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SUV

搜索文档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0:09
追觅科技造车项目概述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 [2] - 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高端超跑到大众市场车型 同时开辟创新品类如扫地机与汽车跨界融合 [2] 项目背景与战略布局 - 追觅造车项目于2021年秘密启动 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募汽车人才 [4]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组建千人规模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4]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认为需先积累经验再造车 [4] - 采取"左右手模型"战略:左手代表代工(ODM)业务 右手代表自研造车项目 [5] 技术储备与转化能力 - 截至2025年5月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5] - 家电端高速马达技术达20万转/分钟 功率密度2.5kW/kg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 [10][11] - 但汽车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 而追觅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扭矩仅10N・m [11] - 汽车电机需适应-40℃至150℃宽温域 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 追觅家电马达缺乏车载场景耐久性验证 [11] 产品规划与实施进展 - 右手业务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先量产售往海外 但目前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原定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2][5] - 计划基于现有车型平台改造样车 进展最快的是一款增程式SUV 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主打更豪华/更贵气差异化标签 [6] - 左手业务将授权国内车型改造后贴牌出口 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合作改造SUV出口 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 [7] 资金与运营策略 - 计划用左手代工业务收益养活右手自研项目 为自研提供资金支持 [7] - 已组建数十人海外销售团队 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 业务重心阶段性向左手业务倾斜 [7] -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 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 [13] 行业资质挑战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独立申请路径 [13] - 获取资质仅剩两条路径:收购现有资质(价格昂贵且涉及复杂跨省兼并重组)或寻求代工(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 [13] - 小米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造车资质 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并凭电机/大压铸/泰坦合金等技术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13] 市场竞争与业务压力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被形容为"无尽地狱" 利润空间极致压缩 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品牌力等多方面持续优化 [2] - 追觅核心清洁业务增长承压: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从2021年579万台峰值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追觅全球份额滑落至8% 被石头科技(16%)拉开差距 [14] - 类似智米/石头等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均面临体量和实力不足困境:智米仅与奇瑞合作赋能iCAR 石头极石01由北汽制造厂代工 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14]
从“大6座”到“大三排”,家庭出行需求下的SUV进化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9:03
市场趋势转换 - "大三排"SUV正快速取代上半年流行的"大6座"SUV,成为市场新热点,包括岚图知音、理想i8、特斯拉Model YL、问界M8纯电动版、智己LS9、风云T11、极氪9X等热门车型均聚焦该细分领域 [2] - "大三排"SUV可容纳7人且第三排空间显著优化,例如岚图知音第三排高度比"大6座"SUV高出近40厘米,乘坐体验接近第二排,解决传统6座SUV第三排空间狭小导致的舒适性问题 [3] - 家庭结构变化(二胎/三胎增多)和消费升级推动需求从"够用就行"转向"每个座位都舒适",购车预算增加和品质需求提升进一步加速产品迭代 [4] 产品优势与竞争格局 - "大三排"SUV通过增设第三排杯托、充电口、独立空调、座椅调节加热及安全气帘等配置,大幅提升长途乘坐体验和安全性,同时避免MPV车型的停车位需求过大及"专职司机"形象问题 [3] - 纯电动技术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其静谧性、低使用成本及简便维护特性精准契合市场需求,60%用户将"静谧空间"和"空间实用性"列为首要需求 [6] - 智能化配置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支持语音控制温度、音乐、导航及第三排独立设备操作,重构"全家舒适"出行理念 [7] 技术演进与市场前景 - 纯电动平台通过创新架构解决传统SUV短板,续航超1000公里、辅助驾驶、AR-HUD等技术将座舱转化为智能移动空间,推动产品从高端小众走向主流普适 [9] - 2025年新上市SUV中纯电动车型占比约58%,增程与插混占32%,燃油车仅10%,4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以纯电为主,20-30万元中端市场增程式技术因"可油可电"受青睐 [9] - 硬派越野SUV电动化进程加速,通过纯电动四驱系统兼顾越野性能与家庭需求,未来可能向"大三排"方向拓展 [10]
追觅官宣造车:跨界的“速度梦想”能否落地?
经济观察报· 2025-08-28 13:17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宣布跨界造车 计划制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首款车型可能为增程式SUV 预计2027年面向海外市场推出[2] - 公司自2013年萌生造车计划 强调"无畏""独特""坚定"的企业精神 但未披露资金投入、合作伙伴及研发团队规模等关键信息[2] - 产品定义对标速度最快 借鉴小米汽车跨界模式 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2][3]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头部车企加速扩产、降价和出海 中小玩家持续退出市场[2][3] - 行业门槛和风险显著高于数年前 新进入者面临数百亿元资本需求[3] - 海外市场成为新进入者的目标领域 但需要应对激烈竞争和差异化产品挑战[3] 资源与能力对比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十余年供应链投资布局及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获得较高毛利率和市场订单[3] - 追觅科技尚未上市 融资能力有限 缺乏类似投资生态体系 轻资产模式支撑量产存在不确定性[3] - 公司期待通过造车寻找新增长曲线 但需接受技术、资金与市场的三重检验[3]
起底追觅造车:造“宾利”融资,贴牌赚现金流
36氪· 2025-08-18 10:10
星空计划造车项目现状 - 追觅科技旗下星空计划启动造车项目,首款车型为增程式SUV,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但内部已不再提及该时间节点 [1][4] - 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于2024年1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工厂规划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 [1][13] - 项目目前仍处于造型评审阶段,计划先推出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量产计划实际已停滞 [1][2][4]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公司采用"左手、右手模型"战略:"左手"为ODM代工业务(贴牌出口),"右手"为自研造车项目,意图以代工业务反哺研发 [2][3] - 已启动基于理想L9、小米SU7等车型改造的样车项目(如"宾利""布加迪"仿造型),主要用于融资而非量产 [2][5] - ODM业务计划物色5款车型(如北汽BJ40),通过贴牌销往海外市场,目标单季度实现千万元营收 [3][6][7] 团队与运营状况 - 团队规模超800人,主要来自吉利、华为、小米等车企,近期以扩充海外销售团队为主(计划上百人) [13] - 内部设立多个BU(业务单元),包括增程SUV、小米轿跑、零跑、越野车等产品线,部分BU仅试水状态 [6] - 追觅要求星空计划独立运营且自负盈亏,代工业务承担核心创收任务,销售需每日汇报收入及成本 [6][7] 技术背景与业务扩张 - 追觅创始人俞浩以高速马达技术起家(每分钟10万转),2018年通过小米生态链推出首款吸尘器(销售额1500万) [10] - 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约8%(排名第五),落后于石头科技(16%)、科沃斯(13.5%)及小米(9.7%) [10] - 公司业务已扩展至智能家居、家电、机器人、咖啡、茶饮等超20个品类,员工规模从8000人增至1.2万人 [11][12] 行业竞争与挑战 - 汽车行业处于激烈竞争阶段,利润空间压缩,经营效率成为关键生存因素 [1] - 追觅造车项目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寻求代工合作,但量产前景不明 [13] - 行业过去8年涌现数十家新势力车企,仅少数企业存活至下半场竞争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