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

搜索文档
王传福现身小米,和雷军聊啥?
搜狐财经· 2025-07-18 16:57
公司动态 - 比亚迪CEO王传福参观小米汽车工厂 雷军陪同并详细介绍生产车间 双方高层互动密切[1] - 顺为资本合伙人胡峥楠参与陪同 其曾主导比亚迪F3设计开发工作 与比亚迪有历史渊源[1] - 王传福工作强度极高 每周工作112小时 28年未休年假 体现其高度投入的工作风格[3] 合作历史 -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 双方合作从意向进入实质阶段[5] - 雷军公开表示比亚迪是小米手机最重要合作伙伴 合作关系已持续十余年[8] - 王传福澄清媒体误读 表示比亚迪支持小米造车 双方正在洽谈汽车项目[7] 市场表现 - 小米SU7创下惊人订单数据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1小时达28.9万台 18小时锁单24万台[8] - 小米汽车面临严重产能瓶颈 标准版交付周期57周 Max版最快33周 远超行业正常水平[8] 行业观察 - 产能提升成为小米汽车发展关键 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市场表现[10] - 行业关注双方潜在深度合作可能 但小米自有工厂提速仍是主要解决方案[10]
苹果向下,小米向上
36氪· 2025-07-10 09:59
核心观点 - 苹果和小米在跨界造车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和结果,苹果的"泰坦计划"因目标过于激进和脱离产业规律而失败,小米则通过务实整合和生态协同成功突围 [1][3] - 苹果十年投入100亿美元未能量产,小米首期100亿元人民币便实现交付,资源投入精准度差异显著 [8] - 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为小米提供了供应链、政策和市场优势,而苹果面临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整和政策阻力 [9][11][12] 长期与短期的视野 - 苹果"泰坦计划"目标反复摇摆,从纯电动车型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再到无方向盘设计,十年更换五任负责人,最终因技术瓶颈和量产难题失败 [4] - 苹果试图跳过产业自然演进阶段,直接以终极形态切入市场,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 [6] - 小米定位为汽车产业赋能者,不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整合豪华品牌设计思路和行业领军企业技术方案,快速实现量产 [6] 产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小米利用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直接整合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资源,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 [9][11] - 中国政策红利为小米提供购置补贴、牌照优惠等支持,而苹果面临美国严苛环保法规和传统车企游说阻力 [11][12] -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深度绑定,苹果缺乏类似布局 [14] 人才与用户基础 - 小米从传统车企挖角技术骨干,快速补齐汽车工程短板,苹果团队以软件工程师为主,缺乏汽车行业经验 [14] - 小米3.8亿MIUI用户构成汽车业务种子用户,与电动汽车目标群体高度契合 [16] 产品与生态协同 - 小米SU7和YU7斩获近30万辆订单,实现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无缝互联,击中年轻消费者痛点 [1][6][8] - 苹果生态封闭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小米生态协同优势显著 [6][8] 挑战与隐忧 - SU7被指抄袭保时捷设计,自动驾驶事故引发信任危机,产能不足带来交付压力 [16]
从平台到“定制造车” 货拉拉将构建货运闭环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04:52
货拉拉跨界造车战略 - 货拉拉首款定制车型"多拉八方"由长安跨越代工生产,配备多功能方向盘、60W快充接口、双手机支架及25处储物空间,定位"为司机而生"[1] - 新车主打五大核心优势:7.8立方米大货厢、超大门洞设计、贯通式真三座、18分钟快充能力、1475公斤大承载[2] - 车型已完成工信部产品目录申报,预计8月正式发布,标志公司造车项目进入量产阶段[1][3] 战略布局与投资 - 2022年7月货拉拉投资105亿元在重庆建设整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及供应链协同制造体系[3] - 2022年5月成立重庆多拉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2023年4月新增新能源汽车销售业务,并在IPO招股书中明确电动商用车研发计划[3] - 2024年在全国多地设立分公司搭建销售服务网络,官方账号"货拉拉多拉汽车"已上线运营[3] 商业模式与数据驱动 - 基于平台积累的运输场景数据、司机反馈与物流需求大数据开发定制化产品[2] - 采取"会员费+订单佣金"模式,2022-2024年该部分收入占比60%,国内货运服务毛利率从74.3%提升至81.9%[5] - 通过"车辆-平台-司机"绑定构建生态闭环,购车司机可获派单优先权等权益[6] 国际化与市场表现 - 业务覆盖全球135个城市,注册用户超2000万,在东南亚市场以Lalamove品牌运营并引入摩托车运力等本地化服务[5] - 2014年进入内地市场,从广州深圳起步实现全国扩张[5] 行业专家观点 - 跨界造车是平台变现空间收窄背景下的战略选择,但面临重资产投入和新能源商用车赛道激烈竞争[6] - 需解决司机群体信任问题,建立销量基数和服务网络以实现"车辆+金融+数据+后市场"盈利闭环[6]
从车商大佬到储能巨头!如今又要跨界造车?这家成立4年的新企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电动车公社· 2025-07-04 23:59
核心观点 - 楚能新能源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计划推出增程SUV并布局纯电车型,其背后依托创始人代德明在家电、汽车销售及资本运作领域的成功经验[3][5][10][11] - 代德明通过精准把握家电、汽车销售及化工投资风口完成资本积累,其投资湖北宜化实现账面浮盈近30亿元,展现出色的产业洞察力[35][37][41] - 楚能新能源以储能电池为切入点,通过价格战和快速产能扩张策略迅速崛起,2025年储能订单超40GWh,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达50%位列行业第14名[58][59][60][74] 企业背景 - 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8月,主营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已建成武汉江夏等四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超110GWh[3][53][60] - 公司首创"浸默"电池安全系统获SNEC储能技术卓越奖,280Ah储能锂电池定价不超过0.5元/Wh推动行业降本40%[54][55][59] - 2025年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达0.33GWh环比增长50%,与长安等车企合作并签署230亿元上游供应合同[73][74] 创始人轨迹 - 代德明1964年生于湖北宜昌,从家电销售起步,1997年参与格力武汉销售公司创立,2000年转型汽车经销创立恒信德龙[13][14][16][20] - 恒信汽车集团现为国内第四大经销商,覆盖60余城300余家4S店,2023年营收785.12亿元,代理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22][23][26] - 作为"牛散"在股市表现突出:2018年重仓湖北宜化获利近30亿,2022年投资洛阳钼业次年涨幅达119%[35][37][41][43] 战略布局 - 汽车业务部门规模超百人,招聘涵盖三电、智能驾驶等整车制造全链条岗位,首款车型或对标问界M5增程SUV[5][6][10] - 依托恒信全国4S店网络和售后体系,形成"动力电池+整车制造+销售渠道"的垂直整合潜力[74][75] - 采用零跑式全栈自研模式,65%核心零部件自产,通过供应链控制力打造性价比路线[82] 行业数据 - 2025年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5中,宁德时代21.2GWh居首,楚能以0.33GWh增速50%位列第14名[74] - 国内汽车经销商排名显示恒信汽车2023年营收785.12亿元位列第四,仅次于广汇汽车(1661.73亿元)[24][26] - 楚能储能电池已获国内外电力集团订单,覆盖日本、美国等市场,2025年新增订单超40GWh[63][64]
“车圈老赖”100亿收购威马!凭啥逆天改命?
电动车公社· 2025-06-26 00:59
宝能汽车与威马汽车现状 - 宝能汽车母公司宝能投资集团被执行金额高达48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被执行金额接近120亿元 [3] - 宝能汽车推出新品牌悠宝利,新车已在深圳工厂下线并面向二三线城市招募经销商 [4] - 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出现威马汽车,工作人员确认宝能已收购威马,正在交接生产资质等核心资产 [6] 威马汽车失败原因 - 威马累计融资超410亿元,但资金耗尽导致门店大规模关闭 [10][11][12] - 研发投入不足,2019-2021年总研发投入不足30亿元,亏损达174亿元 [26] - 电芯供应商管理不善导致车辆自燃,引发大规模召回 [21][22] - 内部管理混乱,CTO等高管离职,创始人沈晖出走海外 [27][29] - 威马目前仅剩两大工厂、生产资质和有限品牌价值 [29] 宝能汽车发展历程与困境 - 2017年宝能以81.9亿元收购观致汽车63%股权,进军汽车行业 [31] - 观致销量90%依赖内部消化(联动云租车),实际市场表现不佳 [35] - 宝能多次宣布建厂计划(西安、广州等),但工厂建设滞后 [35][36] - 2020年以32.6亿元收购长安标致雪铁龙,成立11家子公司打造全产业链 [38] - 宝能汽车至今未能实现量产,悠宝利A3多次推迟量产 [45][46] 宝能收购威马的战略意图 - 深圳翔飞(宝能关联公司)作为唯一战略投资人,计划投入100亿元重整威马 [51][53][58] - 威马重整计划目标:2026-2027年销量60万辆,2028-2029年销量100万辆,营收1100亿元 [63] - 宝能计划利用威马的生产资质和海外渠道优势开拓市场 [67][68][69] - 悠宝利品牌招商显示宝能汽车总产能已达百万级 [64]
买车送机票! 吉祥航空造车,唯一亮点?|次世代车研所
新浪科技· 2025-06-05 08:37
吉祥航空跨界造车事件 核心观点 - 吉祥航空旗下吉祥汽车首款车型吉祥AIR正式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跨界造车的航空公司[2] - 新车在产品力、技术积累和销售渠道方面明显落后于比亚迪、零跑等竞争对手[2][6][7] - 公司通过"买车送机票"营销策略试图打造生态协同,但实际联动有限[2][6][7] -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公司面临技术、渠道、资金等多重挑战,突破"跨界魔咒"难度大[8][9][11]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吉祥AIR推出两款车型:B款14.78万元(续航435km)、D款15.98万元(续航530km),均采用单电机后驱系统(最大功率147kW/150kW)[6] - 电池配置为51kWh/64kWh磷酸铁锂电池,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且无激光雷达,显著落后同价位竞品[6] - 前身云度汽车2023年上半年销量仅311台,当前销售渠道仅限上海地区[3][6][7] 跨界战略与资源匹配 - 母公司均瑶集团2022年4月接盘云度汽车,2023年推出首款车型云兔[3] - 2025Q1吉祥航空营收57.22亿元(同比+0.05%),净利润3.45亿元(同比-7.87%),2024年研发费用6042万元(同比-22.49%)[9] - 对比头部车企:小米计划投入100亿美元造车,蔚来称"造车门槛是几百亿"[9] 行业竞争格局 - 跨界失败案例频现:极石01累计销量10163台(月均<500台),Vala房车2025Q1仅交付99台[8] - 竞争对手比亚迪、小鹏、零跑已在15万级市场建立产品+渠道+服务全体系优势[6][7][9] - 分析师指出新能源车行业需颠覆式创新,当前"买车送机票"仅为营销噱头,未形成真正生态协同[10][11]
美媒:后来居上,赛力斯跻身豪华车市场前列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07:12
公司表现 - 赛力斯集团前身是东风小康 2021年与华为合作推出高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品牌问界 自此开启迅速崛起之路 [1] - 截至2024年 公司销量在3年内增长两倍达到约42 7万辆 沪市股票涨幅达120% [1] - 问界M9 SUV于2023年底上市 成为中国国内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价位段销量冠军 交付量约15 1万辆 [1] - M9纯电版起售价50 98万元人民币 配备华为鸿蒙操作系统 三联屏仪表盘及双温区冰箱等配置 [1] - 问界最新高端车型是今年年初发布的尺寸略小的M8 SUV [1] 行业趋势 - 中国豪华车市场曾被视为相对不受电动汽车转型影响的领域 但电动汽车转型已让大众 通用等外国主流汽车制造商难以跟上步伐 [2] - 问界成功颠覆了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无法匹配传统豪华品牌知名度的认知 展现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品位的改变 [2] - 华为和小米等中国手机制造商跨界造车成功 4年前首次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时曾遭受广泛质疑 [2] 市场挑战 - 2024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3% 受经济形势影响 [2] - 持续的价格战加剧行业压力 [2] - 华为正与其他车企达成类似车载软件合作协议 引发同质化担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