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

搜索文档
上海加速形成人工智能全链条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完成国内首例人体长期埋植试验 实现受试者通过"意念控制"操作电子游戏 [1]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与布局 - 上海将人工智能纳入三大先导产业 出台政策加速形成"算力筑基、模型引领、应用赋能"全链条体系 [1] - 徐汇模速空间聚焦大模型生态 集聚超400家大模型企业 浦东模力社区专注垂类模型应用孵化 集聚近200家企业覆盖智能座舱等新兴赛道 [1] - 临港智算中心等重点区域加速布局 构建黄浦江两岸"多点支撑、星云联动"的智能产业网络 [1] 人工智能产业经济表现 - 上海一季度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 同比增长29% 利润增长65% 成为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 人工智能人才发展 - 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超25万人 规模居全国前列 [4]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年吸引超6550名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会 包括多名图灵奖得主 今年新设"菁英会"板块促进青年人才交流 [3] 国际合作与应用场景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30余家国际机构合作 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案例包括非洲水污染治理系统等跨国项目 [5] - 上海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 包括愚园路智慧社区健康提醒 洋山港无人码头大模型调度系统提升集装箱吞吐量 临港智算中心为长三角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 [5]
意念下棋 科幻成真(科技瞭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3 05:56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3][7] - 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相关企业合作研发 [3][12] - 首例受试者为37岁四肢截肢男性,术后能用意念操作电脑,速度接近正常人 [3][5][9] - 柔性神经电极尺寸仅头发丝1/100,截面积为美国Neuralink电极的1/7到1/5 [7] - 电极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极大减少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7] - 采用"嵌入式"手术方法,仅需在颅骨开硬币大小凹槽,创伤显著降低 [7] 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在线学习框架,实现毫秒级神经信号实时解码 [8] - 系统具备"跨天稳定"特性,能适应大脑活动模式的日常波动 [8] - 通过功能磁共振联合CT技术构建患者专属三维脑图,确保植入精度 [6][7] - 术后2-3周训练即可实现打字、游戏等基础功能 [9] - 下一步将拓展至机械臂控制、智能设备交互等物理操作 [10][19] 临床价值与行业意义 - 主要面向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 [10] - 标志着中国具备从研发到临床转化的完整闭环能力 [10][19] - 未来获批后将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10] - 技术路线从2022年实验室概念验证起步,2024年完成注册检测 [4][5] - 验证了从动物试验到人体试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递进路径 [3][12]
科幻照进现实,产业落地加速
中邮证券· 2025-06-24 19: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多学科融合,技术迎来爆发期,中国在半侵入式以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侵入式技术也有应用突破 [2] - 各国加速布局,商业应用广泛落地,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大幅增长,我国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2] - 梳理了产业链相关个股,包括硬件设备和脑机接口应用类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脑机接口:多学科融合,技术迎来爆发期 - 脑机接口系统涉及多学科综合交叉,集成神经科学、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知识,核心由脑信号采集、处理与解码、控制接口构成 [11] - 按信号采集方式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类,非侵入式以零创伤、低成本成医疗康复等场景主流选择 [17] - BCI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概念提出,21世纪后落地可能增加,应用场景拓展 [18] - 中美聚焦不同路线,美国企业以侵入式为主,中国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领先,相关产品走出实验室 [21] - 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持续追赶,完成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 [34] 各国加速布局,商业应用广泛落地 -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积极抢占行业高地,我国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攻关方向 [39][40] - 我国多地政策加码,鼓励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研发和产业化 [41][42] - 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26.2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12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7.35%,中国资金投入决心大 [45] - 应用场景多元化,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主,技术功效有监测、替代等五类,应用方向包括医疗、娱乐等,医疗是主要产业化方向 [46][50] 标的梳理与风险提示 - 产业链相关个股:硬件设备有汉威科技、佳禾智能、高德红外等;脑机接口应用有中科信息、科大讯飞、盈趣科技等 [2]
从实验室到门诊室 脑机接口产业驶入“快车道”
上海证券报· 2025-06-17 02:28
行业动态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启用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 面向全国开放 为患者提供脑机接口技术评估与治疗咨询 患者在接受多维度筛查后 有望优先纳入临床试验队列 接受前沿的脑机接口治疗 [1] - 脑机接口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今年将是产业从科研到临床的关键转折点 短期内 非侵入式技术将在医疗康复和消费电子领域主导商业化进程 侵入式技术则聚焦重症医疗的不可替代性需求 未来3至5年 脑机接口医疗产品有望迎来爆发期 [1] 政策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成立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要负责脑机接口基础共性、输入输出接口、数据、行业应用、伦理安全等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2] - 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 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为临床应用铺路 [2] - 北京发文明确要打造全球有影响力且富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集聚地 上海规划在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 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 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 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 [2] - 四川省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 到2030年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 [3] 市场规模 - 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400亿美元 2040年有望突破1450亿美元 [3] - 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 预计2025年将突破38亿元 到2027年将超过55亿元 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3] 临床应用 - 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平台系统已进入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应用 随着脑机接口相关医保政策逐步落地 该设备预计将在医疗端进一步推广 [4] -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完成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 产品有望于2028年实现上市 [4]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揭牌成立 未来将围绕脑机接口开展科研攻关、临床试验 并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从"科研驱动"向"临床牵引"迈进 [4] 公司布局 - 三博脑科联合多家研究所、医院启动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全面战略合作 搭建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桥梁 [5] - 诚益通确立"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双轨并行的战略布局 提出将脑机接口业务作为未来重点开拓的业务之一 [5] - 优刻得与战略合作伙伴围绕脑机接口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计划联手研发"植入式言语合成脑机接口产品" 旨在帮助失语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功能的恢复 [5] 产业挑战 - 脑机接口作为平台技术 通过神经信号双向通讯建立人机互动信息通道 与传统医疗技术不同 尽管当前学术研究热度很高 各方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 但要实现产业化 需要更多时间积累 [6] - 脑机接口产业化面临三大堵点 一是技术与标准化问题 侵入式技术存在生物相容性不足、信号衰减难题 非侵入式技术面临信号干扰大、硬件及接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阻碍了设备兼容性和规模化生产 二是伦理与数据安全问题 意识控制可能威胁个人自主性 数据泄露涉及隐私底线 认知增强技术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三是商业化与人才问题 侵入式系统成本高昂、医保覆盖有限 同时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初创企业的研发能力 [6]
新突破!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6-14 14:32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受试者为四肢截肢男性,植入后系统运行稳定且无感染或电极失效,仅2-3周训练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控制水平接近普通人使用电脑触摸板[1] - 该系统未来获批后有望显著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存质量[1] 技术优势对比Neuralink - 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的1/5到1/7,柔性超百倍,最大程度降低脑组织损伤,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稳定信号采集能力[2] - 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足6mm,为全球最小尺寸(Neuralink的1/2),手术仅需颅骨"打薄"凹槽和5毫米穿刺孔,显著降低风险并缩短康复周期[3] - 低冗余设计通过较少电极实现与Neuralink相似控制水平,减少患者植入损伤[4] 系统性能与验证 - 国内唯一获注册型检报告且长期稳定采集单神经元Spike信号的系统,毫秒级精度为应用提供优质神经电信号基础[3] - 安全性和功能性已在猕猴试验中验证,植入后系统稳定无异常,猕猴成功实现脑控光标运动及目标引导打字[4] 未来应用方向 - 计划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物理操作,后续拓展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复杂外设控制[4]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开展
央视网· 2025-06-14 12:18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 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受试者为四肢截肢患者 术后2-3周即实现脑控玩赛车游戏和下象棋 计划3-6个月内拓展至机械臂和轮椅控制[3] 技术细节与创新 - 国产侵入式系统仅硬币大小 采用颅骨植入方案 前端5-8毫米超柔性神经电极达头发丝百分之一细度[5] - 电极采用半导体加工工艺 每个前端集成32个传感器 可精准捕捉神经细胞信号 为全球最小最柔性电极[5] - 电极力学性能与神经元相互作用力匹配 能长期避免免疫排异反应 实现与脑组织和谐共存[5] 应用前景展望 - 技术有望帮助失明、失语、瘫痪患者恢复功能 改善脑中风、渐冻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干预效果[6] - 远期可能颠覆人机交互模式 实现双向脑机通信(读取神经信号+信息写入大脑) 推动脑控万物场景落地[6] 行业竞争格局 - 侵入式脑机接口此前仅马斯克Neuralink进入临床阶段 中国突破标志着技术自主能力跻身世界前列[5][1]
新突破!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6-14 11:12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受试者为四肢截肢男性,植入后系统运行稳定,术后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 [1] - 仅用2-3周训练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水平 [1] - 该系统未来获批后有望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存质量 [1]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神经电极尺寸为全球最小,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的1/5到1/7,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 [2] - 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为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仅Neuralink产品1/2大小 [3] - 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只需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3] - 通过较少数量的植入电极即可实现与Neuralink相似的控制水平,减少对患者的植入损伤 [5] 临床应用与验证 - 系统已获得注册型检报告,可长期稳定采集单神经元Spike信号,提供毫秒级神经信号捕获 [3] - 安全性和功能性已在猕猴中得到验证,植入后系统持续运行稳定,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 [5] - 猕猴成功实现仅凭神经活动精准控制计算机光标运动及目标引导下的脑控打字 [5] - 下一步将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等物理操作,并拓展至控制机器狗、智能机器人等设备 [5] 产业化前景 - 基于成熟外科技术构建的完整操作体系,标准化流程利于在各级医疗机构规模化应用 [3] - 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两家单位成立,此为实验室首项重要成果 [1] - 超柔性神经电极已相继完成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和稳定记录验证 [2]
我国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受试者实现脑控光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4 07:30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实施,受试者通过植入两根直径仅为头发丝百分之一的超柔性电极和1元硬币大小的脑控植入体,实现了用脑控技术模拟"右手"操作电脑触摸板的能力[1] - 受试者在术后1个月已能熟练进行"意念打字"和玩赛车游戏,操控水平与普通人相近[1][3] - 该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技术路线与优势 - 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将电极植入大脑内部获取最精准的脑电信号,相比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技术具有显著优势[3] - 系统采用全球尺寸最小的脑控植入体(直径26毫米)和最薄柔性电极(直径约5毫米),植入过程仅需半小时且微创[5][7] - 电极采用聚酰亚胺材质,柔软坚韧且可承受几十克拉力,未来可通过微创手术更换或升级[11] 临床应用进展 - 术后第二天系统输出信号即保持稳定,第五天受试者完成20次光标触碰任务,1个月达到熟练操作水平[9] - 目前已有数百名高位截瘫、渐冻症等患者报名参与后续临床试验[11] - 医疗团队计划2025年进行3-4例小样本试验,2026年开展30-40例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11] 未来发展前景 - 该系统已实现"指哪儿打哪儿"的即时精准控制,信号传输延迟仅十几毫秒[9] - 技术可拓展应用于控制机械臂、外骨骼、机器狗等外部设备[12] - 科研团队已建设脑科学微纳电子加工中心,为产品量产奠定基础,未来有望服务数百万相关疾病患者[12]
对话阶梯医疗赵郑拓&李雪:对标马斯克Neuralink,脑机接口的价值比想象中更大
IPO早知道· 2025-05-15 10:01
公司概况 - 阶梯医疗是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进入产品临床试验阶段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 [2] - 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侵入式柔性神经电极技术,致力于开发运动功能替代、感知觉修复等临床应用的脑机接口医疗器械 [3] - 公司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于2024年一季度完成国内首例前瞻性临床试验 [2] 技术路线与产品优势 - 采用侵入式技术路线,技术难度最高但应用价值最大,电极尺寸为Neuralink的1/5(厚度)、截面积1/5-1/7,柔软程度高上百倍 [3][14][17] - 超柔性电极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为全球最小尺寸植入体,采用微纳加工工艺将电极做到头发丝的1/100 [6][16] - 已实现动物长期植入稳定记录,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神经信号采集能力 [6] 商业化进展 - 当前商业化分科研端(科研设备/服务)和医疗端(医疗器械开发),科研产品已产生收入 [19] - 首款产品预计2028年上市,采用直接销售模式,计划构建类似安卓应用生态的下游外设生态 [20][22] - 下一代产品面向机器人交互,工程样机已完成,预计2025年初进入临床试验 [26] 行业地位与融资 - 2024年初完成3.5亿元B轮融资,为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最大单笔融资 [8] - 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中科院,创始人赵郑拓为工信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8] - 公司认为行业处于起步阶段,需通过创新定义技术路径和标准,类似通讯技术发展历程 [27] 临床试验与规划 - 已完成首例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计划2025年启动30-40例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 [21][22] - 临床试验受试者术后一个月实现脑控赛车游戏操作,展示初步应用效果 [24] - 产品上市周期按药监规范推进,预计总耗时约4年 [21][22]
国内首例,脑机接口!受试者“已可靠意念玩赛车游戏”
扬子晚报网· 2025-05-12 15:39
公司技术突破 - 阶梯医疗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完成国内首例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 [1] - 采用超柔性神经电极技术 电极直径仅头发丝的1/100 通过微纳加工工艺实现高通量信号采集 [1] - 相比传统刚性电极 生物相容性显著提升 植入后可与脑组织形成"无瘢痕"界面 长期稳定记录神经信号 [1] - 通过颅骨3-5毫米微孔微创穿刺技术完成植入 手术创伤显著低于传统开颅手术 [1] - 受试者术后3周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 并能通过意念操控鼠标玩电子游戏 [1] 公司发展现状 - 2025年入选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 获上海市2024年度脑机接口专项支持 [2] - B轮融资达3.5亿元 创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纪录 由启明创投等领投 [2] - 已建成国内首个医疗级MEMS电极加工平台 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2] 行业前景 - 上海市推进《脑机接口未来产业育行动方案》 加速构建脑机接口创新生态 [2] - 短期聚焦运动功能重建 语言解码等产品 [2] - 长期计划结合大语言模型与具身智能机器人 探索人机共生新形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