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搜索文档
在科技“无人区”探索未知、释放动能 创新为经济发展换上智慧新引擎
央视网· 2025-10-22 16:0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就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位于海拔4410米,其1.36平方公里的探测器阵列首次揭示了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7] - 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14] - “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14] 创新生态与全球地位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 [9]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21] - 在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 [16] 前沿领域与成果转化 -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并正从实验室加速向生产线转化 [19]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项目 [12] - 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21]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网· 2025-10-22 13:41
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6] -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实现分子、原子尺度观测 [6]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4]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大湾区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地域壁垒,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并加速复制 [8] -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创新成果在五年内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8]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0] 全球创新地位提升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6]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丨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09:29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方向 [6] - “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9] - 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6] 前沿科技领域成就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助力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3]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面积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9]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大湾区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壁垒,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 [9] -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创新成果在五年间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1]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3] 全球创新地位提升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8]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研发人员 [13]
硬核“十四五”丨中国“追光”这五年 创新动能磅礴迸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1 16:05
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7] - 五年内落地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创历次五年规划之最 [8] - 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8]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了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3]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使国家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3] 创新生态与集群发展 - 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排名全面攀升,2025年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5] - 24个中国创新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数量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0%,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5]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榜首 [5] - 在大湾区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壁垒,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 [10] -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高地在全国范围内裂变、复制 [10] 前沿技术成果与产业化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平均每11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 [12]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12] - 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通信城域网,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 [14] - 国家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4] - 创新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2]
“十四五”以来四川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0.5%
新华财经· 2025-10-17 22:25
项目投资总体情况 -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0.5% [1] - 四川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 [1] - 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万亿元 [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四川省铁路运营里程近7000公里 新增里程超1600公里 [1] - 已建和在建铁路覆盖全省21个市(州) [1] - 新建成高速公路超2000公里 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 [1] 高技术产业与科技创新 -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8% [1] - 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通过国家验收 [1] - 深度参与国家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 为C919国产大飞机、神舟飞船等提供支持 [1] 社会民生项目 - 新增遂宁职业学院等9所职业院校 [2] - 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596家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65万张 [2] - 新增托位18.6万个 [2]
四川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果丰硕
中国发展网· 2025-09-26 17:36
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战略 - 四川省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系统谋划并强力推进落地 [3] - 省政府出台“科创10条”政策,以“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提供真金白银激励科研人员 [3] - 全省正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3] 成都国际前沿核聚变研究集群 - 在磁约束方面,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3] - 在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 [3] - 四川是全国唯一集聚磁约束、惯性约束全路径核聚变研究主流路线的省份,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屡创运行纪录,电子离子突破“双亿度”,标志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4] 甘孜世界海拔最高天文观测集群 - 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高高原地区,建设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 [5] - 该集群运用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多种手段,覆盖从宇宙线观测到对日、对月观测等多对象 [5]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5] 凉山全球最深深地科学设施集群 - 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锦屏深地实验室 [6] - 实验室已集聚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10余个科研团队,形成粒子物理、宇宙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6] - 取得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6] 成都全国链条最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 - 以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为牵引,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7] - 形成从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到中试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产业链,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牌照” [7] - 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 [7]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提升运行效能,支持设施沿链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7] - 大力促进设施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 [7] - 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再布局一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发挥其在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