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辆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回应车辆起火(含视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31 17:38
事件概述 - 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发生一起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起火事件,车辆被烧成空架[2] 公司回应与行动 - 公司向车主表示诚挚歉意,并对用户担忧表示理解[2] - 公司第一时间与车主联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2] - 公司立即展开内部调查与分析,复核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验证数据[3] 初步调查发现 - 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3] - 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3] - 该问题可能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3] - 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3] 调查状态 - 事故车辆需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共同完成勘验与检测,过程严格且耗时较长[2] - 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最终的技术结论[2]
韧性增长,上汽集团深化改革路径渐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4 16:16
销量业绩表现 - 2025年9月整车销售44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增长21%,创年内新高,行业第一 [1] - 2025年1至9月累计整车批售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实现月销量“九连涨”,终端零售337.8万辆,继续领跑行业 [3] 组织架构改革与财务成果 - 2024年下半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成立“大乘用车板块”与“上汽商用车”实体,旨在打通产品定义、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环节 [4]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合并营业总收入2995.9亿元,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60.2亿元,其中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2.2% [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210.4亿元,同比增长85.9%,为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资金保障 [4] 新产品与技术亮点 - MG品牌全新MG4上市,为全球首款批量装车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预售订单突破4.5万辆,上市40分钟大定订单破万 [10] - 新一代智己LS6搭载自研“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实现450公里纯电续航和800V超快充,预售订单突破5万辆,上市27分钟锁单破万 [10] - 与华为合作的尚界H5整合华为乾崑ADS 4.0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预售29天累计订单超16万,上市1小时大定订单突破1万辆 [10] 技术创新体系 - 提出新能源汽车“科技生命体”理念,围绕“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三大维度构建技术体系 [14] - “智慧脑”方面,量产“端到端”智驾大模型,成为行业内唯一同时获得乘用车与商用车L4级智能网联商业化示范运营“双牌照”的企业 [16] - “健壮身”方面,首创“主/被动一体”智能安全系统,数字底盘迭代至第二代,制定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魔方”电池实现“零自燃、零热失控” [16] - “强劲心”方面,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3%,荣威M7 DMH的CLTC综合续驶里程达2050公里,能耗低于2.5L/100km [17] 海外市场表现 - MG品牌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已超过22万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7]
车辆安全事件背后 认知升级比结论更重要
证券时报· 2025-10-12 23:56
事件调查结论 - 官方调查排除某车型安全事件与动力电池因素相关 [1] - 事件为公众理性看待车辆安全提供参照并推动安全认知升级 [1] 新能源汽车起火风险 - 当前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起火概率相近,均低于0.005% [1] - 车辆火灾诱因中,自身因素占59%、碰撞占25%、外部因素占16%,表明电池并非唯一风险源 [1] 高温环境安全隐患 - 车厢暴晒温度可达81摄氏度 [1] - 打火机、劣质充电宝、防晒喷雾等物品在高温车厢内易成为安全隐患,且均与电池无关 [1] - 消防部门推广"小火快灭、中火阻氧、大火速逃"的处置原则 [1] 消费者安全认知 - 2025年报告显示消费者仍集中担忧电池安全 [1] - 此次事件推动公众建立系统安全观,包括定期检查、清理易燃物、掌握自救技能 [1] - 车辆安全需要企业技术保障,更需要公众认知成熟,从关注事件结论转向主动学习安全知识 [1]
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小米通报:是台iPhone15 ProMax发出的指令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4 07:21
事件背景与调查结论 - 小米汽车针对网传“车辆突然自己开走”视频事件,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并与用户协同核实 [1] - 调查结论为车辆后台数据和iPhone 15 Pro Max操作日志、响应时间、车辆泊出指令均能匹配,排除车辆质量问题 [1] - 事件发生于9月30日,山东威海一位小米车主通过监控视频反映车辆在无人状态下突然启动开走 [3] 调查过程与数据核实 - 调查过程征得用户同意,获取了车辆后台数据授权和两部拥有车控权限手机的操作日志 [2] - 两部手机分别为女车主的iPhone 16 Pro和男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对应设备型号标识符为iPhone 17,1与iPhone 16,2 [2] - 车辆后台数据显示,在事发时间窗口,车辆收到来自iPhone 15 Pro Max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导致车辆激活泊车辅助功能并启动泊出车位 [2] - 车辆泊车辅助功能激活条件是手机蓝牙连接在近距离之内 [2] 沟通误会与澄清 - 用户最初向线上客服反馈时,称是一台iPhone 16发出泊车辅助指令 [2] - 经核实,线上客服在沟通过程中将设备型号标识符iPhone 16,2与对应设备型号iPhone 15 Pro Max混淆,导致用户错误理解 [2] - 小米汽车对此沟通误会表示歉意,并承诺在后续服务过程中不断改善 [2]
三破世界纪录!腾势N9以210km/h通过高速避让(鱼钩测试)
中金在线· 2025-09-25 18:45
产品安全性能 - 2026款腾势N9在模拟高速紧急避让的鱼钩测试中以210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且未侧翻,刷新世界纪录并通过中汽研权威认证[1] - 该车型已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持续定义SUV安全极限[1] - 鱼钩测试模拟现实中最危险的高速避让场景,车辆需在巨大离心力作用下避免失控侧翻[3] 核心技术优势 - 全系标配易三方整车智能控制技术平台,融合三电机独立驱动、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VMC整车运动控制、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四大核心技术[5] - 易三方技术以毫秒级速度采集运动信息,并对驱动、制动、转向等执行器进行精准控制,在极限失控边缘实现纠偏[5] - 相较于传统机械传动和液压控制,分布式驱动系统通过电信号控制电机,响应速度大幅提升[7] - 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系统采用同向策略,与分布式驱动配合施加反向横摆力矩,从源头抑制侧翻风险[7] - 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利用双腔空簧与电控减振器瞬间增大悬架刚度与阻尼,抑制车身侧倾[7] - 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配合高强度钢+铝合金占比达90.5%的车身,提供超高扭转刚度基础[8] 行业影响与定位 - 公司利用新能源时代智电融合控制优势,实现对传统燃油车机械极限的降维打击[10] - 此举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安全领域从标准跟随者转变为定义者[10] - 公司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重新审视和提升安全标准[10] - 210公里/小时高速避让测试的成果意味着车辆在日常驾驶中拥有超高的安全冗余,能从容应对雨天湿滑紧急变道或高速公路突发状况[10]
女车主胜诉后,特斯拉再次被告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0 07:07
特斯拉法律诉讼进展 - 北京大兴区法院判决特斯拉向车主张亚周提供2021年2月21日交通事故前三十分钟完整行车数据[3] - 此前上海青浦区法院一审及上海二中院二审均判决张亚周侵犯特斯拉名誉权成立 需道歉并赔偿17万元[6] 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争议 - 2025年6月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辆2021款Model Y碰撞起火 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延误并造成一人死亡[8][9] - 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 断电或事故后易卡滞 存在紧急状态下难以解锁的隐患[10][11]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约17.4万辆2021款Model Y展开初步评估 可能升级为工程分析并触发召回[13] - 特斯拉计划优化门把手设计 采用电子与机械一体化结构方案以确保电力中断或碰撞后能快速解锁[13] 监管环境趋严 - 美国NHTSA新局长Jonathan Morrison上任 强调技术创新不能凌驾公共安全 将强化企业法律责任链条[16] - 中国工信部2025年初发布汽车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首次明确针对隐藏式伸缩门把手提出四项硬性要求[19][21][22][23] - 新国标要求隐藏式门把手在电气失效后具备机械解锁能力且操作时间不超过5秒 并需通过-30℃至60℃环境测试[21][23] - 新国标预计2025年正式发布 给予一年过渡期 2027年7月起禁止在中国销售的新车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24][25] 特斯拉面临的其他安全挑战 -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 车辆起火 刹车系统以及数据透明度方面面临诸多挑战[26] - 2016年佛州Model S Autopilot撞卡车事故为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致死案例 2018年加州Model X起火事故引发对Autopilot局限性质疑[27] - 行业专家指出特斯拉面临产品责任边界不清 数据透明度不足及设计创新与安全可用性难以平衡三重挑战[28]
高温天,网红车载装饰成了“安全刺客”?
虎嗅APP· 2025-07-10 18:32
高温对车载装饰的影响 - 高温天气导致车内树脂摆件、蜡质玩偶等装饰品融化并释放有毒物质,侵蚀车内饰并埋下安全隐患 [8][9] - 透明水晶挂饰、家用香薰、罐装香氛等物品在高温下可能引发爆炸 [6][23] - 车内DIY装饰品在高温下可能释放甲醛、苯系等有害物质,尤其三无产品风险更高 [27][29] 车载装饰的安全风险分类 - 第一层风险:高温直接导致有毒物质释放、爆炸、引燃或碎裂飞溅 [23][24] - 第二层风险:装饰品影响车辆正常运行,如腐蚀操纵台或干扰电路系统 [48][50] - 第三层风险:装饰品形状(如凸透镜)可能聚焦光线引发火灾 [44][45] 车载装饰行业现状 - 车内装饰DIY市场火热,分为装饰美观类、行车舒适类和第三方配件替换类三大流派 [69][70][75][79] - 车改装产业市场规模2024年达12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元 [93][96] - 车企通过个性化选配和改装营销吸引消费者,如提供上百款场景化改装套件 [90][92] 车载装饰与车辆安全冲突 - 方向盘套、安全带护肩等“舒适类”配件可能干扰车辆基础功能 [76][78] - 自配脚垫、椅套等第三方配件可能阻碍侧气囊弹出或改变车辆配重 [80][84] - 非原厂贴膜(如天窗膜)可能影响高精定位信号或车辆电子系统 [54][55]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倾向于将车视为“第二生活空间”,推动车内装饰需求增长 [7][58] - 香薰等芳香类产品因场景迁移至车内而销量增长,但存在酒精溶剂爆炸风险 [33][36] - 社交平台爆款单品频出,但线下安全问题频发,如三无产品隐患 [94][102]
雷军宣告状态逐步恢复,他将满血复活归来?
搜狐财经· 2025-05-12 09:20
公司管理层动态 - 公司创始人经历过去一个多月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并取消会议及出差计划 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2] - 公司创始人近期状态逐步恢复 称通过思考获得收获 并从公众关心中重获信心 [2] - 公司创始人未公开分享具体思考内容及收获细节 [2] 行业跨界挑战 - 公司作为手机行业跨界造车者 缺乏造车经验却仅用三年推出产品 行业传统车企新车研发周期通常需3-5年 [3] - 汽车制造涉及更广领域且关乎生命安全 与手机产品故障后果存在本质差异 [3] - 公司成立四年多推出三款车型 行业关注其速度是否存拼凑组装嫌疑及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6] 产品安全与事故 - 公司产品市场保有量约20万台 但网络曝光多起故障及事故 包括撞车、翻车、起火及伤亡事件 [4] - 公司产品SU7在安徽高速发生智驾事故 车辆烧毁且致3人遇难 引发全国关注 [4] - 事故后国家相关部门强化对智驾、电池及隐形门把手的监管 [4] 技术能力质疑 - 公司宣称智驾处第一梯队 但第三方测评中表现不佳 [6] - 行业专业人士提醒"操控跟不上马力就是马路杀手" 质疑公司产品性能匹配问题 [6] - 公司第三款车型YU7计划年中上市 行业关注其上市节奏是否反映造车理念变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