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务
搜索文档
海南发布第六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海南日报· 2025-10-22 09:20
海南省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 海南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第六批共8个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涉及自贸港飞机维修、海上供油、政府合同履约监管、涉外诉讼、信用园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惠企惠民政策兑现、政务审批服务等领域 [1] 航空维修产业 - 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推动建设“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中心,联合海口海关丰富通关便利化措施,利用“自贸港+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叠加优势,致力于打造海南自贸港飞机维修“4S店” [2] 海上供油业务 - 海口海关实施保税油加注供油船舶“一船两用+跨关区直供”集成创新模式,允许备案加注船舶进行本地或跨关区加注业务,支持兼营保税油加注与国产燃油短程运输业务,提升船舶使用效率并降低企业综合营商成本 [3] 政府合同监管 - 儋州市打造政府合同监管新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重点监测合同履约情况,压实政府合同履约职责,以防范法律风险并提升政府公信力 [4] 涉外司法服务 - 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构建一站式涉外诉讼服务机制,在诉前、立案、审判、执行阶段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致力打造自贸港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样板 [5] 园区信用体系建设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持续推进信用园区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服务体系,以提升审批服务、资源要素获取及新兴产业监管等环节 [6] 基层企业服务 - 三亚市天涯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益’企在党群”服务平台,围绕投资经营服务、审批监管质效、企业运营成本等维度推出服务企业组合拳 [7] 惠企政策兑现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多部门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和重点产业扶持领域推出资金奖补政策,并创新用电支持“免申即享”、新能源汽车个人充电补贴“免申快享”等服务模式,解决政策兑现流程复杂、周期长等问题 [8] 政务审批服务 - 陵水黎族自治县推行区域一体化审批服务新模式,打破制度壁垒和地域限制,推动政务服务进一步贴近和便利群众,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9]
勇立开放前沿 赋能发展新篇
人民网· 2025-10-19 09:41
对外开放战略与法治保障 - 公司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化制度型开放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1] - 法治的引领、规范与保障作用成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支撑 [2] - 公司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高质量涉外司法审判服务更高水平开放 [2] 域外法查明与审判平台建设 - 过去查明外国法律平均需70多天,公司通过数字化应用将平均用时压缩至35天 [4] - 公司升级域外法查明平台为集成化系统,惠及超过10万家企业 [4] - 杭州、宁波国际商事法庭于2023年3月揭牌成立,全省具有涉外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从37家增至89家 [4] 国际司法协作与判决执行 - 公司严格遵循国际公约,在无司法协助条约情况下依据互惠原则承认外国法院判决 [5] - 美国某集团申请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获公司支持,提升了其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5] - 马六甲海峡船舶碰撞案当事人共同选择公司管辖并适用中国法律,被告主动履行3400余万元赔偿款 [5] - “十四五”期间公司审结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海事案件2.9万余件,司法协助案件4000余件 [6] 涉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 义乌“一带一路”调解委员会邀请外籍人士担任调解员,截至今年9月成功调解涉外商事纠纷1320件,涉案金额1.65亿余元 [7] - 公司于2023年7月发布意见,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涉外纠纷多元化解体系,11个地市已实现机制全覆盖 [8] - 侨乡青田的“侨纷一件事”应用今年已受理483件涉侨纠纷,可调撤率达77.61% [9] - 公司建设“一站式”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并推动设立全国首个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 [9][10] 国际影响力与司法创新 - 公司参与的《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是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海事公约,填补了国际立法空白 [12]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案例库中收录公司10件典型案例 [12] - 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跨境数字贸易解纷平台入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集 [13] - 宁波海事法院助力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七位 [13]
杭州全面开启“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
新华网· 2025-10-15 10:43
改革核心与范围 - 杭州富阳法院创新探索的“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正式向杭州全市范围铺开 [1] - 改革旨在解决企业失信处置动力不足、信用修复条件严苛等问题,为“沉默企业”找到重生或退出的法治化路径 [1] 分类治理机制 - 通过比对失信企业、执行终本企业、破产企业三张清单,精准识别治理对象 [1] - 构建“绿黄黑”三色名单分类管理机制:对具有维持价值的绿名单企业引导预重整、重整或和解;对具备挽救潜力但清偿能力不足的黄名单企业鼓励债务重组;对丧失信用价值的黑名单企业依法启动破产清算 [1] 改革成效 - 试点以来已助力434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96家“沉默企业”退出市场,5家企业重焕生机,化解债务总额达9.33亿元 [2] - 改革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筛选的转变,为有挽救潜力的企业搭建“失信修复高速路”,同时为部分企业打通简易“退出通道” [2] 改革意义 - 该改革畅通了市场主体的“新陈代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举措 [2] - 改革实现了市场主体“退出不难、修复有门”,为全省探索市场主体治理提供了“地市样板” [2]
我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疏导发力
辽宁日报· 2025-10-09 09:23
程序衔接与标准化流程 - 建立综治中心与人民法院程序衔接的标准化流程,完善对接联动机制 [1] - 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打造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解纷新格局 [1] - 广泛应用起诉状和答辩状示范文本,综治中心提供示范文本表格及扫码下载服务,助力群众诉讼便利并为庭审调查打下基础 [1] 纠纷调解机制与范围 - 对于婚姻家庭及邻里纠纷、劳动纠纷、小额借款纠纷等9类法律关系清晰、情节简单的纠纷类型,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委托综治中心开展先行调解 [1] - 鼓励1212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入驻综治中心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联动联调运行机制 [2] - 在调解过程中,综治中心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人员参与业务指导 [2] 案件处理与成效 - 对于委托综治中心先行调解的案件,法院派驻诉讼服务团队定期梳理,每月向党委政法委报告并通报各入驻单位,共同分析纠纷成讼原因 [2] - 对于综治中心转办、交办的矛盾纠纷,法院依法高效办理,做到能调尽调、应立必立、简案快审、实质解纷 [2] -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法院向综治中心派驻法官、法官助理、退休法官等602名,先行调解案件19.5万件,调解成功12.4万件,依托综治中心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7万件,导入司法程序7000余件 [2] 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目标 - 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使群众化解纠纷"最多跑一地" [2]
山东涉企行政案件负责人出庭率100%
大众日报· 2025-09-26 09:03
行政审判工作总体情况 - 2020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31.4万件,审结30.4万件 [1] - 审结一审行政案件13.8万件,二审行政案件5.6万件,再审审查及再审案件1.9万件,审查行政非诉执行案件9.1万件 [1] - 行政审判质效持续位居全国法院前列 [1] 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依法审理涉企行政协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一审行政案件1.6万件 [1] - 发布全省法院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审判典型案例 [1] - 支持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平台经营者公平竞争秩序 [1] - 涉企行政案件负责人出庭率100% [2] 服务保障政府机构有效行政 - 近五年依法审理自然资源、住房城建、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案件6.8万件 [1] - 裁定准予执行行政机关提起的非诉执行案件7.9万件 [1] - 支持监督行政机关正当履职,确保行政行为在法治轨道上高效推进 [1] 民生领域案件审理与争议化解 - 依法审理涉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行政案件 [2] - 近三年行政案件调撤率25.1% [2] - 近五年全省出庭负责人推动实质化解争议超4万件 [2] - 通过法院协作、示范诉讼、调判结合等举措促使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2] 府院联动与法治政府建设 - 以府院联动为牵引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建设 [2] -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实现从告官见官向出声出效、从形式出庭向实质解纷的深度转变 [2] - 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保持高位 [2]
河南省三八红旗奖揭晓 60个集体200名个人获表彰
河南日报· 2025-09-20 07:45
核心观点 - 河南省表彰60个先进集体和200名先进个人 授予河南省三八红旗奖 [1] - 表彰对象为各行业优秀女性代表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获奖者包括能源勘探 乡村振兴 智慧城市 司法等领域的杰出代表 [2] 行业领域表现 - 能源行业代表攻克油气勘探精度难题 申报7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复杂地质条件勘探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 乡村振兴领域代表将老旧村落打造成"彩虹村" 带领群众致富 [2] - 智慧城市领域代表参与42个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以技术创新助力高效能治理 [2] - 司法领域代表推动法庭与妇联协作 以法为盾化解纠纷 [2] 评选机制 - 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履行初审复审两次审核程序 [1] - 实行单位市级省级三级公示制度 [1] - 评选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 采用自下而上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方式 [1]
北京怀柔法院打造“一站式”调解枢纽,构建“家门口”解纷网络
新京报· 2025-09-15 23:21
多元调解工作机制建设 - 法院推动司法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实现从单点探索到区域覆盖 建立覆盖一街五镇的解纷工作站和覆盖全区16个镇乡街道的调解工作室[1] - 构建人民调解加专业化解分层模式 针对婚姻家庭和商事合同等不同纠纷精准施策 实现从单一调解到专业协同[1] - 融入区级综治平台 形成发现分流处置反馈闭环 实现从机制联动到系统集成[1] 工作机制运行成效 - 2025年1-8月先行调解成功率达23.87% 持续位居全市前列[2] - 通过三统一模式整合调解资源 打造一站式调解枢纽 包含统一收案 统一委托和统一管理[2] - 在龙山街道试点中累计委托调解案件1220件 成功率超53% 法院 司法所和街道三方联动破解社区治理类纠纷[2]
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被执行企业全力回血自救!北京金融法院答中证报记者提问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12:14
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 北京法院系统连续制定8版改革方案,推出45件文件及102项改革举措,旨在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1] - 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联合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行业19名专家调解员,打造金融法治协同平台[2] - 截至2025年8月,该工作室机制已办理212件案件,涉及标的金额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2] 工作机制创新与产业链支持 - 工作室以产业链为抓手,创新“活封活扣+全力自救+精准评估+投融资他救”工作机制,旨在提振金融机构回款信心和企业脱困发展信心,将对企业个体保障升级为产业链整体风险治理[3] - 执行过程中坚持“活封活扣”、“物尽其用”原则,支持被执行企业使用被查封设备正常经营,并鼓励企业加速处置低增值资产以展示诚信,修复信任关系[1][6] - 通过行业专家评估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及已保全财产价值,提出双方可接受的可行性纠纷解决方案[6] 新质生产力企业与金融生态构建 - 工作室以新质生产力企业为抓手,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动态匹配,助力构建“创业者友好型”金融生态,为资金流向绿色产能和创新领域提供司法保障[3] - 司法措施刚柔并济,在平等保护中化解企业风险并助力重生,强调信心对于重研发、长回报周期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至关重要[3] - 发挥专家调解员优势,积极引入投融资资源,盘活企业资产,推动被执行企业债务重整,使暂时困境企业获得喘息机会并回血再生[6] 产权保护与民营企业支持 - 北京市工商联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为契机,结合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与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产权保护体系实效性[4] - 创建“法律助企调度会”工作模式,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处理大量案件,为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作出贡献[4] -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产权保护体系优势,深化与北京金融法院合作,打造更多创新服务载体,培养法治人才,为民营经济人士提供成长舞台[4]
云南德钦:多措并举推广应用“两状”
人民网· 2025-08-24 09:32
诉讼服务效率提升 - 民事起诉状示范文本适用率达到100% 答辩状示范文本适用率超过95% [1] - 平均每起案件的文书准备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 效率提升67% [1] - 累计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 接待群众咨询100余人次 [1] 宣传推广措施 -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方式 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操作流程 [1] - 线下组织32名干警深入5个乡镇8个行政村开展宣传活动 [1] - 诉讼服务大厅设置婚姻家庭和民间借贷等高频纠纷示范文本展示区 配备双语专职引导员 [1]
我省启动司法所素质能力建设
辽宁日报· 2025-08-19 09:24
司法所职能定位 - 将司法所打造为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平台、依法行政法治参谋、矛盾化解前沿阵地和公共法律服务一线窗口 [1] - 依托司法所协调推进监督检查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 [1] - 建立内设机构+司法所+法律顾问+专业机构的决策辅助模式 [1] 人才队伍建设 - 全面提升司法所工作人员政治能力、法治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1] - 逐步充实具有法律专业素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法治人才 [1] - 力争实现每个司法所至少配备一名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 [1] 公共服务拓展 -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开展公证、法律援助等代收协办服务 [2] - 推进代收行政复议申请服务 丰富办事服务内容 [2] - 引导法律服务力量下沉 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2] 矛盾化解机制 - 推动矛盾纠纷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贯穿履职全过程 [1] - 强化司法所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主导作用 [2] - 完善四所一庭联动机制 加强与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和信访部门对接 [2] 基层法治体系建设 - 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 [2] - 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实现有效衔接 [2] - 此前通过三年规范化建设行动全方位夯实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