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嘉

搜索文档
云顶新耀认购I-Mab 1584.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8-01 20:24
公司投资动态 - 云顶新耀认购I-Mab 1584.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ADS),每股ADS价格为1.95美元(约15.3港元),总代价为3090万美元(约2.43亿港元) [1] - 认购完成后,云顶新耀将持有1584.62万股ADS及607.86万股普通股,占I-Mab扩大后股本约16.1% [1] - 每10股ADS相当于23股普通股 [1] 公司业务概况 -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及疫苗研发、授权引进、临床开发、生产制造及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以亚太区市场为起点 [1] - 公司已战略性地搭建了由多款极具前景的创新药物组成的临床阶段及商业化阶段产品管线,聚焦差异化"蓝海"领域 [1] - 商业化阶段产品组合包括三款产品:耐赋康、依嘉和伊曲莫德,预计未来两年还将有更多产品获批 [1] 被投公司I-Mab情况 - I-Mab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发针对癌症治疗的精准免疫肿瘤学药物 [2] - I-Mab目前有三项处于临床阶段的管线产品:Givastomig(Claudin 18.2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Ragistomig(PD-L1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及Uliledlimab(CD73抗体) [2] 战略协同效应 - 董事会认为认购事项可确认I-Mab在临床转化方面的独特能力,特别是在美国市场 [2] - I-Mab的优势与云顶新耀在亚洲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形成互补及协同效应 [2] - I-Mab在差异化4-1BB技术平台及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管线方面的优势与云顶新耀在mRNA癌症疫苗方面的现有投资相得益彰 [2]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聚焦前沿技术 走向全球市场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17
公司战略 - 采用"授权引进+自主研发"的双轮驱动战略平衡经营可持续性与创新性 [1][2] - 通过引进三款商业化产品实现稳定现金流,2024年营收达7.07亿元,同比增长461% [3] - 预计到2030年通过引进品种实现100亿元销售额目标 [3] mRNA技术布局 - 聚焦mRNA疗法开发三款核心产品:通用型肿瘤疫苗EVM14、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自体生成CAR-T [1][6] - 构建涵盖抗原设计、mRNA序列优化、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技术的端到端平台 [3][5] - 拥有超过500种专有脂质库,满足疫苗及CAR-T项目需求 [5] 技术竞争力 - 开发第三代AI算法用于抗原序列设计 [5][6] - 建立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技术平台,拥有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专利 [6] - 实现mRNA疗法全流程本土化生产,嘉善工厂完成EVM14首批临床样品放行 [6] 产品管线进展 - EVM16个性化疫苗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6] - EVM14通用型疫苗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计划2024年下半年启动患者入组 [6] - 自体生成CAR-T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成果 [6] 行业动态 - 全球药企加速布局mRNA领域,艾伯维以21亿美元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 [4] - 礼来、强生、阿斯利康等通过投资并购切入mRNA疗法和CAR-T赛道 [4]
西南证券:云顶新耀迎商业化拐点 耐赋康销售峰值预计达到50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6-07 15:42
云顶新耀产品管线及收入预测 - 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14.7亿元、30.7亿元和42亿元 [1] - 耐赋康、依嘉、伊曲莫德、EVER001等产品将推动收入增长 [1] 耐赋康产品分析 - 耐赋康是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的IgA肾病治疗药物 [1] - 2023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1] - 中国IgA肾病患者达400-500万人 [1] - 2024年实现收入3.5亿元 [1] - 销售峰值预计达到50亿元 [1] 伊曲莫德产品分析 - 新一代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 [2] - 预计2025年底前获批上市 [1]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到2030年预计达91.8万人 [2] - Ⅲ期临床数据显示89.6%患者完成40周维持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51.9% [2] - 销售峰值有望达20亿元 [2] EVER001产品分析 - 新一代共价可逆BTK抑制剂 [2] - 潜在同类最佳产品,授权潜力大 [1] - 中国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到2032年预计达270万人 [2] - 全球尚无获批原发性膜性肾病适应症药物 [2] - 出海潜力巨大 [2]
年内涨幅超3倍仍低于发行价,港股18A创新药企后市走势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19:05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创新药板块成为2024年港股市场中股价翻倍最多的板块,20余只相关股票年内涨幅超过或接近100%,其中6只涨幅超过2倍,近10只接近翻倍 [1] - 科伦博泰、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映恩生物股价高于发行价,涨幅分别为447.6%、417.1%、406.5%、116.8% [1] - 德琪医药、和铂医药、加科思年内涨幅均超300%,分别为467.69%、324.19%、305.51% [1] - 70家18A企业中52家年内股价上涨,占比超过7成 [3] 18A上市规则与行业背景 - 香港联交所2018年新增第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2] - 2022-2024年通过18A赴港上市的医药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7家、4家,2024年已有3家上市,接近去年全年数量 [3] - 医药行业经历近五年下跌后,创新药板块估值处于合理甚至深度低估区间 [2] 企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64家18A公司在2024年取得营业收入,头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 -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康方生物2024年营收分别达272.14亿元、94.22亿元、57.24亿元、21.24亿元,较2021年大幅增长 [4] - 2024年9家18A公司实现盈利,而2020年没有一家盈利 [5] - 百济神州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80.48亿元,同比增长50.2%,营业利润达11.71亿美元,扭转去年亏损局面 [5] 行业发展趋势与驱动因素 - 国内创新药企业从"Me-too"向"Me-better"、"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跨越 [7]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7]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45.75亿美元战略合作,走向深度绑定 [7] - 云顶新耀耐赋康销售额2025年有望突破10亿,2026年有望超17亿 [8] - ASCO年会上中国药企表现亮眼,ADC、双抗、三抗成为焦点 [8] 投资前景 -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龙头公司有望在2025年加入盈利阵营,板块迎来价值重估临界点 [6] - 多家机构认为国内创新药企迎来估值重塑,有望成为贯穿2025全年的投资主线 [9] - 投资创新药企业需更多关注企业战略、管线成功概率,ETF是可行参与方式 [10]
700天,一个力挽狂澜的投资故事
投资界· 2024-12-20 11:06
核心观点 - 云顶新耀在控股股东康桥资本主导下通过战略转型实现逆风翻盘 从2022年低谷至今股价上涨接近9倍 总市值从20多亿港元回升至超160亿港元 [4][18] - 康桥资本开创"孵化+运营"模式 深度参与企业战略和运营 通过资产并购、结构性融资等全方位解决方案实现产业与金融结合 [20] - 在生物医药行业寒冬中 康桥资本通过果断决策帮助企业断臂求生 旗下企业如云顶新耀、韩国秀杰、I-Mab均实现价值重塑 [6][7][15] 战略转型 - 2022年云顶新耀以4.55亿美元将核心产品拓达维®卖回吉利德 获得2.8亿美元现金并免除7.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实现净赚3亿多美元 [15] - 转型后聚焦肾病、重症抗感染、自体免疫、mRNA癌症治疗疫苗等蓝海领域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884% 运营成本下降4.76亿元 [17] - 2024上半年总收入3.02亿元人民币 较2023下半年增长158% 首次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 现金余额达19.3亿元 [17][18] 康桥资本模式 - 采用"控股股东+联合创业者"定位 累计创办10家公司 全周期配置管理团队 典型案例包括云顶新耀、I-Mab等 [12][7] - 在韩国秀杰案例中 引入前LG生活健康CEO 推动业务全球化 2023年旗舰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亿韩元(约16.2亿元) [6] - 对I-Mab实施分拆重组 保留国际价值管线 傅唯亲自出任董事会主席 推动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转型 [7] 行业发展 - 2021年起生物药企面临生存挑战 出现市值腰斩、卖管线、减员撤厂等现象 行业进入整合期 [6][21] - 云顶新耀2019年以8.35亿美元引进拓达维® 创下当时亚洲和美国之间最大License-in交易纪录 [11] - 康桥资本预见性布局蓝海市场 其医疗健康产业设施平台在赛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20] 商业化进展 - 云顶新耀设下2030年目标:四大重点产品实现100亿人民币销售峰值 成为亚洲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18] - 2023年收获IgA肾病药物耐赋康®、抗菌药物依嘉、自身免疫药物伊曲莫德3款重磅管线 [17] - 新任CEO罗永庆强化商业化能力 推动公司从资本市场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