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搜索文档
北交所主题基金,最猛狂赚123%!
中国经济网· 2025-09-08 08:47
北交所发展成效 - 北交所设立四年来持续优化功能 已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阵地 带来多维度根本性变化[1] - 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 总市值超9000亿元 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3] - 北交所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2.85% 上半年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3.36亿元 同比增长6.01%[6] 市场功能与定位 - 北交所成功培育专用设备与高端制造 电子与半导体材料 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等多个赛道的高精尖企业[2] - 通过IPO和再融资扶持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2] - 填补了主板 科创板 创业板与新三板间的空缺 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多层次融资支持[3] 流动性改善 - 日均换手率稳步提升至7%-8% 今年前8个月日均成交额近300亿元 远超2024年不到100亿元的水平[6] - 流动性不足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北证50指数基金持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6] - 债券发行总量超13万亿元 形成股债双轮驱动格局[3] 投资者结构优化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持股比例持续提升[7] - 形成机构投资者引领 专业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者群体[7] - 北交所主题基金规模超160亿元 机构投资者话语权增强[7] 主题基金业绩表现 - 北交所主题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近60% 最高超123%[8][9] - 自成立以来平均年化回报率达32% 远超同期沪指涨幅[10] - 业绩表现突出源于政策支持 产业趋势驱动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10] 投资策略与选股逻辑 - 投资需自下而上精选好公司 遵循好公司 低价格 拿得住的理念[12] - 重点关注业绩持续超预期公司 及入选北证50指数和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双指数重叠企业[12][13] - 板块隐藏众多细分行业冠军 小巨人企业比例显著高于主板及科创板[12] 双指数时代发展 - 北证50指数与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推动市场进入双指数时代[3][15] - 双指数为公募基金产品创新开辟新路径 将推动ETF 指数增强等产品研发[15][16] - 有望推动市场从流动性改善到生态重构 加速高成长企业估值重塑[16] 市场挑战与建议 - 北交所整体规模较小 上市公司市值偏小 研究覆盖度不足[18] - 需引进更多高质量企业 优化发行上市机制 加快优质企业上市速度[19] - 需加强投研体系建设 信息系统完善及投资者教育[18][19]
北证50指数创历史新高,“慢牛”格局下全年行情是否依然可期
新京报· 2025-08-18 23:30
北交所市场表现 - 北证50指数大涨6.79%创历史新高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盘中创2766.76点新高 [1] - 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上证指数创十年来新高 [1] - 北交所行情呈现放量上攻态势 被市场人士称为"第三波大牛行情" [1] 行情驱动因素 - 政策预期浓厚 临近北交所设立4周年改革预期强烈 [1] - 资本市场整体红火 京沪深三市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1] - AI、算力、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科技叙事推动科技中小企业估值溢价 [2] - 杠杆资金加速进场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接近2015年牛市峰值水平 [5] 市场结构特征 - 北交所股票普遍具有市值小、估值高、流动性弱的特点 在牛市中扮演"情绪放大器"角色 [5] - 北证50指数与中证2000指数在总市值、成交量、换手率等指标上逐步接近 [2] - 微小盘股与大盘股的估值比值未达历史极值 但换手率比值处于高位 [2] 业绩表现 - 26家北交所公司披露中报 23家收入同比正增长 6家增速超30% [4] - 19家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11家增速超30% 收入增速中值17% 净利润增速中值27% [4] - 高成长、高稀缺、高股息成为北交所投资核心逻辑 [4] 后市展望 - 市场已区间震荡3个月 将回归业绩主线 关注高质量扩容和专精特新指数基金发行 [3] - 全市场基金加速布局北交所 专精特新指数基金有望带来增量资金 [3] - 需警惕基本面与估值背离个股的风险 重点关注业绩验证和政策持续性 [4][5]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价值新锚点
国信证券· 2025-08-09 22:26
行业投资评级 - 北交所专题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当前评级 [4] 核心观点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定位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价值的新锚点,聚焦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 [1] - 指数成分股筛选严格,包含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集中于机械设备(30%)、电子(16%)、电力设备(12%)等战略新兴产业 [1][23] - 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呈现"中研发、高盈利、稳增长"特征,ROE均值达6.57%,显著高于创业板(3.79%)和科创板(2.40%) [2][38] 指数战略定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基期2024年6月28日,基点1000点,总市值2384.78亿元,52周涨幅144.42% [14] - 指数弥补北交所投资标的多样性不足,提供全新资产配置工具,与北证50构成双指数体系 [14][20] - 政策背景显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分为三阶段:培育期(2011年)、扩容期(2022年)、提质期(2024年),累计培育企业超14万家 [15][16] 编制规则与成分特征 - 成分股需满足上市满6个月、日均成交金额前80%、非ST/*ST,按市值选取前50名 [23] - 权重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前五大行业市值占比74%(机械设备、美容护理、电子等) [27] - 调仓频率半年一次,调整比例不超过20%,设置备选名单保障稳定性 [33][34] - 成分股市值集中在20-50亿区间(占比76%),PE分布50-400倍,PB集中在5-10倍 [55][58][64] 跨板块对比 - 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ROE(6.57%)领先,但研发强度(7.85%)低于科创板(16.42%) [38] - 前五大行业对比显示北交所ROE均值7.46%最高,科创板研发强度18.14%领先 [43] - 地域分布呈现集群效应,江苏(7家)、广东(6家)、北京(4家)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形成集聚 [65][66] 市场意义与产品化进展 - 指数挂钩ETF产品预计带来30-50亿元增量资金,27家双指数成分股占北证50权重56.3% [85] - 2025年Q2公募基金重仓北交所市值达99亿元,环比增长47%,流动性指标持续改善 [85][87] - 三大交易所共发布6条专精特新指数,形成跨市场层次和产业领域的指数矩阵 [71][74] 未来展望 - 产业布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36%)、新一代信息技术(16%)、新材料(12%)等战略新兴产业 [78] - 政策赋能推动"技术革新-资本注入-估值重塑"正循环,区域产业基金规模超千亿元 [84][86] - 长期有望成为机构配置中小盘资产的基准工具,驱动北交所向"价值发现型市场"转型 [88]
北交所指数策略专题报告: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小巨人引领“小市值、高研发、高成长”的超额收益新引擎
开源证券· 2025-08-08 17:55
核心观点 - 北交所迎来"双指数时代",北证专精特新指数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高创新属性和成长性 [3][13]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在高端制造和TMT行业占比更高,市值较小但成长性优于北证50指数 [3][15] - 三大交易所发布的6只专精特新指数中,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益率达44.11%,表现最优 [4][46] - 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突破113亿元,指数化投资有望推动北交所生态重构 [5][83] 北交所双指数对比 - 北证50指数为宽基指数,选取规模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 [13]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中选取市值最大的50只证券 [13] - 北证专精特新在高端制造和TMT行业占比分别高于北证50指数14和4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5年8月1日,北证50和北证专精特新市值均值分别为61.95亿元和47.11亿元 [3] - 北证专精特新市盈率TTM为67.81X,高于北证50的47.92X [3] 成分股特征 - 北证专精特新2024年平均营收6.37亿元,归母净利润6302.45万元,均小于北证50 [3] - 2021-2024年北证专精特新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98%和3.11%,高于北证50 [3] - 2024年北证专精特新毛利率26.14%,净利率9.90%,ROE10.12%,均高于北证50 [3] - 2021-2025Q1北证专精特新研发费用率均值5.69%,高出北证50均值1.50个百分点 [3] 专精特新指数比较 - 三大交易所共发布6只专精特新指数,构建梯度培育新格局 [39]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聚焦工业(39.97%)、信息技术(29.78%)和材料(15.13%)行业 [46][49] - 北证专精特新换手率5.92%,高于其他5只指数 [52] - 北证专精特新平均市值47.11亿元,显著低于其他指数 [58] - 2024年北证专精特新分红率82%,处于第一梯队 [77] 指数基金发展 - 我国股票ETF市场快速发展,个人持有份额从2015年77.62亿份增至2024年7427.81亿份 [83] - 截至2025年8月1日,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达113.22亿元,跟踪产品59只 [86] - 预计2025年将有5支北证50指数基金入市,计划发行总份额5.8亿份 [90] - 指数化投资有望改善北交所流动性,推动企业估值重塑和投资者结构机构化 [90]
北交所指数策略专题报告: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小巨人引领“小市值、高研发、高成长”的超额收益新引擎
开源证券· 2025-08-08 15:14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特征 - 北交所迎来"双指数时代",北证50作为宽基指数与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形成互补,后者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在高端制造和TMT行业占比分别达50%和30%,显著高于北证50的36%和26%[14][18] - 北证专精特新成分股市值均值47.11亿元,小于北证50的61.95亿元,市盈率TTM达67.81X,高于北证50的47.92X[3][19] - 2021-2024年北证专精特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98%和3.11%,显著高于北证50的6.19%和-8.83%[3][29] - 北证专精特新2024年毛利率26.14%、ROE10.12%,研发费用率均值5.69%,均高于北证50相应指标[3][30][32] 专精特新指数横向比较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2025年收益率44.11%,显著优于其他5只专精特新指数(9.51%-17.00%)[38][41] - 工业领域企业占比39.97%,材料行业15.13%,均高于其他指数;信息技术占比29.78%低于其他指数[39][42] - 北证专精特新换手率5.92%,流动性表现优于其他指数(2.40%-4.99%)[40][43] - 平均市值47.11亿元,显著低于其他指数(137.28-266.96亿元),市盈率75.28X仅高于深小巨人指数[45][47] - 2022-2024年股息率均值1.27%,分红率82%,均处于专精特新指数第一梯队[53][56][58] 指数化投资生态发展 - 我国股票ETF个人持有份额从2015年77.62亿份增至2024年7427.81亿份,占比从13.34%提升至37.67%[5][61][64] - 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从2022年29.4亿元增长至2025年113.22亿元,跟踪产品数量从16只增至59只[65][67][69] - 预计2025年将有5支北证50指数基金入市,包括前海开源、华泰柏瑞等产品,计划发行总份额5.8亿份[70][71] - 指数化投资将推动北交所流动性改善和生态重构,促进高稀缺性企业估值重塑和投资者结构机构化[5][70]
北交所策略专题报告:北交所指数化资产配置策略:双指数时代下的红利挖掘与多指数化掘金机遇
开源证券· 2025-07-28 21:15
报告核心观点 北交所步入“双指数时代”,多层次指数体系有望逐步完善,多元化引导投资和行业定位,具备投资价值与发展潜力 分组1: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特色定位,步入双指数时代 - 北交所构建多层次准入体系,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渠道,将创新属性作为审核核心维度之一[10] - 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并推出6项改革举措[11] - 2023年以来北交所经历三轮行情,北证50于2025年5月21日达1479.81点创历史新高,北交所估值逐步成熟,市盈率超创业板接近科创板水平,换手率超越创业板[14][16][21] - 2025年6月30日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北交所迎来“双指数时代”,北证50反映市场整体表现,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反映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22] - 2025上半年北交所双指数收益良好,北证50涨幅39.45%,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涨幅48.54%,2022 - 2025年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和跟踪产品数量均增长明显[31][34] 分组2:以史为鉴,多层次指数体系构建助力科创板高质量发展 - 科创板投资生态建设完善,截至2025年7月22日总市值达8.04万亿元,指数及指数型产品加速扩容,2025年6月陆家嘴论坛提出“1 + 6”政策措施[37] - 科创板构建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的指数体系,指数系列可引导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2025年7月21日将发布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39] - 截至2025上半年科创板指数境内外跟踪产品超180只,规模超2650亿元,2023年6月上交推出科创板ETF期权完善投资生态[43] 分组3:北证指数体系有望逐步完善,多元化引导投资和行业定位 - 境内指数化投资发展快,截至2025年6月20日境内指数产品规模超5.4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募机构在北交所配置家数和重仓配置金额创新高[48][49] - 北交所基金配置占比有增长空间,多层次指数体系构建可多元化引导投资和行业定位[54][55] - 选取北证新质生产力、北证高稀缺、北证高股息、北证ESG企业作为指数样本回测,2025上半年收益率分别为66.67%、64.61%、68.60%、59.52%[56][59] - 北交所企业集中在五大行业,按企业数量占比高端制造41.04%、TMT18.66%等,按市值高端制造3257.87亿元、TMT1805.10亿元等[64][68] - 选取北证高端制造、北证TMT等行业企业作为指数样本回测,2025上半年收益率分别为86.43%、68.76%等,整体高于北证50和北证专精特新[69][75]
资本市场“向新力”指标再升级 六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构建梯度培育新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7-09 00:08
交易所发布专精特新主题指数 - 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别于7月21日和6月30日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包括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上证专精特新指数、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和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1] - 指数发布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通过市场化手段筛选硬科技企业,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1] - 指数发布为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投资标的提供工具,强化资本对关键技术攻关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A股科技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权重 [1] 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市场表现 - 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2] - A股市场共有1347家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核心行业 [2] - 2023年、2024年和2025年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分别为36%、41%和43% [2] - 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市值约6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研发强度10.4%,毛利率31.6%,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2] 专精特新指数特点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样本合计市值和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47.7%和41.9%,平均研发强度21.2% [4] -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选取100只沪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样本合计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的54.7% [4] -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从沪深北市场选取100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全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营业收入、研发支出和净利润覆盖率分别为33.0%、20.9%、28.8%和40.0% [4] -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分别选取100只深市和创业板企业,总市值分别达1.5万亿元和1.3万亿元,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均超400亿元 [4]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6%,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10.4% [5] 指数发布的影响 - 指数发布将推动相关ETF落地,吸引公募基金快速布局,改善标的流动性 [8] - 入选指数企业可能迎来估值重塑,提升企业价值发现效率 [8] - 优化市场结构,引导长期投资,降低散户参与高技术门槛企业的风险 [8] - 短期影响是ETF等被动资金加速布局,预计入选企业平均市盈率将提升 [8] - 中长期影响是资源配置优化,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企业,完善专精特新生态圈 [8] - 强化产业集聚效应,资金和资源向"隐形冠军"企业倾斜,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热潮 [9]
【公募基金】“反内卷”政策加码,科技主题轮动加速——公募基金权益指数跟踪周报(2025.06.30-2025.07.04)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7-07 17:28
权益市场回顾与观察 - 上周A股震荡上涨,沪深300上涨1.54%,中证1000上涨0.56%,钢铁、煤炭和建筑材料等传统周期类行业领涨 [2][15] - 港股走势弱于A股,恒生指数下跌1.5%,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3% [15] - 日均成交1.44万亿元,环比下降3%,流动性环境仍为A股重要支撑 [15] 反内卷政策影响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治理"内卷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政策导向转向压减无效供给和推动产业升级 [3][16] - 反内卷涉及钢铁、水泥、光伏、锂电、生猪等行业,供给收缩预期升温,但行业层面落地政策尚未全面出台 [16] - 相比2016年供给侧改革,本轮重点是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引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差异化竞争转型 [16] 深海科技与半导体动态 -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链覆盖上游原材料、中游装备制造和下游资源开发,后续政策释放可能反复催化板块 [4][16] - 美国取消部分对华EDA工具出口限制,Synopsys和Cadence恢复对华销售,但国产EDA工具仍需攻克技术瓶颈和产业链协同 [4][17] - 半导体自主可控领域,制造设备和材料环节的核心设备突破仍是市场焦点 [17] 公募基金市场动态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可能催生更多主题类基金 [4][18] - 北交所迎来双指数时代,专精特新指数或提升交投活跃度 [18] 主动权益基金指数表现 - 主动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0.46%,成立以来超额收益11.29% [5] - 医药股基优选指数表现突出,上周上涨6.88%,成立以来超额收益21.94% [9] - 成长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1.15%,成立以来超额收益15.96% [8] - 消费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0.57%,成立以来超额收益15.46% [10] - 科技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0.46%,成立以来超额收益15.71% [11] - 高端制造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1.73%,成立以来超额收益-3.19% [12] - 周期股基优选指数上周上涨1.11%,成立以来超额收益3.73% [13]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吸引更多资金
证券日报· 2025-07-07 00:15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 - 北交所正式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开启"双指数"时代,为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1]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达38.96%,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年内上涨43.79%,表现突出 [1] - 北交所268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达5.04% [1] 指数意义与市场影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北证50指数形成互补,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1] - 指数发布为指数基金、北证50ETF等产品开发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北交所产品矩阵 [1] - 指数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提升资金支持效率 [1] 北交所未来发展建议 - 高质量扩容是北交所改革的基础,需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2] - 建议设定阶段性目标,如五年内实现10%的"小巨人"企业上市,形成良好市场生态 [2] - 发挥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优化转板机制 [2] - 推动投资端与融资端均衡发展,鼓励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 [2] 市场展望 -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开启,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借助北交所迈上发展"新台阶" [3]
北交所迈入“双指数”时代【国信金工】
量化藏经阁· 2025-07-06 22:14
市场回顾 - 上周A股主要宽基指数走势分化,中小板指、沪深300、创业板指收益靠前,分别为1.83%、1.54%、1.50%,科创50、中证1000、中证500收益靠后,分别为-0.35%、0.56%、0.81% [12] - 行业表现方面,钢铁、银行、建材领涨,收益率分别为5.27%、3.78%、3.63%,综合金融、计算机、综合表现最差,收益率为-4.45%、-0.86%、-0.72% [18] - 债券市场方面,央行逆回购净回笼资金13753亿元,逆回购到期20275亿元,净公开市场投放6522亿元,除7年期外各期限国债利率均下行,利差扩大0.61BP [20][21] 基金产品动态 - 上周新成立基金23只,合计发行规模53.28亿元,较前一周减少,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41.72亿元、混合型0.89亿元、债券型10.67亿元 [4][43] - 上周有36只基金进入发行阶段,本周将有41只基金开始发行,以被动指数型(15只)、被动指数型债券(10只)、偏股混合型(8只)为主 [47][49] - 11家基金公司申报11只新模式浮动费率产品,设置1.2%(基准档)、1.5%(升档)、0.6%(降档)三档费率水平 [7][8] 公募基金表现 - 上周主动权益、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16%、0.99%、0.99%,今年以来另类基金表现最优,中位数收益达11.34% [31][32] - 指数增强基金上周超额收益中位数0.17%,量化对冲型基金收益中位数0.33%,今年以来超额中位数分别为2.94%和0.95% [34][35] - 公募FOF基金中,目标日期基金权益仓位集中在50%-65%,上周普通FOF、目标日期、目标风险基金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30%、0.35%、0.24% [37] 重点事件 - 鹏华前海万科REITs将于2025年7月8日结束10年封闭期,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基金代码由184801变更为160641 [9] - 北交所发布全市场首个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市值最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与北证50共同构成"双指数"体系 [10][11] - 上周基金经理变更涉及36家基金公司的75只产品,富国基金(7只)、中银基金(6只)、申万菱信基金(5只)变动较多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