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护理及修复服务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细分市场情况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行业集中度十分分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7 09:11
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概述 - 产后护理及修复指女性生产后身体恢复与保养,涵盖身体状况恢复及心理调节 [1][2]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75亿元(同比+13.6%),其中产后修复227亿元(+18.8%),产后护理448亿元(+11.2%) [1][8] - 服务类型分为月子中心(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和月嫂(居家灵活服务),两者价格与服务模式差异显著 [10][12]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生育女性群体规模仍较大: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同比+52万人),为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 [4] - 消费能力提升:2024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547元(2015年为1165元),2025Q1医疗保健消费占比达8.4% [6] - 健康观念升级:现代女性对产后身材恢复/心理健康/科学护理的投入意愿增强 [1][6] 细分市场现状 月子中心 - 市场规模从2020年113亿元增至2024年296亿元(CAGR 27.2%),渗透率持续提升 [1][12] - 价格分层明显:6万元以下大众型占比54%(主导),6-10万元中端占比23% [14] - 服务优势:配备专业团队/营养餐定制/产后形体修复/婴儿看护等 [12] 月嫂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151亿元(同比+4.1%),受消费观念转变及工资上涨推动 [1][16] - 特点:依赖个人经验,价格低于月子中心但缺乏系统化培训 [10][12] 行业竞争格局 - 市场高度分散:2024年6300家月子中心,前五企业份额仅3.7% [18] - 头部品牌包括圣贝拉(02508)、爱帝宫(00286)、喜之家等 [18] 未来趋势 - 规模扩容:2030年行业规模预计超2000亿元,下沉市场潜力显著 [20] - 规范化发展:监管政策与标准将细化,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21] - 服务升级:专业化培训/医疗设备完善,增值服务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23] - 数字化转型: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24]
周六福启动港股招股;巴奴火锅冲刺赴港上市丨消费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07:23
美国玩具公司挑战政府关税政策 -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家玩具公司向最高法院挑战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 要求尽快裁定其合法性 [1] - 公司称特朗普政府未获国会批准 根据紧急权力法非法征收关税 [1] - 公司在下级法院赢得初步胜利 但上诉法院允许政府在7月底辩论前继续征收关税 [1] - 关税争议持续扰乱玩具行业供应链 贸易政策纠纷增加市场波动 [1] 周六福港股招股 - 周六福拟全球发售4680 8万股股份 其中香港发售468 08万股 国际发售4212 72万股 [2] - 招股日期为6月18日至6月23日 发售价每股24港元 [2] - 募资净额预计10 24亿港元 用于扩大销售网络 提升产品供应和设计开发能力 [2] 巴奴火锅赴港上市 - 巴奴火锅母公司首次递交港股招股书 直营门店覆盖39个城市 数量达145家 [3]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4 33亿元 21 12亿元和23 07亿元 [3] - 2023年同比扭亏为盈 2024年利润增长至1 23亿元 [3] 圣贝拉开启招股 - 圣贝拉将于2025年6月18日至6月23日招股 香港发售954 2万股 国际发售8587 8万股 [4] - 发售价每股6 58港元 [4]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 提供家庭护理服务及相关食品 [4]
圣贝拉聆讯:8亿营收问鼎亚洲产后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龙头呼之欲出!
市值风云· 2025-06-10 17:18
公司概况 - 圣贝拉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也是增长最快的规模化产后护理和修复集团[4] - 公司成立于2017年底,采取高举高打策略从高端市场切入,被称为"爱马仕月子中心"[6] - 通过主品牌"圣贝拉"及子品牌"小贝拉"和"艾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6] - 截至2024年自营和管理96家产后护理中心,覆盖30个城市,规模行业第一[9] 业务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产后护理及修复服务营收6.28亿元,行业第一,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26.4%[8] - 小贝拉中心客户数量从2022年1574人增长至2024年2726人,增速超过主品牌[6][7] - 2024年总营收7.99亿元,同比增长43%[20] - 2024年家庭护理服务收入6907万元,较2022年增长103%;食品收入5125万元,较2022年增长75%[19] 市场地位 - 2024年产后护理市场份额1.2%,远超第二名公司A的0.8%[8] - 直营中心数量57家,覆盖城市20个,均为行业第一[8] - 2024年客户复购率高达84%,38%销售额来自现有客户推荐或自有线上渠道[14] 盈利能力 - 毛利率从2022年29.9%提升至2024年33.9%[11][24] - 经调整后EBITDA从2022年基本盈亏平衡提升至2024年7247万元[22][23] - 新中心通常在运营三个月内实现正经营现金流[25] 核心竞争力 - 拥有689名取得专业资质的护理专家,行业占比96%[11] - 建立标准化母婴护理SOP,与30多所护理学校合作培养人才[11] - 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引入国际标准服务管理经验[12] - 通过AIoT设备和大语言模型探索智能健康护理服务[27] 发展战略 - 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已在香港、新加坡、洛杉矶设立中心[9] - 构建全周期家庭护理生态,涵盖产后护理、家庭护理、健康食品等[15][16][17] - 计划通过AI技术打造智能健康护理服务平台[27] - 与日本养老护理服务品牌合作开拓养老护理新板块[27]
烧钱12亿却被高净值家庭疯抢!圣贝拉的商业密码是什么?
格隆汇· 2025-05-23 12:03
核心观点 - 公司被市场误解为"烧钱营销"和"业绩暴雷",但实际上已实现盈利,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2077万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2.4%至1715万元 [1][3] - 市场对"三年亏12亿"的质疑源于会计准则差异,真实亏损被非现金支出(如长期资产摊销、股权激励)放大 [3][5] - 公司收入快速增长,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47.1%,2024年上半年月子中心收入已超越行业第一竞争对手 [1][25] 财务表现 - 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2077万元,2024年上半年达1715万元(同比+122.4%) [3][5]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合理,2024上半年广告开支仅占营收7.9%,远低于行业水平 [8][10] - 主营业务成本(被误读为"销售成本")主要包含:人力成本(1.22亿)、高端物业租赁(1亿)、新零售产品(0.42亿) [14][16] 商业模式 - 构建"场景化服务+新零售产品体系"双轮驱动,通过收购广禾堂(线上订单3年从2355单增至74837单)和S-bra布局第二曲线 [20] - 自主研发SaaS和护理服务平台,覆盖72家月子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和智能化管理 [21] - 探索AI技术应用,计划通过SaaS向同业输出技术平台 [22] 市场定位 - 采用"金字塔策略":旗舰品牌圣贝拉(高端)+小贝拉(质价比)+Bella ISLA(心理疗愈),覆盖全阶层用户 [26] - 中国月子中心市场2030年规模预计达1176亿元,当前渗透率仅5.5%,行业高度分散(头部品牌市占率2.4%) [25][29] - 业务延伸至"备孕-产后-儿童成长"全周期,形成医疗、营养、生活方式闭环 [22][26] 成本结构 - 2024上半年销售成本中:租赁成本占33.3%、劳工成本占33.2%、产后膳食占12.5% [16] - 研发投入聚焦系统智能化(SaaS平台)和新零售产品开发 [20][21] - 营销费用结构:广告开支占比从2021年44.3%降至2024上半年62.4%,劳工开支稳定在31.8% [10]
圣贝拉港股IPO获证监会备案,38岁创始人向华曾任职瑞银
搜狐财经· 2025-05-16 09:41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SAINT BELLA INC(圣贝拉)是中国领先的产后护理及修复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月子中心及家庭护理产品[4] - 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不超过1.92亿股境外普通股,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4] - 创始人向华通过Primecare BVI及Xiang SPV合计持股42.4%[11] 行业地位 - 按2023年超高端月子中心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4] - 2021-2023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46.9%(从2.59亿增至5.6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规模化产后护理集团[4][6] - 2023年市场份额约1.0%,2024年上半年月子中心收入已超越原行业第一[4]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2.59亿、4.72亿、5.60亿元人民币,2024上半年收入3.58亿元[6]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22亿、4.12亿、2.39亿和4.80亿元(2024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6] - 毛利率从2021年的30.6%提升至2023年的36.6%[5] 管理团队 - 董事会由1名执行董事(向华)、1名非执行董事(梁珺)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7] - 创始人向华担任主席兼CEO,拥有牛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及瑞银投行背景,专注医疗健康领域并购[8][9] - 非执行董事梁珺负责提供运营策略建议,独立董事包括伍淑清等专业人士[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