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革命
icon
搜索文档
从科技革命到AI竞争:大国崛起的关键变量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08:12
历史逻辑:科技中心的演变 - 全球科学中心转移遵循"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顺序,周期约80年,称为"汤浅现象" [3] - 大国崛起路径为"科技创新—国内标准国际化—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主导国际舆论",科技中心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的基础 [3] 经济逻辑:经济范式的跃迁 - 科技革命不等于产业革命,需通过商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实现"惊险一跃" [4][5] - 经济范式转换需涵盖生产设备、能源动力、基础设施、城镇化、人口结构、市场规模等系统性要素 [5] - 通用技术(GPT)如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是产业革命关键,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互补性、技术动力性特征 [5][6] 政治逻辑:大国的崛起 - GPT技术推动国际权力中心转移,基础设施建设(航海、铁路、互联网)是崛起关键 [11][12] - 技术扩散形成中心-外围权力秩序,中心国家获得技术红利,外围国家受益于技术溢出 [12][13] - 技术主权至关重要,依赖外国技术可能导致"技术殖民地",需建立本地技术储备 [15] 时代逻辑:AI国际竞争 - 当前全球呈现多元科技中心格局,自由经济秩序可能被重商主义取代 [16] - 第四次产业革命中,AI、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技术集群突破,重塑传统产业并催生新业态 [18] - 产业生态协同成为竞争关键,如新能源汽车融合智能化与电动化,重构能源、材料、软件生态 [18] - 产业部门超越学术界成为AI创新主力,大模型依赖数据与算力资源 [18]
社论丨提高创新效率,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2:01
政策背景与目标 -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1]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1] - 科技金融的主要目标是引导资金配置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形成生产网络和溢出效应 [1] 科技金融体系现状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政府引导基金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 - 金融供给尚不能满足科技创新需求,银行体系缺乏针对科技企业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定价手段 [2] 政策举措亮点 - 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政策、央地联合和生态建设等7个方面强化部署 [2]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从资金来源、投资方向、投后管理、退出通道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政策指引 [3] - 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研究制定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 [3]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3] 创业投资领域 - 我国科技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创业投资,但创投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创新资本供给短缺 [3] - 当前风投体系呈现"去风险化"特征,市场化资金有所下降,存在明股实债或对赌回购等现象 [3] 资本市场支持 - 此前对拟上市科技企业的评价方法与传统企业相同,导致科技企业难以上市融资 [3] - 债券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也存在类似问题 [3] 市场化金融支持 - 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将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支持并甄别科技创新活动 [4] - 不同主体、类型和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特征不同,需要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供给 [4]
盈利确认上行趋势 - 港股2024年年报点评
2025-05-07 23: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媒体、消费者服务 公司:港股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2024年港股整体业绩表现**:业绩增速延续回升趋势并确认上升势头,信息技术、金融与医疗保健板块盈利改善明显,日常消费及部分可选消费板块业绩增速边际回落[1][3] - **2024年港股营收表现**:营收增速继续筑底,全年营业收入增长1.2%,较上半年1.9%略有回落但下降幅度趋缓,显示探底趋势;A股全年和上半年营收累计同比分别为 -0.2%和 -0.5%,虽处负值区间但有所回升[5] - **2024年港股净利润表现**:归母净利润增速持续修复,全年累计同比增长9.8%,较上半年7.5%继续上行;下半年盈利加速上行,同比高达13.3%;A股全年及上半年归母净利累计增速分别为 -2.7%和 -3%,下半年仍维持负值区间[6] - **2024年港股盈利能力变化**: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回升至7%,高于上半年的6.7%,显示企业盈利质量持续改善,但仍低于2016年以来均值10%左右,历史分位水平约为19%;2024年A股ROE为7.9%,趋势轻微下滑[7] - **影响2024年ROE变化的关键因素**:杜邦分析显示资产周转率是ROE上升主要原因,2024年全年净利率维持在4.8%与上半年持平,资产周转率提升至0.231次,杠杆率也略有提升[8][9] - **推动2024年港股盈利改善的主力板块**: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板块;信息技术板块受益AI技术突破,软件与服务子行业归母净利同比增长77.4%,技术硬件与设备子行业同比增长76.4%;金融板块保险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多元金融子行业同比增长20.5%;医疗保健板块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盈利能力环比提升近20个百分点[1][10] - **面临增长压力的行业**:日常消费行业增长乏力,家庭与个人用品、食品零售ROE显著下降;可选消费零售子行业利润增速下降36个百分点;媒体、消费者服务利润增速分别下滑18、19个百分点左右[1][11] - **2025年港股盈利有望持续上行的支撑因素**:全球科技周期回升,AI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支撑信息技术板块表现;宏观政策发力传递稳增长信号,占比超60%的内地公司预期差显著修复空间大[4][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港股与A股披露规则差异:港交所仅规定港股上市公司披露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截止时间为每年4月30日;目前超95%港股上市公司已披露年报,按2024年上半年规模利润归母净利润计算的披露率达100%[2]
中国GDP十强省生变
投资界· 2025-02-15 15:50
省域经济格局变化 - 第五次经济普查导致全国GDP调增3.4万亿,所有省份均实现调增,区域经济版图重构[6][7][8] - 广东GDP突破14万亿,连续36年居首,但粤苏差距收窄至不足4万亿[11][12] - 山东GDP达9.86万亿,即将成为北方首个10万亿省份,获国家战略定位支持[12] - 四川以1000亿优势守住第五大省地位,河南因新能源汽车反弹紧追其后[13] - 上海GDP超5万亿跃居第九,北京反超河北重回京津冀第一,两地普查调增幅度均超13%[13][14][15] 东北经济复苏 - 辽宁经济增速连续多季度跑赢全国,大连、沈阳突破9000亿,有望诞生东北首个万亿城市[17][20] - 2024年辽宁投资增速达5.3%,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27.8%,创十年新高[20] - 地缘变局推动东北亚合作,黑龙江外贸总额创新高,辽宁出口额达2014年以来峰值[21][23] 资源型省份分化 - 内蒙古以12.97亿吨原煤产量超越山西(12.69亿吨),成为新晋20强守门员[26][27] - 内蒙古新能源产业爆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42.4%,装机量及发电量全国第一[28] - 山西受煤炭价格回落及安全监管影响,原煤产量降6.9%,名义GDP负增长[26][27][28] 2025年经济趋势 - 23省份增速持平或超全国水平,仅8省完成年初目标,15省市下调2025年GDP目标[30] - 新能源汽车产业淘汰赛持续,区域竞争聚焦新兴产业布局[35][36] - 房地产投资同比降10.6%,销售面积较峰值缩水46%,2025年或止跌但难现上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