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

搜索文档
德媒:美国“大而美”法案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
央视新闻· 2025-07-03 16:57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当地时间7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力推的新一轮税收改革计划, 虽然被其团队称为"伟大而美丽的法案",但从全球视角来看,相关举措可能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乃至 美国本身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文章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财政政策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外溢效应。此次税改在延续上一轮 减税政策的基础上,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水平。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新税改可能 在未来十年内额外增加约3.3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若计入利息支出,规模或接近4万亿美元。这一趋势 加剧了美国债务上限争议,推高市场对美国财政信用的担忧。 文章还表示,税改方案同时对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构成打击。根据相关内容,美国将削减对新能 源项目的税收支持,并收紧对风电、太阳能设备的补贴条件。这可能对欧盟,尤其是德国、丹麦等风电 设备出口大国形成不利影响。文章说,原计划中的额外税收条款虽在最后阶段被取消,但已引发市场高 度警惕。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加剧投资者对全球布局的重新评估。 文章最后评论道,美国若推动以减税为核心的财政刺激手段,却未配套可持续的收入机制,将加剧财政 失衡与全球市场波动。在当前国际贸易 ...
21专访|BCG董事总经理:金砖合作推动全球南方贸易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21:28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 -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贸易预计每年增长6%,是全球贸易增速(2.9%)的两倍 [1][4] - 南南贸易(新兴经济体间)年增速将超过5.6%,形成新贸易通道 [1][4] - 全球南方133个成员中,63个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占比近一半,远超欧盟和美国 [4] 金砖国家合作前景 - 中国和印度合作加强提升金砖国家信心,东盟和非洲国家表现出强烈加入意愿 [2][7] - 金砖国家扩员开启"大金砖合作"新时代,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注入新动力 [2] - 金砖国家在全球人口和GDP中占据重要位置,将成为全球石油生产重要力量 [5] 中国企业国际化趋势 - 过去四五年中,快消品、耐用品等领域的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 [2][6] - 中国高性价比产品在全球南方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 [2][6] - 企业需建立"地缘政治肌肉",增强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 [3][11] AI与技术创新 - 中国AI计算能力达20吉瓦,STEM毕业生数量全球领先,AI论文引用量领跑 [8] - 中国私营部门过去四五年对AI投资600亿美元,政府支持风险资本投入1100亿美元 [8] - 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与欧美并列全球第一梯队 [9] 供应链与地缘政治应对 - 建议供应链多元化,在东南亚或拉美设立互不相关的备用生产基地 [12] - 全球六大航运咽喉承载80%供应链运输,任何问题可导致延迟15天以上 [13] - 企业需精简产品组合,通过AI优化采购流程和成本分析 [13][15] 企业战略调整 - "过度观望"是重大风险,企业需尽快做出战略性决策避免错失创新窗口期 [11][12] - 建议库存近岸化,针对关键市场如美国建立本地仓储 [13] - 需重新评估定价策略,部分产品可适度涨价或吸收成本换取份额 [14]
从北外滩到世界 上海虹口“碳”路绿色发展新场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7 09:58
零碳拖车平台发布 - "零碳拖车平台"在上海虹口正式启动,首批"零碳车队"发车,标志着绿色低碳服务场景在虹口首次亮相[1][2] - 平台由泛亚航运子公司集享运与比亚迪、E电充联合打造,集电力、算力、运力于一体,实现从线上下单到线下运输全流程零碳化[5] - 集享运负责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订单管理、车辆调度等服务,比亚迪提供新能源牵引车,E电充提供一站式充电解决方案[5] - 三家企业签约共建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在港口物流场景中提供绿色高效的多式联运服务[5] 虹口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 虹口区已集聚800家绿色低碳企业,包括上海环交所、绿色金融60人论坛等功能性机构和中远海集运、泛亚航运等龙头企业[7] - 多家企业实现行业首突破:上港能源投运国内首艘甲醇加注船,中远海绿水航运试航全球首制7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中太能源交付全球首套散货船碳捕集系统[7] - 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汇聚60家成员单位,构建覆盖碳服务、绿色航运等领域的生态体系,促进成员间业务对接和产品落地[8] - 联盟形成"聚企业-拓业务-创场景-强生态"良性循环,如翼电信息科技对接集享运和比亚迪共同打造拖车新能源解决方案[8] 绿色低碳场景实践 - 虹口推进"光伏+"工程,2024年125个项目实现12668千瓦并网,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并位列中心城区第一[9] - 华东电试院打造零碳空间,通过建筑改造提升保温效果25%,照明系统改造年节电4.8万度[9] - 虹口主导或参与起草上海市三分之二的双碳标准,北外滩480米新地标将建成"全电大楼",规划6公顷中央绿地和22公顷无车区[10] - 形成"政府引导-场景创建-企业集聚-双向赋能"的发展模式,通过虚拟电厂、V2G车网互动等场景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10]
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活动在上海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6-06 21:45
6月5日,以"杨浦新算法,科技再循环"为主题的"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活动在上海新国际博览 中心举行,来自产学研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展开深度研讨,共绘绿 色发展新蓝图。 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绿色低碳产业链链长李颖表示,历经二十年的探索,杨浦成功实现了 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当前杨浦已经按下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加速键, 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开端,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凝结出 更多应用硕果,合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以《碳足迹壁垒:欧盟之盾与中国之矛》为题,剖析了欧盟碳边境调整机 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提出中国企业需以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应对"碳足迹壁垒",锻造国际竞争新优 势。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发表《绿色技术点亮城市未来:低碳技术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演讲,提出以 绿色技术交易为纽带,构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城市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为低碳城市建设注入科技动 能。 签约仪式环节,杨浦区投资促进办公室聘任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为2025年度招商合作伙 伴,旨 ...
城市副中心布局十大绿色产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4 04:48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城市副中心将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推动十大绿色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2] - 行政办公区已实现100%绿电供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达到碳中和最高级别(净零排放) [3][4] - 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行政办公区绿色三星建材应用比例达100% [4] 绿色产业布局与目标 - 重点培育六大特色绿色产业:碳专业服务业、ESG专业服务业、绿色金融业、绿色投资、未来能源细分产业、合成生物制造业 [5] - 巩固提升四大既有绿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新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建造业 [6] - 目标到2027年绿色企业超300家,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技术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0% [6] 绿色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 - 城市副中心建成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前疃村),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100% [4] - 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将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000吨 [9] - 园区建筑按绿色建筑二星/三星标准建设,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技术,一期2026年投用 [9] 近期重点任务 - 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吸引碳核算、碳捕集等绿色技术企业入驻 [9] - 推动成立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探索碳信用国际互认 [9] - 发挥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地作用,目标建成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9]
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国内首个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
新京报· 2025-06-03 19:52
绿色经济发展目标 - 到2027年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绿色企业数量超过300家 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4] - 展望2035年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 形成3个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区 绿色经济增加值稳步增长 [1][4] 绿色产业现状 -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已实现100%绿电供应 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揭牌成立 前疃村建设成为全市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 [2] - 城市副中心现有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北京绿色交易所入驻运河商务区并启动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 [3] - 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实现落地 城市副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 [3] 绿色产业规划 - 推动"6+4"绿色产业规模化 特色化发展 培育6个特色绿色产业包括碳专业服务业 ESG专业服务业 绿色金融业 绿色投资 未来能源细分产业 合成生物制造业 [4] - 巩固提升4个既有绿色产业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产业 新能源产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绿色建造业 [4] - 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 打造分布式先进能源 智慧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拓展氢能储 运 加产业链 [5] 绿色技术创新 - 加快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 依托1962年建立的北京光学仪器厂旧址 该园区已于2024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6][7] - 推动成立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支持开展绿色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服务科研成果二次开发 工艺验证和试生产 [7] - 利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和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吸引碳资产开发咨询 第三方审定核证 碳资产管理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7] 绿色金融支持 - 强化区级产业基金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 与市级绿色低碳领域基金形成互补 [8] - 将绿色金融发展与"两区"建设结合 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逐步建成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