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食品
搜索文档
2025居家套餐行业简析报告
嘉世咨询· 2025-10-14 22:16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 报告核心观点 - “在家吃饭”服务市场是中国餐饮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分类,2024年行业总体规模突破6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市场空间 [28][29] - 行业正从单一的私厨服务发展为与外卖深度融合的餐食整体解决方案,技术赋能与专业化运营是发展趋势 [15][19] - 食品工业化、冷链物流发展和消费升级是行业核心驱动力,其中“在家吃饭”餐食产品(预制菜等)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预计2022至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0.7% [32][36] - 行业格局分散,集中度低,CR5不足10%,为细分赛道企业提供了跑出的机会 [47][49][83] 行业定义与构成 - “在家吃饭”消费市场包含三大形态:用于自家烹饪的生鲜食材、餐饮外卖送达服务、即食或即烹型餐食产品(预制菜等)[4][5][11] - 在家做饭(自购食材烹饪)仍是中国传统饮食模式,消费者看重食材新鲜度并愿意投入时间 [6][8] - 外卖到家服务已成为主流消费方式,尤其受年轻群体、职场人群及双职工家庭欢迎 [6][8] - 即食餐食产品旨在满足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便捷烹饪、营养均衡和高效备餐的需求 [5][8][11] 行业发展历程 - 早期探索阶段(2015年以前)以个体私厨和家厨共享平台(如回家吃饭APP)为主,初步形成“到家”与“到户”模式 [16][17][22] - 2015-2020年行业进入调整期,食品监管政策强化导致家厨共享模式受冲击并逐步退出,外卖与速食成为两大核心支柱 [17][18][22] - 2020年至今行业走向专业化与合规化,与外卖服务深度融合,锅圈等品牌通过社区门店提供即烹食材,模糊了“到店、到家、到户”的边界 [17][18][19] 行业前景与驱动力 - 中国城镇化率(2024年约67%)相比美国(83%以上)仍有可观发展空间,预示餐饮市场未来扩容潜力显著 [23][25][83] - 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2024年达54,188元,为行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23][24][25] - 行业核心驱动力包括食品工业化水平提升、冷链物流体系完善以及居民消费升级 [32][34][36] - “在家吃饭”餐食产品细分市场预计2022-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0.7%,为增长最快板块 [36] 行业规模 - 2018至2024年间,“在家吃饭”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 [28] - 行业规模从2018年的32,48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2,124亿元,2022年突破5万亿元,2024年突破6万亿元 [28][29]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为农牧渔业,提供基础食材,其价格和品质直接影响中游 [37][39][40] - 产业链中游是核心生产加工环节,涵盖预制菜、复合调味料、速冻食品等多种形态 [37][39][40] - 产业链下游是销售渠道,包括线上(生鲜电商、综合电商、社区团购)和线下(商超、便利店、农贸市场)两大类 [37][39][40][54] - 冷链物流作为关键支撑体系贯穿全产业链,保障产品安全与品质 [39][40][54] 上游分析 - 上游肉类食材(猪、牛、羊肉)价格在经历周期波动后,2021年起因牧业经营精细化及养殖户集中化,整体呈趋势下行,周期性钝化 [43][45] - 大米作为基础食材,价格稳定,8年间波动不足5%,是上游的价格基石 [43][45] - 蔬菜价格呈现高频次的强周期性波动,主要为季节性波动 [43][45] 中游分析 - 中游产品按加工程度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预先处理的半成品食材 [48][50] - 行业格局分散,CR5不足10%,市场被产品SKU切割,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聚焦不同细分赛道 [47][49][50] - 锅圈食汇在2024年以3.5%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高鑫零售、沃尔玛、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紧随其后 [50] 下游分析 - 下游渠道分为线上线下两大体系,线上包括生鲜电商、综合电商、社区团购,依赖骑手配送;线下包括商超卖场、便利店、农贸市场等,提供即时购物体验 [54][56] - 冷链物流是连接渠道与消费者的重要保障,确保产品从城市仓储到终端家庭的全程温控 [54] 重点公司分析:锅圈食汇 - 锅圈食汇是“在家吃饭”餐食产品领域的领先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3%,居行业首位 [59][61] - 公司专注于家用火锅和烧烤,并拓展至茶水饮料、预制菜肴等八大产品矩阵,烧烤品类占比从早期的4%提升至2025年的22% [58][59][61]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在全国建立约10,400家零售门店,形成密集的社区门店网络 [59][61][69] - 公司门店单店平均收入在2022年实现逆势增长,同比上升24%至77.79万元,显示出单店模型逐步成熟和盈利能力增强 [66][69] - 公司构建了数字会员体系,会员数量从2022年的2,040万人高速增长至2025年6月的5,030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6.5% [73][76]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高度依赖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模式,对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管控和产品口味、质量的稳定统一提出极高要求 [77][79] - 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需持续进行产品创新、打造独特品牌形象并控制成本 [77][79] - 供应链成本压力大,原材料价格波动、冷链物流成本及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 [78][80] - 部分消费者对预制食品的新鲜度、营养价值和添加剂使用仍存有疑虑,市场教育成本较高 [78][80] 行业发展机遇 - 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且保持高增长,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背景下,各细分领域具备巨大开拓空间 [83][84] - 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为行业消费升级提供长期动力 [23][83][84] - 食品工业化与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行业成长奠定基础 [32][83][86] - 行业集中度低,细分赛道多,未来有望跑出凭借产品差异化定位成功的品牌和企业 [47][83][86]
预制菜的困局与出路:一场来自业内的真实对话
虎嗅· 2025-09-18 17:04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 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又贵又难吃,还全是预制菜”,将西贝和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反驳,称其“100%不可能是预制菜” [1] - 争论本质是行业标准定义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错位,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 [4][6] 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 - 行业专业定义: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包装、熟制等工序,可直接食用或经简单加工后食用的菜品 [4] - 消费者普遍认知:只要不是厨师在现场从头制作,就属于预制菜 [4] - 例如,连锁餐饮使用的切配好净菜和预处理肉类,在行业定义中可能不算“预制菜”,但已被消费者归入此范畴 [5] - 这种标准与认知的错位让供应商成为“夹心饼” [5] 预制菜在餐饮业的应用与价值 -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主要出于成本控制和标准化需求 [10] - 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好厨师月薪至少上万元,预制菜能显著降低人力依赖 [11] - 连锁餐饮依赖预制菜保证不同门店的口味一致性,是实现快速扩张和品质统一的关键 [11] - 虽然预制菜采购成本可能更高,但综合考虑人工节约、浪费减少和效率提升,总体成本仍降低 [15] 餐饮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 - 餐饮企业陷入纠结:预制菜解决了标准化和扩张问题,但不敢公开承认使用,担心引发消费者负面看法影响品牌形象 [12] - 西贝贾国龙的反驳潜意识里也透露出对预制菜负面标签的顾忌 [13] - 餐饮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房租每年上涨5%,人工成本每年上涨10%,食材价格不稳定,但菜品价格敏感难以随意上调 [15] 预制菜的技术分类与安全现状 - 从技术角度预制菜可分为四类: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即食食品 [17] - 许多餐厅主要使用前两类(即配、即烹),但消费者常将其等同于后两类(即热、即食) [17] - 高品质预制菜的安全性往往高于现场制作,中央厨房的环境控制、原料检测和工艺标准通常比餐厅后厨更严格 [8] - 全自动化生产线具备高卫生标准,在菌落总数、添加剂使用等方面控制严格 [8] - 但达到如此高标准的生产企业在行业内十分罕见 [9] 消费者核心诉求与行业未来方向 - 消费者反感的根本原因在于“场景与价值的错配”,关键诉求是“值不值” [18][20][21] - 消费者能够接受萨莉亚等餐厅公开使用预制菜,但难以接受西贝八十元一份的土豆牛肉非现烧 [20] - 未来关键在于建立透明沟通机制,包括更透明的标识制度、更清晰的行业标准和更坦诚的沟通态度 [7] - 餐饮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成本上升和标准化需求增加,预制菜使用将越来越广泛 [27] - 未来餐饮市场可能形成更分化格局:高端餐饮坚持现做特色,快捷餐饮坦然接受预制模式 [27] -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4][25][32]
晓鸣股份:公司主营业务为祖代蛋种鸡、父母代蛋种鸡养殖
证券日报· 2025-08-27 19:4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为集祖代和父母代蛋种鸡饲养、蛋鸡养殖工程技术研发、种蛋孵化、雏鸡销售、食品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引、繁、推"一体化科技型蛋鸡制种企业 [2] 主营业务范围 - 主营业务包括祖代蛋种鸡、父母代蛋种鸡养殖,父母代雏鸡、商品代雏鸡(蛋)及其副产品销售,商品代育成鸡养殖及销售 [2] - 主要产品涵盖父母代雏鸡、商品代雏鸡及其副产品、商品代育成鸡 [2] 产品与库存构成 - 在产品主要为尚未入孵的种蛋及入孵后尚未孵化出的种蛋 [2] - 库存商品主要包括部分尚未销售的鲜蛋及部分预制、即食食品 [2]
食品上市公司股价涨超 10 倍,跨界押注BTC
搜狐财经· 2025-07-27 12:01
公司股价表现 - DDC Enterprise Limited股价在7月14日升至20.8美元创历史新高 相比4月的2美元附近 3个月内涨幅超过10倍 [1] - 公司作为传统食品企业跨界建立比特币储备 这一举措在全球上市公司中较为罕见 [1] 公司业务背景 - DDC Enterprise Limited前身为DayDayCook 专注于亚洲风味即食食品和烹饪品牌 成立于2012年 总部位于纽约 [2] - 公司最初以在线烹饪视频起家 两年内频道浏览量累积2亿 后扩展至预包装食品、餐饮服务和品牌授权 [2] - 公司拥有8000万活跃用户和1800万付费客户 旗下品牌包括DayDayCook、Nona Lim等 覆盖亚洲和北美市场 [2] - 2024年财报显示 公司营收主要来自电商和线下零售 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 [2] 比特币战略布局 - 2025年5月公司发布"比特币宣言" 正式将BTC定位为核心储备资产 创始人Norma Chu此举为对数字经济的长期布局 [2] - DDC成为少数几家在美国上市并执行比特币储备战略的中国公司之一 [2] 比特币市场表现 - 2025年比特币价格从低点7万美元上涨至12万美元左右 涨幅超70% [3] - 比特币市值突破2.36万亿美元 超越亚马逊 仅次于苹果 这一成就仅用时16年 [4] - 比特币现货ETF获批后 传统公司资金进入渠道打开 监管政策也更为友好 [4] 比特币行业地位 - 比特币总量固定在2100万枚 已挖出超1900万枚 供应曲线类似黄金 在法币超发时代其保值增值功能成为投资者共识 [3] - 以BTC为首的加密资产已进入市场主流 高流动性、共识性及对冲法币贬值风险使其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选择 [4] - 截至2025年7月17日 全球前50家持有BTC的公司包括矿企、交易所、科技巨头等 覆盖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地区 [4]
中食民安控股(8283)公告:通过一般授权配售新股募资约576万港元 拓展即食食品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7-14 22:28
融资概况 - 公司通过一般授权以配售新股方式融资,发行9,600,000股(约0.1亿股),募集约576万港元,扣除费用后净得约540万港元 [1] - 配售代理为中国北方证券集团 [1] - 配售价0.60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市价0.73港元折让约17.8%,较前五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0.70港元折让约14.3% [1] - 配售股份占现有已发行股本约20.0%,完成后占扩大股本约16.7% [1] 资金用途 - 约240万港元将用于开展营销活动推广即食食品业务 [1] - 约300万港元将用于对即食食品行业内上游供应链的投资 [1] 公司业务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附属公司主要从事乘用车服务及即食食品和智能厨房解决方案业务 [1] 发行进度 - 本次发行根据股东大会授予的一般授权实施 [1] - 预计于达成先决条件之日期后5个营业日内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