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航运
icon
搜索文档
陈超凡: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经济日报· 2025-08-27 08:14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背景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 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战略举措 [1]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正式实施 可能扩展至下游制成品 我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 2024年欧盟自我国进口5178亿欧元 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 [2] - 碳关税将冲击钢铁、铝等原材料行业 若覆盖下游产品将使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碳成本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绿色包装要求、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零碳园区建设现存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 [2] - 绿电绿证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能碳数据管理平台 覆盖碳排放采集、核算、验证、报告全流程 [3] -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规则兼容 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加强碳数据标准与绿色贸易标准协同 加快制定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产品分类统一规范 [3] 企业碳管理实施路径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龙头企业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带动上下游企业采集、披露与优化碳数据 塑造协同减排产业链生态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和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应用 [3] 绿色认证国际互认 - 以零碳园区为试点 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 提供绿色认证和碳足迹审核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认证体系对接 [4] 绿色供应链建设 - 推动龙头企业、国际采购商与物流服务商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4] - 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 推动碳标签和绿电标准的国际协同互认 [4] 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发展绿电制氢、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 [5] -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与绿色升级 [5] -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 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将能源转型、工艺改造和碳管理能力建设纳入绿色融资范围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推动“金融+海洋”深度融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3 17:45
深圳市海洋金融联盟成立 - 22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涉海企业代表进行融资路演,深圳市海洋发展局、深圳市委金融办等单位全程指导 [1] - 联盟旨在打通金融资源与海洋产业对接通道,打造政企金对话、资源对接、生态共建的核心阵地 [1] -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作为理事长单位介绍联盟架构与发展规划,明确"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协同"发展路径 [1] - 深圳港资本公司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呼吁共筑"产金协同"新方式,拓展"蓝色金融"新空间 [1] 首次投融资对接成果 - 5家金融机构集中推介海洋专属金融产品,7家重点涉海企业进行融资路演展示需求 [1] - 活动对接涉海融资项目26个,涉及绿色航运、高端装备、海洋能源开发、海洋渔业等领域 [1] - 融资产品涵盖科创贷、渔业贷等特色海洋金融产品 [1]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圳将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全品类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常态化对接 [2] - 探索海洋风险保障体系与海洋金融产品创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
从北外滩到世界 上海虹口“碳”路绿色发展新场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7 09:58
零碳拖车平台发布 - "零碳拖车平台"在上海虹口正式启动,首批"零碳车队"发车,标志着绿色低碳服务场景在虹口首次亮相[1][2] - 平台由泛亚航运子公司集享运与比亚迪、E电充联合打造,集电力、算力、运力于一体,实现从线上下单到线下运输全流程零碳化[5] - 集享运负责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订单管理、车辆调度等服务,比亚迪提供新能源牵引车,E电充提供一站式充电解决方案[5] - 三家企业签约共建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在港口物流场景中提供绿色高效的多式联运服务[5] 虹口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 虹口区已集聚800家绿色低碳企业,包括上海环交所、绿色金融60人论坛等功能性机构和中远海集运、泛亚航运等龙头企业[7] - 多家企业实现行业首突破:上港能源投运国内首艘甲醇加注船,中远海绿水航运试航全球首制7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中太能源交付全球首套散货船碳捕集系统[7] - 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汇聚60家成员单位,构建覆盖碳服务、绿色航运等领域的生态体系,促进成员间业务对接和产品落地[8] - 联盟形成"聚企业-拓业务-创场景-强生态"良性循环,如翼电信息科技对接集享运和比亚迪共同打造拖车新能源解决方案[8] 绿色低碳场景实践 - 虹口推进"光伏+"工程,2024年125个项目实现12668千瓦并网,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并位列中心城区第一[9] - 华东电试院打造零碳空间,通过建筑改造提升保温效果25%,照明系统改造年节电4.8万度[9] - 虹口主导或参与起草上海市三分之二的双碳标准,北外滩480米新地标将建成"全电大楼",规划6公顷中央绿地和22公顷无车区[10] - 形成"政府引导-场景创建-企业集聚-双向赋能"的发展模式,通过虚拟电厂、V2G车网互动等场景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