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学工业

搜索文档
中国石化联新员工教育培训圆满结束
中国化工报· 2025-07-30 09:55
行业人才发展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7月23日至25日举办新员工教育培训 旨在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2] - 培训课程涵盖党建理论 职场礼仪 行业知识及经验分享等多元化内容 帮助新员工加强思想建设并提升职业素养 [3]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王钰介绍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3] 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 - 石油精神以苦干实干为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员工需赓续爱国 创业 求实 奉献的优良传统 [3] - 新员工通过培训在思想上充电 认知上明路 技能上补课 并怀揣对化工行业的热爱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4] 职业发展指导 - 北京化工大学就业中心指导部主管郭艺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 内容涵盖职业规划核心认知及职场成长技巧 [3] - 中国化工报社副总编辑李东周强调对青年员工而言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自律比自由更重要 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4] - 化学工业出版社设计部主任尹琳琳指出新员工需明确工作热爱度与匹配度 迅速进入角色并在坚持不住时再坚持一下 [4]
中国石化联举办新入职员工教育培训班
中国化工报· 2025-07-28 11:04
培训概况 - 中国石化联启动2025年新入职员工培训 来自21家单位的42名新员工参与 [1] - 培训目标包括加深行业认知 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店小二"精神 建立"创新 尊重 信任 关怀"文化共识 [1] - 课程设置涵盖党建理论 职场礼仪 公文写作 职业规划等 采用授课 辅导 拓展 研讨多元形式 [3] 领导要求 - 党委常委庞广廉提出三点要求:增强学习主动性 注重培训实效性 严守纪律规范 [3] - 强调青年需加强六项修养:理论 政治 能力 思想道德 作风 纪律修养 [3] - 职业发展建议聚焦敬业 职业 专业三大关键词 [3] - 党委工作部孙秋宏要求新员工强化党性认同 定位"国之大者"接班人角色 [4] 培训内容 - 党建专家胡建国通过案例教学弘扬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等石化行业传统 [5] - 化学工业出版社胡波开展职场礼仪实务培训 [5] - 领导寄语强调忠诚需落实于行动 以实干破解业务难题 反对"躺平"文化 [4]
中国石化联召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09:08
会议概况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召开纪念章颁发、表彰大会暨专题党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1] - 会议表彰系统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1] - 来自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化工报社等单位的党员代表进行先进事迹交流发言 [1] 专题报告 - 邀请大国工匠刘劲松(中国石化加氢裂化技能大师)和孙一倩(山东华鲁恒升首席主任技师)作专题报告 激励党员创新奉献 [2] 党课内容 - 党委书记李云鹏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讲授专题党课 强调作风建设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3] - 党课从作风建设理论、成效经验、典型案例教训、深化路径四方面展开 提出强化理论武装、政治担当等六项举措 [3] 会议部署 - 集体学习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委关于整治违规吃喝的通知精神 进行再动员部署 [4] - 参会人员包括中国石化联领导班子、企事业单位代表、获奖党员等300余人 [4]
以打造“三化”示范样板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6-06 10:09
行业现状 - 陕西石化化工行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总量的20%左右[1] - 拥有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生产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1] - 产品以大宗化工原材料为主,下游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严重不足[1] - 煤化工产业为主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削减压力增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滑[1] 发展战略 - 沿产业链中下游延伸生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制品[2] - 向下游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满足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需求[2] - 打造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原料—产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 科技创新 -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强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小试和中试示范装置验证[3] - 上游开展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工业示范和百万吨级煤制芳烃项目[3] - 中游开发聚烯烃专用料、功能母料、可降解塑料、丁基橡胶等技术[3] - 下游推进特种橡胶、工程塑料、聚酯纤维及其制品深加工项目产业化[3]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数智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3] 低碳转型 - 推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提高煤炭碳元素利用水平[4] - 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通过源头减碳、延链降碳等方式推动全产业链降碳[4] - 提升蓝氢、绿氢、绿氧使用比例,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净零碳排放体系[4] - 实施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建设废水"近零排放"系统,实现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4] - 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