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境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线下”转“线上”,北京市排污许可审批进入电子证照时代
新京报· 2025-07-04 16:10
电子排污许可证推行 - 北京市西城区和大兴区率先推行电子"排污许可证",标志着排污许可审批进入电子证照时代 [1] - 电子证照相比传统数百页纸质许可证更便于企业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管 [1] - 大兴区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企业线上提交材料,政府部门后台审批,通过二维码即可查看污染源管理信息 [1] - 西城区制作《电子证照下载流程》提高企业认知度,通过全程网办方式颁发电子证照 [1] - 大兴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1月为北京新龙立科技有限公司发放全市首张电子证照 [1] - 西城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5月为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城分公司颁发电子证照 [1] 审批流程优化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推出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政策,覆盖农副食品加工、锅炉等12个行业 [2] - 海淀区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50%,完成北京四惠西区医院有限公司项目审批 [2] - 顺义区整合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实施"三证合一"并联审批,完成食品企业项目审批 [2] - 2025年各区生态环境部门在"两证合一"基础上拓展实施行业范围 [2]
乐山“以优促优”打造营商“绿环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9:57
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 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确六大任务:用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升项目环评审批质效、强化污染物总量保障、加大环保项目资金支持、推行柔性执法审慎监管、深化环保技术帮扶服务 [2]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为资源环境保护"划红线" 同时为市场主体发展"建通道" 创新政务服务方式 [3] - 构建非现场、无感式执法监管体系 整合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数据资源 建立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 [6] 环境准入与审批优化 -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 动态更新分区管控 解决工业用地问题 为中氟泰华20万吨/年双氧水等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3] - 将超长期国债项目、专项债项目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 告知承诺制项目免技术评估 容缺审批推动项目落地 已审批70余个项目环评 涉及投资额超90亿元 办结时限平均提速60% 最快16个工作日办结 [4] -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市统筹管理 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县内调剂10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跨县调剂15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5] 执法监管创新 - 建立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 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等新装备 推动执法监管由"人防"向"技防"转变 10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 优先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 [6] - 推行渐进式执法模式 对首次发现且无环境危害的违法行为免罚 今年以来实施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案件20余起 免罚或从轻减轻金额1300余万元 [7] - 深化行政处罚"三书同送"制度 指导企业信用修复 发出信用修复提示函80余份 帮助2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7] 企业帮扶与服务 - 开展"四个一"执法监督帮扶活动 为5个工业基地、29家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建设项目"送法入企" 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30余个 [8] - 提供"三专"服务模式 深入40余家企业指导排污许可工作 完成排污许可证重新申请193家、新申请7家、变更141家 [8] -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争取社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支持 指导企业争取资金超两亿元 [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另一种方式,苏州“少年环保导师”制可供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16:10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模式 - 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出"少年环保导师"制度,作为小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替代方式 [1] - 该制度允许企业派员参与中小学生生态环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减少或免于缴纳赔偿金 [1] - 经过严格筛选和专业培训的企业人员以"少年环保导师"身份开展教学活动 [1] 制度实施效果 - "少年环保导师"制度受到企业、学校和公众的一致欢迎 [2] - 该制度使生态环境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2] - 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 企业通过参与反思环境管理问题,提升环境管理水平,降低再次违法风险 [2] 制度实施要求 - "少年环保导师"需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力 [3] - 相关部门需严格筛选人员并开展针对性培训 [3] - 教学活动前需根据内容再次培训,选择最适合的导师 [3] - 可组织学生对导师教学进行评价并反馈,以改进教学方式 [3]
守护蓝天碧水绿地建设美丽安徽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10:08
本报讯 6月5日上午,安徽省人大城建 环密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合肥市人民政府 联合在骆岗中央公园举办2025年安徽省暨 合肥市纪念大买环境日和"江淮环保护栏杆 临动仪式 安管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赖晓明出席仪 式井向记者代表投放。活动由省生态环境门 总工程师费良清主持,合肥市委副书记路军 合肥市奏常委、包河区委书记程吉涛分别则 辞,安隆广播电视台生活钢率运营中心周梦 代表媒体发言 2025年"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 天碧水绿地建设美丽 参年的6月5日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情形法》2014年修日实施以来第11个政瑞 日,5月30日至6月5日是《安徽省环境保护 条例》实施以来第 15个环保宣传播,今年六 五环境日宣传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江 推环保世纪行已连续举办32年,今年的主题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剧思想,守护盗天碧水 绿地。 洒动指出,令年是"绿木青山就是会山镇 山"理念提出20周年。安徽省会营城,会过 六五活动精彩纷呈 表彰环保先进 倡导全民行动 2025年蚌埠环保世纪行启动 本报讯 近日,2625年纪念 六五环境日暨蚌埠环保进纪行 启动仪式在市民广场举行。市 大常委会副主任常言发 政雇副市长张铭出席启 ...
七部门发文保护建设“美丽河湖”,多方解读
第一财经· 2025-06-18 10:59
政策背景与意义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是国家继2015年"水十条"后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该方案标志着水生态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转变 [3][5]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美丽河湖建设是水生态保护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工作,需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 [6] 治理模式转型 - "水十条"推动水环境治理三大转型:目标从总量控制转向水质安全,范围从单一行业扩展到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从分散管控升级为排污许可制、河长制等协同模式 [2] - 当前治理需从质量改善为主转向质量改善与风险管控并重,并实现生态价值多维融合 [5] - 长江流域采用"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治理,重点攻坚总磷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蓝藻防控 [7] 流域治理现状与挑战 - 长江流域水生态总体较好但治污压力大,局部存在生态流量不足、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2][7] - 黄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连续三年II类水质,优良水体超90%),但水资源开发率达80%,部分支流断流频发(2024年16条支流断流102次),生态空间破坏严重 [7][8] - 淮河流域需重点解决城乡面源污染,通过湖泊治理、缓冲带修复等措施提升生态稳定性 [10] 实施路径与目标 - 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治理体系,强化流域差异化管控,形成多方协同格局 [6] - 2023年纳入2573个水体建设美丽河湖,长江流域占897个(超1/3) [7] - 通过生态扩容与污染减排协同发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 [5][10]
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交出“含绿量”十足“含金量”满满高分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09:32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含绿量十足 含金量满满 [2] - 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为核心 构建1+6全面深化改革矩阵 包括1个市级改革要点和6个一区一特色改革要点 [2] - 38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事项 涵盖探索美丽中国厦门实践路径等6个方面 [3] - 3个案例入选厦门改革地图 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等 [4] - 全国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案例获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十佳案例和非党群工作类银奖 [4] 环境质量提升 -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 同比改善10.3% 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空气质量优良率99.5% 优级率70.8% 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 [7] -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 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保持四个100%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提升至50% 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 [7] - 筼筜湖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499毫克/升和0.034毫克/升 比2020年分别下降9.1%和5.6% [7] - 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占比91.7% 点位占比95.5% 分别同比上升7.5和9.1个百分点 夏季优良水质点位占比首次达100% [8] - 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51.06平方米/公里 保持全省最低 [8] 创新监管与服务 - 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 对70家企业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 累计减免金额467.57万元 [11] - 打造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 构建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定点执法闭环监管体系 [11][12] - 2024年建设项目准入研判1642个 454个建设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 占审批总数77.6% 审批时间压缩超80% [12] - 在10个城市开发片区开展区域环评 超过400个项目获益 节约环评编制费用达数百万元 [12] - 513家企业完成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 4419家企业完成信用评价 89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13] - 全省首笔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利率挂钩贷款落地厦门 [13] 试点与案例推广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深度报道 被生态环境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推介 [15] - 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七个亮点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包括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 [16] - 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17] - 成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双试点 相关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 [18] - 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18] - 厦门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19] - 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安湾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9] - 厦门市4个美丽海湾均获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19]
建立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守护“海洋蓝”
辽宁日报· 2025-06-11 08:49
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 - 省法院与省检察院签署《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旨在加强海洋司法保护合力并推动海洋强省建设[1]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辽宁法院审理32件涉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通过判决修复金等方式强化法治保障[1] - 2024年辽宁开展3次增殖放流活动,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1] 海洋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处理机制 - 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由市(分)人民检察院起诉,大连海事法院及下设法庭依据"就近原则"受理[1] - 检察机关与海事法院在送达、取证、执行等环节强化协作,探索禁止令等保全措施[1] - 推动增殖放流、劳务代偿、认购碳汇等替代性修复责任承担方式,系统性治理海洋污染与生态保护[1] 海洋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 - 海洋环境案件专业性强且类型复杂,需通过联席会议和业务研讨机制应对挑战[2] - 法院与检察院设立专门对接部门,细化诉讼标准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2] - 针对疑难法律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实现智力共享以提升办案质效[2]
践行“两山”理念 共绘绿色新篇 2025六五环境日成都主场活动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22:23
成都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 2025年六五环境日成都主场活动以"践行'两山'理念,共绘绿色新篇"为主题,展现成都生态为基、生产焕新、生活向美的绿色发展主线 [1] - 成都首批生态环境特约观察员受聘,将持续记录城市绿色变迁并传递低碳理念 [1] - 成都市区观山次数达年均60次,2024年贡嘎山和四姑娘山幺妹峰分别被观测到13次和35次,均刷新历史纪录 [1] - 府南河水质显著改善,从20年前的垃圾漂浮到如今流水清澈,空气质量提升且可遥望雪山 [1] - 成都推荐首批10个雪山观景点位,包括凤凰山公园、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锦城湖等标志性地点 [1] 成都环保政策创新 - 成都出台"环保35条"措施,包括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选派28名干部驻点服务7个区(市)县 [2] - 简化中试项目环评流程,推动环保绩效A、B和引领性企业增至287家,惠及10个重点行业8000余家企业 [2] - 举办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13场,拓展正面清单企业近1600家 [2] - 建立环评快速审批机制,52个承诺制项目实现当天提交、受理、批复 [2] - 成都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推动全民参与绿色浪潮,计划贡献更多"成都经验" [2]
三亚:让生态文明之花在鹿城绽放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44
三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2024年三亚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PM2.5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城市饮用水水源等达标率均为100% [3] - 三亚红塘湾临空商贸区整改提前6个月完成拆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前一年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按期完成率达100% [7] - 三亚海棠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亚龙湾、榆林湾、崖州湾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三亚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三亚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8] -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保护修复+休闲渔业'项目入选海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8] - 探索"生态+旅游+公益"新模式,推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8] 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 2025年第一季度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率达99.55%,全省排名第二 [10] - 编制"1+5"规划框架体系,包括《三亚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5个专项规划 [9]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统筹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 [9] 未来工作重点 - 深入打好空气质量对标攻坚战,强化水体、土壤、海洋污染防治 [12] - 持续巩固提升禁塑成效,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底线 [12] - 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12]
四川全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片青绿绘天府
四川日报· 2025-06-05 08:30
环境保护成效 - 2024年成都市区观山记录达62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幺妹峰分别被观测到13次和35次,均刷新历史纪录 [2] - 四川PM2 5年均浓度降至29 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四川通过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优化等措施让"四川蓝"成为常态 [2][5] 生态治理措施 - 四川出台《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6] - 完成130个县(市、区)的重金属污染溯源,推动200家在产企业落实"边生产边管控"措施 [6] -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链条体系,启动《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前期调研 [8]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至17种,二级保护动物增至47种 [2][7] - 首次发现大天鹅繁殖巢,填补该物种在若尔盖湿地繁殖记录空白 [7] - 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8] 营商环境优化 - 生态环境厅承诺1个工作日内办结废旧动力电池跨省转移利用备案事项 [9] - 2024年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953家,作出不予处罚756件,免罚金额达1 49亿元 [9] - 施行《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处罚清单》,推动包容审慎执法和柔性执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