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rust
icon
搜索文档
打好国际金融中心“人才牌” 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启动媒体评审
新华财经· 2025-08-21 09:45
评选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于8月20日启动媒体评审 50家主流及专业媒体参与投票 [1] - 设立三大奖项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年度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创新人物 [1] - 参评者须来自持牌金融机构且全职在上海工作不少于2年 [1] 评选标准与人才导向 - 强调培育长期耐心资本 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等方向 [2] - 参选人需在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 数字金融领域作出探索 [2] - 注重展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及新时代金融人才担当 [2] 参选群体特征 - 近百名金融英才参选 覆盖银行 证券 保险 信托 期货 公募及私募基金等传统领域 [2] - 新兴业态代表积极参与 包括绿色金融和金融信息等领域 [2] - 候选人国际化程度高 含外籍专业人士及具境外工作经验者 [2] 评选机制与历史影响 - 采用自主报名 推举委员会提名 结合媒体评审 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的多维度评选方式 [3] - 评选结果将于2025年9月揭晓 [3] - 过往十三届累计选拔两百余位金融人才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 [3] 主办方与支持机构 - 主办方包括中国经济信息社 新华社上海分社 上海证券报 第一财经等8家机构 [4] - 获得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4大监管机构支持 [4] - 评选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赞助 由上汽奥迪全程支持及九方智投特别支持 [4]
国投资本人事“巨震”,70后女董事长挑大梁!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47
高层变动 - 国投资本总经理陆俊因工作调动于7月2日离任,任职仅1年2个月,2024年税前报酬为38.82万元,董事长崔宏琴代行总经理职责 [2][3] - 崔宏琴于6月30日接替段文务担任新任董事长,此前担任国投集团财务部主任等职,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 [3][5] - 前董事长段文务已调任中国五矿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可能卸任国投证券董事长职位,接任人选或为崔宏琴兼任或总经理王苏望升任 [5] - 国投证券近两年经历核心职位频繁调整,包括2024年12月副总经理刘纯亮等多人同日离职,分析师团队亦出现动荡 [6] 业务板块表现 国投证券 - 2024年营收107.84亿元(同比+1.95%),归母净利润25.3亿元(同比+30.49%),占国投资本总营收71.62%、净利润93.9% [11] - 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增834.62%至18.6亿元,但经纪业务(-0.48%)、资管业务(-2.46%)、投行业务(-45.11%)、信用业务(-7.29%)均下滑 [11][12] - 2022-2023年业绩承压,2024年因A股回暖扭转颓势,但自营业务持续性存疑 [12] - 2023年12月从"安信证券"更名为"国投证券",强化与国投集团的战略协同 [10] 国投泰康信托 - 2024年营收14.66亿元(同比-22.17%),净利润7.12亿元(同比-29.75%),连续两年"双降" [16]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3.63亿元(同比-10.87%),投资收益2.97亿元(同比-27.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扩大至-2.07亿元 [16] - 注册资本26.7亿元行业排名靠后,资金不足制约业务发展 [16] 国投瑞银基金 - 管理规模从2019年816.88亿元增至2024年2787.96亿元(+241.29%),非货基规模增长271.31% [17][19] - 近三年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7.08%,跑输行业平均(-10.52%),因激进押注新能源赛道 [19] - 2025年一季度规模环比下降10.9%至2484.12亿元,市场传闻瑞银集团或收购控股股权 [19] 国投期货 - 2024年营收26.45亿元(同比-18.52%),净利润2.15亿元(同比-15.69%),连续三年下滑 [20] - 客户权益规模446.7亿元(同比+1.89%),但传统经纪业务受行业竞争及政策调整拖累 [20][21] 整体财务表现 - 2024年国投资本总营收150.58亿元(同比-13.76%),归母净利润26.94亿元(同比+14.32%) [2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5亿元(同比+3.45%),净利润6.8亿元(同比+94.47%),因投资及经纪业务改善 [23] - 证券板块贡献主要利润,信托、期货持续下滑,基金规模扩张但业绩分化 [23]
130亿,险资巨头联手出资了
36氪· 2025-05-15 10:25
险资出资动态 - 2024年初以来已有近20家险资出手参与投资 [1][8] - 2024年险资出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明显下降 单笔最大出资从2023年100亿降至40亿 [6] - 人保资本联合中意资产等设立130亿元股权基金 人保资本出资100亿占比76.9% 中意资产出资30亿占比23.1% [3] 行业募资环境 - 国资LP成为募资主力 但存在返投、注册等硬性要求限制 [5] - 长期资本匮乏制约创投市场发展 险资配置呈现集中化特征 [6] - 2024年险资抱团出资现象减少 无5家以上联合出资案例 [6] 政策导向 - 国家政策明确鼓励长期资金进入创投领域 2023年以来多次提及发展"耐心资本" [7] - 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提高5% 创投基金集中度比例从20%提升至30% [7] - 政策放宽有望增加险资一级市场参与度 但短期内仍偏好流动性更好的存量份额 [7] 市场趋势 - 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升温带动VC/PE投资热情 [8] - 两家险资130亿出资打破一级市场沉寂 为行业注入信心 [2][5] - 险资与股权投资周期天然匹配 但受风险收益平衡及内部决策限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