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搜索文档
中国进出口银行深耕股权投资: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金融时报· 2025-09-08 08:44
今年以来,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施工船舶开足马力,项目建设不断 刷新"进度条"。进出口银行设立的进银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曾向该项目投放了首笔资金。 9月8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作为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 国家级重大展会,投洽会正向世界张开双臂,迎接各方宾客齐聚鹭岛,共寻全球投资之机,共谋世界发 展之策。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力量,也是进出口银行重要的 业务领域。长期以来,进出口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壮大耐心资本"的决策部署要求,将股权投资作 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自主投资能力,政策性、国际化、专业化优势日益凸 显。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进出口银行累计发起并参与设立了27家基金和投资公司,出 资逾千亿元人民币,投资区域覆盖东盟、欧亚、中亚、非洲、拉美、中东欧等重点区域,在服务实体经 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焦"一带一路" 促进资金融通 湄公河畔,甘再水电站巍然屹立,点亮了金边万家灯火,防洪灌溉惠及20万民众;大洋西岸,巴拉 那瓜码头 ...
稳增长的下半场支柱: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如何托底?
东北证券· 2025-09-04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政策性金融工具核心是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本金 历史上有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与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两轮实践 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延续货币财政协调特点 创新集中于投资领域与参与主体 关注央行调降PSL利率或创设新型再贷款工具可能性 [10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何为政策性金融工具 -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对立 强调政府宏观调控 政策性金融工具为其载体 核心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提供资本金 具“准财政”属性 往年实践有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能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起逆周期调节作用 [13][14] 2. 回望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历史实践与进化脉络 2.1 更具"第二财政"特色的专项建设基金 - 设立背景:2015年为扩大有效投资、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发改委提出设立专项建设基金 当时外部美联储退出QE收紧流动性 外需回落 内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新常态 内需回落 [19] - 资金来源:前期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定向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中央财政贴息90% 后期改为向市场公开发行 分档贴息 具“第二财政”特色 [22] - 投资领域:支持“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不重复建设、不发生挤出效应”重点建设项目 2015年重点支持五大类33个专项 后微调 重点支持水利建设领域 投资范围向转型升级领域扩张 [26] - 运作模式:国开行、农发行筹资后创设专项建设基金公司统筹管理股权投资项目 地方政府、国央企向发改委提交项目申请 发改委汇总形成项目清单 专项建设基金以股权方式投资 不参与实际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 每年收取固定回报 最后以股权转让、回购或ABS等方式退出 类似“明股实债” [30][32][33] - 投放效果:理论上可撬动4 - 6.67倍投资规模 实际可撬动3.45 – 4.29倍投资资金 起到基建投资“稳定器”作用 2016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水利等基建行业固投增速上升幅度明显 [40][41] 2.2 凸显"货币财政协调性"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 设立背景:2022年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 经济各板块增长乏力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央出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 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44][45] - 资金来源:第一批资金来源或为市场化发债融资 后续投放资金来源中或有PSL补充 体现货币与财政协同性 [51] - 投资领域:支持领域扩大 纳入部分新基建、绿色能源项目等 实际投放仍倾向传统基建领域 [53][54] - 运作情况:运作模式与专项建设基金类似 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基础设施基金投资公司 地方政府、国央企向发改委申报项目 发改委形成项目清单推荐给政策行 政策行筛选、对接和投资 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金额适当贴息2年 贴息力度约70%-80% 投放利率3.0%-3.5% 投资期限15 - 20年 [59][60] - 投放效果:拉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进度 刺激融资需求 2022年大项目投资增长12.3% 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 基建行业贷款需求明显修复 [69] 2.3 两类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实践对比 - 相同点:核心作用均为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项目资本金 本质为“资本金贷款”类工具 均以股权形式提供资本金支持 不参与经营和收益分配 按约定取固定回报 具“明股实债”特征 [71][76] - 不同点:在资金来源、投放主体、贴息政策、投放利率、投放期限、注资比例、投资领域存在差异 [74] 3. 如何理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核心作用:或仍是补足项目资本金 为项目提供资本金 [78][79] - 投向领域:除传统基建领域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等新基建领域或纳入支持范围 [79] - 支持主体:或向民营企业倾斜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79] - 资金来源:或由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发债弥补财政短板 央行通过PSL提供支持 中央财政辅以部分贴息 但PSL投放利率偏高 关注后续降息或加大贴息力度可能性 [80] - 总规模:约5000亿元 [81] - 运作流程:与前两期类似 各地储备项目上报 政策行挑选投资 参与方式有股权投资、股东借款、专项债券资本金搭桥借款 股东借款或为主要方式 [85] - 设立时间:设立速度相对较慢 或因宏观经济基础稳固保留政策空间、为项目申报提供准备时间 近期基建增速回落 预计最快9 - 10月正式设立并投入使用 [90][98] 4.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稳增长的拉动效应测算 - 信贷需求拉动效应:以2022年为参考 政策性金融工具约能撬动1.55 - 4.73倍信贷需求 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5000亿元且年内投放完毕 约撬动0.78 – 2.37万亿元信贷需求 以近三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均值为基准 约拉动信贷增长0.33 - 1.00个百分点 [102][104] - 基建投资拉动效应:从2022年经验看 约能撬动10 - 13.2倍总基建投资规模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约拉动5 - 6.6万亿元总投资 假设基建项目建设投资周期3 - 5年 平均每年贡献1 - 2.2万亿基建增长 以近三年基建(狭义口径)增长规模均值为基准 约拉动2025年基建投资增速5.67 - 12.38个百分点 但实际拉动效果或弱于前两轮 [105][106][107] 5. 总结 - 政策性金融工具核心是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本金 历史上两轮实践使政策性金融工具从“第二财政”向“货币财政政策协调”转化 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延续该特点 创新在投资领域与参与主体 关注央行相关政策调整可能性 [108]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落地 商业银行积极推进配套融资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与投向 - 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总规模达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2] - 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领域(交通水利能源网络型、信息科技物流产业升级、城市地下管廊、农业农村高标准农田、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及其他专项债投资项目 [2] -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于2022年7月下旬成立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并完成首批资本金投放 [2] 金融工具杠杆效应与配套融资规模 - 3000亿元金融工具预计撬动超1万亿元配套融资,最高可达1.5万亿元,发挥商业银行资金在稳定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3] - 基于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普遍20%(最低15%)及金融工具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则,推算最高带动1.5万亿配套融资 [3] - 商业银行需及时调配信贷资源,通过审贷流程弹性化、贷款利率优惠等措施确保配套资金足额投放 [5] 商业银行配套融资实践与政策支持 - 农业银行于2022年7月31日在国开基础设施基金1.38亿元资本金到位后,第一时间投放苏台高速项目1.32亿元贷款,完成全国商业银行首笔基础设施基金配套融资 [4] - 农业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基金支持项目匹配专项信贷政策,提供定价优惠,并通过绿色通道、联合会商机制提高审批效率 [5] - 部分商业银行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政策性银行,推进项目早介入、早谋划、早见效 [6] 金融工具对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意义 -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释放加大基建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解决项目资本金短缺问题 [2] - 金融工具通过促进投资增长和项目推进,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发挥稳定经济大盘的杠杆作用 [3] - 基础设施基金作为逆周期调控工具,在下半年及时发力推动宏观经济回归合理区间 [5]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挥拉动投资效应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扩大 -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 使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以上 [2] - 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完成投放 其中农发基础设施基金900亿元 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2100亿元 [1][4] 资金投放进度与项目覆盖 - 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支持500余个项目 覆盖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5] - 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签约422个项目 重点投向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 重大科技创新 职业教育等领域 [5] - 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 [5] 项目选择标准与实施要求 - 项目选择要求既有较强社会效益也有经济可行性 不搞"大水漫灌" [5] - 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内 前期工作成熟 三季度能够尽快开工的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 [5] - 确保资金到位后项目按期开工建设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 金融杠杆效应与商业机构参与 -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补充项目资本金(不超过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2] - 商业银行配套贷款迅速跟进 如农行为苏台高速公路项目投放1.32亿元贷款 光大银行为7个项目批复近80亿元授信 [6] -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期限更长利率更低 更匹配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特点 [3] 政策目标与经济影响 - 通过形成扩大有效投资 带动就业 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1] - 加快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建设实施 将对三季度及下一步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6] - 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是扩大需求的重要领域 金融工具增额可充分发挥其撬动作用 [3]
利率专题: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历史与当下
天风证券· 2025-06-18 18:15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政策性金融工具,回顾历史上专项建设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特点、成效,分析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背景、节奏、运作模式和投向领域,认为其或已在路上且投向更聚焦科技创新等领域,需持续观察[1][3][7] 历史上的政策性金融工具 专项建设债券 - 2015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创设,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弥补资金需求,成基建“稳增长”抓手[1][9] - 资金来源为政策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中央财政贴息90%后分档贴息;国开行和农发行选项目投放;用于项目资本金投入等;投向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非市场化非纯公益有一定收益项目;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10] - 2015年8月发行,当年投放8000亿元,2017年逐渐淡出,如国开行2018年余额减少381.89亿元[15] - 2015年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累计增速环比提升;按25%资本金比例估算,8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撬动3.2万亿元总投资,贡献约5.8%投资增速[2][20]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 2022年6月推出,缓解基建资金约束,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21][24] - 央行牵头支持政策行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贴息2年;发展改革委等形成备选项目清单,政策行自主选择投资;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投向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等;按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无须地方政府出具还款承诺或承担兜底责任[10][26] - 节奏快,从提出到项目开工约3个月,2022年两批共7399亿元支持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24][25] - 2022年上半年专项债发力、下半年该工具接力,基建投资增速抬升,开工率低位回升,支撑实物工作量落地和经济基本面稳定[2][27]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关注要点 - 推出背景与前两轮有相似处,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待巩固,关税博弈扰动宏观图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3][31] - 落地节奏或较快,多地召开项目推进会、政策宣讲会并作部署安排[3][33] - 运作模式或由政策性银行牵头,央行通过PSL等提供资金支持[3] - 投向领域更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外贸等领域,各地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展开,涵盖数字经济等领域;市场关注其规模、杠杆撬动效应和使用发行节奏[3][36]
2025年6月13日利率债观察:促信贷还有“撒手锏”
光大证券· 2025-06-13 17: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虽使信贷增长速度不高,但利于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下降 [1][9] - 信贷同比少增反映有效需求弱化,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影响,但政策积极应对可强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2][1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促信贷“撒手锏”,但信贷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竞争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性和稳健性 [3][13] - 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信贷增速适度下降正常,国有大行信贷增速达7.5%左右较满意 [4][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促信贷还有“撒手锏” - 2025年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较4月多增3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3300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影响信贷增长 [1][9] - 今年4、5月国内制造业PMI分别为49.0%和49.5%,PPI同比增速分别为 -2.7%和 -3.3%,均低于一季度均值,反映有效需求弱化 [1][9] - 有效需求弱化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影响,历史上政策积极应对可强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如2020和2022年 [2][11] - 2022年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截至10月末投放7400亿元,激发有效信贷需求;今年政治局会议要求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每5000亿元理论可撬动2万亿元信贷资金需求 [3][13] - 金融机构“规模情结”导致存贷款市场“内卷式竞争”,影响银行可持续性和稳健性,还会滋生资金空转和套利 [3][13] - 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信贷增速适度下降正常,综合考虑GDP和CPI增长目标,国有大行信贷增速达7.5%左右较满意 [4][14]