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业务

搜索文档
董明珠,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07-25 09:27
格力电器系减持闻泰科技计划 - 格力电器及其控制的珠海融林计划减持闻泰科技股份,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1244.58万股×2)[4] - 减持时间为2025年8月15日至11月12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减持价格视市场情况确定[4][5] - 按最新收盘价36.48元计算,若按上限减持,格力电器系合计可套现约9亿元(4.54亿元×2)[5] 格力电器系投资历史 - 格力电器系2018年底以24.68元/股价格出资30亿元参与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合计持股达12.33%[6] - 2020年2月股价曾达170元/股,浮盈超百亿元,但2023年8月跌至24.06元/股,跌破成本价[6] - 2024年10月曾计划减持1%但实际仅减持0.5%(618.16万股),此次为第二次减持计划[8] 闻泰科技经营状况 - 2024年营收735.98亿元(+20.23%),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8.33亿元,主因被列入实体清单影响[8]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30.99亿元(-19.38%),归母净利润2.61亿元(+82.29%)[9]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9-5.85亿元,同比增长178%-317%[9] 公司战略转型 - 原以手机方案设计业务起家,后转型为ODM制造商,2017年借壳上市[8] - 2018年通过并购安世集团进入半导体行业,现半导体业务已成为主要利润来源[8] - 2024年12月宣布拟转让产品集成业务资产,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半导体领域[8]
砍掉584亿生意反而更赚钱?闻泰科技上半年净利润最高预增317%,四名高管集体“出走”
搜狐财经· 2025-07-16 17:19
高管变动与战略转型 - 闻泰科技四名高管集体辞职,包括董事长张秋红、职工代表董事兼副总裁董波涛、董事谢国声、董事会秘书高雨 [3] - 接任的三位高管均来自旗下半导体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包括杨沐、庄伟和沈新佳 [4] - 公司明确表示引入半导体领域专业人才是为半导体业务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4] - 高管变动标志着公司权力版图向半导体业务彻底倾斜 [5] 业务剥离与资产出售 - 公司决定剥离产品集成业务,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 [6] - 产品集成业务受实体清单影响,面临新项目订单难以承接、已接订单丢失等问题 [6] - 公司将9家标的公司股权和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交易涉及境内子公司股权及业务资产包已完成交割 [7][8] - 具体交易包括:嘉兴永瑞、上海闻泰电子和上海闻泰信息100%股权转让价款6.16亿元;昆明闻讯等公司100%股权转让涉及净资产4.43亿元,债权41.31亿元 [7][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735.98亿元,同比增长20.23%,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8.33亿元,同比下降339.83% [9] - 产品集成业务2024年营收584.31亿元,占比近八成,但毛利率仅2.73%,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9.98% [9][10] - 半导体业务2024年营收147.15亿元,毛利率37.47%,但收入仅占总营收20% [9][10][11]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9亿元到5.85亿元,同比增加178%到317%,主要受益于半导体业务收入增长和产品集成业务剥离 [11] 未来挑战 - 公司半导体业务虽增长强劲,但规模仍待提升,需快速扩大体量以弥补剥离产品集成业务后的收入缺口 [11]
闻泰科技2025上半年净利最高5.85亿 战略重心转移聚焦半导体
长江商报· 2025-07-16 07:18
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 9亿元至5 85亿元 同比增长178%—317% 延续第一季度增长态势 [1] - 预计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2 6亿元至3 9亿元 同比增加3 9亿元到5 2亿元 [1] - 净利润增长主要来自半导体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 综合毛利率及净利率同步提升 [1] 业务调整 - 2024年12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 产品集成业务受冲击 公司迅速剥离该业务 全面聚焦半导体领域 [1] - 产品集成业务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显著减少 收入同比下降 但通过降本增效策略 毛利率有所增长 [2] - 已完成三家子公司的出售交割 减少产品集成业务亏损幅度 [2] 管理团队重构 - 为配合战略重心转移 公司正在重构管理团队 董事会成员将进行调整 [2] - 引入具备半导体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进入董事会 为业务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2] - 管理层转向半导体专业团队 实现治理结构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3] 战略转型 - 产品集成业务出售标志着公司业务结构的重大转变 未来将全面聚焦半导体领域 [2] - 致力于实现半导体领域更深层次的技术突破与高质量发展 [2] - 通过业务重组与治理升级 加速转型为全球竞争力的纯半导体企业 [3]
闻泰科技拟43.89亿转让集成业务资产包
长江商报· 2025-05-20 07:34
交易方案 - 公司拟以现金交易方式向立讯精密及立讯通讯转让昆明闻讯等5家公司100%股权及无锡闻泰等3家公司业务资产包 交易价格约43 89亿元 [1] - 前期已转让嘉兴永瑞等三家公司股权 涉及股权作价6 16亿元 关联债权10 805亿元 合计约17亿元 [1] - 本次交易完成后 公司2024年末负债总额将下降85 45亿元 资产负债率下降5 95个百分点 [1] 业务转型 - 公司曾是全球手机ODM制造商龙头 但自2022年起手机ODM业务进入亏损状态 [2] - 2024年12月2日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 产品集成业务受到冲击 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2] - 公司迅速进行战略调整 全面剥离产品集成业务聚焦半导体领域 [2] 财务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 99亿元 归母净利润2 61亿元 同比增长82 29% [2] - 一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37 11亿元 同比增长8 40% 净利润5 78亿元 [2] - 截至一季度末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94 53亿元 较去年同期翻倍 [2] 行业地位 - 公司作为全球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龙头厂商之一 半导体业务已构建显著全球竞争优势 [2] - 2023年公司半导体业务位列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厂商第三名 连续四年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2]
闻泰科技:拟43.89亿元出售资产
快讯· 2025-05-16 23:23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交易方式向立讯精密及立讯通讯转让昆明闻讯、黄石智通、昆明智通、深圳闻泰、香港闻泰(含印尼闻泰)的100%股权以及下属公司无锡闻泰、无锡闻讯、印度闻泰的业务资产包 [1] - 本次交易价格为43.89亿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战略性退出产品集成业务 [1] 财务影响 - 交易前公司资产总额为749.78亿元,负债总额为401.37亿元,营业收入为735.98亿元,净利润为-28.58亿元 [1] - 交易后公司资产总额下降至664亿元,负债总额下降至315.91亿元 [1] - 交易后营业收入下降至152.56亿元,净利润上升至13.41亿元 [1] 战略调整 - 公司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业务发展 [1]
闻泰科技出售ODM业务,押注半导体?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2 11:17
交易概述 - 闻泰科技拟向立讯精密及其全资子公司立讯通讯转让下属6家公司100%股权及3家公司业务资产包,涵盖A客户与非A客户业务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剥离产品集成业务,聚焦半导体业务,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1][2] - 此前1月23日已完成首期交易,闻泰通讯以6.16亿元对价转让上海闻泰等3家子公司100%股权,并结清应付金额10.805亿元 [2] 交易细节 - 本次交易标的包括昆明闻讯、黄石闻泰、深圳闻泰等6家公司100%股权及无锡闻泰等3家公司业务资产包 [2] - 交易价格将以资产评估值为依据协商确定,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 [3] - 交割后标的公司将由立讯精密承接,立讯精密或其子公司将支付款项 [3] 交易动因 - 闻泰科技2023-2024年产品集成业务收入分别为443.15亿元和586.09亿元,占营收72.39%和79.46%,但毛利率仅3.8%,持续亏损 [4][5] - 半导体业务2024年三季度收入109亿元(占比20%),毛利率37%,净利率16%,收入环比增长6% [6] - 剥离后公司将集中资源发展半导体业务,提升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竞争力 [5] 立讯精密战略 - 通过收购快速补足安卓生态消费电子系统集成领域的研发与制造资源,缩短自主培育周期 [7] - 标的公司在手机、平板、笔电等ODM/OEM领域具备成熟体系,可与现有精密制造能力互补 [7] - 交易有助于优化客户结构,减少对单一客户依赖,并提升苹果供应链份额 [6][7] 行业影响 - 交易被视为双赢战略:闻泰科技减轻财务压力专注半导体,立讯精密增强消费电子综合服务能力 [7] - 半导体业务增长受益于国内汽车销售强劲、消费电子复苏及计算需求增加 [6]
多人遭开除!华为招聘重大违规!
国芯网· 2025-03-12 12:22
华为内部违规事件 - 公司通报多名产品线负责人在非雇员招聘中存在替考、泄题等违规行为,部分人员通过出卖公司信息获利 [1] - 涉事部门包括ICT产品与解决方案、半导体业务部、人力资源管理部等6个部门,违规行为违反《华为员工商业行为准则》 [3] - 公司对涉事人员采取开除处理,并要求退回非法获利及赔偿损失 [1][3] 违规行为细节 - 违规链条涉及HR、内部员工与外部培训机构,形成"花钱进华为OD岗"的替考产业链 [4] - 非雇员(OD员工)通过人力服务公司派遣,从事研发岗位,薪资与正式员工基本一致,考核后可转正 [3] 公司态度与影响 - 内部员工透露公司对造假行为处罚严格,此次处理表明零容忍态度 [3] - 违规行为集中在非雇员招聘环节,涉及信息泄露与利益输送 [3][4] 其他信息 - 公众号内容包含半导体行业社群推广信息,但未提及与事件直接相关的行业分析 [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