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母婴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圣贝拉(02508)发盈喜 预期上半年业绩同比扭亏为盈
智通财经· 2025-08-11 17:05
收入增长驱动因素 - 月子业务品牌效应持续增强,丰富的品牌组合覆盖客户不同需求,带动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1] - 多元化服务产品组合策略及月子业务与增值业务的协同效应提升,促进增值业务增长 [1] 盈利改善原因 - 收入增加带动毛利相应增长,推动公司从2024年净亏损转为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 [1] - 已发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由负转正,进一步贡献净利润 [1]
研判2025!中国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细分市场情况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行业集中度十分分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7 09:11
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概述 - 产后护理及修复指女性生产后身体恢复与保养,涵盖身体状况恢复及心理调节 [1][2]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75亿元(同比+13.6%),其中产后修复227亿元(+18.8%),产后护理448亿元(+11.2%) [1][8] - 服务类型分为月子中心(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和月嫂(居家灵活服务),两者价格与服务模式差异显著 [10][12]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生育女性群体规模仍较大: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同比+52万人),为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 [4] - 消费能力提升:2024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547元(2015年为1165元),2025Q1医疗保健消费占比达8.4% [6] - 健康观念升级:现代女性对产后身材恢复/心理健康/科学护理的投入意愿增强 [1][6] 细分市场现状 月子中心 - 市场规模从2020年113亿元增至2024年296亿元(CAGR 27.2%),渗透率持续提升 [1][12] - 价格分层明显:6万元以下大众型占比54%(主导),6-10万元中端占比23% [14] - 服务优势:配备专业团队/营养餐定制/产后形体修复/婴儿看护等 [12] 月嫂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151亿元(同比+4.1%),受消费观念转变及工资上涨推动 [1][16] - 特点:依赖个人经验,价格低于月子中心但缺乏系统化培训 [10][12] 行业竞争格局 - 市场高度分散:2024年6300家月子中心,前五企业份额仅3.7% [18] - 头部品牌包括圣贝拉(02508)、爱帝宫(00286)、喜之家等 [18] 未来趋势 - 规模扩容:2030年行业规模预计超2000亿元,下沉市场潜力显著 [20] - 规范化发展:监管政策与标准将细化,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21] - 服务升级:专业化培训/医疗设备完善,增值服务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23] - 数字化转型: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24]
如何让品牌增长摆脱偶然成为必然?这场对话全讲透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6:47
穿越周期的品牌共性 - 壁垒较高的企业更能穿越周期,需组合供应链、分销和占据消费者心智三大能力[4] - 优质供应链保障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深度分销提升产品可及性,心智选择提高品牌自带流量比例[6] - 消费分化环境下企业需兼顾生存与长期发展,分层引爆市场[6] 企业穿越周期的策略 - 逆向潮流:如昂跑跑鞋采用复古物理减震而非科技路线[6] - 逆向巨头逻辑:分众传媒专注广告投放而非节目制作[6] - 结合或反向行业新趋势:寻找差异化竞争路径[6] 美妆行业穿越周期的实践 - 美妆公司需构建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价格带和品牌形象以适应消费者分化[7][9] - 橘宜集团通过硬实力打磨、线上线下均衡布局和出海投入应对周期[9] - 产品开发注重情绪价值,如酵色"大小孩"彩妆套装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9] 大健康行业的周期应对 - 关注增量人群和供需关系变化,如奈晚推拿转向年轻养生市场并开设1200多家门店[10][12] - 年轻客群偏好科技解决方案但排斥硬广,奈晚推拿计划推出智能按摩机器人[12] - 底层需关注复购率、刚需市场扩张和现金流分配策略[12] 服务行业的标准化交付 - 到家服务需标准化交付,难点在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13][15] - 天鹅到家通过全链条数字化系统实现服务可视化与问题快速响应[15] - 培训与考核体系提升服务者专业性,云管家机制增强后续保障[15]
个人信息保护如何跳出“猫鼠游戏”(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个人信息保护现状与挑战 - 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普遍且迅速 例如婴儿出生后立即接到推销电话 刚下单就收到会员套餐推销 反映出信息泄露速度惊人 [1] - 典型案例显示信息倒卖链条成熟 上海某月嫂服务公司通过医院文员收集母婴信息 3年内近4万条亲子数据被非法出售 [1] -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成效显著 但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导致风险点增加 治理难度持续加大 [1] 新兴技术带来的保护难点 - 侵害形式转向隐蔽技术滥用 知名餐饮企业强制扫码点餐收集非必要信息 智能手表高频采集位置数据未明确告知用户 [2] - 企业数据管理存在系统性漏洞 月嫂公司虽为合法业务收集新生儿信息 但缺乏授权监管机制导致数据二次流转风险 [2] - 大数据时代用户面临两难困境 大量授权使用与安全保障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 监管与治理创新方向 - 专项治理与制度供给双管齐下 需建立协同执法机制堵截监管缝隙 同时细化规则减少盲区 [2] - 技术标准加速完善 2025年3月《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告知授权评估等细则 规范技术应用边界 [3] - 企业端预防机制创新 某应用开发授权回溯功能 电商平台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3] 行业发展路径建议 - 推动保护机制产品化 需引导平台将个人信息保护内化为产品设计基因 实现事前预防 [3] - 构建立体治理体系 需平衡发展与安全 通过规则技术社会共治实现便捷与安全统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