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业
搜索文档
杨阿维:强基提质激发内生动力
经济日报· 2025-10-16 08:09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经济总量实现巨大飞跃 [1] 核心产业体系 - 构建了以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藏医药、边贸物流、通用航空为核心的九大产业体系 [1] -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守护生态屏障的基石 [1] - 实体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为唐卡、藏毯、藏香等传统手工业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2] 发展模式转型 - 发展动力正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可持续的“市场造血”模式 [3] - 以特色资源产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科技赋能提质化、开放通道高效化、人力资源本地化“五轮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3]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 [3] 战略定位与功能 - 实体经济是民生改善的“稳定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2] - 实体经济具备“绿色基因”,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守护者”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2] - 通过建设南亚大通道枢纽、深化“一带一路”节点功能来释放开放潜能 [3]
强基提质激发内生动力
经济日报· 2025-10-16 06:12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 [1] 核心产业体系 - 构建了以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藏医药、边贸物流、通用航空为核心的九大产业体系 [1] - 实体经济是民生改善的稳定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2] - 实体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为唐卡、藏毯、藏香等传统手工业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2] 发展模式转型 - 发展模式正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可持续的市场造血模式 [3]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 [3] 内生动力培育 - 注重培育本土内生动力,推动特色产业体系升级 [3] - 依托本土企业崛起和民营经济发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3] - 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 - 通过建设南亚大通道枢纽和深化一带一路节点功能释放开放潜能 [3] - 通过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和推动农牧民能力转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
丽江向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发出合作邀请 五大领域商机可期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16:51
产业推介活动 - 丽江市面向澜湄六国80余名青年企业家进行产业推介 重点介绍招商引资政策 外贸便利措施 高原特色农业 绿色工业 文化旅游五大领域合作机遇 [1] - 活动旨在邀请各国青年企业家投资兴业 共谋发展 [1] 城市定位与禀赋 - 丽江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的城市 [1] - 丽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1] 外贸发展现状 - 2021年至2024年 丽江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98亿元人民币 [1] - 近年来丽江产的瓷制餐具 干木耳 芒果等特色产品持续出口至澜湄各国 [1] - 越南和缅甸是丽江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1] 交通互联互通 - 航空口岸功能完善 中老铁路通车及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 使丽江与东南亚国家往来更便捷 [1] - 丽江已开通往返泰国曼谷 越南河内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条国际航线 出入境旅客数量稳步增长 [1] 营商环境优化 - 丽江市积极落实RCEP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关税减让政策 提升自贸协定利用率 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 [2] - 2021年至今 全市新增外资企业96家 合同利用外资达5.3亿美元 [2] 农业合作举措 - 丽江市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澜湄水果采购节等活动 助力丽系优质农产品更顺畅进入东南亚市场 [2] 与会方反馈 - 与会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表示通过推介会感受到丽江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 将积极推动合作项目落地 [2]
震撼!“日光城”拉萨的光影巨变
新华社· 2025-08-24 10:23
城市发展规模 - 19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5] - 当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6.9平方公里,为数十倍增长 [6] -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73.06% [6] 生态建设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100多万亩(截至2025年7月) [9] - 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水体面积近800公顷 [9] - 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9] 交通基础设施 -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接入全国铁路网 [12] - 2021年拉林铁路开通运营 [12] - 2024年拉萨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 [13] 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90亿元 [18]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71元 [18] - 接待游客4324.4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亿元 [18] 产业结构转型 - 从传统农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绿色工业 [17][18] - 老城区保留历史肌理,新城区建设现代化楼宇与公园 [6] - 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激活绿色动能!中国商品在外海逆势增长 产品“含绿量”变成“含金量”
央视网· 2025-07-06 13:20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转型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经验成为焦点 [1] - 贵州通过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全球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地之一,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全球畅销 [3]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为企业节约降碳成本350亿元,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形成成熟模式 [5] 绿色技术发展与成本优势 - 过去10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光等新能源具有分布式、本土化优势,对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13] - 绿色技术成本大幅降低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坚守绿色转型目标具备科学依据 [11] 国际合作与市场机遇 - 中国绿色产业投入为全球共享机遇,企业在海外投资传播技术、创造就业 [14][16] - 生态认证提升中国产品海外竞争力,"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低碳认证商品在贸易保护主义下逆势增长 [17][19] - 生态友好型产品通过认证传递可靠性,形成长期收益增长点,示范点吸引国际关注并促成合作机会 [20] 全球经验借鉴 - 中国环境治理多部门协同模式及环保优先政策为全球决策者提供参考 [7] - 绿色转型经验具备政治与商业双重价值,企业实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16]
如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丽水样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⑥
中国环境报· 2025-03-31 08:14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 丽水市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整合组建市生态文明委员会 强化整体统筹和系统集成 推动系列重大改革[2] - 出台生态环境领域法规政策文件近40件 形成科学系统且具地方特色的法规制度体系[2] - 采用"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监测+基层治理"技术 构建"天眼+地眼+人眼"立体化数字化监测网络[2] 生态环境质量成效 - 2024年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 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2] -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责任制和污染天气分级预警机制[2] - 实施地表水重要水体清单化管控和地表水-地下水协同治理机制[2] 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 瓯江山水工程成为"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取景点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3] - 对废弃矿山进行开发利用研究 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使矿产建设基地复绿并转化为文化旅游打卡点[3] 生态产业发展战略 - 发展生态农业 健康医药 文化旅游等生态型产业 重点推进笋竹 油茶 林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延链强链补链[4] - 建设实施涉水产业重大项目 打造特色涉水产业集群 擦亮"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4] - 加强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 推进能源清洁化转型[4] 生态品牌建设成果 - "丽水山耕"5次登上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地市级榜首 "丽水山居"入选全国旅游产品创新八大典型案例[5] - 建成抽水蓄能电站 农光互补项目 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5] - 推广绿色餐饮 绿色出行 绿色建筑等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5]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 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2024年再次成为试点市 将打造改革2.0版[7] - 探索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 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构建认证体系 建设重大项目库[7]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合理回报机制 推进生态信用体系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7] 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 - 打造城市碳监测网络 构建碳中和指数评价体系 开发自愿碳减排项目 培育碳普惠减排场景[7] - 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识认证 推进气候投融资和林业碳汇交易改革[7] - 建设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建成6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8] - 建立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体系 打造智慧+国家公园低空巡护应用场景 推进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