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硅化工
搜索文档
东岳集团涨超5% 中期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同比增超1.5倍 制冷剂业务支撑业绩上行
智通财经· 2025-08-29 10:55
股价表现 - 东岳集团股价涨超5% 截至发稿涨5.58%报13.44港元 成交额达1.78亿港元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中期收益74.63亿元 同比增长2.79%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53.28% [1] - 每股盈利0.47元 [1] 行业环境 - 国际关税政策变化导致整体经济环境起伏不定 [1] - 氟硅化工行业受外部因素影响 部分产品市场需求较弱 [1] - 行业供给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1] 业务表现 - 制冷剂业务板块多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点 [1] - 集团凭借大量配额牢牢抓住发展机遇 [1] - 制冷剂配额因素为上半年业绩带来大幅增长 [1]
港股异动 | 东岳集团(00189)涨超5% 中期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同比增超1.5倍 制冷剂业务支撑业绩上行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0:54
股价表现 - 东岳集团股价上涨5.58%至13.44港元 成交额达1.78亿港元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中期收益74.6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79%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增长153.28% [1] - 每股盈利0.47元人民币 [1] 行业环境 - 氟硅化工行业受国际关税政策变化影响 整体经济环境起伏不定 [1] - 部分产品市场需求较弱 供给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1] 业务表现 - 制冷剂业务板块多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点 [1] - 集团凭借大量制冷剂配额抓住市场机遇 推动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 [1]
东岳集团(00189.HK):上半年净利润为7.79亿元 同比增加153.28%
格隆汇· 2025-08-26 19:53
财务表现 - 收入达人民币74.63亿元,同比增长2.8% [1] - 毛利为人民币21.72亿元,同比增长50.8%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人民币7.79亿元,同比增长153.28% [1] - 基本每股盈利人民币0.47元 [1] 行业环境 - 氟硅化工行业受国际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整体经济环境起伏不定 [1] - 部分产品市场需求较弱,供给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1] 业务驱动因素 - 制冷剂业务板块多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受配额因素影响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点 [1] - 公司凭借多年经营获得大量配额,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业绩大幅增长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增长153.28% [1]
东岳集团公布中期业绩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 同比增长153.28%
智通财经· 2025-08-26 19:50
核心财务表现 - 收益74.63亿元 同比增长2.79%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 同比增长153.28% [1] - 每股盈利0.47元 [1] 行业环境状况 - 氟硅化工行业受国际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 [1] - 部分产品市场需求较弱 供给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1] - 制冷剂业务受配额因素影响 多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1] 业务发展策略 - 集团凭借多年经营获得大量制冷剂配额 [1] - 牢牢抓住配额带来的发展机遇 从中获益 [1] - 制冷剂业务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点 推动溢利大幅增长 [1]
东岳集团(00189)公布中期业绩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 同比增长153.28%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19:50
核心财务表现 - 收益74.63亿元 同比增长2.79%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7.79亿元 同比增长153.28% [1] - 每股盈利0.47元 [1] 行业环境状况 - 氟硅化工行业受国际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 整体经济环境起伏不定 [1] - 部分产品市场需求较弱 供给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1] 制冷剂业务表现 - 受配额因素影响 制冷剂业务板块多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1] - 集团凭借大量配额牢牢抓住机遇 制冷剂业务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点 [1] - 制冷剂业务为上半年业绩带来大幅增长 [1]
点“石”成“金” 金融支持福建三明氟硅产业加快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12 10:34
资源储备 - 三明市萤石矿储备3000万吨 石英矿储备1亿吨 [1] - 高砂工业集中区二氧化硅产能32.5万吨 占全国六分之一 [2] 产业规模 - 氟硅化工企业72家 较5年前增加20家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 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 [1] - 2024年氟硅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超16% [1] 金融支持 - 截至2025年6月末金融机构对氟硅企业授信46亿元 累计放款17.26亿元 [1] - 兴业银行三明分行通过产融对接会达成授信12.8亿元 已发放贷款3亿元 [3] - 邮储银行三明分行为采矿企业提供3000万元采矿权抵押贷款 [4] - 建行三明分行向三钢集团提供3亿元并购贷款及财务顾问服务 [4] - 宁化农信联社为福建固态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并让利1% [4] - 兴业银行三明分行为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发放2.3亿元技改贷款 [4] - 农行三明分行向海斯福化工授予3亿元综合授信 发放4480万元技改贷款 [5] 技术突破 - 福建同晟新材料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成为蓄电池隔板用二氧化硅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2] - 建成福建省首条纯度达99.99%的高纯度四氟乙烯生产线 填补国内高端氟聚合物原料空白 [4] 产能建设 - 海斯福化工高端氟精细化学品二期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92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 3万吨锂电池电解液产能 [6] - 产品覆盖含氟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领域 [6] 园区发展 -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内14家氟硅及化工新材料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 [7] - 兴业银行三明分行为园区提供1.3亿元融资贷款支持生产净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 [7]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18万吨 [7] 绿色金融 - 兴业银行三明分行推出超低排放挂钩贷款 利率与减排目标挂钩 [7] - 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落地各类挂钩贷款40笔 业务金额4.94亿元 [7]
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沿滩专场上 “氟硅”为何被提及二十余次
四川日报· 2025-07-19 09:13
氟硅新材料产业定位 - 氟硅新材料成为四川省沿滩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在新闻发布会中被提及20余次 [1] - 该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新能源汽车 半导体封装 医疗等高成长性领域 [1] - 自贡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入选中国氟硅化工产业园区10强 是西南地区唯一上榜园区 [1] 产业布局与资源禀赋 - 自贡市探明岩盐储量超170亿吨 地下卤水资源达17.5亿立方米 周边萤石资源丰富 为"以氯换氟"工艺提供原料保障 [2] - 成渝地区缺乏专业氟硅新材料承接园区 自贡获国家五部委支持打造国家级氟材料产业基地 避免同质化竞争 [2] - 氟硅新材料产业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15+N"重点发展产业链 [2] 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 - 2023年第二季度自贡市签约5个氟硅新材料重点项目 总投资26.35亿元 涵盖高端含氟新材料 绿色液体生物质燃料等细分领域 [1] - 中国中化集团率先落户 带动中昊晨光 中化蓝天 四川红华等龙头企业入驻园区 [3] - 自2022年4月获批省级化工园区以来 累计签约项目46个 其中15个已投产或试生产 [3] 区域协同与产业生态 - 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重庆长寿经开区 铜梁高新区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并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达成东西部协作 [3] - 规划建设氟硅碳中试基地 产业研究院 安全实训基地等配套设施 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圈 [3]
“以氯换氟” 自贡市沿滩区凭借“氟硅新材料”实现产业发展“弯道超车”
人民网· 2025-07-18 17:46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自贡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入选中国氟硅化工产业园区十强,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园区[1] - 氟硅新材料产业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15+N"产业链之一[1] - 国家五部委明确支持自贡打造国家级氟材料产业基地,为产业选择提供政策支撑[1]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 自贡市探明岩盐储量超过170亿吨,地下黄卤、黑卤总量达17.5亿立方米以上,周边萤石资源丰富[2] - 上世纪"化工城建设"和"三线建设"为当地奠定盐化工、氟化工产业基础[2] -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鸿鹤化工厂等内迁企业和科研院校为产业积累技术、经验和人才[2] 龙头企业与集群效应 - 中国中化集团在沿滩集中布局氟硅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链引领作用[2] - 中昊晨光、中化蓝天、四川红华等龙头企业已入驻沿滩[2] - 氟硅新材料产业在沿滩区呈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发展态势[2] 战略定位与发展前景 - 氟硅产业被认定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具高新技术和最优前景的领域之一[2] - 沿滩区通过"抓风口、聚龙头"策略实现后发地区弯道超车[2] - 产业规划结合成渝地区缺乏专门化工园区的市场空白进行差异化布局[1]
中国氟硅化工产业园区TOP10公布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14:46
衢州智造新城高新片区排名 - 衢州智造新城高新片区位列中国氟硅化工产业园区TOP10榜首 [1] - 其他入选园区包括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等9个园区 [1] 产业布局与产业链 - 衢州智造新城构建了从萤石资源开发到高端氟硅材料终端产品的全链条体系 [1] - 园区以巨化集团为龙头,形成完整氟化工产业链,涵盖氢氟酸、含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等核心产品 [1] - 产业链延伸至高附加值领域,包括含氟电子化学品、含氟医药中间体、含氟液晶材料等 [1] 细分领域优势 - 在制冷剂领域,ODS替代品研究全国领先,已开发40余个品种,产能占全国30% [2] - 永和制冷等企业在全球制冷剂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2] - 有机硅领域依托中天氟硅等企业,开发硅橡胶、硅油等特种材料,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居行业前列 [2] 创新驱动与研发能力 - 园区集聚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氟硅质检中心等高能级平台 [2] - 拥有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巨化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2] - 形成"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化应用"的全周期创新生态 [2] 产业规模与集群效应 - 衢州智造新城已集聚78家氟硅新材料企业,包括晓星、巨化、中天氟硅等 [2] - 2024年氟硅新材料年产值达6804亿元,形成国际级现代产业集群体系 [2] - 园区是国内同行业最具技术优势、工程化优势和产业规模化优势的示范基地 [2] 未来发展方向 - 园区将继续加大氟硅新材料产业培育力度,聚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 [3] -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3] 行业背景与特点 - 氟硅化工产业以氟、硅元素为核心,涵盖氟化工和有机硅两大分支 [3] - 上游依赖萤石、硅矿等资源,中游生产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 [3] - 下游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半导体、高端制造及医疗消费等领域 [3] - 产业技术壁垒高,兼具资源与创新双轮驱动特性,是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支柱 [3]
氟硅化工产业园:基础扎实 奔向高端
中国化工报· 2025-04-22 10:11
行业核心观点 - 氟硅化工产业是技术壁垒高、兼具资源与创新双轮驱动特性的关键新材料领域,是中国实现化工高端化的重要赛道 [1] - 中国氟硅产业集群化趋势显著、产业链完整,为实现高端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产业集群区域特征 - 国内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区域: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以四川、内蒙古为代表的中西部区域,以山东、辽宁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 [2] - 长三角区域核心驱动力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聚焦高端氟聚合物、电子级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形成研发至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2] - 中西部区域依托资源富集(内蒙古萤石储量占全国55%、四川石英砂储量占全国30%)和绿电优势,以低成本要素和政策红利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基础原料及中下游加工 [2] - 环渤海区域以头部企业为核心,构建从资源开采到终端制品制造的完整垂直产业链,通过规模效应和产业协同优化成本与配套 [2] - 氟硅化工园区综合实力评估中,衢州智造新城高新片区位列榜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分列二、三位 [2] 产业链生态与布局 - 氟硅产业垂直布局基本健全,园区多依托萤石、硅矿或氯碱资源布局,以控制上游原料保障供应链安全 [3] - 氟化工园区主流链条为“萤石—氢氟酸—氟聚合物—新能源材料”,重点向锂电池、光伏领域倾斜 [3] - 有机硅园区主流路径为“硅矿—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汽车/电子制品”,部分向硅基半导体材料延伸 [3] - 存在产品方向趋同问题,氟化工主要产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如聚偏氟乙烯和六氟磷酸锂以及半导体电子特气,有机硅领域则以高端橡胶和功能性硅烷为主 [3] - 行业研发投入多集中在中端产品生产环节,高端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3] 资源循环利用与环保 - 氟化工园区广泛构建“氯碱—氟化工”循环产业链,副产盐酸回用于萤石酸解,氢气作为燃料或原料利用 [4] - 有机硅园区将硅渣用于制备白炭黑以及回收废触体金属催化剂已成为行业标配 [4] - 氟硅化工产业园区对“三废”治理的投入明显提高 [4]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氟化工行业产量从2022年346.8万吨增长至2024年410.5万吨,显示市场需求强劲 [5] - 行业面临中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产能不足及产业配套不完善的主要挑战 [5] - 氟硅企业研发费用率平均在3%~5%,多集中于工艺优化和产能扩张,导致重复建设严重 [5] - 高端领域投入不足,核心助剂、特种单体及关键设备研发滞后,使中国高端产品开发周期比海外同行长1~2年 [6] - 产业配套短板包括缺乏支持半导体材料SEMI认证(耗时3~5年)的公共检测平台,以及有机硅下游制品如医疗级硅胶管的灭菌工艺和洁净生产标准尚不完善 [6] - 发展建议包括加强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制定严格可操作的标准体系、扶持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以推动高端市场突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