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啡快
icon
搜索文档
星巴克中国,到底卖给谁?
搜狐财经· 2025-10-21 10:01
潜在股权交易 - 私募股权集团凯雷与博裕资本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主要竞购方 [1] - 不含特许权使用费的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40亿美元,星巴克将保留高达49%的股份 [1][3] - 交易可能使星巴克中国从直营模式重回特许经营模式 [7] 公司近期运营表现 - 在截至6月末的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的同比增长 [3] - 自6月10日起,星巴克三大王牌品类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产品平均价格降幅约5元,最低价23元 [3] - 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订单,通过“啡快”和外卖弥补门店网络不足,并尝试将“第三空间”概念拓展至二三线下沉市场 [5] 市场竞争格局 - 竞争对手瑞幸咖啡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门店数量是星巴克的三倍 [3][5] - 瑞幸、库迪等品牌以“9.9元一杯”的价格战搅动市场,精品咖啡赛道竞争加剧 [5] - 新中式茶饮的崛起对咖啡赛道形成挤压,皮爷咖啡等品牌已关闭部分中国门店 [5][7] 公司战略挑战与方向 - 星巴克品牌形象在中国定位高冷,面临难以触及高端消费群体又难以下沉到年轻人族群的挑战 [11] - 公司需要快速迭代品类和价格,以避免陷入新中式茶饮的包围 [9] - 未来运营关键在于将全球市场倡导的“从白领家园变为走进社区”的打法在中国有效落地 [13]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倒计时
虎嗅· 2025-10-18 17:17
交易核心信息 - 私募巨头凯雷与本土博裕资本被视为竞购星巴克中国多数股权的首选合作伙伴,其他竞购者包括红杉资本、春华资本和方源资本 [1] - 不含特许经营费的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为40亿美元,若计入星巴克保留的49%股权及未来特许金,总估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1] - 交易结构为星巴克出售51%股权,保留高达49%的股份,并持续获得特许权使用费 [1] 交易战略动机 - 星巴克通过出售51%股权可套现超50亿美元,为全球总部提供现金流,并直接注入中国业务用于门店扩张、数字化建设和产品研发 [2] - 引入本土股东能带来政府关系、门店选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并缩短决策链条,使星巴克能以"中国速度"响应市场 [2] - 与本土资本深度绑定可共同承担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风险 [2] 主要竞购方分析 - 凯雷作为国际经验派,其核心优势在于曾成功操盘麦当劳中国的收购与整合,具备将成熟美国消费品牌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能力 [3] - 博裕资本作为本土智慧派,其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本土人脉网络、政策理解力和市场洞察力,更懂中国的"游戏规则" [3] 星巴克面临的竞争挑战 - 瑞幸以三倍于星巴克的门店数量构建了强大的便利性网络,星巴克通过推进数字化订单(如"啡快"和外卖)以及开设"星子自习室"、景区店来拓展"第三空间"场景 [7] - 库迪咖啡等品牌以9.9元/杯的低价策略冲击市场,星巴克坚持不参与价格战,而是通过"回归星巴克"计划强化核心体验和推出本土化创新饮品应对 [8] - 在产品层面,星巴克于6月对星冰乐等非咖啡饮品进行系统性价格调整,大杯产品平均降幅达5元,最低产品价为23元,但核心咖啡产品仍保持在30元以上 [9] 业务运营现状 - 根据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达到7828家,新开70家门店,并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 [9] - 星巴克通过推出饮品客制化服务(如增加定制风味、加椰浆等选项)作为"有降价但不牺牲客单价"的关键补充策略 [9]
超20家机构/企业有意星巴克中国市场股权合作项目,腾讯、京东亦在列
IPO早知道· 2025-08-02 09:53
星巴克FY25Q3财务表现 - 全球净收入同比增长4%至95亿美元 其中北美市场净收入69.27亿美元(同比+2%) 国际市场20.11亿美元(同比+9%) [6] - 公司直营店收入占比82.6%达78.125亿美元(同比+3.9%) 特许经营店收入11.056亿美元(同比-2.1%) 其他业务收入5.379亿美元(同比+14.7%) [7] - 经营利润同比下滑38.3%至9.356亿美元 主要因产品分销成本(同比+7.8%)和门店运营费用(同比+13.5%)大幅上升 [7] - 稀释后每股收益0.49美元 同比下滑47.3% 净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1.6%降至5.9% [7] 区域市场运营数据 - 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2% 其中交易量降2%被客单价升1%部分抵消 北美同店销售额降2%(交易量降3% 客单价升1%) [9] - 中国区表现突出 同店销售额逆势增长2% 交易量大幅提升6% 但客单价下降4% [9] - 全球净新增308家门店 总门店数达41,097家 其中53%为直营店 [9] 中国区战略动向 - 公司正评估超过20家意向方的合作方案 强调将保留"有意义的股权" 潜在合作伙伴需具备本地运营专长和价值观一致性 [10] - 中国区估值预期达百亿美元 市场认为这与上半年经营改善有关 FY25Q3业绩提升印证该判断 [9][10] - 管理层寻求能提升本地运营效率的战略伙伴 目标是在中国实现长期品牌成功 未来计划开设数千家门店 [10]
外卖大战背后:火锅店老板的流量困局与川菜馆的私域突围之战
第一财经· 2025-07-25 23:29
外卖补贴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外卖平台的低价补贴策略正在吞噬传统堂食的生存空间,部分顾客选择通过外卖平台下单后在店内用餐,导致堂食客流减少 [4] - 火锅等高价品类在外卖平台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与低价小吃、粉面等品类抗衡,且火锅更适合到店消费 [4] - 连锁品牌或生意好的大店尚能借力平台,而缺乏运营能力的小个体户或不适合外卖的门店在补贴大战中颗粒无收 [4] - 部分茶饮店在补贴大战中利润大幅下降,原价19元的饮品经过商家和平台补贴后,最终门店收入可能低至1.69元 [5] 餐饮行业的应对策略 - 部分餐饮企业通过构建私域流量池和自有配送能力,绕过平台高额佣金,重新掌控成本结构和客户关系 [9][10][11] - 一些品牌企业如星巴克和西贝未参与补贴大战,通过自有App渠道或直销模式降低对平台的依赖度 [14] - 部分地方餐饮行业协会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相关部门已约谈几大平台 [15] 外卖大战背后的商业逻辑 - 外卖平台通过低价补贴吸引客流,目的是将高频外卖流量转化为其他商品销售的引流渠道 [13] - 奶茶等低价关键品类被选为补贴重点,因其触及面广且单价低,类似大卖场送鸡蛋的促销逻辑 [13] - 平台主导补贴规则,商家议价权有限,部分连锁品牌设定底线机制以保护利润 [13] 行业长期趋势 - 纯外卖型门店未来可能与平台深度捆绑,而实体消费为主的商家将加强自身直销能力 [15] - 部分餐饮企业通过自建供应链保障品质,但在价格战压力下难以维持高成本运营 [6] - 外卖大战可能加速消费者教育,为细分品类提供市场机会 [6]
一位女掌门宣布告别
投资界· 2025-01-19 16:23
星巴克中国管理层变动 - 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CEO王静瑛宣布将于1月24日退休,结束25年任期 [3][7] - 王静瑛任期内将星巴克中国门店从不足500家扩张至6000多家,覆盖200多个城市,员工超60000名 [3][7] - 2023年公司启动CEO接班人计划,刘文娟担任联席CEO并于三个月前正式接任CEO职位 [9][11] 新任CEO刘文娟背景 - 刘文娟为80后复旦经济学院硕士,2012年加入星巴克,历任企业项目总监至联席CEO [12] - 主导搭建星巴克中国数字化体系,包括"专星送"、"啡快"等核心业务 [12] - 此次交接是星巴克全球高层变动的一部分,同期董事会主席Mellody Hobson也宣布离职 [14] 星巴克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约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 [14] - 同期瑞幸营收248.6亿元,同比增长39.4%,门店超2万家,已连续两年超越星巴克 [14][17] - 公司设立首席增长官(CGO)职位,尝试短剧营销、新品加速和县城下沉等策略应对竞争 [16] 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 - 瑞幸以数字化和低价策略快速扩张,库迪、幸运咖等品牌加入价格战(9.9元/6.6元产品) [17]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Seesaw关闭48家门店,太平洋咖啡减少百余家门店 [17] - 星巴克"第三空间"优势被削弱,面临中低价咖啡品牌和茶饮品牌的双重挤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