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智驾
icon
搜索文档
认知驱动下的小米智驾,从端到端、世界模型再到VLA......
自动驾驶之心· 2025-11-24 08:03
小米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 智能驾驶能力发展遵循三个阶段:从1.0规则驱动到2.0数据驱动再到3.0认知驱动[7] - 技术发展路线为:2024年3月高精地图版本高速NOA → 2024年5月城区NOA → 2024年10月轻图和无图版本 → 2025年2月300万clips端到端版本 → 2025年7月1000万clips版本 → 近期世界模型版本[7] - 在安全、舒适和效率三个维度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4] - 泊车功能渗透率最高且用户使用最多,城区智驾投入最大且提升空间最大[8] - 2024年11月21日广州车展发布Xiaomi HAD增强版,将通过OTA冬季大版本Xiaomi HyperOS 1.11系列推送给用户[8] 世界模型技术特性 - 世界模型三大核心特性:生成的多样性(重建真实性+快速新场景生成+场景编辑)、多模态输入输出(文字/视频输入+视觉/LiDAR重建)、交互能力(闭环影响下一时刻自车行为)[9] - 世界模型更偏云端应用,通过数据生成、闭环仿真和强化学习提升模型性能,不直接参与车端Action输出[10] - 1.11版本引入世界模型和强化学习,主要解决极端corner case场景,采用重建+生成结合方式[8] VLA与端到端技术路线 -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是认知驱动核心,为下一阶段量产目标,并非端到端的升级[7] - 端到端本质是模仿学习,VLA直接将大模型能力赋予自动驾驶,世界模型类似端到端plus[13] - VLA可与世界模型融合,学习人类高层次知识(交通规则/价值观)[13] - 小米大模型发展路线:LLM预训练 → VLM预训练 → 具身预训练 → 自驾VLA,已推出MiMo、MiMo-vl和MiMo-Embodied[13] - VLA的无损传递是相比端到端+VLM的最大提升[13] 自动驾驶技术社区资源 - 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涵盖40+技术方向,包括VLA学习路线、端到端自动驾驶、世界模型等[16][27] - 社区成员来自300家机构与自驾公司,包括蔚小理、地平线、华为等头部企业[26] - 提供近40+开源项目、近60+数据集、行业主流仿真平台及各类技术学习路线[27] - 社区内部举办超过100场专业技术直播,邀请学术界和工业界大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99]
监管“定调” 车企“改口” 一场交通事故带来智驾的变与不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监管趋严与车企集体改口 - 工信部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2][3] - 小米汽车将"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3] - 比亚迪将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由"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 "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 [3] - 理想汽车将智驾相关宣传更改为辅助驾驶 销售转向强调家庭用户需求和舒适性 [4] - 蔚来汽车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 ET5具备城区NOA能力 萤火虫车型仅搭载LCC功能 [4] - 小鹏汽车将"自动驾驶"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 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 [4] - 鸿蒙智行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 [4] 行业现状与事故数据 - 2024年国内乘用车L2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达55.7% 预计2025年接近65% [6] - 62%的25~35岁年轻车主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 [6] - 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 其中83%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6] - 3月29日小米SU7启用NOA功能发生爆燃事件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车企应对与行业共识 - 华为乾崑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11个汽车品牌高管署名 [5] - 为车企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的企业达成共识 将"安全"置于首位 [5] -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表示智驾宣传收紧对研发进程没有影响 [9] - 业内人士建议车企应提升算法效率与准确性 加强传感器融合技术 [10] 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展望 - 进店看车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有所降温 提出相关要求的消费者数量变少 [8] - 监管趋严促使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充分调试测试 解决技术验证不足问题 [8] - 加强监管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避免企业野蛮生长 [9] - 行业应加强产业协同与合作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制定 [10]
雷军宣告状态逐步恢复,他将满血复活归来?
搜狐财经· 2025-05-12 09:20
公司管理层动态 - 公司创始人经历过去一个多月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并取消会议及出差计划 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2] - 公司创始人近期状态逐步恢复 称通过思考获得收获 并从公众关心中重获信心 [2] - 公司创始人未公开分享具体思考内容及收获细节 [2] 行业跨界挑战 - 公司作为手机行业跨界造车者 缺乏造车经验却仅用三年推出产品 行业传统车企新车研发周期通常需3-5年 [3] - 汽车制造涉及更广领域且关乎生命安全 与手机产品故障后果存在本质差异 [3] - 公司成立四年多推出三款车型 行业关注其速度是否存拼凑组装嫌疑及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6] 产品安全与事故 - 公司产品市场保有量约20万台 但网络曝光多起故障及事故 包括撞车、翻车、起火及伤亡事件 [4] - 公司产品SU7在安徽高速发生智驾事故 车辆烧毁且致3人遇难 引发全国关注 [4] - 事故后国家相关部门强化对智驾、电池及隐形门把手的监管 [4] 技术能力质疑 - 公司宣称智驾处第一梯队 但第三方测评中表现不佳 [6] - 行业专业人士提醒"操控跟不上马力就是马路杀手" 质疑公司产品性能匹配问题 [6] - 公司第三款车型YU7计划年中上市 行业关注其上市节奏是否反映造车理念变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