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为41万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
新华日报· 2025-08-05 07:39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 - 江苏省为72万名家庭困难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用,使其获得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 [1] - 全省为41万名困难人员代缴本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累计代缴金额达9759.01万元 [1] - 参保对象主要为无固定工作城乡居民及低保、重残等困难人员,费用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构成 [1] 代缴标准与补贴机制 - 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由市、县财政全额代缴不低于100元/年的养老保险费 [2] - 同时给予困难群体不低于30元/年的补贴 [2] - 宜兴市为重残人员潘宇全额缴纳690元/年保费,预计60岁后每月可领取1000多元养老金 [2] 待遇水平与制度衔接 - 江苏省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连续13年调整,2022年提高至每人每月228元,比国家标准高105元 [2] - 省定基础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对象家庭收入认定,实行"只叠加、不扣减、不冲销"原则 [2] - 如东县61岁居民顾荣桂通过代缴政策月领318.4元养老金,加上低保待遇月收入超千元 [2] 参保覆盖情况 - 截至6月底,江苏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02.84万人 [3] - 领取待遇人数1191.61万人 [3] - 实现困难群体参保登记、代缴保费、享受待遇"三个100%"全覆盖 [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哪些区别?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29 23:15
参保条件差异 -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包括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及年满16周岁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2][3]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的城乡居民,但排除全日制在校学生、已领取养老金者及已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人员[4][5][6][7] 缴费标准对比 -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 单位职工月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均工资核定,范围限定在当地社平工资60%-300%区间[8] - 单位与个人缴费比例分别为16%和8%,工伤保险按行业分类执行差异费率,失业保险双方各缴0.5%[9] - 灵活就业人员可自选缴费基数(社平工资60%-300%),费率统一为20%[9][10]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实行13档年缴费标准(200-4000元/年),对应政府补贴40-175元/年,对特殊困难群体保留100元最低档(补贴30元)[11] 缴费与退休机制 -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月缴费,2025年起实施弹性退休政策(可提前/延迟最多3年),需满足最低缴费年限[13][14]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年缴费,需累计缴满15年且年满60周岁方可领取待遇[15][12] 养老金计发方式 - 企业职工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构成,与缴费年限、基数等正相关[16][17] - 城乡居民养老金含基础养老金(现行165元/月)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动态调整机制[18][19] 参保建议 - 单位职工应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根据经济能力选择职工或居民养老保险,后者更适合预算有限群体[20][21]
刘世锦:扩消费稳增长要重视源头治理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4 18:30
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 - 中国家庭消费、最终消费和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与OECD国家相比存在1/4至1/3的缺口,居民实际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3][4] - 结构性偏差的四大成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且城乡差距大(农村养老金仅220元/月vs城镇企业3000元/月)、城市化率滞后(67% vs OECD国家70%-80%)、收入差距大(基尼系数0.45+,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vs低收入群体9亿人)、政府净资产占比高(38.6% vs OECD国家5%)[5][6][7] 消费不足的核心矛盾 - 服务消费不足集中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发展型消费,农村居民(3亿农民工+2亿进城农民工)是最大短板 [10] - 房地产基建高增长曾掩盖消费偏差,但当前房地产下跌和基建减速使消费短板成为终端需求"卡脖子"因素 [10][11] - 需区分源头性问题(终端需求不足)与派生性问题(价格低迷/产能过剩等),解决消费占比偏低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性原理" [12][13] 扩大消费的解决方案 - 短期优先推动农村养老金改革:将5-6万亿刺激资金中划拨5000亿可使月养老金从220元增至400元,划拨1万亿可增至600元 [16] - 中期建议划拨国有资本:国有金融资本权益30.6万亿中划拨10万亿,按7%收益率可使养老金发放水平提升1-2倍 [17] - 长期完善缴费制度:目标5年内将农村养老金从当前220元提升至1000元,测算显示1万亿投入可带动8000亿直接消费,通过1.5倍乘数效应拉动GDP增长1.2万亿 [19] 经济转型路径 - 需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将政府净财富和国有资本收益从储蓄投资转向支持消费 [7] - 纠正消费结构性偏差可释放新增长动能,潜力不亚于房地产曾带来的增长效应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