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辅助驾驶

搜索文档
小米辅助驾驶再迎大将,前一汽南京CTO陈光加入|36氪独家
36氪· 2025-05-30 12:50
人事变动与团队建设 - 前一汽南京研究院CTO陈光加入小米汽车,出任辅助驾驶感知负责人,向叶航军汇报,原感知负责人蔡锐转至机器人部门 [1] - 陈光曾领导一汽红旗第三代L4级Robotaxi研发,拥有百度Apollo美国研发中心感知系统技术负责人经历,发表多篇CVPR论文 [1] - 小米辅助驾驶团队分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技术预研两大组,陈光将推进"端到端"功能落地 [1] - 公司辅助驾驶团队规模已达1200人,近年引入前图森CTO王乃岩、Wayve原主任科学家陈龙等高端人才 [2][3] 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2月全量推送基于300万Clips训练的"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计划升级至1000万Clips版本 [2] - "端到端"方案整合感知、预测、规划控制为统一深度学习模型,组织架构设感知与规控两个模型团队 [1] - 技术预研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由陈龙负责,研发进度与理想汽车相近 [2] - 2023年6月推出基于规则的城市NOA方案,2024年2月切换至"端到端"方案,但用户体验距行业第一梯队仍有差距 [4] 产品与市场策略 - 第二款车型YU7全系标配4nm制程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1个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等硬件 [5] - 公司试图通过硬件标配缓解辅助驾驶安全信任危机,该危机源于3月SU7高速事故导致三人死亡事件 [5] - 内部加紧开发下一代VLA辅助驾驶方案,目标年内推出,以缩短追赶行业的时间 [5] 行业动态与挑战 - 理想汽车经历多次路线切换("端到端"、VLA大模型)和组织调整才取得阶段性成果,反映技术迭代复杂性 [4] - 行业从基于规则的方案转向特斯拉FSD引领的"端到端"方案,因前者应对复杂城市道路存在能力天花板 [4] - 辅助驾驶量产需循序渐进工程积累,如理想CEO李想所言"无法直接吃第十个包子" [4]
最严智驾监管后的30天:车企集体改口,行业从狂热到退烧
南方都市报· 2025-05-15 10:01
行业监管变化 -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通知》,明确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为"组合辅助驾驶"(L2级)[3][6] - 新规要求车企降低OTA升级频率,需充分验证后再推送,紧急OTA需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审批[8] - 部分企业仍进行语义博弈,如智己门店海报保留"智驾第一梯队"字样但口头强调"辅助驾驶"[8] 车企营销调整 - 华为将"城区NCA"改为"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小米官网文案改为"小米辅助驾驶",地平线改用"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6] - 上海车展上除Robotaxi厂家外,其他车企已撤下"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相关宣传物料[9] - 小鹏汽车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强化用户安全教育体系[9] 技术路线转向 - 车展宣传重心从智驾转向底盘调校与电池技术,如比亚迪展示"驾驶辅助三激光版"安全架构,吉利推出"千里浩瀚"国产化方案[13] - 激光雷达关注度提升,华为乾崑ADS 4.0和小鹏XNGP系统中"激光雷达"提及频率同比增3倍[13] - 禾赛科技牵头制定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标,要求通过300种危险场景真车测试[13][14] 供应链与竞争格局 - 中国激光雷达标准成为全球竞争战略支点,欧美车企进入中国市场需符合中国标准[14] - "激光雷达+国产芯片"供应链企业崛起,一线车企加速技术圈地,二线品牌面临压力[15][16] - 行业共识转向"安全优先",未来技术评价标准简化为"能用/不能用"和"安全/不安全"[16]
监管“定调” 车企“改口” 一场交通事故带来智驾的变与不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监管趋严与车企集体改口 - 工信部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2][3] - 小米汽车将"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3] - 比亚迪将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由"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 "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 [3] - 理想汽车将智驾相关宣传更改为辅助驾驶 销售转向强调家庭用户需求和舒适性 [4] - 蔚来汽车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 ET5具备城区NOA能力 萤火虫车型仅搭载LCC功能 [4] - 小鹏汽车将"自动驾驶"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 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 [4] - 鸿蒙智行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 [4] 行业现状与事故数据 - 2024年国内乘用车L2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达55.7% 预计2025年接近65% [6] - 62%的25~35岁年轻车主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 [6] - 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 其中83%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6] - 3月29日小米SU7启用NOA功能发生爆燃事件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车企应对与行业共识 - 华为乾崑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11个汽车品牌高管署名 [5] - 为车企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的企业达成共识 将"安全"置于首位 [5] -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表示智驾宣传收紧对研发进程没有影响 [9] - 业内人士建议车企应提升算法效率与准确性 加强传感器融合技术 [10] 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展望 - 进店看车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有所降温 提出相关要求的消费者数量变少 [8] - 监管趋严促使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充分调试测试 解决技术验证不足问题 [8] - 加强监管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避免企业野蛮生长 [9] - 行业应加强产业协同与合作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制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