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界造车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品牌跨界造车做海外版华为;新势力三成薪资转股票,成本不降反增;智驾公司内斗搅黄收购终破产 | 智驾情报局VOL.6
雷峰网· 2025-10-25 15:08
国产品牌A与子公司B的整合失败 - 国产汽车品牌A为提升上市估值 计划发行内部股票并整合子公司B的智能化业务 但该提议被B公司CEO甲拒绝 [1] - A公司最初为引入B团队提供了20%股份及高于本部的薪资待遇 但整合方案使B团队股票价值大幅折扣 个人最大收益仅几百万元人民币且需面对6年锁定期 [1] - 内部人士分析认为合并时机本已成熟 但利益分歧导致B公司最终被强制解体 A公司新成立的智驾中心运营效果不尽如人意 [2] - A公司承认B团队曾帮助其在供应商处获得更大议价空间 此次整合失败被视为行业协作与资金劣势下的一个缩影 [3] 新势力车企C的成本与治理困境 - 为缓解现金压力 新势力车企C将P4及以上员工30%以上的现金薪资转为股票 [3] - 公司曾计划削减30%人力成本 但裁员后成本未明显下降 因高薪员工主动降薪留任 而裁员指标多落在基层员工身上 [4] - 内部治理问题突出 副总裁人数多达二三十人 层级臃肿 有高管在离职前出售与其收入严重不符的别墅 [4] - 此类治理乱象并非个例 缺乏爆款车型或内部运营混乱均可能导致企业在行业洗牌中掉队 [4] 智能科技品牌D的跨界造车战略 - 以扫地机起家的智能科技品牌D启动跨界造车计划 目标成为"海外版华为" 旗下拥有百余条独立融资且可相互赋能的业务线 [5][6] - 公司通过"赛狼"机制筛选团队 常让两个团队同时推进同一项目 其业务线孵化模式要求每条线均具备数亿营业额及IPO潜力 [6] - 公司CEO设定"5年募资1000亿"目标 其中200亿年度指标已基本完成 但激进目标如"三个月内实现1亿收入"被指脱离业务客观规律 [6] - 凭借全球线下网络及业务线协同 D公司认为其在海外市场存在机遇 因华为突破受限而新势力已过投资风口期 [7] L4自动驾驶公司E的内部治理危机 - 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E在盈利前夕因现金流断裂陷入困境 曾获F公司1-1.5亿元收购意向 可使第二轮股东获得10%毛收益 [7][8] - 收购谈判因部分人员利益动摇及深圳与北京团队的内斗而失败 公司内部权力格局在CEO乙加入前已由COO主导搭建 [8][9] - CEO乙因在公司成立半年后才加入 决策屡屡受阻 最终失权离场 公司倒闭暴露了组织建设在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9] 外资品牌H在华新能源合作项目分歧 - 自主品牌G与外资品牌H合作推出新电动产品序列 基于G平台并使用H品牌标识 旨在重启H品牌在华电动化进程 [10] - 项目推进中三方沟通失效 在会议上爆发争执 虽经H公司邀请前高管丙及G公司董事长调解 但矛盾未解 [10] - H公司总部已基本退出项目日常推进 工作由项目申请方主导 使其掌握更多自主权与资源分配权 与合作初衷相去甚远 [10] I车企高管丁的职场危机 - I车企高管丁因私德问题面临职业危机 其原配夫人与他人合写举报信至公司大老板 而大老板正是丁原配的亲戚 [11][12] - 危机爆发时 丁所管理的团队运作混乱 部门严重脱节 其负责的智驾项目推进无起色 且失去了重要支持者 [12] - 尽管丁通过沟通暂时稳住局面 但其职业前途黯淡 未来可能被调派至海外市场 难以重回巅峰状态 [12] 跨界造车公司J的供应链与营销策略 -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J公司在官宣造车前已通过产业基金投资上百家汽车上下游企业 形成深度利益绑定 [13] - 供应商贴钱合作 为J公司生产提供稳定保障并带来成本优势 同时强化市场对"跟随J公司就能获利"的预期 [13] - 公司采用低成本高互动性营销 如要求运输新车的卡车在高速保持60公里/小时最低限速 以增加曝光 [13] - J公司的成功体现了在存量竞争时代 除产品外 运营与营销能力对市场认可至关重要 [14] 行业合作新趋势与颁奖模式创新 - 深度合作共研已成为汽车行业主流共赢模式 催生了行业评选颁奖环节的新方式 [15] - 在某年度车型评选中 为平衡两家联合研发车企的领奖需求 主办方安排一家现场领奖 另一家奖杯快递送达 [15]
京东等互联网大厂入局“造车” 或为争夺未来流量场景“入口”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5 19:05
跨界造车合作模式 - 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汽车,京东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1] - 京东扮演的角色与华为类似,面向传统汽车厂商输出数据系统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1] - 华为坚持不造车原则,通过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赋能车企 [1] - 阿里通过阿里云为车企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已服务90%以上的汽车品牌,包括宝马、奔驰、小鹏等 [1] - 小米选择全栈自研、亲自下场的重资产模式,涉及整车研发制造核心环节 [1] 行业背景与战略动机 - 电商行业出现增长瓶颈,京东核心的3C品类增速放缓,百货日百类别被拼多多等平台低价围攻 [2] - 用户时长和注意力向内容平台迁移,抖音等兴趣电商正重塑消费链路 [2] - 智能汽车被视为继手机之后的超级入口,承载未来流量获取与生态闭环的重任 [2] - 互联网企业争相进入汽车行业,因其拥有技术优势和对消费者的深层次了解,意在争夺智慧生活场景 [2] 市场环境与政策影响 - 新能源、新智慧汽车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中的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 [2] - 2026年起汽车购置税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可能增加用户购车成本 [2]
俞浩放大招!追觅跨界造车,是破局还是虚火?
格隆汇· 2025-10-09 11:50
当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抛出"2026年底起多业务全球IPO"的豪言时,资本市场瞬间沸腾。这家 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科技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跨界造车、布局手机、甚至涉足太空采矿,试图在智能 硬件领域复制小米的生态神话。 事实上,资本市场对"生态型企业"的偏好,早已被小米验证。2024年小米汽车SU7上市后,凭借手机与 车载系统的无缝联动、小米之家线下门店的渠道协同,仅15个月便完成30万辆交付,直接带动集团市值 从2000亿港币飙升至8570亿港币,涨幅超300%。 追觅显然试图复制小米的成功路径。通过分拆不同业务上市,将扫地机器人(估值看营收增速与毛利 率)、汽车(估值看订单量与技术壁垒)、天文设备(估值看研发进度与政策支持)的估值模型隔离, 避免业务协同性不足导致的整体折价。 但追觅的激进之处在于,它选择以"超豪华汽车"作为估值锚点。其首款纯电轿跑以零百加速1.8秒、风 阻系数0.185、轮端扭矩23000N·m的参数直逼千万级超跑;第二款SUV则复刻劳斯莱斯库里南的帕特农 神庙前脸,宣称车内有效空间达3.7米,配备100度行业最大增程电池包。这种性能对标和设计致敬的策 略,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品牌溢价快速 ...
汽车行业如此卷,为什么还有新人要进来? | 电厂
新浪财经· 2025-09-16 18:13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行业处于大洗牌阶段 未来可能仅存5家汽车公司 [1] - 传统汽车巨头努力求生 新势力品牌在生存线边缘挣扎 [1] - 跨界造车品牌逆势涌现 2024年5月吉祥汽车推出首款纯电动轿车 7月昇麒汽车发布光伏发电汽车 8月追觅科技官宣造车 [1] 造车资金门槛 - 新品牌从零起步需要至少300亿元资金才能存活 [1] - 研发阶段首款车型成本约20亿元 蔚来首个完整财年研发支出14.65亿元 零跑2019年研发费用3.58亿元 [2] - 制造环节需解决生产资质问题 代工模式需投入生产线建设 蔚来2018年为代工厂投资超过2.2亿元 [2] 量产与供应链成本 - 原材料成本占比极高 零跑数据显示原材料常年占总成本九成以上 [4] - 采用"先下单再生产"模式可暂缓初期资金压力 但销量扩张后资金压力迅速放大 [4] - 拜腾汽车融资84亿元仍因管理混乱在量产前倒下 奇点汽车融资170亿元因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 [4] 销售与营销投入 - 直营店年运营成本400-500万元 经销模式成本较低 [4] - 销售门店数量需50家以上 售后服务中心数量相当 [4] - 单场发布会成本500-1000万元 单款车营销费用5000万元到2亿元不等 [5] - 完成"研发-制造-销售"闭环需超过50亿元资金 [5] 持续运营与融资需求 - 存活需要持续输血 研发迭代、门店扩张、工厂升级都需资金 [5] - IPO前累计融资额普遍超过100亿元 但上市并非保障 [5] - 哪吒汽车2021-2023年累计净亏损183亿元 因缺乏成本管理能力和独特业务部署 [7] 盈利路径与资金储备 - 实现盈亏平衡需2年时间 零跑和理想用时2年 蔚来和小鹏尚未实现 [7] - 员工规模快速扩张 理想汽车员工从2020年4,181人增至2022年19,396人 薪酬从10.3亿元涨至66.7亿元 [7]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理想汽车研发从2020年11.1亿元增至2022年67.8亿元 零跑汽车从2022年14.11亿元增至2024年28.96亿元 [8] - 产能扩建需投入30亿元 销售门店需扩张至300-700家 售后服务中心需400家 [8] - 理想汽车扭亏前累计支出超400亿元 亏损超64亿元 现金储备584.5亿元 零跑汽车亏损220亿元 现金储备63.78亿元 蔚来累计亏损超1200亿元 小鹏亏损超400亿元 [8] 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 - 小米汽车带1000亿元入局成为少数留在牌桌的新品牌 [9] - 部分品牌选择小众赛道规避正面竞争 [9] - 赛麟汽车烧干57亿元后倒闭 留下法拍工厂和大量库存 [9]
追觅跨界造车:工厂选址德国 首轮融资已完成
财经网· 2025-09-13 05:58
公司战略与项目进展 - 追觅科技于8月28日宣布进军汽车领域 首款产品定位顶级超跑 对标千万元级别布加迪威龙 目标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计划2027年正式亮相[5] - 公司于9月12日完成首轮融资 但未披露融资金额和投资机构[1] - 创始人俞浩及团队于9月8日赴德国考察工厂选址 计划将工厂建在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附近[1] 组织架构与团队建设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 团队规模仍在扩大 通过招聘平台发布超400个汽车相关岗位[5] - 于2025年1月8日成立"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俞浩通过多层股权结构间接持有80%股份[7][8] - 造车项目早在2021年秘密启动 当时已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开始加速招募汽车领域专业人才[10] 产品与市场定位 - 首款产品渲染图已通过社交媒体发布 计划在年底美国CES展上首发展出样车[4] - 选择切入超豪华电动超跑细分市场 认为存在窗口期 但行业专家指出该市场规模有限且极度依赖品牌历史积淀[9] - 全球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销售渠道可能成为汽车项目重要渠道资源[9]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市场洗牌加速 高合汽车、爱驰汽车、哪吒汽车等新势力品牌已相继退场[13] - 跨界造车趋势持续 石头科技创始人创立极石汽车 小米集团也已跨界进入汽车领域[10] - 超豪华汽车市场长期被布加迪、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传统品牌主导 电动高端领域有特斯拉、比亚迪仰望、尊界等品牌[9] 资源与能力评估 - 公司以扫地机器人等智能清洁产品为主业 与小米等巨头相比资金实力存在明显差距[4] - 选择布局全球市场主要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转向海外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4] - 目前对外公开的车辆项目信息有限 在资金储备、技术实力、人才团队及供应链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尚不清晰[13]
董明珠终于成功造车,十年烧几十亿,车标一出惊艳众人,一看价格,网友崩溃:你疯了吧?
搜狐财经· 2025-09-11 14:00
董明珠跨界造车背景 - 2015年格力集团计划收购银隆汽车 投资超100亿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 [3] - 中小股东强烈反对 认为汽车行业风险巨大且投资回报难预期 [3] - 董明珠个人出资30亿元继续推进造车计划 [3] 银隆汽车内部问题 - 创始人魏银仓跑路美国 公司账目混乱 [4] - 财务漏洞超10亿元 形成巨大投资陷阱 [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2019年银隆艾菲上市 定价43万元 [5] - 同年销量仅2708台 同期别克GL8销量达15万台 [7] - 缺乏消费者信任和售后渠道 高价策略冒险 [5][8] 技术参数与竞争劣势 - 续航450公里 快充2小时 属中型电动MPV市场中等水平 [8] - 新品牌缺乏品牌背书 难以与成熟品牌竞争 [8] - 技术参数与价格不匹配 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8] 跨界尝试的行业影响 - 汽车行业研发周期长 渠道建设复杂 品牌信任难建立 [9] - 格力市值不足2500亿元 竞争对手美的市值超5500亿元 [9] - 资源分散和跨界失败对企业战略布局产生显著影响 [9] 行业规则与市场逻辑 - 跨界需遵循行业独特规则 盲目自信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10] - 新兴汽车品牌需注重市场认知、渠道建设和品牌故事 [11]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9:08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1] - 公司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对标迈凯伦、兰博基尼的高端品牌到对标小米、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的平价品牌 并开辟扫地机与汽车融合的创新品类 [1] - 采取"左右手模型"双轨策略:左手开展代工(ODM)业务改造授权车型贴牌出口 右手推进自研造车项目计划先量产增程式SUV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5][6] - 右手自研项目仍处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基于现有车型平台改造样车 最接近量产的增程式SUV主打"更豪华、更贵气"差异化标签 [6] - 左手代工业务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洽谈SUV改造出口 并接触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的合作可能 [6] 技术储备与研发基础 - 截至2025年5月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技术 [4] - 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沙利文"全球首创者"认证 [9] - 家电端马达功率密度达2.5kW/kg 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 [9] - 但汽车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 而公司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扭矩仅10N・m [9] - 汽车电机需满足-40℃至150℃宽温域运行及IP67/IP6K9K防护认证 当前20万转马达缺乏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验证 [9] 团队建设与历史沿革 - 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募汽车领域人才 [3]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3]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结论显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 [3]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被形容为"无尽地狱" 利润空间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及品牌力多维度竞争 [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2021年销量峰值579万台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滑落至8%排名第四 石头科技份额达16% [13] - 行业资质获取难度极高:国家已停止发放新资质 小米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并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最终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资质 [12] 实施挑战与资源调配 -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仅计划推出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 [2] - 左手代工业务收益将用于供养右手自研项目 海外销售团队已组建数十人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 [7] -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寻求代工合作 但新规要求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 [12] - 技术整合存在显著差距:对标对象仰望U9极速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3019匹马力) 需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 [9]
又一豪华新势力诞生 科技巨头跨界造车局中局
中国经营报· 2025-08-30 05:39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 目标是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豪华纯电动车型 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并计划于2027年亮相[1][3] - 公司选择以超豪华车型切入市场 避免陷入中低端价格战 依托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与全球化布局实现战略跨越[3] - 项目已组建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 已从整车制造领域引进多名高管涵盖研发/量产与品控环节 形成智能硬件敏捷开发+汽车级系统工程双重能力体系[3][4] 技术优势与专利储备 - 自主研发的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技术可服务于电动汽车高性能电驱系统 对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6] - 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AI算法技术已商用 可用于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及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研发[6] - 累计申请专利6379项 其中约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6][7]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40万元以上纯电动超豪华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5% 公司认为存在稀缺窗口期机遇[3] - 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成为新趋势 除追觅外 石头科技创始人打造极石汽车 昇麒新能源选择车载光伏新赛道[2][9] - 行业分析认为科技巨头凭借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积累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 预计更多手机及科技企业将加入造车行列[11] 全球化布局与资源投入 - 全球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 服务家庭超3000万个 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户[4][5] - 通过BOSS直聘平台开放476个造车岗位 TSP平台开发工程师岗位年薪最高接近百万元[4] - 将充分发挥跨领域技术整合优势 与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头部供应商建立深度协同合作[7]
KOL调侃“追觅汽车专门扫马路”,目前高薪招整车人才,PMO岗位年薪近70万,整车销售端直指海外
新浪证券· 2025-08-29 16:29
公司跨界造车战略 - 智能家电公司追觅宣布进入造车领域 对标布加迪威龙等超跑品牌 [1] - 社交媒体出现调侃性评论 质疑清洁设备制造商造车的合理性 [1] - 公司通过高薪招聘快速组建团队 整车PMO岗位月薪达5万元 按15薪计算年薪逼近70万元 [2] - 招聘重点集中在整车研发 海外产品及跨境渠道领域 要求小语种能力和出口认证经验 [2] 人才招聘布局 - 开放多个整车相关职位 包括整车研发工程师 内外饰造型设计 结构工程师等岗位 [2][4] - 薪资范围显示: 结构工程师25-35K 整车电气工程师15-30K 整车研发工程师12-24K [4] - 岗位要求具备跨国项目管理能力 需要同时管理3-5个跨国项目 [2] - 招聘目标包括优化出口项目流程 实现项目周期缩短20-25%的年度目标 [2] 战略实施挑战 - 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庞杂 研发周期漫长且资金消耗巨大 [3] - 公司核心优势集中在智能家电和小型电机技术 技术转化存在不确定性 [3] - 需要长期重金投入 资本与资源储备成为关键决定因素 [3] - 若创新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可能削弱现有家电品牌优势并导致跨界失败 [4]
跨界上瘾,追觅科技官宣造车,钱够吗?
36氪· 2025-08-29 12:52
公司动态 - 追觅科技于2024年8月28日官宣造车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 对标布加迪威龙并宣称打造全球最快车型 [1] - 追觅成立于2017年 最初为小米代工清洁电器 2019年脱离小米转向自有品牌开发 成为清洁电器行业头部企业之一 [3] - 追觅2024年3月否认上市传闻 同时宣布成为"无边界生态企业" 业务扩展至充电宝、大家电、无人机、彩电、航空等领域 [3] - 追觅已形成包括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具身大模型、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潮玩、咖啡、茶饮、火锅等产品线 [3] - 追觅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于2024年1月成立 注册资本10亿元 由创始人俞浩间接持股80% [4] - 2024年3月上海临港新片区公示"星空项目"用地41.44万平方米 疑似追觅汽车工厂 [5] 行业背景 - 清洁电器市场规模从2019年200亿元增长至2024年423亿元 其中扫地机器人销售额193.6亿元 洗地机销售额140.9亿元 合计占比近80% [9] - 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5.5% 洗地机渗透率仅3.1% 远低于吸尘器13.5%的渗透率 [9] - 行业竞争加剧:石头科技、追觅、云鲸等品牌持续蚕食科沃斯市场份额 但未形成决定性优势 [9] - 新竞争者涌入:大疆2024年8月发布首款扫地机器人 石头科技拓展洗地机业务 [12] - 大家电市场规模显著更大:2024年冰洗空三大白电市场规模合计约4780亿元 是清洁电器规模的10倍以上 [12] - 汽车行业规模庞大: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突破1.43万亿元 [12] 跨界造车案例 -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的极石汽车已于2023年10月推出增程中大型SUV极石01 售价29.99-35.99万元 [7] - 极石01上市近两年总销量仅1.18万台 表现惨淡 [8] - 极石汽车主体洛轲智能在2021-2024年间完成7轮融资 其中3轮披露金额合计13亿美元(约90亿元人民币) [13] 资金与竞争态势 - 造车需要巨额投入:小米汽车研发花费130余亿元 总投入约300亿元 2024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 2025年前两季度亏损8亿元 [13] - 追觅市场地位: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次于科沃斯和石头科技 洗地机销售额仅次于科沃斯 [13] - 行业对比:科沃斯2023年营收165.42亿元 归母净利润8.06亿元 石头科技营收119.45亿元 归母净利润19.77亿元 [13] -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新进入者面临资本兴趣不足的挑战 [14] - 追觅采取"超豪华定位+海外优先"市场策略 类似贾跃亭路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