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
搜索文档
圣元环保(300867):主业提质增效推动业绩高增 供热与大健康布局展现新动能
新浪财经· 2025-10-30 08:40
营收基本持平,精细化管理与多重收益助推净利润高增。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1.50 亿 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2.11 亿元和1.98 亿元,同比增长 43.22%和29.85%;Q3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5 亿元,同比增长9.89%,归母净利润0.97 亿元,同比增 长113.85%,业绩表现亮眼。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内部的提质增效和多项收益的贡献:(1)财务 状况改善:随着应收账款的收回,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34.40%,同时财务费用同比下降。 (2)投资及其他收益增加:前三季度,中原前海基金公允价值变动带来1745 万元收益。 事件:公司发布2025 年三季度报告,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0 亿元,同比下降 0.67%;实现归母净利润2.11 亿元,同比增长43.22%。 核心观点: 牛磺酸大健康产业稳步推进,第二增长曲线雏形已现。公司积极布局以牛磺酸为核心的大健康新产业, 培育新业绩增长点。上游原料端,年产4 万吨的牛磺酸原料项目主体工程正在施工,该项目位于泉港石 化园区,在主要原料获取上具备显著的成本和安全优势。 ...
71岁钟睒睒,刷新“中国首富”财富纪录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18:30
榜单概况 - 2025年胡润百富榜包含1434位个人财富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家 [1] - 上榜企业家人数比去年增长三成,达到1400多位,与2021年的历史高峰基本持平 [4] - 10亿美金级企业家数量比去年增加268位,至1021位 [1] - 榜单总人数几乎达到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市大幅回暖,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恒生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四五成 [2] 新上榜企业家 - 今年有376位新面孔上榜,新面孔主要来自工业产品、大健康和消费品行业 [1] - 新人之首是老铺黄金的徐高明、徐东波父子,以695亿元财富跻身前100 [1] - 集换式卡牌龙头卡游的李奇斌、齐燕夫妇以600亿元财富位列新人第二 [1] - 智能影像设备企业影石34岁的刘靖康与其妻子潘瑶,以385亿元财富进入新人前十 [1] - 古茗创始人39岁的王云安、霸王茶姬创始人30岁的张俊杰、沪上阿姨创始人47岁的单卫钧与其妻子周蓉蓉因公司上市首次上榜,财富分别为185亿元、135亿元和95亿元 [1] 财富规模与趋势 - 71岁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财富增长1900亿元,以5300亿元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并刷新中国首富财富纪录 [1] - 千亿级企业家数量从十几年前的0人增至如今的40多人 [4] - 百亿级企业家数量从20年前的几乎为0攀升至当前的750人 [4] - 按照当前增长速度,中国有望在五年内诞生首位万亿级企业家,甚至最快三年内实现,同时千亿级企业家数量也或将在同期突破百位 [4] 行业动态 - 落榜者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 [1] - 科技领域新面孔的涌现为上榜人数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3] - 出口市场的增长也为上榜人数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3]
今年前8个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实到外商投资额高位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8:54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孔福安表示,商务区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总部支持 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总部企业不断拓展研发、销售、贸易、结算等功能,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发 展。 会上,8个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宣布启动建设,覆盖大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技服务 业、时尚设计等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目前,商务区已集聚专精特新企业超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 1300家。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正呈现出集群式、全链条发展的强劲态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今年前8个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实到外商投资额高位增长 中新网上海10月22日电 (谢梦圆)22日下午,记者从"潮涌浦江·投资虹桥"2025年度投资促进大会上获 悉,四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年均增长达37.3%。今年前8个月,该商务区实到外 商投资额实现高位增长,同比增长71.9%。 2024年该商务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2.4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7.4%;税收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 四年年均增长16.9%。这一强劲增长势头在今年得以延续。 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区域经济持续上扬。前 ...
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期间签约逾千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7:16
论坛签约成果 - 论坛期间湖北推动69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1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1] - 签约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大健康、制造业等多个领域[1] 论坛背景与规模 - 论坛由中国商务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支点湖北 智链全球”[1] - 参会者包括北欧国家驻华代表、世界500强企业及境内外重点商协会代表[1] - 该论坛是中国首个且唯一专门面向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长效机制,自2018年以来已举办六届[3] 湖北与欧洲经贸关系 - 近5年湖北对欧洲进出口额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1] - 湖北与欧洲已缔结14对友好省州关系[1] - 湖北累计设立欧资企业775家,实际利用欧洲资金达40亿美元[2] 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 - 中欧班列(武汉)已开通59条跨境运输线路,近两年连续高质量开行超过1000列[1] - 武汉花湖国际机场开通109条国内国际货运航线,形成覆盖亚洲、连通欧美和非洲的全球航空网络[1] - 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中欧班列(武汉)北欧三国新线路的首发仪式[3] 产业合作与投资 - 论坛配套举办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大健康等产业对接活动,旨在加强与欧洲国家的产业协同[1] - 瑞典宜家等北欧龙头企业已在湖北设立区域触点或生产基地,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 - 众多跨国公司在湖北设立了研发中心[2]
专访曹慰德:发展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工业脱碳转型|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5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是一家源自中国、扎根新加坡、传承逾百年的航运世家,目前由第四代继承人掌舵 [1] - 公司以可持续发展思维布局产业,将气候变化应对视为核心战略,区别于追求短期回报的企业 [1] - 公司的核心策略是围绕中国政府的规划开展业务,跟随国家发展方向,助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上下游环节衔接 [3] - 公司投资聚焦于大健康、药食同源、乡村振兴、企业出海等方向,秉持跟随国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共同兴旺的逻辑 [3]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航运业的绿色转型难度较大,需要几代人通过投资布局及企业内部治理优化推进,并超越单一技术环节,基于蓝色经济推动整个海洋工业体系转型 [1][6] - 公司正从燃料技术、船舶效率、全球协作和海洋基金等多维度推动变革,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是关键 [1] - 在航运板块重点关注绿色燃料领域,包括生物基燃料、绿氨、绿色甲醇等,同时推进船舶科技赋能与设备投资,如风帆、船舶电气化、海上风电及各类船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 [6] - 公司正与欧洲知名海洋基金合作,发起亚洲首个海洋基金,旨在传递和谐、合作、共创的亚洲发展理念,该平台今年参与人数已达三四千人,预计明年将突破万人 [5] - 公司即将推出海洋基金,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前沿的海洋相关科技,涵盖材料科技、生物环保科技、新能源技术等领域 [6] 中国市场布局与投资 - 公司近年来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覆盖新能源、大健康、农业科技等ESG相关领域,并期待深化政策沟通,希望获得更多针对跨国航运企业的绿色激励措施,以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2] - 公司核心业务根植于航运和工业板块,在国内已在连云港、舟山等地形成扎实的产业布局 [8] - 公司看好中国供应链服务全球市场的能力,希望把握AI等领域创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依托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支点优势,将中国优势资源推向全球 [8] - 公司独立运营音昱OCTAVE品牌,打造大健康、康养、疗愈等业态,并积极寻求健康消费、医疗保健及中医传承等领域的战略投资机会,通过平台化运营整合资源 [8] 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 - 公司的投资策略建立在资金属性匹配、独特投资视角和聚焦双碳赛道深度布局三个核心支柱上 [9][10] - 家族自有资金的特质使公司能够以十年甚至更长的维度看待投资回报,这与可持续投资的长周期特性高度契合 [10] - 投资不仅以财务回报为标准,更注重项目与集团业务转型战略的协同性,例如评估电池回收项目时既考量技术前景,也分析其如何增强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布局 [10] - 公司重点投资循环经济领域,包括电池回收和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材料再生技术,同时持续加码新能源产业,通过产投融合模式追求长期价值并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10] 全球资源网络与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 公司的优势建立在深耕中国市场、航运主业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协同性、以及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构建的覆盖资本、产业和物流的全球资源网络三个战略基点 [4] - 公司今年4月在中国香港发起成立善经济联盟,已聚焦金融、科技、医疗等12个关键领域,成为连接大湾区及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向北融合、向南出海的战略布局深化与一带一路的协同效应 [11] - 公司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依托在东南亚的工业用地储备帮助建设海外产能,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协助开展全球分销业务,实现从技术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 [11] - 公司能够将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全球产业链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通过投资绑定和价值共创,共享技术出海带来的长期回报 [11] 政策沟通与协同期望 - 公司期望通过论坛、圆桌会议等平台,与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及时分享企业在绿色航运技术创新、海外低碳投资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并更深入理解政策导向 [12] - 期望最终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实践+资本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创新实践和金融机构资源支持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降低企业出海风险,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 [12]
第三十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将突出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5-10-09 19:13
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澳门年度国际经贸盛事,是澳门首个获得国际 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展会。 新华社澳门10月9日电(记者刘刚、齐菲)记者9日从澳门特区政府招商投资促进局获悉,第三十届 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将于22至25日在澳门金光会展举行,参展参会国家及地区逾40个。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本届展会以"招商全球 商聚澳门"为主题,邀请广州市作为伙伴市,以创新思维丰富展会内涵,持 续深化澳门经贸平台功能。展会将举办超过50场经贸会议及论坛活动,包括区域合作论坛及专业会议, 全方位强化澳门作为区域性经贸平台的功能。同时,还将举办多场活动为客商搭建对接场景,持续提升 展会效益。 本届展会将与"第二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博览会(澳门)""澳门国际品牌连锁加盟展2025"及"粤 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期同场举行,实现资源叠加与效益最大化。 本届展会新设多个特色展馆,包括"机器人产业展馆"和"澳门大健康品牌出海馆",精准对接澳 门"1+4"产业多元发展策略。展会划分5个展区,分别是"伙伴市主题展区""澳琴经贸展区""中国内地经 贸展区""澳门本地企业展销区"及"多元产业展区 ...
会长话封关:“马来西亚企业可利用海南政策优势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1:23
文章核心观点 - 马来西亚海南总商会总会长林秋雅表示,马来西亚企业可利用海南自贸港2025年底封关运作的政策优势,将海南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户和区域总部,辐射东盟及更广阔国际市场[1] 海南自贸港封关政策 - 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实现货物、资金、人员、数据等要素的自由便利流动[1] - 封关后将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高效、透明、国际化服务[2] 马来西亚企业的行业机会 - 马来西亚企业可在热带农业、食品加工、旅游服务、大健康、高新技术、跨境电商等领域充分利用海南政策优势[1] - 人员进出自由便利将促进海南与马来西亚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交融,如携手开发旅游线路、促进琼剧琼菜等文化互动[2] 马来西亚海南总商会的角色 - 马来西亚海南总商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马来西亚企业特别是年轻华商到海南考察,深入了解政策细节并寻找合作契机[2] - 商会将向马来西亚工商界广泛宣传海南最新政策和机遇,提升海南自贸港在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3] - 商会将精准对接马来西亚与海南的产业需求,组织商务考察和项目对接会,推动实质性合作项目落地[3] - 商会将为有意回乡投资的马来西亚乡亲提供信息咨询、联络协调等服务,帮助其融入海南发展大局[3]
海内外企业家海南话封关 共谋自贸港发展新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0:53
中新网海口9月30日电(记者 林士杰)以"逐浪新蓝海——共话海南封关,共谋自贸时代"为主题的海南海 外联谊会理事经贸交流会,29日下午在海口举行。70名来自海内外的海南海外联谊会(简称"海联会")企 业家理事齐聚一堂,共谋海南自贸港发展新机遇。 9月29日,海南海外联谊会理事经贸交流会在海口举行。图为马来西亚海南总商会会长、海联会荣 誉会长林秋雅在会上发言。 中新网记者 林士杰 摄 林秋雅说,对于马来西亚企业而言,在热带农业、食品加工、旅游服务、大健康、高新技术、跨境电商 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海南的政策优势,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广阔市场的门户和跳板,同时也可以将海南 作为区域总部,辐射东盟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我相信,随着封关运作正式启动,将促进海南与海 外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与创新合作。" 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海联会常务理事吴清乐认为,泰国在农业、食品、旅游、橡胶、汽车零部件等 领域有独特优势;海南则在政策、区位、环境和开放程度方面具备战略优势,两地可互补优势,为泰中 企业提供新的合作空间。 9月29日,海南海外联谊会理事经贸交流会在海口举行。图为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海联会常务 理事吴清乐在会上发言。 中新 ...
上海实业控股:明显低估,多维度驱动估值回归
智通财经· 2025-09-29 10:16
核心观点 - 上海实业控股是一家基建与大消费双轮驱动的综合企业 凭借高股息和低估值吸引投资者关注 公司通过稳健基本盘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 同时积极布局新赛道以实现长期增长 [1][2][8]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4.76亿港元 归母净利润10.42亿港元 其中基建环保和消费品业务分别贡献净利润9.33亿港元和4.03亿港元 房地产计提11.5亿港元减值拨备影响短期盈利 [1] - 公司维持高派息政策 中期股息每股42港仙 派息率43.8% 股息率达6.4% 2000年至今累计分红218.38亿港元 [1][7] - 当前估值显著低于同业 PB仅0.3倍 PE(TTM)为5.5倍 相比公路板块0.9倍 环保板块0.52倍 烟草消费板块8.8倍均存在明显折价 [7] 业务结构 基建环保业务 - 包含收费公路、水务及清洁能源三大板块 上半年贡献净利润9.33亿港元 占总净利润92% [2] - 收费公路业务为现金奶牛 在上海拥有三条收费路段 上半年贡献净利润5.48亿港元 往年利润稳定在9-10亿港元水平 [2] - 水务业务通过上实环境及中环水务运营 上半年分别贡献净利润3.44亿港元和1.2亿港元 上实环境因融资成本下降使财务费用降低12.5% [2] - 清洁能源业务主要通过康恒环境开展固废处理及垃圾发电 上半年垃圾处理量和上网电量保持稳定增长 [2] 消费品业务 - 包括南洋烟草和永发印务 上半年收入19亿港元(占比20.05%) 净利润4.03亿港元(同比增长26%) 利润率21.2% [3] - 2023-2025年半年度复合增速达20.23% 其中南洋烟草利润贡献超3亿港元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60%以上 [3][4] - 公司持续推动南洋烟草拓展东南亚及中美洲免税渠道 同时推动永发印务向烟包、药包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4] 新赛道布局 - 通过持股上药集团布局大健康领域 上半年应占合营公司业绩1.41亿港元(贡献比例14%) [4] - 手握现金285亿港元 积极关注AI及应用等高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4] - 2025年完成粤丰环保退出 回笼现金40亿港元 该项目整体投资收益超50% [3] - 2025年7月以20.53亿元出售泉州资产 加速资源聚焦长三角地区 [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94.76亿港元 归母净利润10.42亿港元 [1] - 净负债率从2024年末65.12%降至60.99% 有息负债降至585.1亿港元(较2024年底减少10亿港元) [6] - 融资成本下降15% 现金等价物241.86亿港元 覆盖短期借款1.42倍 是融资成本的27.6倍 [6] - 2023-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3.55亿港元和48.13亿港元 合计91.68亿港元 融资净流出47.23亿港元 差额44.45亿港元可用于投资 [6] 股东回报与估值 - 中期股息每股42港仙 派息率43.8% 股息率6.4% [1] - 2000年至今累计分红218.38亿港元 平均分红比例33.15% 疫情期间(2020-2022)平均派息率仍达35.2% [7] - 当前PB为0.3倍(公路板块0.9倍 环保板块0.52倍 烟草板块8.8倍) PE(TTM)为5.5倍(同业分别为9倍、10.4倍和36.5倍) [7] - 过去三年市值上涨98% 随着地产业务剥离及核心业务发力 盈利能力有望提升并驱动估值修复 [7][8]
上海实业控股(00363):明显低估,多维度驱动估值回归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0:05
核心观点 - 公司是一家业绩稳增长的基建与大消费白马股 具有高股息和低估值特征 通过基建环保和消费品两大核心业务贡献稳定业绩和现金流 同时积极布局大健康等新赛道拓展成长空间 并持续优化资本结构和股东回报 [1][2][4]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4.76亿港元 归母净利润10.42亿港元 其中基建环保贡献净利润9.33亿港元 消费品贡献4.03亿港元 但因房地产计提11.5亿港元减值拨备影响盈利 公司仍宣布派中期股息每股42港仙 派息率43.8% 股息率达6.4% [1] - 公司估值明显低估 PB仅0.3倍 低于铁路公路板块0.9倍 环保板块0.52倍和烟草消费板块8.8倍 PE(TTM)为5.5倍 也低于同业水平 随着业务聚焦和盈利改善 估值有望修复 [7][8] 业务表现 - 基建环保业务上半年贡献净利润9.33亿港元 占比92% 其中收费公路业务贡献净利润5.48亿港元 水务业务中上实环境和中环水务分别贡献3.44亿港元和1.2亿港元 清洁能源业务保持稳定增长 [2] - 消费品业务上半年收入19亿港元 占比20.05% 利润4.03亿港元 同比增长26% 利润率21.2% 2023-2025年半年度复合增速达20.23% 南洋烟草利润贡献超3亿港元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60%以上 [3][4] - 大健康业务通过持股上药集团贡献业绩 上半年应占合营公司业绩1.41亿港元 占比14% [4] 财务实力 - 公司手持现金285亿港元 其中现金等价物241.86亿港元 是短期借款的1.42倍 融资成本的27.6倍 有息负债降至585.1亿港元 较2024年底减少10亿港元 净负债率从65.12%降至60.99% 融资成本下降15% [6] - 2023-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3.55亿港元和48.13亿港元 合计91.68亿港元 融资净流出47.23亿港元 差额44.45亿港元可用于投资 [6] - 公司累计分红218.38亿港元 分红比例33.15% 2020-2022年平均分红比例35.2% [7] 战略举措 - 公司完成对粤丰环保的退出 回笼40亿港元现金 投资收益超50% [3] - 出售泉州资产回笼20.53亿元 优化资源配置和聚焦长三角发展 [5] - 积极布局新赛道 关注AI及应用领域投资机会 并通过持股模式拓展大健康等高前景赛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