育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4.6个 [5] - 2025年完成6.4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5000张家庭养老床位 [7] - 新增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床位2.4万张,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 [7] 农村消费促进 - 2025年培育10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重点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设施 [7] - 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推进乡村产业与休闲文旅等深度融合 [7] 新型消费培育 - 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演出经济"等文旅新业态,丰富夜间文旅项目 [9] - 2025年建设不少于150个多功能运动场,推动129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9] - 开发"直升机短途体验+低空深度游览"产品,推动5G+AR/VR技术在文旅场景应用 [13] 品牌与载体建设 - 对国际国内品牌在豫开设首店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 [13] - 新培育一批河南老字号、中华老字号,鼓励品牌在豫举办首发首秀活动 [13]
热点思考 | 消费困局的“盲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21 22:04
服务消费修复症结 - 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恢复偏慢,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达13.9pct,而商品、可选商品消费缺口仅2.9pct、6.2pct [2][8] - 商品消费倾向恢复显著优于服务消费,收入或非服务消费修复主因 [2][8] - 工作时间拉长挤占闲暇时间,2023年居民日均有酬劳动时间较2018年增加119分钟,服务消费高度依赖闲暇时间 [2][19] - 国内城镇居民周均工作时间48.7小时,显著高于日本(32.6小时)、韩国(36.6小时) [3][24] - 消费向假期集中,长假对社零单月影响达0.5pct,但国内法定休假天数18天低于日本(29天)、韩国(30天) [3][30][41] 服务消费供给约束 - 服务业供需相等无库存,2023年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3.8pct,供给存在超额缺口 [4][49]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修复更慢,2023年文体娱、教育业就业占比较历史趋势下行6pct、2.8pct [4][60] - 文体娱、教育业增加值较历史趋势偏差达-26.1%、-11.6%,生产性服务业仅差6.9pct [4][60] - 2024年人均体育场面积3㎡,远低于日本(19㎡)、新加坡(9.3㎡) [5][70] - 2025年电影供应数为历史趋势6.3%,电视剧备案数仅为2018年51.1% [5][70][77] 供给约束成因 - 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弱于盈利,2024年文体娱销售净利率1.1%但固定资产增速持续为负 [6][81] - 投资逻辑转向滞后盈利,2021年后销售净利率变化领先投资1-2个季度 [7][90] - 2023-2024年生活性服务业成本率高企,居民服务、教育分别达109.4%、104.8% [7][96] - 文体娱现金流量比率降至19.8%,较2020-2022年均值下行3.2pct [7][96] - 监管政策趋严,如教育行业限制节假日学科培训、影视行业加强内容审核等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