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质稻米
icon
搜索文档
“品质苏州”建设行动方案发布从6个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
质量强企强链 - 苏州市全面推进2025年"品质苏州"建设行动,围绕质量支撑、品牌引领、技术赋能、安全守护、放心消费、质量共治6个方面推出举措 [1] - 质量提升行动覆盖30条重点产业链和地方优势产业链2000余家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重点产业链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 [2] - 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200余家规上企业开展先进智能工厂建设 [2] - 引导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帮助500家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 [2] - 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区首批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正在加快开展 [2] 品牌建设 - 截至2024年底,苏州累计获得"江苏精品"认证156个,数量居江苏省首位 [3] - 推出20余个"苏州制造"认证产品,积极争创"江苏精品" [3] - 探索"苏州优品"城市公共品牌评价机制,打造"苏味"美食品牌 [3] - 开展中华老字号"一企一策"行动,持续推动"苏品苏货"上平台、上连锁、上商综 [3] - 加大碧螺春、枇杷、水八仙、"太湖三白"、优质稻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保护力度 [3] 消费环境优化 - 新增5000户商家加入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放心承诺队伍 [4] - 推动各地建立"一地一品牌"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年内建立500个消费维权服务点 [4] - 培育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拓展首发首秀首展首店、夜娱夜游夜购夜食等消费场景 [4] - 扩大健康、养老、育幼、家政、体育等服务消费供给 [4]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 - 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六化"建设,健全肉类产品、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学校食堂、网络订餐、网络销售食用农产品等领域长效管理机制 [4] - 推进零售药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疫苗放心工程" [4] - 对1200余台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完成3100台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工程 [4] - 深入推进智能建造试点,治理住宅质量易发问题 [4]
做好土特产文章!“绿养郁南”名优土特产评选驱动品牌升级
南方农村报· 2025-07-15 12:02
活动概况 - 2025年"绿养郁南"名优土特产评选活动专家评审会于7月11日在郁南县电子商务园举办 [2] - 活动旨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推动"绿养郁南"区域公用品牌应用与推广 [3][4] - 评选活动设置了征集启动、动员申报、镇级初审、专家评审、名单审核、结果公示、命名表彰和宣传展示共7个阶段 [13][14] 参与情况 - 吸引了全县15个镇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超百家经营主体踊跃申报 [12] - 评选对象涵盖郁南县辖区内农产品、食品和农副产品等品类 [13] - 最终将择优评选出30个名优土特产,授予2025年"绿养郁南"名优土特产称号 [15][16] 郁南农业产业现状 - 郁南县地处粤西,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区 [6][7] - 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郁南无核黄皮"为龙头,优质稻米、砂糖桔、肉桂、竹笋、南药等特色农产品蓬勃发展 [8][9] - 郁南被誉为"中国无核黄皮之乡",郁南无核黄皮以其果大、肉厚、味美、无核的特点成为黄皮中的珍品 [21][23] 产业发展举措 - 郁南以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郁南无核黄皮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郁南黄皮"百亿产业" [25][26] - 开发出包括黄皮饮料、黄皮饼、黄皮干等在内的30余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 [26][27] - 围绕黄皮单品开发了黄皮酒、黄皮果醋、黄皮软糖、果脯蜜饯等系列产品,深挖其经济价值和健康价值 [31][32] 专家建议 - 在鲜果预冷分级、冷链运输,果汁护色、风味保持以及副产物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利用等方面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品的科技支撑 [35][36][37][38][39][40][41] - 建议郁南农产品在品牌战略上持续发力,打造更具差异化、更富郁南本土文化内涵的品牌故事和形象 [44][45][46] 活动意义 - 是对郁南本土名优土特产的一次"阅兵",更是以评促建、以选促兴,推动郁南农业产业迈向标准化、品牌化征程的关键一步 [48][49] - 集中展示了郁南"土特产"的魅力与潜力,将进一步打响"绿养郁南"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其引领作用 [50][51][52]
高质量发展践悟丨监督护航做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特色产业监督保障机制 - 河南省信阳市建立乡村振兴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协调联动机制,每季度召开调度会实现信息共享,梳理17项重点任务、25个责任单位并制定78项监督措施[4] - 信阳市对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嵌入式"监督,采取数据比对、台账核查等方式动态监测政策执行偏差,重点整治"重申报轻落实""数据造假"等作风问题[4] - 普洱市开展"清风护茶"行动解决古茶林申遗保护问题,建立咖啡生豆质量追溯体系,并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监督机制[5] - 石柱县将"三色"产业纳入政治监督清单,排查涉农补贴发放、农技指导等问题,对项目申报到资金发放开展"全链条"监督[6] 特色产业发展数据与规模 - 普洱市茶园面积突破200万亩,咖啡年产量近6万吨,通过监督推动有机茶园转换和品牌建设[5] - 石柱县"三色"产业总体规模达75万亩,形成"山上种连、山下种椒、水中种莼"的立体发展模式[10] - 信阳市重点打造信阳毛尖、弱筋小麦等特色农业产业,建立挂牌督办机制分批处理问题线索[4] 监督技术手段创新 - 信阳市搭建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资金挪用等异常情况,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核查"[8] - 石柱县建立数字监管平台健全黄连种植审批巡查机制,出台《黄连种植空间利用规划》强化全过程监管[10] - 普洱市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观察员"制度,在茶咖重点企业设立监测点捕捉职能部门不作为问题[9] 产业延伸与融合发展 - 普洱市推动茶咖文创、牛油果护肤品等延伸领域监督,打造"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产业集群[13] - 石柱县推动黄精、莼菜等农产品自营出海,农业电商蓬勃发展,加强对产业链"扩面提质延链增效"的监督[14] - 信阳市推动监督与治理融合,通报曝光113起骗取产业项目资金案例,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完善联农带农机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