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CR450动车
搜索文档
大国五年丨科技创新,澎湃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 2025-10-24 08:57
重大科技工程突破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4]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4] - “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4] - 北斗导航系统提供全球精准服务 [4]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 - 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8] - 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 [8]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8] - 国内涌现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8]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10]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0] - 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10]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0]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提升至第10位 [10] 科技金融与体制改革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 [12]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12] - 加快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近1万亿元地方及社会资金 [12] - 累计向21家银行推荐超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合同超2900亿元 [12] 新兴产业与“三新”经济发展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14]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提高到124.4万件 [14]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14]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 [14] 现代工业体系与制造业集群 - 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 [16] -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16] - 2024年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6] - 累计培育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6]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6] 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化 - 新布局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 [18]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8] - 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9263项行业标准,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 [18] 绿色能源与工业低碳转型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20] - 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 [20] - 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 [20] - 新能源技术装备领跑全球,专利数占全球4成以上 [20] 民生科技与产业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22] - 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 [22]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22] - 复兴号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 [22] -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100亿度 [22]
聚焦“小而美” 科技向善利万家(评论员观察)——“十四五”创新突破启示录③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25
科技创新方向与价值取向 - 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方向是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 [1] - 坚持科技向善惠民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防范社会风险并最大化其正向效应 [1][3] 具体应用场景与成果 -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展示多种能力,包括制作三明治、清扫桌面、高效收纳叠衣、讲故事教英语等 [1]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可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提高夏收秋收效率 [1]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医院手术室投入应用 [1] - 智能腕表、智能拐杖等装备在养老机构优化养老服务 [1] - 复兴号CR450动车成功下线,将带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级 [2] - 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农作物精细化管理,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2.8万亿元 [2] -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可满足千百万居民用电需求 [2] - 医疗机构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服务,让患者就医流程更顺畅 [3] - 电子社保卡广泛普及,实现个人社保权益单查询、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等事项线上办理 [3] 市场需求与产业前景 -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 [2] - 民生日用需求与各行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旺盛,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度互动能形成新的产业蓝海 [2] -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应用、集成与迭代,有助于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2]
聚焦“小而美”,科技向善利万家(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展示多种功能,包括制作三明治、清扫桌面、高效收纳叠衣以及讲故事教英语[1]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达1分钟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提高夏收秋收效率[1]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和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医院手术室投入应用,智能腕表和智能拐杖等装备优化养老服务[1] 市场需求与产业规模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技术应用场景[2] - 复兴号CR450动车成功下线将带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级[2]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预计到2025年规模达2.8万亿元,助力农作物精细化管理[2] - “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可满足百万级居民用电需求[2] 科技惠民与服务创新 - 医疗机构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服务以优化患者就医流程,电子社保卡普及实现社保查询、养老保险转移等事项线上办理[3] -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惠民生拓展新路径,助力残障人士改善生活[2][3]
国本更强、家底更厚 中国工业交出“十四五”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5:05
制造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0年至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2]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2] 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4.6%和16.3% [3]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2] - 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4] 先进制造与新兴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3] - 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4] -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培育壮大 [4] 重大技术装备突破 - 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 [6] - 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140余个航次,接待旅客超53万人次 [6] -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100亿度,可满足上千万居民用电需求 [7] 产业基础与产业链韧性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8] - 新布局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 [9] - 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9]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普及 [10] - 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连接设备超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 [10]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 [11] 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 - 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年均新增超400万户 [12]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1.46万家 [12]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7%,平均授权发明专利达22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