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业

搜索文档
汉得信息:8月22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16:45
公司治理 - 公司第六届第一次董事会临时会议于2025年8月22日以现场方式召开[1] - 会议审议《关于聘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议案》等文件[1]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营业收入构成中软件服务业占比99.85%[1] - 其他业务占比0.12%[1] - 商业保理占比0.02%[1] 市值数据 - 公司当前市值为202亿元[1]
谁在买港股新消费和创新药?
2025-06-18 08: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港股新消费、创新药、软件服务业、汽车、专业零售、工业工程、银行、其他金融、石油及天然气、保险、一般金属及矿石、资讯科技 [1][4][10] - **公司**:美团、阿里巴巴、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泡泡玛特、建设银行、中行、中移动、中石油、腾讯、小米、小鹏汽车、金泰控股、恒瑞医药、京东健康、中海油、中国神华、招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财险、中芯国际、中信证券、汇丰建投、联想、速腾科技、橘创科技、药明康德、港交所、汇丰控股、英恩生物、石药集团 [11][12][1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南下资金是推动港股新消费和创新药板块上涨及支撑港股市场的主要力量,今年港股行情主要由内地机构资金推动,海外资金回流不显著 [1][7][9] - **论据** - 4 月 8 日至 6 月 9 日,创新药板块净流入超 288 亿港元,新消费板块净流入超 63 亿港元,国际中介(外资)同期净流出 226 亿港元 [1][3] - 今年以来至 6 月中旬,南下资金对创新药板块净流入超 550 亿港元,对新消费板块净流入超 180 亿港元,累计通过港股通流入超 6,600 亿港元 [1][5] - 新消费板块,外资先加仓并高位获利了结,南下资金右侧趋势跟随;创新药板块,2 月底至 3 月底两类资本均增持,之后外资持续减持超 300 亿,南下资金累计加仓超 520 亿且无明显波动 [1][6] - 今年内地公募基金、私募和个人投资者,以及保险机构投资者南下参与港股交易,增持创新药、科技股及红利板块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4 月 7 日至 6 月 11 日,新消费和创新药板块平均上涨超 50%,远超同期的恒华科技及一些互联网龙头企业 [2] - 4 月 8 日至 6 月 9 日,资金加仓最多的行业包括软件服务业、药品研发及生物科技、汽车、专业零售、工业工程;减持较多的行业包括银行、其他金融、石油及天然气、保险以及一般金属及矿石 [4][10] - 海外资金年初流入,3 月港股行情见顶及外部扰动后持续流出,4 月有回流迹象,近期因利率倒挂部分对冲基金流出,海外长线资金尚未明显回流,预计三季度末至四季度或有政策和经济改善信号吸引回流 [8] - 最近两个月各类资金操作情况 - 内地资金增持创新药、科技股、红利板块,减持软件服务和资讯科技 [10] - 国际中介加仓软件服务和资讯科技器材,减仓银行、创新药及专业零售 [10] - 香港本地中介加仓阿里巴巴、美团、中芯国际等,减仓金融类公司 [10] - 外资加仓腾讯、小米等,净流出美团、阿里巴巴等红利板块,医药板块内部有分化 [12] - 中资机构加仓阿里巴巴、美团等,减持金融类公司 [13] - 南下资金呈现哑铃型配置思路,加仓成长股和高分红标的,减持腾讯、小米等个股 [4][11]
鼎捷数智拟发8.38亿元可转债,加码数智化平台
IPO日报· 2025-04-22 16:45
公司融资计划 - 鼎捷数智拟发行不超过8.38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其中6.88亿元用于"数智化生态赋能平台"建设,1.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1][6][8] - 平台以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支持模块化开发和云原生架构,助力企业生产管理及供应链协同智能化 [6][7] 业务结构分析 - 2023年收入构成:技术服务占比51.72%(毛利率57.48%),自制软件销售占比26.18%(无成本),外购软硬件销售占比22.10%(毛利率27.14%) [5][12][13] - 中国大陆内收入占比51.83%(毛利率64.49%),海外收入占比48.17%(毛利率59.13%) [13] 行业背景与政策 - 2023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但国产软件市占率不足20% [9] - 2024年工信部推动航空、船舶等行业核心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 [9] 财务表现与挑战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5.73亿元(同比+11.21%),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2.15%) [11] - 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19年83.47%降至2023年61.91%,2024年9月进一步降至56.99% [11][12] - 销售费用率长期超30%,国际厂商本土化加剧价格竞争 [12][13] 公司治理风险 - 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不足50%,无实际控制人,存在决策效率低或控股权变更风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