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养结合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普祥健康拟上市:董事长小18岁妻子卞娇任首席执行官,表弟王伟斌任总裁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42
公司概况 - 普祥健康是中国华北地区以专业医疗能力为核心的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一体化服务 [3] - 按2024年体系内收入计,公司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且2022-2024年间收入增速在地区前五大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3] - 2024年公司老年患者比例在市场前五大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0% [3][4] - 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3884.4万元、3922.7万元、4388.2万元 [3][4] - 毛利率分别为25.7%、22.5%、23.5%,销售成本占比从74.3%上升至76.5% [3][4] - 2024年其他净收入429.7万元,占收入0.9%,销售开支占比从0.3%增至1.0% [4] 股权结构 - 王伟斌与徐华勇共同控制股东大会73.99%投票权 [4] - 具体包括王伟斌全资拥有的Yangyuan BVI(43.52%)、Jade Trust控制的One Percent BVI(17.41%)及徐华勇全资拥有的Huayiyongsheng BVI(13.06%) [4] 管理层架构 -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3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6] - 王伟斌(54岁)任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负责整体战略规划 [6][7] - 卞娇(36岁)任执行董事兼CEO,负责战略业务方向及全面管理,系王伟斌配偶 [6][7][9] - 徐华勇(45岁)任执行董事兼总裁,负责医疗机构管理,系王伟斌表弟 [6][7][9] 高管背景 - 王伟斌为创始人,2004年创办普祥投资,拥有日内瓦大学应用金融博士学位 [7][9] - 卞娇2014年加入集团,拥有曼彻斯特大学人力资源硕士及清华大学MBA学位 [9] - 徐华勇拥有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0]
普祥健康报考港股上市,2024年营收5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30 22:11
公司上市计划 - 普祥健康于6月30日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申万宏源(香港)和农银国际 [1] - 募资用途包括拓展中国内地及海外业务、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实施多元化支付结算系统 [1] 公司历史与股权结构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6月王伟斌创立的普祥投资,最初为北京润富投资(现北京神玉艺术文化)的附属公司 [3] - 北京润富及双全控股均由王伟斌控制,王伟斌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非执行董事 [3] - 当前注册资本1亿元,由北京普祥养源健康管理(90%)和香港普祥健康集团(10%)持股 [4] - 王伟斌与徐华勇作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控制股东大会73.99%表决权,徐华勇任执行董事兼总裁 [4] 业务概况与市场前景 - 公司定位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一体化服务 [4] - 中国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638亿元增至2034年6951亿元,CAGR达10.2% [4] - 华北地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1亿元增至2034年800亿元,CAGR达11.5%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5.0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84.4万元、3922.7万元、4388.2万元 [4] - 医养结合业务收入占比持续超96%(2022年96.4%、2023年97.1%、2024年96.2%) [5] - 毛利率保持22-26%区间(2022年25.7%、2023年22.5%、2024年23.5%) [5] - 销售成本占比呈下降趋势(2022年74.3%、2023年77.5%、2024年76.5%) [5]
普祥健康递表港交所:医养结合服务去年贡献96%营收,旗下3家医院撑起逾70%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16:48
公司上市申请 - 普祥健康向港交所首次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申万宏源(香港)和农银国际,未披露发行股份数量和募集资金数据 [1] - 募集资金拟用于拓展内地及海外业务、医养结合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多元化支付系统及运营资金 [1] - 按2024年体系内收入计,公司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1][2] 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北京等老龄化程度高的区域战略布局13家医疗机构(6家自营/5家托管/2家投资),其中11家位于北京 [2] - 按北京非三级医院数量计算,公司在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2] - 医疗机构覆盖北京6个城区,覆盖人口占北京市总人口的60% [3] 行业前景 - 中国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638亿元增至2034年6951亿元(CAGR 10.2%) [3] - 华北地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1亿元增至2034年800亿元(CAGR 11.5%) [3] - 行业受到政府政策支持,且存在医养结合供给空白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5.0亿元,净利润3884.4万元/3922.7万元/4388.2万元 [5] -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65.4%,2024年增速放缓至18.6% [6] - 毛利率维持在22.5%-25.7%区间 [5][6] 收入结构 - 2024年医养结合业务收入2.46亿元(占比96.4%),医疗设备及耗材收入912万元(占比3.6%) [4] - 普祥肿瘤医院、普祥中医院及大黄庄医院贡献收入占比从2022年53.2%提升至2024年73.2% [8][9]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低于5.3%,客户分散但供应商集中(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42.6%-51%) [8] 运营特点 - 公司积累超过20年运营管理经验,专注中老年群体需求 [2] - 通过构建社区长期医患关系获取患者,业务高度依赖华北地区 [3][8] - 流动比率维持在1.1-1.3,速动比率0.9-1.0,显示短期偿债能力稳定 [6]
新股消息 | 普祥健康递表港交所 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08:34
公司概况 - 普祥健康是以专业医疗能力为核心的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一体化服务 [4] - 按2024年体系内收入计,公司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且在2022-2024年前五大提供商中收入增速排名第一 [4] - 公司2024年老年患者比例在市场前五大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4]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拥有13家医疗机构网络,战略布局于北京等人口密集且老龄化程度高的区域,具备20年运营管理经验 [4] - 通过构建社区长期医患关系获得患者信任,地方法规对新设医疗机构的高标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如北京市核心城区存在高监管壁垒) [4] - 医养资产具备显著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可依托现有机构扩大患者来源并延伸服务半径 [4] 行业前景 - 中国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638亿元增至2034年69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0.2% [5] - 华北地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1亿元增至2034年8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5% [6] -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加剧、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及社区场景需求提升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5.00亿元,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18.6% [6][7] - 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3884.4万元、3922.7万元、4388.2万元,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11.9% [6][7] - 毛利率从2022年25.7%波动至2024年23.5%,销售成本占比从74.3%升至76.5% [7]
沈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辽宁日报· 2025-06-27 09:39
沈阳市老年人口现状 - 沈阳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234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0.6% [1]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全市83%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开设老年医学科 [1] - 100%的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1] - 5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医学科 [1] - 40家医疗机构开设康复门诊 [1] - 259家医疗机构通过辽宁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审 [1] 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 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全市13个区(县、市)全覆盖 [1] - 35家医疗机构共开设396张安宁疗护床位 [1] 医养结合推进情况 - 全市拥有27家"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 [2] - 8家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开设医养病房 [2] - 17家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 [2] - 280家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签约 [2] 家庭医生服务网络 - 205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 [2] - 签约率达65.8% [2] 老年健康促进措施 - 启动老年痴呆防治行动,培训156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 [2] - 完成7530人的认知功能筛查 [2] - 及时转诊12名高风险患者至三级医院 [2] - 通过中医健康体检、养生知识科普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 [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新增老年口腔健康项目,覆盖不少于300个社区(村) [3] - 力争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0%以上 [3] - 规范医养机构合作协议,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方案 [3] - 开展老年照护培训,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执法监管 [3] - 建立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新增试点机构 [3] -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严格开展服务质量检查 [3]
【省卫生健康委】陕西10项措施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6-16 08:23
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措施 - 规范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管理 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质量 鼓励床位转换 [1] - 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实施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 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 [1] - 推进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设施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服务 [1] 医疗卫生与养老协作机制 - 深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2025年底前每个县至少确定1家二级医院为养老服务支持机构 [1] - 扩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推动增加老年护理床位 支持老年特色医疗机构发展 [1] -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 2027年底比例达80% [1] 信息化与传染病防控 - 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 支持远程诊疗和慢性病管理 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医疗机构数量 [2] - 强化传染病防控管理 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2] 服务模式创新与人才建设 - 实施"五床联动"照护服务 开展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 延伸服务到居家社区 [2] - 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在招聘使用培养方面向医养结合机构倾斜 壮大"银龄行动"志愿者队伍 [2] 行业监管机制 - 强化安全生产联合监管 对医养结合机构进行行业监管 建立卫生健康与民政部门双向通报机制 [2]
老龄化进入快车道,人均GDP2.3万美元的广州如何养老
南方都市报· 2025-05-26 14:20
老龄化现状与特点 - 2024年广州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92万,占比19.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按常住人口口径(15.16%)处于联合国定义的轻度老龄化阶段(10%-20%)[2] - 广州人均GDP达23052美元,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1万-2.5万美元),形成"初富轻老"特点[2] - 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突破3亿人),广州老龄化程度显著低于京沪(北京30%、上海37.6%)但高于深圳[3] 人口结构与流动影响 - 2024年广州常住人口增幅15.1万,全国超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二,流动人口吸纳缓解老龄化压力[5] - 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越秀、海珠、荔湾等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占比高,黄埔、番禺、增城等流动人口流入区占比低[5] - 户籍老龄人口212.92万和常住老龄人口287.79万均提前一年超过"十四五"规划2025年目标(197万和287万)[11] 养老保障与财政基础 - 广州社保基金连续三年盈余:2022年结余84.4亿(累计1688亿)、2023年结余150.3亿(累计1868亿)、2024年结余33.5亿(累计1939亿)[5] -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养老机构297家(床位60144张,护理型占比93%),居家服务覆盖40.85万人次[12] - 医养结合机构147家,老年护理院21所(+16.67%),长期护理保险覆盖200.63万老年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病科覆盖率81%[14] 政策与银发经济发展 - 广州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4)》综合指数及财富储备、服务体系、社会环境、银发经济专项指数均居全国第一梯队[8] - "1+N"社区养老网络建成(1386家长者饭堂、177个颐康中心、2725个村居服务站)[12] - 规划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强调通过经济发展吸引年轻人口以巩固养老物质基础[14]
医养结合破题、地名文化出圈,聊城民政“微改革”撬动“大民生”
齐鲁晚报网· 2025-05-09 10:30
养老服务改革创新 - 深化"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机构,例如茌平区人民医院改造老病房楼,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养老床位304张 [2] - 支持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山东民康养老股份有限公司开办东阿曙光医院,养老机构入住率达90% [2] - 优化幸福食堂发展模式,全市共有幸福食堂441处,累计服务老年人528万人次,计划加强绩效评估和量化管理 [3] - 发展送餐服务,针对行动不便老年人,计划在临清开展试点,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模式 [3] - 嵌入地名文化,在高新区先锋社区幸福食堂试点悬挂老照片,计划进一步推广 [3] - 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鼓励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山东健康集团聊城公司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服务人次达320余人次 [4] - 推动"家政+养老"模式,古楼街道向阳社区引进阳光大姐家政公司,建设社区嵌入式"一老一小"服务平台 [4] 区划地名改革创新 - 加大乡村道路命名力度,计划年底前完成1.7万条乡村道路命名和5000条地名信息采集上图 [5] - 深化智慧化升级,试点推广"一码通",新增智慧标志200处 [5] - 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红色地名""运河地名"相关短视频及文创产品 [5] - 强化品牌建设,联动新媒体发布100期"地名好品"内容,推动"聊·地名"品牌走向全国 [5] - 完善地名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试点设立公益基金支持地名标准化建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