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公司法新解释明确企业股权回购规则 对赌回购纠纷处理有法可依
证券时报· 2025-11-21 06:40
二是规范诉讼程序,由于股权回购涉及股东的变更,要求人民法院将标的公司追加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以往对标的公司是否参与诉讼程序处理不一,部分案件不列公司、部分列公司为被告、部分列公司为第 三人。而股权回购本质涉及公司股权变更,公司不参与会导致判决可能遗漏非金钱给付义务,达不到案 结事了的法律效果。 三是新增了拍卖变卖股权的条款,此次明确投资者可在回购义务方财产不足时,请求拍卖、变卖股权, 以所得价款受偿。 在一级市场,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对赌回购困局"已成为近年愈发棘手的难题。对投资人而言,不签 署回购协议,既担忧创业者出现道德风险,导致投资权益受损,也难以向背后的LP(有限合伙人)有 所交代;可一旦签署回购协议,又会给创业者带来沉重的对赌压力——若未能达成协议中约定的业绩、 上市等目标,企业不仅可能面临清算危机,创业者自身身家也可能被牵连,陷入两难境地。 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下 称"意见稿")对实践中频发的对赌股权回购纠纷作出了针对性回应。据悉,该意见稿已于2025年10月20 日结束征求意见,预计最高人民法院履行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实施。北京观 ...
公司法新解释明确企业股权回购规则对赌回购纠纷处理有法可依
证券时报· 2025-11-21 02:59
不过,李文杰也指出,意见稿对股权回购的法律性质仍未规定,未明确股权回购权属于"请求权"还 是"形成权",二者对权利行使和保护影响重大。若为请求权,投资者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三年 内主张,逾期仅丧失胜诉权;若为形成权,需受除斥期间的规制,除斥期间届满后,投资者的回购权将 不再受保护。这一点,在司法实践和商事实践中,争议比较大。 证券时报记者卓泳 在一级市场,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对赌回购困局"已成为近年愈发棘手的难题。对投资人而言,不签 署回购协议,既担忧创业者出现道德风险,导致投资权益受损,也难以向背后的LP(有限合伙人)有 所交代;可一旦签署回购协议,又会给创业者带来沉重的对赌压力——若未能达成协议中约定的业绩、 上市等目标,企业不仅可能面临清算危机,创业者自身身家也可能被牵连,陷入两难境地。 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下 称"意见稿")对实践中频发的对赌股权回购纠纷作出了针对性回应。据悉,该意见稿已于2025年10月20 日结束征求意见,预计最高人民法院履行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实施。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文杰在接 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解读 ...
港股市场生态转变 VC/PE机构抢抓“窗口期”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07:26
港股市场成为VC/PE机构热门退出选择 - 港股市场从被视为退出"备胎"转变为VC/PE机构的热门选择 [1] - 几乎每家VC/PE机构都有已启动或计划赴港IPO的项目 [1] 市场态度转变的驱动因素 - 赚钱效应是推动VC/PE机构态度转向港股市场的原因之一 [1] VC/PE机构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 行业需要审慎评估被投企业与港股市场的适配度 [1] - 行业需要全力抢抓当前的港股上市窗口期 [1] - 当前港股市场对VC/PE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交织 [1]
VC/PE机构IPO成绩单
投资界· 2025-10-22 15:14
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IPO活跃度回升,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同步上升,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增加 [4] - 2025年前三季度共有102家VC/PE支持的中企上市,同比上升18.6%,第一、二、三季度分别有34家、38家和30家 [13] - 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融资额约人民币987.46亿元,同比上升83.4%,其中第三季度融资额最高,达462.64亿元 [13] VC/PE机构IPO退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有562家机构通过102家IPO实现退出,收获被投企业IPO的机构数量同比增加27.4% [6] - 19家机构收获4家及以上中企上市(包含SPAC上市) [6] - VC/PE机构持有新增IPO企业的发行价账面股份价值约人民币1,833.12亿元,同比上升93.8% [6] - 15家VC/PE机构季末所持上市企业的账面股份价值(按9月30日收盘价)超45亿元人民币,合计达1,241.12亿元 [6] - 中金资本和深创投集团各收获9家被投企业IPO,红杉中国收获7家,IDG资本、CPE源峰、华金资本、毅达资本各收获6家 [7][8][9] 机构投资回报分析 - 按发行价计算,IDG资本所持6家IPO企业账面合额在60-7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超过100亿元 [9] - 启明创投所持4家IPO企业发行价账面合额在30-4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亦超过100亿元 [9] - CPE源峰和海松资本所持IPO企业发行价账面合额均在30-4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在80-90亿元区间 [9] - 2025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IPO中企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为3.58倍,境内外市场均实现增长 [20] 市场渗透率与分布 -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IPO市场VC/PE渗透率约为63.4%,较2024年全年收窄2.8个百分点 [16] - A股市场的VC/PE渗透率为73.1%,境外市场的VC/PE渗透率为54.2% [16] - A股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为3.30倍,境外市场为3.79倍,A股回报水平升幅超过境外市场 [20] 重点案例与行业动向 - 前三季度融资额最高的VC/PE支持IPO是上交所主板的华电新能(融资158.01亿元)和港交所主板的奇瑞汽车(融资83.61亿元),均发生在第三季度 [13] - 除表内机构外,2025年前三季度还有多家VC/PE机构支持的境外企业成功上市,如拨康视云、微牛、Circle等 [11] - A股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23]
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内地VC/PE争当“赶潮人”
证券时报· 2025-09-29 08:28
内地VC/PE机构赴港布局动态 - 内地VC/PE机构成为香港科创浪潮中的积极参与者,正紧锣密鼓筹划赴港申请牌照、设立基金 [1] - 多家头部机构已有实质性动作,例如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港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年内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中科创星正规划在港设点 [3] - 机构布局香港的逻辑包括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为已投和生态圈企业提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理想窗口 [3] 香港科创生态发展驱动力 - 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施政报告阐述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清晰蓝图,涵盖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多重方向 [6] - 资金层面,创新科技署推出优化版"创科创投基金",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 [6] - 项目层面,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 [6] 内地机构赴港面临的挑战与考量 - 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包括对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时长与成本、当地资金使用灵活性等缺乏清晰了解 [8] - 募资与投资面临挑战,香港市场资金多集中于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 [8] - 专业建议指出,机构需做好境外市场研究与可行性评估,提前熟悉境外资方投资逻辑与习惯,并备好相关材料以提升对接效率 [8]
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内地VC/PE争当“赶潮人”
证券时报· 2025-09-29 08:07
内地VC/PE机构赴港布局动态 - 内地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赴香港设立公司及基金的热情高涨 [1][2][3]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港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年内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中科创星正规划在港设点 [3] - 布局香港的逻辑包括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帮助已投企业走出去和创新理念引进来 [3] 香港科创生态的机遇 - 香港特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施政报告阐述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蓝图 [6] - 资金层面推出香港版政府引导基金,创新科技署推出优化计划,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 [6] - 科创项目储备持续扩容,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 [6] 内地机构赴港面临的挑战 - 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包括对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时长与成本、当地资金使用是否灵活等问题的担忧 [8] - 募资与投资项目挑战多元,需吃透香港投融资环境并掌握本地资源,引导基金仅能覆盖部分出资,剩余资金需自行筹措 [8] - 香港市场资金多集中于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 [8]
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内地VC/PE争当“赶潮人”
证券时报· 2025-09-29 06:33
内地VC/PE机构赴港布局动态 - 内地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赴港设立公司及基金的热情高涨 [1][2] - 具体布局方式包括申请牌照、密集考察项目、设立基金及筹备子公司落地 [2] - 头部机构案例包括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中科创星正规划在港设点 [2] 机构布局香港的战略逻辑 - 布局香港的逻辑包括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 [2] - 香港为已投和生态圈企业走出去以及创新理念引进来提供了理想窗口 [2] - 香港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地缘经济环境复杂,国际资金进出敏感,对企业定价和融资窗口有影响,且监管体系与内地差异较大 [3] 香港创投生态的驱动因素 - 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施政报告阐述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清晰蓝图,涵盖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多重方向 [4] - 资金层面,创新科技署推出创科创投基金优化计划,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 [4] - 项目层面,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 [4] 赴港布局面临的挑战与考量 - 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包括对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时长与成本、当地资金使用灵活性等缺乏了解 [5] - 挑战包括需要吃透香港投融资环境,掌握本地募资与投资资源,即便有引导基金加持也仅能覆盖部分出资 [6] - 香港市场资金多集中在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 [6]
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内地VC/PE争当“赶潮人”
证券时报· 2025-09-29 02:35
内地VC/PE机构赴港布局动态 - 内地VC/PE机构赴港设立公司、申请牌照、设立基金的热情高涨 [1][2]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5月在港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年内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中科创星正规划在港设点 [2] - 布局香港的逻辑包括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帮助已投和生态圈企业“走出去”和创新理念“引进来” [2] 香港科创生态发展机遇 - 香港特区政府政策扶持升级,2025年施政报告阐述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蓝图,涵盖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多重方向 [4] - 资金层面推出“基金招商”,创新科技署去年12月推出“创科创投基金”优化计划,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 [4] - 项目储备持续扩容,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 [4] - 香港汇聚高校科研资源、外资研发资源,且能提供出海便利,投资与高校合作紧密、具备出海潜力的企业有望实现良好收益 [4] 内地机构赴港面临的挑战与考量 - 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包括对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时长与成本、当地资金使用灵活性等缺乏了解 [5] - 赴港设基金需吃透香港投融资环境,并掌握本地募资与投资资源,引导基金仅能覆盖部分出资,剩余资金仍需自行筹措 [6] - 香港市场资金多集中在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 [6] - 对有意赴境外募资的机构建议包括:做好境外市场研究与可行性评估,提前熟悉境外资方投资逻辑与习惯,募资前备好相关材料以提升效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