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选消费零售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中国科技资产成外资加仓共识
港股外资流向 - 外资第三季度整体流出港股约841亿港元,但流出幅度较第二季度有明显改善 [1] - 外资结构上,长线稳定型外资是第三季度港股的主要流出项 [1] - 外资在第三季度主要流入港股科技板块,其中软件服务板块吸引稳定型外资流入172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入47亿港元 [1] - 硬件设备板块吸引稳定型外资流入36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入105亿港元 [1] - 外资主要流出港股可选消费零售板块,稳定型外资流出472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出494亿港元 [1] - 非银金融板块遭稳定型外资流出179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出209亿港元 [1] - 银行板块遭稳定型外资流出17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出245亿港元 [1] A股外资流向 -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陆股通持股数据,北向资金整体流出1582亿元 [2] - 剔除中资托管资金后,第三季度外资整体小幅流出约203亿元 [2] - 外资结构中,长线稳定型外资流出约1202亿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流入约999亿元 [2] - 外资在第三季度增配A股泛科技资产,新能源板块的稳定型外资和灵活型外资较第二季度超配比例分别环比上升3.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2] - 电子板块的稳定型外资和灵活型外资超配比例分别环比上升2.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2] - 机械板块的稳定型外资和灵活型外资超配比例分别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2] - 外资减配银行板块,稳定型外资和灵活型外资超配比例分别环比下降2.3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2] - 外资减配食饮板块,稳定型外资和灵活型外资超配比例分别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2]
建信基金|港股通基金:一键布局中国优质资产的双重机会
新浪基金· 2025-10-10 17:45
港股通基金的定义与特点 - 港股通基金是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投资港股市场的公募基金产品 [2] - 该类基金无需QDII资格及外汇额度即可便捷配置港股通标的股票 [2] - 具备无需换汇、无需港股开户的特点 是投资者布局港股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 [1] 当前布局港股通基金的机遇 - 恒生指数中可选消费零售及软件服务两大行业占比明显高于上证指数 [3] - 可选消费囊括潮玩IP、传媒娱乐、消费电子等新消费核心领域 受益于情绪价值消费崛起 [3] - 软件服务聚集腾讯、百度、网易等科技巨头及商汤、金山等技术服务商 受益于AI技术发展 [3] - 恒生指数当前市净率自基日以来分位值处于51.32% 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较低水平 配置性价比较高 [6] - 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买入额为9790亿港元 相较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幅度为21% [9] - 南向资金重点配置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 偏好AI、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 [9] - 在美债下行及美国政策经济不确定性下 全球资产回流为港股注入流动性 [9] - 今年以来港股在新消费、科技、创新药等板块作用下整体涨幅更为可观 [10] 挑选港股通基金的方法 - 投资者需首先了解不同基金的风险特征 评估产品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 [13] - 投资于港股科技、创新药等行业的基金风险等级通常较高 而跟踪宽基指数的ETF及部分混合型基金风险相对适中 [14] - 应优选港股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以更好把握投资机会 [15] - 需关注基金团队的整体投研实力 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支持 [15] - 关注基金不同时期的策略及业绩表现 便于了解其整体投资水平 [16] - 培养定投意识 利用微笑曲线在市场下跌时积累低价份额 平滑短期波动影响 [17] - 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定投金额 确保能长期坚持 并优选操作便捷的定投平台 [18] 行业活动背景 - 北京证监局指导北京证券业协会携手四十余家公募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评价机构及主流媒体启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18] - 活动以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为主题 旨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宣传强化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18]
“重估牛”系列之港股资金面:9月港股资金复盘:南向流入互联网,外资加码硬件科技
长江证券· 2025-10-09 10:43
好的,作为拥有10年经验的分析师,我将为您总结这份港股资金面研究报告的核心要点 核心观点 报告核心观点为2025年9月港股市场呈现南向资金与外资中介机构在行业配置上的显著分化,南向资金主要流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可选消费零售及软件服务,而外资则加码硬件科技及汽车板块,这种差异在当月及年初至今的数据中均表现明显 [1][5] 2025年9月资金流向分析 南向资金流向 - 2025年9月1日至30日,南向资金整体净流入1454亿港元 [2][5] - 资金集中流入前五大行业:可选消费零售(773亿港元)、软件服务(115亿港元)、有色金属(93亿港元)、医药生物(86亿港元)、非银金融(85亿港元),这五大行业合计净流入1152亿港元 [2][5] - 资金主要流出行业包括:电信服务(-37亿港元)、耐用消费品(-37亿港元)、硬件设备(-28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9亿港元)、半导体(-9亿港元) [2][5] - 从持股占比变化看,电气设备、可选消费零售、建材Ⅱ、有色金属、环保Ⅱ等行业的变化幅度相对靠前 [14]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流向 - 同期,外资中介机构资金整体净流出771.1亿港元 [6] - 资金主要流入前五大行业:硬件设备(167.25亿港元)、消费者服务(121.47亿港元)、传媒(27.8亿港元)、医药生物(20.15亿港元)、耐用消费品(19.73亿港元),合计净流入356.4亿港元 [6] - 资金主要流出行业为:可选消费零售(-632.34亿港元)、银行(-137.25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103.34亿港元)、非银金融(-94.89亿港元)、交通运输(-50.66亿港元) [6] - 外资持股占比变化显著的行业包括传媒、消费者服务、硬件设备、钢铁Ⅱ、非银金融等 [25] 2025年年初至9月30日资金流向分析 南向资金流向 - 2025年1月2日至9月30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1044.96亿港元 [7] - 资金主要流入前五大行业:可选消费零售(2160.41亿港元)、银行(1626.83亿港元)、非银金融(1096.55亿港元)、医药生物(1072.24亿港元)、软件服务(942.74亿港元),合计净流入6898.77亿港元 [7] - 主要流出行业为电信服务(-59.27亿港元)、耐用消费品(-17.34亿港元)、建材Ⅱ(-16.22亿港元) [7] - 持股占比变化方面,煤炭Ⅱ、半导体、医药生物、家庭用品、环保Ⅱ等行业变化相对靠前 [34]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流向 - 同期,外资中介机构资金累计净流出2788.35亿港元 [8][45] - 资金主要流入前五大行业:汽车与零配件(4422.16亿港元)、硬件设备(293.17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168.55亿港元)、消费者服务(134.34亿港元)、传媒(96.22亿港元),合计净流入5114.44亿港元 [8][45] - 资金主要流出行业为:银行(-1873.04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1798.51亿港元)、电信服务(-1329.04亿港元)、房地产Ⅱ(-679.94亿港元)、非银金融(-443.95亿港元) [8][45] - 外资持股占比变化显著的行业包括化工、汽车与零配件、日常消费零售、医疗设备与服务、传媒等 [45] 市场环境背景 - 2025年9月初,沪港AH股溢价指数处于2013年以来的历史均值附近 [12] - 同期,恒生指数波幅指数在3年来的低位区间波动 [12] - 南向资金近30日净流入呈现上升趋势 [12] - 2025年10月初,美元兑港元汇率略有回升 [12]
“重估牛”系列之港股资金面:9月W4港股资金:南向流入互联网,外资加码消费者服务
长江证券· 2025-09-28 21:14
核心观点 - 南向资金在2025年9月22日至25日期间净流入144.93亿港元,主要流入可选消费零售、有色金属、半导体、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等行业,而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190.15亿港元,但加码消费者服务、非银金融、电气设备、医药生物和房地产Ⅱ等行业 [2][6] - 2025年9月1日至25日期间,南向资金净流入1177.62亿港元,主要流入可选消费零售、有色金属、医药生物、非银金融和汽车与零配件等行业,而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387.96亿港元,但加码硬件设备、消费者服务、软件服务、半导体和传媒等行业 [7][8] - 港股市场在2025年9月22日至26日期间回调,恒生指数下跌1.57%,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58%,主要受美国经济数据转好和降息预期降温等外部因素影响 [5] 南向资金流动情况 - 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44.93亿港元,其中可选消费零售净流入69.64亿港元、有色金属净流入19.92亿港元、半导体净流入11.98亿港元、硬件设备净流入10.92亿港元、软件服务净流入9.89亿港元,而医药生物净流出14.92亿港元、耐用消费品净流出2.55亿港元、消费者服务净流出2.25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净流出2.16亿港元、化工净流出1.37亿港元 [2][6] - 2025年9月1日至25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177.62亿港元,其中可选消费零售净流入651.15亿港元、有色金属净流入88.18亿港元、医药生物净流入85.53亿港元、非银金融净流入83.88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净流入67.21亿港元,而耐用消费品净流出38.56亿港元、电信服务净流出34.91亿港元、半导体净流出21.69亿港元、硬件设备净流出19.86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净流出10.03亿港元 [7]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流动情况 - 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190.15亿港元,但消费者服务净流入28.36亿港元、非银金融净流入14.19亿港元、电气设备净流入8.37亿港元、医药生物净流入6.83亿港元、房地产Ⅱ净流入2.31亿港元,而可选消费零售净流出89亿港元、医疗设备与服务净流出40.81亿港元、银行净流出36.12亿港元、半导体净流出13.56亿港元、交通运输净流出12.83亿港元 [7] - 2025年9月1日至25日,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387.96亿港元,但硬件设备净流入169.88亿港元、消费者服务净流入108.44亿港元、软件服务净流入89.24亿港元、半导体净流入29.69亿港元、传媒净流入29.29亿港元,而可选消费零售净流出491.49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净流出94.65亿港元、银行净流出93.95亿港元、非银金融净流出91.51亿港元、交通运输净流出47.16亿港元 [8]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9月22日至26日,恒生指数下跌1.57%,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58%,香港材料等行业领涨,主要受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上修至3.8%和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低于预期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降息预期降温 [5] - 同期,科创50指数上涨6.47%,万得微盘股指数和科创50指数从今年最低点至今的涨跌幅偏强,电子等行业领涨 [5][26][28]
“重估牛”系列之港股资金面:9月W3港股资金:南向流入互联网,外资加码硬件设备
长江证券· 2025-09-22 18:44
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5日至18日南向资金净流入550.84亿港元 重点配置可选消费零售、非银金融、医药生物、汽车与零配件及有色金属行业 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451.03亿港元[2][5] - 同期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294.95亿港元 但逆势加仓硬件设备、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耐用消费品及传媒行业 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204.27亿港元[6][38] - 2025年1月20日至9月18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42.09亿港元 长期偏好可选消费零售、银行、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和汽车与零配件行业 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6245.99亿港元[7] - 同期外资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1003.69亿港元 但持续增持汽车与零配件、软件服务、硬件设备、日常消费零售及传媒行业 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5751.8亿港元[8][58] 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2025年9月5日至19日港股市场上涨 恒生指数涨幅0.59% 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上涨5.09%[5] - 港股上涨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1)美联储9月降息25bp释放流动性;2)互联网企业与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5] - 香港工业板块期间领涨港股市场 涨幅显著高于金融、公用事业等传统板块[29][30] 南向资金行业配置(短期:9月5-18日) - 净流入前五行业:可选消费零售(259.66亿港元)、非银金融(91.69亿港元)、医药生物(40.14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37.55亿港元)、有色金属(21.99亿港元)[2][5] - 净流出前五行业:耐用消费品(-17.36亿港元)、硬件设备(-12.55亿港元)、电信服务(-11.89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6.54亿港元)、国防军工(-5.88亿港元)[31]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提升最显著的行业:半导体、可选消费零售、环保Ⅱ、煤炭Ⅱ、电气设备[31] 外资机构行业配置(短期:9月5-18日) - 净流入前五行业:硬件设备(83.73亿港元)、消费者服务(48.63亿港元)、食品饮料(33.16亿港元)、耐用消费品(19.75亿港元)、传媒(19亿港元)[6][38] - 净流出前五行业:可选消费零售(-323.72亿港元)、非银金融(-111.32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47.48亿港元)、医药生物(-27.16亿港元)、纺织服装Ⅱ(-15.03亿港元)[38] - 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提升最显著的行业:传媒、化工、家庭用品、消费者服务、国防军工[38] 南向资金行业配置(长期:1月20日-9月18日) - 净流入前五行业:可选消费零售(1913.68亿港元)、银行(1435.97亿港元)、非银金融(1059.94亿港元)、医药生物(1056.75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779.65亿港元)[7] - 净流出行业:电信服务(-206.41亿港元)、硬件设备(-23.44亿港元)、建材Ⅱ(-18.45亿港元)、耐用消费品(-9.44亿港元)、造纸与包装(-0.1亿港元)[47]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提升最显著的行业:煤炭Ⅱ、家庭用品、医药生物、半导体、环保Ⅱ[47] 外资机构行业配置(长期:1月20日-9月18日) - 净流入前五行业:汽车与零配件(4557.06亿港元)、软件服务(574.03亿港元)、硬件设备(343.25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179.34亿港元)、传媒(98.12亿港元)[8][58] - 净流出前五行业:银行(-1596.65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1553.58亿港元)、电信服务(-1461.13亿港元)、房地产Ⅱ(-638.2亿港元)、非银金融(-361.2亿港元)[58] - 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提升最显著的行业:化工、汽车与零配件、日常消费零售、医疗设备与服务、传媒[58] 个股资金流向(短期:9月5-18日) - 南向资金增持前三个股:阿里巴巴-W(257.6亿港元)、比亚迪股份(30.4亿港元)、中国太保(24.7亿港元)[38] - 外资机构增持前三个股:珍酒李渡(61.4亿港元)、百胜中国(54.9亿港元)、小米集团-W(48.5亿港元)[43] 个股资金流向(长期:1月20日-9月18日) - 南向资金增持前三个股:阿里巴巴-W(1281.6亿港元)、美团-W(605.5亿港元)、比亚迪股份(490.2亿港元)[57] - 外资机构增持前三个股:比亚迪股份(4318.2亿港元)、小米集团-W(612.7亿港元)、腾讯控股(382.9亿港元)[62]
万亿资金南下买了啥?互联网与红利板块受青睐
上海证券报· 2025-09-13 14:34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9月11日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突破1万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1倍多 [1] - 9月首周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00亿港元 环比上一周增加上百亿港元 [2] -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市场金额超4.7万亿港元 本年度截至9月10日净买入额占累计净买入额比例高达22% [5] 行业配置偏好 - 可选消费零售行业获南下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 达1782.85亿港元 [6][8] - 银行行业净买入1554.03亿港元 非银金融行业净买入1085.23亿港元 医药生物行业净买入1066.72亿港元 [6][8] - 软件服务行业净买入743.12亿港元 汽车与零配件行业净买入581.75亿港元 [8] 个股配置集中度 - 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1175.00亿港元 为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标的 [1][9][10] - 美团-W获净买入572.91亿港元 建设银行获净买入491.75亿港元 [1][9][10] - 比亚迪股份获净买入295.52亿港元 招商银行获净买入253.83亿港元 [10] 市场趋势展望 - 港股有希望震荡向上 优质互联网 创新药 新消费等成长方向以及高股息标的值得关注 [1] - 港股市场行情有望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势头 9月美国进入降息通道后港股有希望迎来新一轮补涨行情 [13] - 重点关注三方面机会:受益于政策支持及AI产业的科技企业 政策发力下低估值港股消费企业 受益于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高股息标的 [13]
万亿资金南下,买了啥?
上海证券报· 2025-09-13 14:17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9月11日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突破1万亿港元 达10655.49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1倍多 [1][4] -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金额超4.7万亿港元 本年度截至9月10日净买入额占比高达22% [5] - 9月以来连续9个交易日净买入 首周净流入超300亿港元 环比增加上百亿港元 [1][3] 行业配置偏好 - 可选消费零售行业获净买入1782.85亿港元 位居行业榜首 [7][8] - 银行和非银金融行业分别获净买入1554.03亿港元和1085.23亿港元 [7][8] - 医药生物行业获净买入1066.72亿港元 软件服务行业获743.12亿港元 [7][8] - 汽车与零配件行业获净买入581.75亿港元 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分别获346.70亿港元和290.33亿港元 [9] 重点个股持仓 - 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1175.00亿港元 为南向资金第一大持仓标的 [10][11] - 美团-W和建设银行分别获净买入572.91亿港元和491.75亿港元 [10][11] - 比亚迪股份和腾讯控股分别获净买入295.52亿港元和239.82亿港元 [11] - 招商银行 理想汽车-W 中国人寿净买入额均超200亿港元 [11] 市场趋势展望 - 机构认为港股优质中国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尤其关注科技 医药 消费 制造等核心资产 [13][14]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背景下 港股有望迎来补涨行情 重点关注科技 低估值消费和高股息标的 [13][14] - 南向资金持续大幅流入 港股行情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势头 [13]
“重估牛”系列之港股资金面:9月W1港股资金:南向流入互联网,外资加码医药
长江证券· 2025-09-07 22:11
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第一周港股市场上涨,南向资金净流入296.87亿港元,主要聚焦互联网和消费板块,外资则加仓医药和硬件设备板块 [2][5][6] - 政策利好和海外流动性宽松预期共同推动市场情绪,恒生指数上涨1.36%,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23% [5] - 长期资金流向显示南向资金偏好消费和金融,外资持续布局汽车和科技板块 [7] 市场表现与背景 - 港股市场整体上涨,恒生指数涨幅1.36%,恒生科技指数涨幅0.23%,医疗保健行业领涨 [5] - 政策面利好来自《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旨在破除内卷竞争和培育新增长点 [5] - 海外因素方面,美国8月ADP就业人数5.4万人(低于预期6.8万人)和Markit综合PMI终值54.6(低于预期55.3)推升美联储降息预期,利好新兴市场流动性 [5] 南向资金流向 - 2025年9月1日至5日净流入296.87亿港元,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285.23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123.08亿港元)、医药生物(51.31亿港元)、软件服务(48.94亿港元)、有色金属(38.87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23.03亿港元) [2][6] - 主要流出行业包括半导体(-23.97亿港元)、电信服务(-19.98亿港元)、耐用消费品(-9.27亿港元) [6][30] - 长期(1月20日至9月5日)净流入8518.72亿港元,前五大行业:可选消费零售(1623.12亿港元)、银行(1412.12亿港元)、医药生物(990.16亿港元)、非银金融(986.12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730.61亿港元) [7] 外资机构资金流向 - 2025年9月1日至5日净流出21.28亿港元,但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171.56亿港元:医疗设备与服务(69.07亿港元)、硬件设备(48.8亿港元)、医药生物(41.94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6.98亿港元)、耐用消费品(4.77亿港元) [6][36] - 主要流出行业包括汽车与零配件(-40.74亿港元)、银行(-29.53亿港元)、有色金属(-27.44亿港元) [36] - 长期(1月20日至9月5日)净流出395.94亿港元,但前五大行业合计流入5910.64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4871.73亿港元)、软件服务(502.61亿港元)、硬件设备(289.61亿港元)、日常消费零售(164.4亿港元)、传媒(82.3亿港元) [7][54] 行业持仓占比变化 - 南向资金持仓占比提升明显的行业包括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建材Ⅱ、可选消费零售 [30] - 外资中介机构持仓占比提升明显的行业包括医疗设备与服务、家庭用品、硬件设备、钢铁Ⅱ [36] - 长期维度下,南向资金在煤炭Ⅱ、医药生物、家庭用品行业持仓占比上升,外资在汽车与零配件、化工、医疗设备与服务行业持仓占比上升 [45][54]
港股波动加剧,把握美联储议息窗口机会
银河证券· 2025-09-07 14:19
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波动加剧 建议把握美联储议息窗口的投资机会 重点关注业绩增速较高但估值处于中低水平的消费和公用事业板块 政策利好的AI产业链和"反内卷"行业 以及分红水平较高的金融板块[1][40] 本周港股市场表现 - 全球主要股指涨跌互现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走强 恒生指数上涨1.36%至25417.98点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23%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22%[2][4] - 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 仅通讯服务业下跌 医疗保健上涨7.06% 材料上涨5.42% 公用事业上涨2.79% 金融上涨0.12% 信息技术上涨0.21% 工业上涨0.32%[2][5] - 二级行业表现分化 可选消费零售、医药生物、有色金属、日常消费零售、家庭用品涨幅居前 耐用消费品、汽车与零配件、机械、非银金融、传媒跌幅居前[2][5] 市场流动性状况 - 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3157.91亿港元 较上周减少415.91亿港元 日均沽空金额351.34亿港元 较上周减少64.29亿港元 沽空占比11.13% 下降0.5个百分点[2][12]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330.6亿港元 较上周增加108.88亿港元 大幅净买入阿里巴巴-W达150.26亿港元 美团-W达28.16亿港元 地平线机器人-W达23.70亿港元 腾讯控股达23.54亿港元 比亚迪股份达17亿港元[2][12] 估值与风险偏好分析 - 恒生指数PE为11.5倍 PB为1.18倍 分别较上周上涨1.23%和1.24% 处于2019年以来85%和82%分位数 恒生科技指数PE为21.8倍 PB为3.19倍 处于2019年以来22%和68%分位数[2][18]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行13BP至4.1% 港股风险溢价率为4.6% 为3年滚动均值-1.88倍标准差 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 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1.19BP至1.826% 港股风险溢价率为6.87% 为均值-1.63倍标准差 处于2010年以来54%分位[2][20][25]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下降1.19点至126.32 处于2014年以来30%分位数[2][28] 行业估值与股息率特征 - 可选消费、公用事业、日常消费、信息技术PE估值处于2019年以来50%分位数以下 除房地产外其余行业PE估值均处于50%分位数以上[28] - 能源业股息率高于7% 公用事业、房地产、通讯服务、工业股息率均高于4% 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以上[28] 海外经济与政策环境 - 美国就业数据低于预期 8月ADP就业人数增加5.4万人 低于预期的6.5万人 8月非农就业增长2.2万人 远不及预期的7.5万人 初请失业金人数增加8000人至23.7万人 创6月以来新高[38] - 美国8月ISM服务业PMI指数为52 录得六个月来最快扩张速度 新订单指数跃升5.7点至56 为去年9月以来最大增幅[38] 港股中报业绩表现 - 2025H1全部港股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0.67% 增幅较2024年报小幅上升0.02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59% 增幅较2024年报下降5.53个百分点[39] - 盈利能力改善 销售毛利率为22.45% 较2024年报上升1.23个百分点 净资产收益率为3.85% 较上年同期上升0.11个百分点[39] 政策面积极信号 - 医药行业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加快发展中央企业生物医药产业 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队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将发布重磅新品[10] - 消费行业获政策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10] - 房地产政策优化 深圳进一步放松住房限购政策 符合条件的居民家庭在多个区域内购房不限套数 房贷利率不再区分首套和二套住房[11] 投资建议与配置方向 - 建议关注业绩增速较高但估值处于中低水平的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公用事业等板块[40] - 关注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消费行业等[40] - 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扰动下 分红水平较高的金融板块有望提供稳定回报[40]
证券时报:政策红利打开空间 中长期资金“压舱石”效应凸显
证券时报· 2025-09-05 07:21
中长期资金入市改革推动A股市场生态优化 保险资金、外资和指数基金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政策制度保障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引导五大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权益投资比重[2] - 财政部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2] - 政策红利为保险资金增配权益类资产提供制度保障[3] 保险资金配置 - 保险公司持有股票账面余额达3.07万亿元 较去年年底增长6406.13亿元 增幅26.38%[2] - 险资重仓流通股734只 市值合计1.57万亿元[3] - 上半年增持建筑、可选消费零售、造纸与包装、交通运输、钢铁等行业 增持市值增幅超30%[3] - 增持主线包括顺周期资产和政策支持明确具备长期增长逻辑的资产[3] 指数基金发展 - 新成立权益类基金719只 同比增长50.1% 合计发行规模3536.36亿元 同比增长173.12%[4] - 指数基金535只 占比74.41% 同比增长106.56% 发行规模2674.84亿元 占比75.64% 同比增长270.77%[4] - 股票型ETF数量达1020只 较去年年底增长188只 增幅22.6% 合计规模3.53万亿元 较去年年底增长6448.86亿元 增幅22.33%[4] 外资配置动向 - 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达3.07万亿元[6] - 北向资金持股市值增加873.58亿元[6] - 合格境外投资者重仓持有流通股1146只 较去年年底增长47.3% 持股市值1434.66亿元 增长22.58%[6] - 信息技术与工业板块受到北向资金广泛关注[6] 市场前景展望 - A股与港股等国内权益类资产表现预计整体优于海外市场[7] - 美联储降息周期深化将推动全球资本再平衡 外资回流A股与港股需求显著增强[7] - 中长期看好美元趋弱、大宗资源品及国内权益资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