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用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天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发展提速 “一核多点”产业格局显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1:27
京津产业新城发展成果 - 京津产业新城在"十四五"期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1] -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空间布局 一核为科创先导区 多点包括武清开发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 [3] - 2025年1-7月"一核多点"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7亿元 同比增长15.74% [3] - 规上工业总产值605.77亿元 增长9.83% 限上批零业销售额881.75亿元 增长18.17% [3] - 2024年以来累计落地项目1849个 其中北京项目402个 [3] 产业合作与项目建设 - 加强与北京经开区及高校院所合作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 - 拓展北京产业链合作 加快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 [3] - 新引进汽车配套企业5家 落地重点项目12个 [3] - 精准医疗科技产业园起步区改造完成 推动16家医科大学项目入驻 [4] - 麦格纳 中泽九州项目竣工 特变电工 天大合成生物制造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 [4] 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 - 打造"京津研发 武清转化"生态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4] - 北京化工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4] - 宗申数引网投入运营 吸引中技所等机构落户 [4] - 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启用 实现全市"通智超"算力资源对接 [4] - 上架数据集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6大类产品 提供普惠一站式服务 [4]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度融入京津冀科技协同产业协作 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 [4] - 提速重点产业能级跃升 加快培育智能科技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4] - 推动产业链 创新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 实现产业新城更高质量发展 [4]
湖北升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 “十四五”投入财政资金近15亿
长江商报· 2025-09-17 07:1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湖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9月16日披露,"十四五"以来,湖北粮食流通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坚持粮食购 销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取向,让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央地协同运作,维护市场平稳运 行。 据了解,2021年9月,湖北制定出台《湖北省粮食流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进一步提高、粮食应急体系短板基本补齐、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 升"四大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实现。 粮食流通方面,收购数量稳,近5年入统企业年均收购量260亿斤左右,离差不超过10亿斤。市场价格 稳,"十四五"期间,粮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未实质性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 粮食储备物质基础持续夯实。"十四五"期间,湖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地方粮油储备规模下限保底计 划,地方粮油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79个,共有粮食应急保障主 体3300余家,较2020年增加700多家,其中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238家,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粮食应 急保障企业,"布局合理、平急结合、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全省 ...
从实验到实践,促样品变产品——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观察
新华社· 2025-09-13 18:08
在东南大学展区,一辆四轴八桨电动飞行汽车引人注目。"这是我们今年初试飞的第一代样车,第二代 样车预计年底前发布。"来自该校殷国栋教授团队的邱春龙,硕士毕业后直接加入成果转化公司,负责 整车设计与技术产业化。他告诉记者,全车飞控、电机、控制器等核心软硬件均产自东南大学孵化的8 家企业,"出了学校西门就是我们几家企业,一个产业园内搞定全车部件。" "唯有与国家同频,才能找准创新坐标;唯有成果转化,才能释放科技最大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东 南大学校长孙友宏说。 今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9月, 江苏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进一步联合推出政策指南和改革指引"两张清 单",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择优给予后补助、贴息等支持,打通以往 产学研合作的"堵点"。 为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赋能初创期科技企业成长,大会设置了高新区新质转型 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专场、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专场,现场发布一批惠企政策、创新成果与企业需 求。 "两个专场活动,我们都派代表参加了,现场还签约成立了10亿元规模的 ...
清华、北大、复旦等逾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亮相第二十七届高交会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深圳商报· 2025-09-12 07:04
【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王海荣 通讯员 姜云雪)持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9月11日,记者从第二十 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承办方获悉,为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全方位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定于2025年11月14-1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十七届高 交会将组织超百所高校、科研院所携众多新成果踊跃参与。 据承办方介绍,目前,意向参展高交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 圳)、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深圳、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四川 大学、厦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 大学、广州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等。 承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高校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高交会组委会与中国国投、中能国建、博纳德投资、中汉实业、粤资基金、冠泓基 金、招商银行、中国银行、花旗银行 ...
粤港澳照明科技论坛即将于广州启幕!打造中国照明产业风向标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15:21
论坛基本信息 - 首届粤港澳照明科技论坛将于2025年在广州举行 由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 广东省照明学会 香港照明与光电协会 澳门照明与光电学会四方联合主办 [1] - 论坛计划每年举办一次 采取四家主办单位轮值制 [1] 论坛定位与目标 - 论坛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 高规格的照明科技合作平台 旨在打造成为中国照明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风向标"与"产业发展晴雨表" [3] - 核心内容聚焦照明科技成果展示 前沿发展方向探讨 产业链细分技术交流以及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 [3] - 论坛旨在整合三地优势资源 通过促进技术 标准 贸易 服务等多维度合作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创新要素优化 赋能大湾区照明产业高质量发展 [5] 筹备进展与活动安排 - 首届论坛筹备工作已有序展开 将邀请重量级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 清美道合规划设计院联席院长王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梁峥等 [3] - 照明领军企业代表将登台分享最新技术成果 [3] 重要成果发布 - 论坛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照明领域湾区标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技术规范》 该标准已在广东地区成功试行两年 对保护青少年视力成效显著 [3] - 广东省照明学会未来将携手粤港澳三地力量 共同起草更多照明相关标准 推动区域产业标准化进程 [3] 区域产业优势与协同效应 - 广东作为全球照明制造中心 2024年省内照明规上企业总产值高达3200亿元 [4] - 香港拥有顶尖科研资源和国际金融优势 澳门在文旅照明设计上独具匠心 [4] - 三方合力有望构建"广东制造 + 香港研发 + 澳门文旅 + 国际通道"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助力大湾区照明产业整体"走出去" [4] - 澳门照明与光电学会致力于运用灯光营造独特的历史氛围 街巷风情和节庆气息 有效延长游客夜间停留时间 [4] - 澳门期待通过论坛深化与粤港澳各城市合作 共同开发蕴含岭南特色的文旅灯光项目 [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照明产业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 正面临全球竞争加剧和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挑战 [5] - 行业亟待向智能化 健康化 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5]
成为200万创业青年心中的圣地 光谷做对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8-26 10:28
光谷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 光谷吸引约200万青年人才 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过70% [1] - 光谷青创园聚集254家硬核科技企业 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1][2] - 园区累计提供精准服务2000余次 帮助企业获得投融资及银行贷款超2亿元 [2]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 园区按企业成长路径布局:5-6层孵化空间/7-8层孵化器区/9-14层加速器区 [2] - 提供分层级支持:在校生团队获专利孵化与样机制作补贴/初创企业对接青创贷与天使投资/成长期企业获得人才招聘与产业链对接服务 [2] - 武创院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包括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 [3] 企业创新成果与融资进展 - 谦达智能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实现氨气/氮氧/氢气/湿度分析仪全链条自主研发 [1] - 企业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开发氧化锆基陶瓷芯片及智能标定算法 [1] - 精诊科技将AI算法与湖北高发疾病深度融合 与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 武创院孵化900余项科技成果和400余家科技企业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3] -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创新研发与场景培育结合 [4] - 破解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 集中资源建设战略科技力量 [5] 区域创新模式推广价值 - 光谷经验体现政策支持精准有力/要素供给充沛多元/文化氛围开放包容/市场环境公平有序 [4] - 需持续优化制度供给 针对青年创新创业现实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4] - 通过市场化机制和人性化服务增强人才黏性 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5]
山东大学师生在内蒙古开展“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社会实践
内蒙古日报· 2025-08-25 20:07
伊利集团发展历程 - 1999年创立液态奶事业部 在国内首家大规模引入超高温灭菌技术及液态奶生产线 开创中国液态奶时代 [1] - 从内蒙古走向全国 发展壮大历程 [1] - 智慧工厂采用高度机械化乳制品生产线 展现精细高效生产流程 [1] 乳业技术研发与产学研合作 -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在乳酸菌等微生物菌种领域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3] - 学院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通过订单班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3]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生物芯片用于基因检测等学科交叉技术成果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乳业学院深度赋能产业链上下游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 - 基层农牧场存在技术支持与客源拓展的明确需求 [3] - 山东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运用生物工程专业优势服务内蒙古特色产业 [3] 产业人才培育 - 高校集成电路等专业人才可应用于乳业智能化生产线建设 [1] - 订单班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直接对接企业就业需求 [3] - 跨学科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强化产业认知与专业应用结合 [1][3]
上海湛信科技(鑫高度)取得嵌入式中空纤维膜喷丝头发明专利
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嵌入式多孔中空纤维膜喷丝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CN201510789432.X) [1] - 采用喷丝头模组基架+管式单孔喷丝头嵌入式结构 实现单个模组同时生产上百根膜丝 [3] - 生产效率较传统单孔喷丝头提升数十倍 [3] 技术优势 - 实现多孔扩展与便捷维护双重突破 支持生产线不停机状态下单个喷丝头更换 [3] - 维护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 材料损耗降低80%以上 [3] - 芯液与料液独立流道设计解决传统设备易堵塞问题 膜丝直径偏差控制在0.002mm以内 [3] 市场应用与地位 - 专利技术已应用于环保净水 医疗血透膜等关键领域 [5] - 产品服务全球634家客户 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超90% [5] - 业务覆盖37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中空纤维膜喷丝头领域标杆企业 [5] 研发体系与成果 - 公司累计拥有4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5] - 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创新 从第4代迭代至第9代喷丝板产品 [5] - 技术方向从在线可控迈向智能化流量控制 [5]
国产高端光刻机交付500台 助力AI芯片行业提速
新浪财经· 2025-08-11 22:21
半导体装备国产化突破 - 上海芯上微装成功交付第500台步进光刻机,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里程碑式进展 [1] - 公司先进封装光刻机国内市占率达90%,技术特性契合AI芯片晶圆级封测严苛要求 [3] - 交付盛合晶微的设备将直接服务于GPU、CPU等高性能芯片封装测试,形成"国产设备+国产芯片"垂直协同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 公司成立仅半年即实现500台设备交付,技术团队600人平均年龄33岁,展现行业创新活力 [3] -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比单纯技术参数突破更具借鉴意义 [3] - 光刻机国产化突破具有乘数效应,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达35%,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产业链自主可控进展 - 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需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全链条协同共进 [4] - 国产先进封装光刻机与AI芯片形成正向循环,提升算力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 [3] - 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尖兵涌现,增强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韧性 [4] 行业战略意义 - 国产高端设备对AI芯片等战略产业支撑作用加速显现 [1] - 半导体产业链正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突围"的深刻转型 [1] - AI算力芯片封装不再受制进口设备,保障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研发自主权 [3]
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二十五家 河南南阳做强生物制造
经济日报· 2025-08-02 05:37
生物制造产业规划 - 南阳市发布《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聚焦项目牵引、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三大重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目标建设"生物制造强市" [1] - 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规模,拥有46家规上企业,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400亿元,具备"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能力 [1] - 合成生物产业成为发展重点,依托南阳市合成生物研究院技术优势,推进高效生物合成项目(如无豆日粮氨基酸、微生物合成油脂)及高端生物基材料产业化 [1] 重点项目与产能 - 河南千牧生物制药项目(千红制药与牧原集团联合投资)投产,填补河南省高端肝素原料药空白,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1] - 牧元安粮异亮氨酸项目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年产值2.4亿元,为牧原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 科研与产学研体系 -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5家,包括牧原实验室,采用"一中心一基地"模式(郑州研发中心+南阳中试基地) [1][2] - 整合牧原实验室、南阳理工学院等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龙头带动、链群推进的产业格局,产品研发力强且市场覆盖广,多领域协同效应显著 [2] - 探索"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研发,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